後浪來了!看,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2020-12-23 四川在線

●回到鄉村的年輕人,憑藉知識與技能,有了更多元的發展

●回鄉創業、服務村委會、帶頭跳壩壩舞,返鄉青年的生活有滋有味

●返鄉青年為脫貧攻堅、公共文化服務等事業貢獻重要力量

近兩年,在網絡上,「鄉村生活」成為熱詞,許多網友通過視頻、圖片,曬出他們在鄉村的生活。

過去,許多鄉村年輕人離鄉背井、奔向城市,「空心村」比比皆是。而近幾年,人們欣喜地發現,年輕人又陸續回到了鄉村。

得益於鄉村振興的推進,許多鄉村早已華美變身,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麗家園。

而回到鄉村的年輕人,憑藉知識與技能,也有了更多元的發展,走上了與父輩完全不同的安居樂業之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蘇姣。

1 服務村委會,幫「網紅村」轉型升級

人物檔案

蘇姣 1993年出生,2019年到家鄉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村委會工作,隨著近兩年高槐村發展文旅產業,作為村委會工作人員也常常需要參與各類文創活動,還經常協助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也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蘇姣是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人,如今也是高槐村村委會一名「90後」工作人員。過去幾年,高槐村因匯聚二三十家鄉村咖啡館而走紅。

蘇姣大學畢業後,曾在城裡做過銷售,村裡有了咖啡館,她就回到村裡,在一家咖啡館裡做咖啡。隨著鄉村旅遊的升級,2019年下半年,高槐村引入北京一家建築設計公司,開始進行整體提升打造,提出「原住民+新農人+新村民」的眾創共建新模式。

因為工作量增加,村委會對外招聘工作人員,機緣巧合下,蘇姣就到了村委會工作。

那段時間,村裡正在進行排洪渠、沿村遊客道、停車場以及沿河綠道等基礎設施的提升改造,另外還新建了田野秀場、村委會辦公室等,而原有的村委會辦公樓則改造成了高槐故事館,成為遊客的新打卡地。

要完成從「咖啡村」到「文創村」的轉型升級,更需要軟體的提升。在村委會工作,蘇姣平時主要負責婦女兒童、工會等方面工作,但同時,她和同事們絞盡腦汁引入新的文創項目。

「我們現在有30多家咖啡館,還有非遺潮扇、植物扎染、鄉村民謠、雕塑藝術、書院等多種業態。」提起村裡入駐的文創項目,蘇姣如數家珍。

隨之而來的是村裡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不僅可以喝咖啡,去年入駐的民謠小院,基本上每周都會舉行民謠音樂會;從事植物扎染的染雲山房,常常有手作體驗、讀書分享等活動,還有各種繪畫展覽、非洲鼓體驗等。

「每天的感覺,都非常充實。」蘇姣說,在村裡工作一年,雖然很忙,但增長了見識,還能經常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尤其是處理完一些任務,會非常有成就感。

蘇姣(左四)和村裡的夥伴。

對於文旅行業來說,周末和節假日常常是最忙的時候。即使不上班,蘇姣大部分時候也會待在村裡,有什麼突發的情況,可以及時處理。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高槐村舉辦了盛大的文創嘉年華活動,包括文藝演出、藝術畫展、鄉村集市、親子活動等7大板塊活動,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也扎紮實實地忙碌了好幾天。「平日裡,只要天氣好一點,村裡的遊客依然很多。」蘇姣說,上個周末,每天的遊客量都是千人以上。

村委會的工作,事無巨細,此前,染雲山房要舉辦一次扎染服飾走秀活動,想要找村裡人來當模特,找到了村委會。蘇姣幫找了幾位村民,自己也上陣,一起當模特展示各種手作扎染服飾。對於村裡人來說,充當模特走秀,大家既緊張,又有些興奮,的確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同時,與一般的村委會工作不同的是,高槐村村委會每年還有大量的接待任務,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相關行業的考察團到這裡進行參觀、交流,也有不少企業、個人前來諮詢在高槐村創業。

有時候,一天都要接待好幾批。「很多人來村委會詢問我們,想要在這裡投資創業,我們都要給對方詳細介紹目前村裡的發展情況,還有下一步的規劃,看他們的想法跟我們的規劃是否相符合。」

這兩年,看著家鄉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蘇姣覺得很幸運。「現在住在村裡很舒服,生活什麼都很方便,跟城裡好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京東快遞也已經可以送到村裡了。」蘇姣說。

而隨著高槐村的發展,來到高槐村創業的「新農人」,有外來的投資者,也有越來越多的本村人。尤其是本村年輕人,原本在外務工,看到家鄉發展得這麼好,都選擇回鄉創業。高槐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興保。

2 回鄉搞養殖,做成全縣示範基地

人物檔案

興保 1992年出生,2018年辭職返回家鄉——阿壩州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搞藏香豬生態養殖。帶動貧困戶成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規範化養殖,讓合作社成為全縣藏香豬養殖的一個重要基地,今年全年預計銷售藏香豬超過1000頭,總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00萬元。

進入冬季,海拔2000多米的阿壩州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早已下了幾場雪。天氣越冷,村裡色灣藏香豬定點牧養基地的藏香豬們卻跑得越歡。

看著滿山撒歡的藏香豬,牧養基地的負責人興保十分滿意。這個1992年出生的小夥,如今已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獲得了2020年阿壩州賽區「最佳種植養殖基地」網絡評選活動冠軍。

瓦缽鄉是農牧交錯區,距離縣城還有六七十公裡,過去十分偏僻落後。興保出生在這裡的一個普通農家,得益於當地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到吉林長春學習汽修和機電專業。

畢業後,興保原本有機會留在當地的一汽大眾公司工作,卻因為家裡的一些變故回到四川。那幾年,興保幹了很多工作,例如跟著老鄉在工地從事鋼筋銷售,後來又到一家民營企業當專職司機。

幾年前,隨著精準扶貧政策推進,黑水縣開始大力推廣藏香豬養殖,村裡不少人家,包括興保的父母,都開始嘗試養殖藏香豬。「有一次,公司裡的領導們,想要買綠色生態藏香豬,就請我幫忙看能不能在村裡幫他們買一些。」興保說,但自己回村後發現,雖然家家戶戶都在養,但規模都很小,一般也就三四頭、七八頭的規模,供自家食用後,沒有多少能拿出來賣。

這讓興保看到了商機。他決定,辭去工作、回鄉創業。瓦缽鄉雖然地處偏遠,但林地資源豐富,正具有養殖藏香豬的優異自然條件。

這樣的決定,遭到父母的反對。家裡好不容易培養出了大學生,從山溝裡走到了城市,為何又要回到山裡,還要養豬?父母有些無法理解。

「藏香豬比一般豬肉品質更好,價格比一般豬肉高,現在城裡人都重視食品健康,願意花高價買藏香豬。」興保耐心地給父母解釋。

一遍遍勸說,父母的態度從反對變為了支持。2018年,興保回到鄉村,把自己在外工作多年存下的、原本計劃買房的40多萬元積蓄,和父母給的10多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全部投入到了養殖場的建設中。

「要搞養殖,必須要走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路線。」在創業之初,興保就堅持這一點。

要走規模化路線,需要發動集體的力量。興保走訪了附近的村民,聯合幾戶農戶發起成立黑水縣興保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我找的都是貧困戶,當時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而貧困戶因為身體等各種原因,沒有外出打工的條件,只有在本地謀生。」

雖然藏香豬是野外放養,但有了合作社,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各家隨意飼養,而是要有規範化的飼養標準。好在縣裡的農科局,有專門的技術指導服務,興保也常常在網上搜集資料,結合實踐學習藏香豬的飼養技術,一個養豬小白逐漸成長為養豬能手。合作社的不少成員其實都是興保的「老輩子」,但看到這個年輕的小夥,又有理論又有技術,是安心要搞規模養殖,都逐漸信任他。

效果開始顯現。2019年,合作社的出欄量超過了400頭,遠銷浙江、成都、重慶等地。看到第一批試點成員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村民主動來申請加入合作社。

為擴大產能與規模,今年4月,興保在合作社基礎上成立了黑水縣興鑫農牧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一千萬元,建設起了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色灣藏香豬定點牧養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運輸等遇到不少的難題,一些藏香豬由於營養不良、沒有足夠的糧食而病死,但興保堅持綠色生態養殖,確保品質。疫情得到控制後,合作社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到目前為止,我們今年的銷售量已經超過600頭了,今年全年預計應該會在千頭以上。」

他在成都專門聘請了一位項目策劃,對公司的產品開發、品牌打造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新開發了豬肉醬等產品。「養殖行業要有科學規劃,比如根據每年藏香豬的產量,調整營銷策略等等。」

在興保看來,這只是起點,如今黑水已經把藏香豬養殖列為全縣支柱產業之一,未來這一行業,還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呂瑞雪在圖書室。

3 領跳壩壩舞,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人物檔案

呂瑞雪 1991年出生,現在是雅安市天全縣仁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一名文化志願者,為當地群眾提供各類文化服務,常年堅持帶領當地群眾跳壩壩舞,成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讓基層生活也更加豐富。

雅安天全縣仁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門口有一個寬敞的院壩,除了周一閉館,每天下午來這裡跳壩壩舞,已成為附近村民喜愛的休閒項目,多的時候有30、40人,少的時候也有10多人。夏天裡,大家要跳到晚上9點左右才散去,如今是冬天,天黑得比較早,收工才會早一些。

中心的文化志願者呂瑞雪負責每天給大家領舞。「說是領舞也談不上,就是我站在前面跳,大家在後面跟著學。大家比較喜愛健身操還有民族舞之類的,一般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左右就要重新跳幾支新的舞蹈,不然會跳煩。」呂瑞雪說。

1991年出生的呂瑞雪,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後來因為結婚生了孩子,就回到家鄉,在當地開了家小超市。2016年,呂瑞雪經村裡推薦,成為了當地的一名文化志願者,協助中心文化幹事開展各項基層的文化服務。

除了周一閉館,從周二到周日的每天下午2點到晚上9點,呂瑞雪都要在中心裡工作。與一般的工作不同,文化志願者沒有太多固定的職責,更多的是根據當地群眾的需要,提供服務協助。

「現在中心裡孩子和老年人比較多。」呂瑞雪說,現在中心硬體條件很好,圖書室裡專門採購了各種類別的兒童圖書,村裡有一些孩子放學了經常到這裡來看書,呂瑞雪要負責整理圖書。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帶著作業來寫,遇到不懂的問題,呂瑞雪也要幫他們指導一下。「我也會帶他們做做手工,大家還是比較喜歡。」

而老年人最愛的,則是跳舞,愉悅身心又可以強身健體,中心也專門設置了舞蹈排練室,電腦、音響等設備都很齊全。有時候老人們會讓呂瑞雪幫忙找一些跳舞的視頻照著學,有時候呂瑞雪則自己先學會了再教大家。有時候有一些老年人跳舞,有動作一直學不會,還很著急來找呂瑞雪幫忙指導一下。

呂瑞雪也驚喜地發現,當文化志願者後,竟然發掘了自己舞蹈方面的一點點小天賦,很多舞蹈看幾遍就學會了。「以前沒怎麼跳過舞,還沒覺得自己愛跳舞,現在也喜歡上了跳舞。」

如今,四川已經實現了鄉村文化志願者全覆蓋,不少像呂瑞雪這樣的年輕文化志願者,成為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長影演員劉增慶,《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演李克明,意外離世讓人痛
    例如,劉增慶曾出演過《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的李克明、《神秘的旅伴》中的朱林生、《虎穴追蹤》中的劉銘、《如此多情》中的黎明、《青春的腳步》中的肖平、《十級浪》中的鄧寶成、《雲霧山中》中的方有志等。 尤其在五六十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下集)中,劉增慶飾演了男三號李克明。
  •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外景地峪道河
    1964年,長影又拍攝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下集。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村小水利建設和小水電站建設的影片。電影的外景地選在山西的汾陽峪道河一帶。█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由山西作家馬烽編劇,蘊含了豐富的山西元素,影片通過一群農村青年劈山引水、建造水電站從而改變家鄉面貌的壯舉,歌頌了年輕人投身家鄉建設、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 再看《後浪》:中年人的狂歡,年輕人的心酸
    5月3日晚,B站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推出《後浪》獻給新一代年輕人,在各大平臺颳起一股風浪。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老師憑藉其出色的演講能力,配合精美臺詞,讓許多人產生共鳴。《後浪》是B站「破圈」的一次嘗試,但萬萬沒想到,B站向各大主流媒體傳達當代青年面貌時,首先站出來反對的,就是年輕人。「只見熱情,不見鮮血。」
  • 經典回顧《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集——似水流年的愛情
    不久馬烽將創作的劇本《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寄給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導演蘇裡,一看到劇本蘇裡就被裡面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他立刻馬不停蹄的趕到馬烽住處,一同籌措拍攝事宜。開拍的時候又很不湊巧,廠子裡像樣一點的演員都出門了,都在為國慶十周年獻禮而忙碌。就剩下那麼幾個名不見經傳而又無所事事的人。
  • 我看·有戲 | 誰說年輕人不愛看戲?看《村裡來了花喜鵲》如何「圈...
    我看·有戲 | 誰說年輕人不愛看戲?看《村裡來了花喜鵲》如何「圈粉」00後  誰說年輕人不愛看戲?也許年輕人和戲曲之間,缺少的只是「一張票」。12月18日晚,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系列活動如期展開,漣水縣淮劇團創排的的大型現代淮劇《村裡來了花喜鵲》走進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該劇憑藉生動詼諧的表演和風趣幽默的臺詞,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和笑聲。不少00後大學生表示,戲曲藝術離生活並不遙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實與年輕人近在咫尺。
  • 趙克攀:村裡來了個年輕人
    2011年5月,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梅聯村,迎來了一個既熟悉又特殊的年輕人。說熟悉,是因為這個年輕人土生土長在這裡;說特殊,是因為這個思念家鄉、希望陪伴親人的年輕人是以一種全新的身份回到這裡。他,就是「大學生村官」趙克攀。趙克攀家在梅聯村隔壁的梅西村,兩村緊鄰,村民們大多互相認識。
  • 從「後浪」兩極分化的評價,看當代被割裂的年輕人
    從B站發布後浪這個視頻以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個視頻刷屏,眾多的自媒體帳號也都發表著自己對這個視頻的看法和見解。從這些看法和見解中,我們發現呈兩極分化的態勢,從這些評論中也可以看到現在年輕人的兩極分化。
  • 看了成堆的後浪報告,卻依然讀不懂年輕人
    一場引發無數議論的《後浪》,有人看完熱血沸騰,這是充滿選擇的時代,「後浪」在掌握自己的人生;有人看完不以為然,鏡頭所記錄的,文字所涵蓋的,似乎只有那少數的、光鮮亮麗的年輕人。道理都沒錯,而回歸到細碎的個體經驗時,一個最典型的問題就是,身邊的年輕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後浪,年老者也不打算給自己貼上前浪的標籤。
  • 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劇組成員現如今怎樣了?
    ▲點擊上方的/藍字/方可關注我們《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分享筆記之----《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 蘇裡 這時候有人送水來,大家渴望喝水的時候,在 「 生命 」 的強多之中,人的性格也體現出來。正面的人物高佔武,是禮讓的。正在青年們搶水喝時,從銀幕的深處傳來了美妙的女聲,唱著 「 櫻桃好吃樹難栽 」 。孔淑貞回到了家鄉,所有的男性們如饑似渴的眼光都轉向她,隨著她眼光慢慢的轉。
  • 她是《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主演,22大電影明星,與老伴近照曝光
    1959年在《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成功地飾演農村女青年孔淑貞。1960年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75年入峨眉電影製片廠,先後在《我的十個同學》、《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84年與紅怡等人合作創作電影劇本《大雁北飛》,並擔任女主角攝 製成片。1987年調往深圳電視臺工作,任導演。執導了電視劇《升華》、《豪華聚餐會》和大型歌舞電視片《歌舞螢屏--深圳》。
  • 出演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那些演員 後來結局都在哪
    一些電影故事經口口相傳,已經在現今一些年輕人心中形成了烙印。攝製於六十年前的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把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演得有聲有色。再現了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的時代畫卷。轉眼之間,1959年已經與我們拉開了六十一年的距離。那個歲月的年輕人,也都成了耄耋老者。
  • 出演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那些演員 後來結局都在哪
    一些電影故事經口口相傳,已經在現今一些年輕人心中形成了烙印。 攝製於六十年前的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把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演得有聲有色。再現了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的時代畫卷。
  • 《後浪》惹爭議:這屆年輕人到底怎麼了?
    年輕人卻對這個視頻不屑一顧,你無法代表我們的生活,何冰,太矯情了。 視頻中的主人公衣著光鮮,跳舞,學習,遊戲,鏡頭下的每個年輕人都積極上進,沒有頹廢與迷茫,現實嗎,這絕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這樣的雞湯他們喝不下去。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主演現狀 眾多好演員去世 兩位女星依然美
    1959年,一部表現農村青年生活的電影橫空出世,那就是《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電影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大家感嘆著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和活力,用自己的勞動譜寫出了新生活的讚歌。這讓曾在農村工作過的的觀眾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主演現狀 眾多好演員去世 兩位女星依然美麗
    這使他在拍攝《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時,整個人看起來顯得格外憔悴消瘦。《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於1959年上映,備受好評。於是長影廠在不久後的1963年又拍攝了續集。續集大多都由原班人馬出演,但小翠的扮演者卻換了人選,這是為什麼呢?
  • 刷爆朋友圈的《後浪》英文版來了!感動千萬年輕人!
    一時間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定義「後浪」。那麼「後浪」的英語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後浪」來源於一句古詩:長江後浪推前浪。這裡,「後浪」比喻年輕一代。所以如果沒有前後語境(解釋),直接把「後浪」翻譯成「the waves behind」或者「the rear waves」,由於缺乏文化背景,老外是無法理解的。一般而言,可以把「後浪」的本體直接翻譯出來,也就是「年輕人」、「新世代」、「年輕一輩」。
  • 能夠把痛變成痛快的年輕人,才是真正的「後浪」
    最近,被兩部微電影接連刷屏:前有B站的《後浪》,後有這部《痛快說,讓痛變痛快》。如果說,《後浪》是站在「前浪」的視角來展現他們眼中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那麼,這部《痛快說,讓痛變痛快》則是以講故事的方式,選取了四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片段,生動又現實地展現了年輕人真實的生活狀態。
  • 視頻後浪大部分年輕人不點讚,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們看,現實中的年輕人活得輕鬆的只不過是少數,大部分人日子並不像稿子上說的那竅麼舒坦。比如說視頻中所誇讚的極地旅行,非常美好。而生活中的大部分的年輕人可能在為生活的工資,車貨,房貸甚至油鹽柴米操心和奔波。除了有錢人的年輕人之外,相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來一次說走就走旅行也並不易容,也不能夠即興輕鬆實現。
  • 《村裡新來的年輕人》11.18首演 樊尚宏、樸俊銘等傾情出演
    11月18日,扶貧題材話劇《村裡新來的年輕人》首演。該劇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藝術化地呈現了青年扶貧幹部帶領群眾奮鬥拼搏的感人故事。《村裡新來的年輕人》編劇蒲遜,導演劉丹,舞美設計張武,燈光設計韓江,作曲胡笑源,演員姜牟遠健、趙倩、馬昂、周傳捷、劉勃君、楊軍君、吳耿華、楊晨、張鑫、王咪佳、王啟函、樊尚宏、樸俊銘等傾情出演。編劇蒲遜此次選取年輕扶貧幹部孫倩倩為主角,以孫倩倩和村民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長為主線,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在人、事、情三個方面打造出新穎且獨特的藝術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