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臺詞讓人印象深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今人很多嚮往江湖生活的,大多是羨慕那種快意張狂的感覺,今朝不問明日事,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我看來,不僅刀劍杯酒裡裝著這種肆意感,就是詩詞歌賦中也有這種張狂大膽。比如李白的《俠客行》,一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就將詩人的颯颯英氣表現了出來。無獨有偶,詩人李賀也在他的《苦晝短》裡快意張狂了一回。一句「吾將斬龍足,嚼龍肉」霸氣十足,一方面讓人為他的奇特想像拍手叫絕,一方面又讓人忍不住敬佩他的大膽豪氣。事實上,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的諸多感慨,又諷刺了當時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情境,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苦晝短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李賀的這首《苦晝短》雖然是用了比較魔幻神秘的方式去描寫表達,但內裡探討的問題卻十分嚴肅。他在這首詩裡面探討了時間與人生的長短,生死的面對,以及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等問題,因此這首詩也可以依據這3個想法分成三段。第一段就是從開頭到「太一安有」,第二段從「天東有若木」到「少者不哭」,剩下的都是第三段。其實從題目《苦晝短》我們就可以感覺出整首詩是詩人在為時光飛速,人生苦短而苦悶。但他筆調並沒有太壓抑,反而透著一種自嘲的輕鬆肆意。開篇勸酒就很有意思,詩人明明是自己在感嘆時光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卻不明寫,只一味地勸飛光來與自己共飲一杯酒,那種奇特的親切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接著詩人又說出更為大膽的話,他告訴飛光自己不過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凡人罷了,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寒來暑往,冷暖交替,而人的壽命時光就在這些無法改變的客觀轉移中被白白消耗了。一個「煎」字體現了詩人在這種生活中的煎熬,眼見寒暑交替,晝夜此消彼長,時光匆匆過,而自己只能白白消耗這大好時光,縱年歲漸長卻一事無成,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庸碌無為而恐懼迷茫。「食熊則肥,食蛙則瘦」也體現了詩人對人和生死的思考:人都是血肉之軀,肉骨凡胎,吃熊肉就變胖,吃蛙肉就變瘦。每個人都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無人能例外,所以詩人反問「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神君」和「太一」都是長生不老的神仙,詩人這麼問,其實是在說,凡人難逃一死,又有誰真的見過那些長生不老的神仙呢?
雖然知道生命短暫,人生蹉跎,神仙難見,但李賀並沒有因此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相反他接下來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地表達了自己想為天下之人解脫生死的遠大想法。在他的想像中,天的東面有一棵若木神樹,掌管日出日落,而在若木的下方則盤踞著一條口銜蠟燭的巨龍,當龍銜燭而遊時,幽暗的地方都會被照亮。其實神話中的若木和燭龍都在天的西面,李賀這裡不知道是記錯了,還是為了詩歌對仗押韻而做了改動。但神木與神龍的位置並不影響詩人思想的表達,詩人寫神木神龍,其實是為了做一個大膽的決定:既然天東有神龍,那麼我就要斬掉龍足,嚼吃龍肉,使它晝夜都回不了巢,永留人間,無法更替晝夜時間。如此一來,老人永遠不會死,少年人也不必為時光流逝而哀哭了。這句詩乍看輕狂,卻體現了詩人李賀的快意激情,他心懷大義,為了緩解世人對人生苦短的憂愁,他願意去斬龍足,教龍肉,以換「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團圓情景。
但詩人要表達的思想遠不止於此,於是到了第三段他筆鋒一轉,開始諷刺起了當時統治者一心迷戀長生不老,無心政事的萎靡風氣。他說只要等我斬了燭龍,讓時間凝滯,人自然長生不老,現世人又何必做吞黃金,吃白玉等荒唐奢靡行為來求長生呢?當時的統治者是唐憲宗李純,他非常愛好道家修仙,而服黃金、吞白玉就是道家常見的修煉方式,所以詩人才會藉此來諷刺他不理朝政,一味求仙的行為。其實詩人心裡是很確切地知道人不可能修仙成功的,所以他反問有誰見過任公子飛入雲天騎上碧驢的。任公子是傳說中得道升天的仙人,但從沒有人真的見過他的神跡,從這句話中就明確表達了詩人對修仙之事的不信和不屑。
除此之外,李賀還特意舉了漢武帝劉徹和秦始皇嬴政熱衷修仙的例子來勸誡統治者不要沉迷修仙這種自欺欺人的事。據記載,漢武帝晚年沉迷修仙,遍訪仙跡,還大興土木建了承露盤,當時的人為了美化漢武帝的行為,說他死後果然飛化成仙了,但詩人偏要說漢武帝沒成仙,他的骨頭還明明白白地留在茂陵墓中。而秦始皇也是如此,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藥四處巡遊,結果最後死在途中,便是官員故意在他的棺槨中放入腥臭鮑魚,也難掩屍體的惡臭。詩人這兩句詩雖然寫的辛辣老練,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勸誡君王不要放任修仙風氣蔓延,以至於最後落得劉徹嬴政的愚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