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源哥的第五篇公號原創文章,全文7360字,閱讀約需20分鐘。內容系統、硬核,建議收藏
情景案例
假設你是國際兒童救助慈善大使,受命去越南,用半年時間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問題。
你調研發現,一般觀點認為營養不良是由一系列關聯問題導致的:糟糕的衛生系統,不潔的水源,生活貧困等
然而,現實情況是,六個月內,你是無法解決當地人的貧困、提供潔淨水和建立衛生系統的。
在這種嚴峻的挑戰下,你如何才能在半年內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問題?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維,這是不可能解決的任務。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類似的挑戰。如:
你想開始創業,如何預判風口,找到靠譜的創業點子?
你瞄準了一個細分市場,想推出產品,可競品已非常成熟,如何殺出重圍?
你在渠道投了廣告,發現銷量無增長,如何提升廣告投效比?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尋找突破口 ?
學習了系統的商學理論,閱讀了大量書籍 ,進行了高密度的創業實戰後,我發現可以用一個「思維」貫通所有商業實戰方法論,在實踐中用出了千變萬化。
這個思維是——科學思維!
01
什麼是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可拆解成四大環節:洞察-假設-驗證-評估
科學思維的本質是什麼?是通過假設+驗證,不斷讓我們的「主觀」符合「客觀」,讓意識變得客觀和開放,降低決策失誤率。
商業競爭,最終拼的就是我們的認知/戰略眼光。戰略不對,戰術層面的綜合運營能力再高都沒用。我們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的錢。
這個思維看起來簡單,要運用得好,其實非常不易。
為什麼這麼說?
科學思維核心要點是「事實驗證」。很少人真的懂什麼是「事實驗證」。
1、膚淺地認為事實驗證=數據驗證
如:《增長黑客》的作者很擅長把「驗證思維」應用在業務增長的各個環節,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然而,他不是真的懂事實驗證。why?
他在混沌大學做演講時,臺下一個企業家說他舉的都是網際網路企業案例,問他傳統行業怎麼運用這套思維時(本質是科學思維),他居然答不上來,答非所問搪塞過去。
這出乎我的意料。因為這意味著他並不理解什麼是「事實驗證」。因此,面對一些難以量化的事實(註:數據≠事實,量化只是實現衡量的方式之一),他就措手不及了。
2、 用錯了驗證方法:事實驗證是求錯,而非求對。
很多人驗證的方法是求對(也就是推導出觀點/理論後,找幾個案例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是錯誤的驗證方式。
正確的驗證法是給出理論的證偽條件(也就是理論在什麼情況下是錯的),並試圖推翻,可能推翻卻始終沒有被推翻,那麼理論就得到驗證(confirmed)。
比如在大名鼎鼎的商學著作《藍海戰略》中,作者就用錯了驗證方式。在書中,他給出了六大系統構建差異化競爭戰略的方案,但未指明在什麼情況下(驗證條件),這些方案會失效。為了讓理論具有可證偽性,需補加局限條件約束。
That's to say,《藍海戰略》的研究還需深入:
進一步問why——為何這個企業制定這樣的戰略行動就成功了?背後的局限條件是什麼?
把局限條件一般化,提出差異化競爭成功的一般化原則。這樣理論就具備「可證偽性」了。(具備可證偽性,才能稱為科學理論)
例如,蘋果和三星採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策略(蘋果採取單機策略,三星採取機海策略),都可以用價值創新曲線來描繪。然而,更重要的是其選擇背後的局限條件。因為只有知道了背後的局限條件,企業才能正確運用。很多企業不顧局限條件,生搬硬套其它企業成功經驗,導致滅亡。
企業往往不是不知道怎麼創新(how),而是不知道局限條件會怎麼轉變,什麼創新方案才是靠譜的。
作者如果能找到這些成功的戰略行動背後的局限條件,將之一般化,推出六大創新視角應用的局限條件,則理論就具備了【可證偽性】和明確的【應用指導性】,成為科學理論,就能更好地為企業決策提供指導。
(註:詳細內容見我後續書評)
3、理論/觀點/分析根本經不起事實驗證,被事實推翻而不自知。
市面上大量的書籍、文章、視頻內容的分析(包括專業學者的分析),都有這毛病,但仍有大量粉絲推崇。如《牛奶可樂經濟學》。
限於篇幅,這部分內容以後做書籍評論時再展開。敬請期待。
02
二、科學思維的運用場景
科學思維可活用在一切【現象解釋+做事方法】上。
其中:
做事方法上的運用是【科學管理】;
在創業上的運用便是【精益創業】。
近年來,「前沿」的商業實踐方法莫過於【精益創業】、【增長黑客】、【設計思維】了。
如果不具備「特殊理論一般化」的能力,你看到的會是三個很新的實踐方法。
然而,這三個方法論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科學思維的活用:
科學思維的活用
1、「精益創業」是把科學思維用在創業上,具體拆分為:
價值假設(從0到1)的探索+驗證;
增長假設(從1到N)的探索+驗證;
2、「增長黑客」是把科學思維用在增長假設(從1到N)的探索+驗證上。也就是說,增長黑客的方法是精益創業方法的子集。
3、「設計思維」是把科學思維用在產品設計的探索+驗證上。
我認為科學思維是管理的第一性思維。我用這個思維推導出了整個商業實戰方法論體系。
一切理論、實踐該如何活用,需合理假設,小心驗證,快速迭代,據局限條件之限定,用出千變萬化。
如何用出千變萬化?
這既需要對科學思維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也需要積累精細化的具體場景運用方法和案例。
如何操作?看我系列主題文章,學後實踐就行。
科學思維可拆解成四大環節:洞察-假設-驗證-評估。
如何遵循這四個環節,找到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呢?
下面分述之
03
如何獲得洞察?
這裡我強調的是洞察,而非觀察。
洞察包含了對事實的調研和綜合分析,以獲得insights,進而能推出合理的假設。
洞察的方法可拆解成兩大方式:一手調研分析和二手調研分析。這些方法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在商業實戰中,我們可通過二手調研,閱讀相關數據和研報,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細分市場是否具有吸引力(市場容量大不大,增長趨勢好不好),初步了解競爭對手和競爭態勢。
如果這是一個好賽道,我們有興趣進入,這時候,就可以通過第一手的調研,深入了解行業特徵、用戶需求/痛點,探索解決方案。
一手調研分析
1、標杆學習/模仿/類比
標杆學習(Benchmarking )指的是通過全面學習高手/榜樣的practices,為我所用,快速提升績效。標杆學習的信息並不一定來自一手調研,也可能是二手調研,或兩者的結合。此處放在一手調研板塊是為敘述方便。
標杆學習/模仿/類比是最常用的、效率最高的獲取idea、解決方案的方式之一。
比如, 在之前拼多多的深度案例分析中,我提出過一個思考題:
如果你是黃崢,你如何找到合適的降低產品成本的方法?如何系統梳理、篩選這些方法?
零售業把高性價比做得最好的公司是Costco。因此,要找到合適的降低成本之法,成本最省的方法是標杆學習Costco——研究costco在各個環節是怎麼降低成本的,後參考、驗證、迭代,為我所用。
這個思維有很多層面和維度,可玩出千變萬化,用之如神。
例如,我總結出至少三個方向的變化/活用:正面vs 負面;現在 vs 歷史;同行 vs 跨行/領域
1.1 正面標杆 vs 負面標杆
正面的標杆我們要學習,失敗的案例我們更要參考。馬雲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馬雲說:
「我花時間最多的事情,是研究一個公司是怎麼失敗的,我給阿里巴巴所有高管推薦的書,都是講別人怎麼失敗的。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都是那4、5個很愚蠢的決定,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這麼愚蠢的錯誤,只有別人會犯,我怎麼會犯。但即使提醒著你,你還是會犯。」
在馬雲看來,企業成功有很多要素/原因,他通過大量的失敗案例的分析發現,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從別人的失敗中反思什麼事情不該做。
為了推行自己的「失敗教育」,馬雲創辦了湖畔大學。不同於其他的商學院,湖畔大學專注於「失敗教育」和「讓企業活的更久」這兩個課程。
1.2 現在標杆 vs 歷史標杆
我非常喜歡研究歷史,並從中得到啟發。歷史一直在演變,規律一直在重演。
案例分析多了,你會發現,現在所謂的前沿的營銷方式、管理方法,早在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就用爛了。
很多廣告業的高手告訴我,他們是研究透徹了歷史經典廣告,就一覽眾山小,一通百通了。現在的好廣告都不出這些歷史經典廣告的範式。
因此,如果你想獲得一個領域更深刻的洞察,不妨研究其歷史標杆案例,將獲益良多。
基於這個理念,在我的「深度案例分析」系列文章中,我不僅會帶大家分析前沿的企業案例,也會分析幾十年前的商業案例,並打通相關的思維方式和經營方式,讓你一覽眾山小。
1.3 同行標杆 vs 跨行/領域標杆
借鑑同行,容易導致同質化競爭,最後比拼精細化運營能力獲勝。
跨行/跨領域學習,能更好地獲得創新啟發/洞察,實現差異化競爭。
如,拼多多的APP借鑑了遊戲的設計理念,大大增加用戶裂變推廣的積極性。
又如太陽馬戲團,通過借鑑戲劇、芭蕾等表演,增加了很多非馬戲的元素,如主題表演、多套製作、高雅觀看環境、富有藝術性的音樂和舞蹈,創造了一種與傳統馬戲和戲劇都迥然不同的現場娛樂形式,從而在傳統馬戲江河日下的情況下,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太陽馬戲團借鑑了百老匯演出的一些構想。如:
它演出劇目眾多,不像傳統馬戲那樣單一。每個作品都有獨特的主題音樂和組曲,引領視覺表演燈光以及各幕表演時間順序。
另外,演出舞蹈風格抽象脫俗,這是從戲劇和芭蕾舞中借鑑過來的。此外,通過引入多套製作(換新),吸引用戶頻繁光顧。
2、理論分析、模型分析
科學理論或基於科學理論的思維模型已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規律。因此,我們就可以直接運用這些理論和模型來做分析,以獲得insights。
決策:若你是leader,團隊績效不佳,如何提升?
經驗不足的小夥伴可能會說,我通過:a、加工資+雞腿;b、搞團建;c、開動員大會等方式來提升啊。結果瞎搞了一陣子,士氣確實有點提升,不久又低落了。why?因為沒有先找原因。
如何找到原因?可運用相關思維模型來分析。團隊績效的影響因素可歸類分組為三parts:
知願能
a、「知」指認知。是否清晰了解目標、職責、任務?
b、「願」指動機。是否有足夠的工作意願?
c、「能」指能力。是否有足夠的勝任力?
why?出自福格行為模型。
斯坦福教授福格研究發現,要使人採取行動,三要素必不可少,否則,人們將無法跨過行動線,也就不會實施某種行為:
第一:願:有充分的動機;
第二:能:有完成行為的能力;
第三:知:有行為的觸發因素。
模型公式表示為:B=MAT。B是指行為,M是指動機,A是指能力,T是指觸發。
因此,要提升團隊績效,可先用「知願能」模型分析可能的原因,後進行驗證,後針對性地解決。通過這個方式,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類似的輔助分析模型還有很多,如行業分析的「五力模型」、「價值鏈模型」;戰略規劃的「安索夫模型」、「波士頓矩陣」等。把模型一般化,在實踐中能用出千變萬化,大大提升分析效率,妙不可言。
具體見我的系列方法論和深度案例分析的示範。
3、親身體驗/同理體驗
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認知去評判他人。可是,我們如果沒有經歷過和對方一樣的遭遇,很難同理其中的感受。
因此,在商業上,要了解用戶的痛點,我們需要親自去體驗用戶的角色,穿用戶的鞋走路,這樣才能與用戶共情,了解抽象信息背後的真實情況。
關於這個方法,《誰說商業直覺是天生的》這本書說了很多案例。
此書作者在史丹福大學《需求發現》的課上,有一個重要的試驗項目——要求學生花時間扮演一個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他們有人當過農夫、馴獸師,甚至是扮演異性身份。他們都因此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體驗。
作者在讀書時做過一個「鞋子抑制」體驗,去體驗做一個生活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他租了一個簡單的輪椅,過了一段非人的日子:
雙手被剎車劃破很多次;多次被雨淋溼;在教室裡、食堂裡遇過想像不到的麻煩;雙手髒的像乞丐,嘴裡必須要叼著東西,看起來就像只可卡犬。更難過的是心理,人們在頭頂說話,參加不了任何朋友聚會,心情從沮喪慢慢變成了憂鬱。輪椅體驗讓作者學會了同理體驗。
4、深度觀察+深度訪談
深度觀察+深度訪談+親身體驗往往是一起的,統稱為field work。
三個方式的綜合使用,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消費者的故事。這個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情緒,歷歷在目。因為對產品、營銷的策劃就是編寫消費故事的劇本,所以如果我們腦子裡只有數據、沒有故事,很難設計方案。
案例:衛鞅下鄉勘察秦國,後出《強秦九論》
在《大秦帝國》裡面, 衛鞅下鄉勘察秦國的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他花了三個月遍訪勘察秦國山川,觀察+訪談,了解民情、民意,其後提出強秦九論。衛鞅在入秦前,已得到了很多訓練。然而,如果沒有深入體驗和觀察秦國的局限條件,他提出的政策不會那麼一針見血。
衛鞅低頭一看,族老坐在石頭上盤著的分明只有一條腿,破舊的布褲有個大洞,鮮紅的大腿根在火光下忽隱忽現。
衛鞅心如潮湧,顫聲問:「官府沒有封賞?」
裡正粗重地嘆息了一聲,冷冷一笑:「封賞?連從軍時自己的馬和盔甲,都沒得拿回來。光身子一人被抬回來,沒婆子,沒兒子,老可憐去了。」
衛鞅已經是熱淚盈眶,默默拭去,啞聲問道:「斬首立功,不能任官,爵位也不給?」
老嘆息道:「好遠客哩,普天下爵位都是老世族的。我等賤民,縱然斬首立功,也只配回家耕田賣苦。能在回來時領上千把個鐵錢,泥土糊間房子,就託天之福了,還想爵位?客從外邦來,天下可有一國給賤民爵位的?」
衛鞅默默搖頭,無言以對。
山民吹起嗚嗚咽咽的陶壎,一齊用木筷敲打著陶碗唱了起來:
七月流火 過我山陵
女兒耕織 男兒作兵
有功無賞 有田無耕
有荒無救 有年無成
悠悠上天 忘我蒼生
針對老百姓「有功無賞 有田無耕」的痛點,衛鞅提出:
A、《農爵論》——農人 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B、《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
5、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用得普遍,用錯得也普遍。很多人做的問卷調研結果,往往與事實不符,甚至相反。Why?
後續我將系統介紹如何做出靠譜的問卷調研,先按下不表。
二手調研分析
閱讀各種二手資料、分析相關數據可快速把握宏觀環境、行業環境、企業內部環境的現狀和趨勢。
同時,此法能快速獲得大量間接的經驗和啟發。
1、閱讀二手資料
二手資料例舉:如研報、新聞報導、寫實書籍、論壇/知乎評論等。
結合理論分析,通過閱讀二手資料來獲取洞察/認知,是效率非常高的方式。
如想做關於憨憨企鵝的洞察,可閱讀騰訊的企業史+分析類的書籍,結合理論分析+驗證,可獲得很多認知。
完了記得犒賞自己一瓶老乾媽,啊哈哈哈。別笑。。。啊哈哈哈。
2、分析相關數據
很多人(包括經濟學諾獎得主)不了解數據的含義和統計誤差,簡單粗暴地把統計數據放進電腦,做回歸分析,得出結論。
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稱這種方式為:Garbage in,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
數據分析是一個技術活。從數據的選取、分析過程和數據展示,都有很多坑。
後續我將系統介紹如何做靠譜的數據分析,敬請期待。
04
如何提出假設?
有了前面的洞察,假設/方案構想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可以運用分析模型來做假設、方案構想。
如商業模式的構想,可用「商業模式畫布」、「價值曲線圖」來構思。
05
如何進行驗證?
上文提到過,數據驗證≠事實驗證
驗證環節,真正要驗證的是:由「假設」推出的推論/驗證條件(testable conditions)。這些驗證含義不一定要是數據,只要是能觀察到的事實就行。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
案例: 你很喜歡她,如何驗證她是否喜歡你?
沒有數據,你就不能驗證了?非也。
想要驗證對方喜不喜歡你,我們是可以推出很多可驗證的含義的(testable conditions)。
如一個驗證含義是:你約她,她總是能赴約。即使真的有事不能赴約,她會主動和你商量合適的時間。
這個含義你是能夠清楚觀察和驗證的。當然,你需要推出多個驗證含義,一一驗證。驗證的含義越多,結論越靠譜。
做商業假設的驗證,亦是其理。
如何驗證?控制其它變量,驗證某個局限對結果的影響就行,俗稱:A/B test。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認為「定價過高」是導致銷量不高的關鍵因素,這時我們就可以選出兩個各方麵條件都很接近的銷售區域(這樣就控制了其它變量的幹擾,如地理、氣候、消費習慣等的影響),一個區域降價測試(A test),一個區域維持原價(B test),觀察在一定時間內,降價後的區域,銷售是否有明顯上升。若有,假設得證。
這方面,網際網路行業應用很多,我舉個非網際網路行業的案例,以饗讀者。
案例:褚時健如何找到冰糖橙產量偏低原因?
去年我讀到的最好傳記之一是周樺寫的《褚時健傳》。我發現褚老是科學管理的高手,用之再三,從很早經營家裡的烤酒坊就可見端倪,到後來經營糖廠、煙廠、橙園,一而貫之,兼具成長。
他是如何運用這個思維的呢?舉個經典案例
a、問題
他發現其果園的2400畝冰糖橙果樹產量偏低——每棵樹結的果子不過三四公斤。
b、觀察
他聘請的種植專家們都找不到原因。因此,他進行了實體考察。他注意到:
果園邊緣地帶的果樹掛果情況比其他地方要好。邊緣地帶的特點是地形起伏,面積不規整,所以果樹種得比較少——在2002年和2003年種下果樹時,基本是按傳統的每畝146棵來種,間距、株距也按作業長和農戶們的經驗來執行。而邊緣地帶的果林,每畝100棵還達不到。
c、假設
基於觀察,他做出了如下合理假設:
果樹過密導致結果狀況不佳,果樹過密使陽光資源、土地肥料資源分攤過多,單棵營養則不足,導致掛果不多,即便掛上後能保留的也不多
d、驗證
為了驗證假設,他安排下屬砍果樹。於是,作業長開始在各自的片區各找出一兩畝地,試驗間伐。第一次,先砍個十來棵,褚時健來檢查。不行,再砍!又是一二十棵……砍到每畝地90棵左右後,在很短時間內,間伐過的果樹長勢明顯比其他果樹要好。
e、結果
最終驗證的結果是:每畝地的最佳種樹數量是80棵。
為此,他總共砍掉了差不多一半的橙果樹(1700棵)。要知道,那些果樹馬上就結果子了。這需要何等的魄力。
由此可見,驗證思維是適用於所有行業的,並非一定要有數據才能驗證,只要是能觀察到的事實就行。
06
如何進行評估?
評估:轉型 or 堅持
如果驗證之後,發現構想的方案是靠譜的,那麼就繼續堅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持續優化。
如果方案被證偽,則需要及時轉型調整,及時回頭。重新洞察,設計新的假設方案。
07
實戰演練
請嘗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梳理解決開頭情景案例的思路:
即在無法解決當地人的貧困、提供潔淨水和建立衛生系統的情況下,如何尋找+設計驗證 能在半年內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idea。
答案解析在明晚揭曉,敬請期待。
08
點讚評論
歡迎小夥伴點開留言板,點讚、留言、評論,與我互動
本文介紹完了科學思維的通用方法,那如何把這個思維運用到商業實踐中去呢?
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