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和校園欺凌的底層邏輯是:陳念不是最後一個受害者,而是校園環境裡符合受害者身份的那一個人。
《少年的你》在我的生活裡火過三次:第一次是在微博上,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超話登上了榜首,微博熱搜出現了關於二人的討論;第二次是在微信朋友圈裡,好多大學時候的女同學和公司女同事吵著要去看易烊千璽,男生和一些大齡剩女則帶著冷嘲熱諷的語氣質疑到易烊千璽不過是個小屁孩,一個小屁孩有什麼好看的;第三次就是在電影院七排13座上被兩隊情侶夾擊的今天清晨九點鐘。
關於一部電影的風評,影院裡能聽到和看到最真實的。我看到一些姑娘的臉上很淡定,大概她們是屬於能夠理解陳念的一類人;另一些姑娘們笑嘻嘻的。唯一在議論中提及「校園暴力」這個話題的是兩個看似大學生的青年男生,他們用近似電影鏡頭、剪輯和場面調度的專業詞彙邊走邊討論。看完電影後,我很滿足,雖然不是像早些年的經典青春片那樣直擊人心,但曾國祥已經做的不錯了。關於校園暴力、關於教育美化、關於用電影語言去表達此類題材的能力。
但,究竟電影好在哪裡呢?真的好嗎?我想通過電影中被反覆表達的一句臺詞「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講講大草自己的感受,以及我的只能給60分的原因。
一、若斯特敘事:我們該怎麼保護世界?
若斯特是法國電影界研究電影敘事較為出色的人物,他認為電影敘事是時間性的,即一個事件向另一個事件的轉變。這種敘事方式的好處是,他不拘泥於其它限制性因素,重點關心事件、時間和視角。
《少年的你》中陳念原本是一心只想考大學,變聰明的普通高考生。但因為同學被欺凌而跳樓自殺時,自己的一些善意行為,被拉上了敘事的主線。在觀眾眼裡,陳念是痛心和弱勢的代表,電影中多次使用手持相機對陳念的背影進行跟拍。對電影中的人物和世界而言,熒幕之外的人就像上帝,但觀眾比上帝無能,只能看、不能進行幹預。我們看著電影世界中陳念背影,她形單影隻,極其憐人。相對於電影世界而言,現實世界就像電影世界裡的人對看到的電影世界。
這樣的敘事雖然很繞,但很簡單。雖然簡單,卻又不是隨意就可以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導演對電影視角的調度能力。
影片中的陳念尚且最終在「教育美化」的限制之下被導向自首,現實世界中又當如何呢? 每一部類似題材電影上映,都在盡力的揭露謊言世界,但鮮有導演能靜下來,給出答案。
這是第一個不足之處,只是喊出了要保護世界的口號,但究竟如何保護世界?電影的鏡頭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在敘述這個世界如何殘酷,如何對抗或向世界妥協。
二、落入俗套的校園欺凌:為什麼世界需要被保護?
陳念被迫剪成寸頭,小北向她訴說自己的身世。就像兩個同樣是在童年時代遭遇過性侵的孩子,面對猥瑣大叔時如出一轍的動作和言語。我們看到陳念的寸頭被打上背光,一個近景的鏡頭映出了她極度絕望又堅強的臉。難道這是世界上需要被保護的嗎?我想站在創作者的角度,這不是。
創作者應該是冷靜的,能夠去想問題的本質,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講的人。相比陳念和小北,這個世界上真正需要被保護的是那些對善良者施加冷眼的人,是逼迫胡小蝶致死的人。當然保護這些人的方式並不溫柔,但世界之所以不堪重負,之所以變的醜陋,正是因為這些人。
曾國祥把影片的重點放在了表現陳念、小北之悲慘上,無所不盡其極的賺取觀眾的同情,激起觀眾對這兩個受害者的悲憫;而惡人被淡化。這和曾經的一些同類題材電影並無兩樣,有些許俗套;商業意味偏重。
三、話題之大,格局之小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話中有三個主體:世界、你、我。
三者之間有一個奇怪的邏輯,你用善良保護世界,我因為感同身受所以保護你。從愛情片的邏輯理解,合情合理,不過是少男少女懷春的事。但一個小混混連自己尚且都保護不了,如何保護一個幾乎被世界拋棄的弱者呢?從「校園欺凌」的角度看,格局變小了,甚至是個謊言。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有些槓精的味道,遠離了觀眾。但對「校園欺凌」題材的創作,實在是需要有更新穎、能揭露問題本質的作品出現。
《少年的你》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有待提升;但對於普通觀眾,的確是值得一看的片子。大草個人評三星,看了《七月與安生》覺得不錯的影友,推薦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