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千古傳承的詩壇友誼,人散曲終後的餘音繞梁

2020-11-17 扁擔圈讀書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並稱「李杜」。他們的存在,撐起大半個唐朝文壇;他們的詩作,照亮了整個時代;他們的魅力,傾倒了整個華夏。李白歷經盛唐,杜甫輾轉晚唐,兩人年紀雖相差了十一歲,但這文壇二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

網絡上曾有一個問題:「有一段很重視的友誼,對方卻不看重是一個怎樣的體驗?」被網友大呼「太過分了」的熱門回答就是:杜甫寫十餘首詩贈李白,而李白卻只有寥寥幾首。這樣看來,李白與杜甫還真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啊!那麼,他們的感情到底真不真呢?這便要從兩人相遇,相識,相知的故事說起了。

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遇到了杜甫,各位一定認為這一定是一段足以載入史冊的,堪比孔子與老子相遇的一場會面。事實上,在當時,李白是久負盛名,才華橫溢,冠絕古今的一代文豪,杜甫不過一籍籍無名之人。不過,李白有著天生的親和力,不以恃才傲物,這也是李杜一見如故,成為至交的原因。李白愛喝酒,並與市井小民玩得其樂融融,用現代的話來說,李白真是十分親民了。

雖然兩人咖位相差極大,但阻礙不了思想的契合,從備受玄宗賞識的翰林供奉,到後來被「賜金放還」,李白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無望下,他發出「行路難」的感慨,心中苦悶難當。杜甫的出現,無異於一道火光,慰藉了李白,他們喝酒吟詩、評古論今,好不暢快!這一次相伴非常愉快,兩人相約下次在梁宋會面。

同年秋,兩人如約而至,並遇到了邊塞詩人高適。三人暢談理想,盡情揮毫,抒發抱負,借古論今,知交甚篤。遊壯美名山,訪高潔名士,好不快意!美好時光易逝,於秋冬之際,二人再次無奈分離。

天寶四年,李白從任城趕去東魯與杜甫相見,再次交心。李白不因才氣倨傲示人,杜甫不因身份低微而奉承李白,短短一年,三次會面,影響一生,再無相見。此後,兩人歷經安史之亂,各自漂泊,於亂世艱難生存,餘生的陌路沒有讓兩人疏離,反而讓兩人的思念愈發傷懷,催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動情佳作。

我們熟知的是,杜甫在他有生之年,從未得意過,他的才華是在百年之後才遇伯樂,光焰萬丈的。在杜甫饑寒交迫,灰白慘澹的一生中,李白是他最盛大的光芒和最知心的慰藉。他為李白寫下的詩歌,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同樣的,李白對杜甫的敬佩和思念也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把李白離別的傷感和情狀表現得動人心弦。

不僅如此,李白在與杜甫分手幾月後,任懷念著兩人攜手同遊,同榻而眠,肆意狂放,縱情不羈的日子,寫下了「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李白一向善於化無形為有形。這次,他將自己的思念化作滔滔汶水,浩浩蕩蕩湧向你,讓它帶著我無盡的悲戚與傷懷去萬裡之外尋你。這樣濃厚的懷念,不可謂不深情了。

會面三次銘記餘生,相隔萬裡遙寄懷思。自君別後山高水長,魂兮夢兮不曾相忘。狂傲的李白,寫下深情的詩作,沉鬱的杜甫,吟唱綿長的詩句。這樣,又怎能不是真正的友情呢?真正的友情,從不因時光的流逝而轉淡,從不因距離的遙遠而疏離,從不因內斂的表達而失色。或許,有些感情,不用說出口,只要藏在心裡,待它靜靜沉澱就好。這段感情有多深沉,旁人無從知曉,但自有對方懷念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相關焦點

  • 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
    大唐詩壇,名家輩出,群星璀璨: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李商隱、杜牧……如果在其中選出最傑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無疑是公認的「絕代雙驕」。經常有人問: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他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簡單了解一下中國的宗教和思想流派。
  • 王開東:杜甫深愛李白,但李白……
    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但這火星撞地球的會面,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李杜冰火兩重天,剃頭挑子一頭熱,杜甫對李白極其崇拜,喜歡得不要不要的。離別後,杜甫一口氣寫了十幾首思念李白的詩,首首都是披肝裂膽,字字見血。
  • 李白和杜甫:那一場動人的遇見
    對於李白這位詩壇巨擘,他的心裡充滿了無限的敬仰,還有痴痴地崇拜。李白比杜甫雖然大了11歲,並且是詩壇霸主,但在杜甫這位年輕人面前,李白沒有絲毫的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蒼老」的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沒有一味地低頭稱頌,自卑拘束。他們坐下來,聊了一會兒,李白又看了杜甫的幾首詩,他們便通過驗證成為好友了。李白對杜甫的詩作非常欣賞,尤其是《望嶽》這首詩,令李白擊節讚嘆。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杜甫更早成名。然而,在他僅有的三次會面中,他在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成為了敵人。同年秋,他們按照約定來到宋亮(今開封、商丘),遇到了詩人高適,三位志趣相投的詩人。
  • 李白有多狂?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在中國歷史的詩壇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閃耀千古的雙子星座。李詩的豪放瑰麗,杜詩的沉鬱頓挫,是唐詩最華麗的篇章,也讓無數後人如醉如痴。然而,他們在世的時候,雖然都懷才不遇,但兩人的影響力卻是完全不同的。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鬥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
  • 小學生手作:李白、杜甫、孟郊、李賀朋友圈,滿滿都是典故
    「賞月飲酒·李」,是我們太白兄沒跑了,為了喝酒,不遠萬裡跑去安徽涇縣,見一個不知名的小粉絲——汪倫,還為他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著,順帶讓小粉絲青史留名。這般的灑脫恣意,不愧是浪漫主義第一人啊![大愛李白]杜甫呢,一生瘋狂為偶像李白打call,為偶像寫下二十多首詩,訴盡了崇拜與熱愛,李白被貶謫期間,更是一首接一首,道不盡的思念與擔憂。可憐的是,他卻很少得到偶像的回應。這名不見經傳的鄉野小粉絲汪倫,都能得到偶像的青睞,賦詩一首,他可不得酸酸地要上一要嘛!
  • 李白為什麼叫詩仙?詩聖杜甫,詩鬼又是誰?竟然還有詩佛!詩神!
    作為文學之祖,藝術之根的詩,在古代的地位不可小視,而詩人自然也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頗有如今大明星的架勢,那些活躍在詩壇上最璀璨的那幾位名人,自然也有自己獨特的稱號,一來突出自己詩歌的特點,二者這確實是一個讓人們更容易記住,更容易傳播的方法。說起稱號,隨口而出就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可你知道李白為什麼叫詩仙,杜甫為什麼叫詩聖嗎?
  • 李白身上的狂氣讓他個性十足,杜甫這首詩寫得很傳神,句句經典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也是唐朝詩壇的一段佳話,兩個人惺惺相惜,儘管早期李白有些瞧不上杜甫,第一次杜甫前去拜訪李白,可是吃了閉門羹,李白沒有接見杜甫,但是後來他讀過了杜甫的詩,一時之間驚為天人,還與他一起出去遊玩了半玩,最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當年李白去世後,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龍山東麓,後來李白好友的後人給李白遷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頸聯的前半句「不尋飯顆山頭伴」,說的是當年李白對於杜甫的調侃: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籤子日卓午。
  • 李白、杜甫、高適,三個男人一臺戲
    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詩人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存在,卻不知他們也曾有過不少跨越時間的感情、不為人知的友誼。尤其是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可以說是三個男人,好戲連臺。共遊粱宋,三人友誼的起點天寶三年,剛被唐玄宗趕出長安的李白,心情鬱悶,就到處遊覽散心。此時他遇見了杜甫。彼此,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杜甫只是一個新人。杜甫看見李白,眼光閃閃發亮,那是一個粉絲看偶像的心情。而李白看見杜甫,也是印象不錯。
  • 李白和杜甫誰才是詩歌的天才?這是我見過最有深度的評論
    李白人們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李白和杜甫在世的時候,彼此也是非常賞識對方的,他們的友誼成為詩歌史上的一段佳話。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天末懷李白……。杜甫在詩中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意思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應當輔佐皇帝成為堯舜那樣的賢明之君,使得政通人和、民風淳厚。
  • 杜甫飲酒,賽過李白,並留下飲酒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讀過
    而且,飲酒必開懷暢飲,要「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飲酒必盡興,最好是大醉,「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有酒就喝光,不會留到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一醉之後,萬事莫管,「酒後高歌且放狂,門前閒事莫思量。」(白居易)……陶淵明飲酒,是抒發脫離官場後的自由快樂之情,李白飲酒,是他快意人生、及時行樂的體現,都好理解。
  • 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為什麼李白不回復?專家的解釋讓人啼笑皆非
    查閱杜甫贈送李白的詩,確實有不少首,比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反觀李白,只有一首《贈汪倫》,還不是杜甫。 李白和杜甫相識是在杜甫父親杜閒家中,當時的李白因觸怒權臣階層被流放,兩人一見如故,成為了忘年交。此時的李白44歲,而杜甫只有33歲。
  • 明瓷畫:李白說杜甫「別來太瘦生」
    瓷畫工匠畫技極好,其畫線條準確,人物開臉生動,李白臉有豐潤之態,杜甫卻鬍子翹角,臉形瘦削,笑對李白。畫工將二人畫得距離很近,並非「戲筆」!大有身影重疊掩映的感覺。  畫面是詮釋二人的友誼,應著李白寫給友人杜甫的的一首七言絕句的親近之感:「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將晡。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意思是,至今記得那年,在飯顆山上與你相遇,剛好是正午太陽當頂,你頭上戴著竹笠。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當然詩仙之名也是名副其實,千古絕句朗朗上口,只不過詩仙也有情緒,有情緒就會喝酒,喝酒之後詩意就會大發,比如那一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不過也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心煩之事,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人,醉意上了梢頭,一時不爽,寫了一手懟人的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 李白這個男人,真的對杜甫那麼渣?
    一下子就有好多人噴李白這麼無情地對杜甫大大渣! 杜甫默默地給各位大唐詩歌圈大佬們點讚此時,李白這個名字跟杜甫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所以落榜後的他選擇去齊魯大地遊歷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 很長一段時間裡李白和杜甫的關係就是
  • 「斯人獨憔悴」:慕然回首,「小迷弟」杜甫才是最懂李白的人
    很久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是杜甫一生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給杜甫沒寫多少,反倒是《贈汪倫》流傳千古了。這當然是笑談,李白和杜甫是兩種不同的人,李白是鯤鵬,就算是寫那些俗套的應制詩,也會捻著自己的鬍子,帶著幾分不羈的說出「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人,一直在路上,交遊的多,懷念的少。杜甫從認識李白的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是李白的小迷弟。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差別
    李白的詩清新飄逸,杜甫的詩厚重沉鬱。李白為詩仙,李白的詩,確產有一股仙氣,而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能映民間疾苦。李白與杜甫,語言風格就不一樣。人們常拿相似內容題材的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來比較:李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戲說細說:杜甫將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醉李白
    杜甫,著名的唐朝詩人,一心憂國憂民,滿臉苦大愁深,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卻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去世四十年後,靠著元稹寫的墓志銘,才以蝸牛的速度出名,到了明代,終被尊為詩聖。但他不知道的是,除了詩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他還以另外兩種方式,爆紅於21世紀的網絡。
  • 李白和杜甫不是兩個人——忽然想說說李白和杜甫
    嗜酒的日本棋聖藤澤秀行對李杜有過一個很有創意的評價,他說李白杜甫喜歡喝酒是因為肚子裡的詩太多,不隨時喝酒壓一壓的話就要反上來。李杜都從年輕時期就有遠大理想,李白詠鵬,杜甫詠鳳。在李白和杜甫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從立意到形式上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