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2020年愛肝日的主題是「參與愛肝行動,共創美好前程」。在與每個人健康都相關的日子,談一談護肝片、保肝藥等藥品保健品的規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
在購藥更為便利的時候,更應謹遵醫囑科學服用保肝藥,而保肝藥是否該用、是否有藥效也成為醫療環節存有爭議的地方。資深醫院運營管理職業院長郭俊告訴健康界,保肝藥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選藥不恰當,二是同時使用的品種過多,三是用藥時間過長。
由於藥物要通過肝臟腎臟等器官進行代謝,因此除了沒有特效藥的部分肝病患者外,多數患者都有使用保肝藥的需求。保肝藥的消費群體也在不斷擴大,有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也有預期有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甚至廣大長期熬夜喝酒的普通人群也在自行判斷下服用保肝藥。與此同時,「保肝藥不護肝」的結論也再次被提出,理應得到相關使用者的重視。
肝病暫無特效藥,保肝藥「上位」
據平安證券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是全球肝病負擔最重的國家,擁有B肝病毒(HBV)攜帶者9000萬人,C肝病毒(HCV)攜帶者1000萬人, 非酒精性肝病患者1.7-3.1億人,肝硬化患者700萬人。龐大的基礎肝病患者造成我國每年新增肝癌患者高達 46萬人。
B肝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傳染病,在9000萬B肝病毒攜帶者中,約3000萬是慢性B肝患者,常用的治療方式是幹擾素治療或核苷(酸)類藥物治療。單純核苷(酸)類藥物可以控制疾病進展,但需長期服藥,並不能達到治癒。一旦出現治癒率較高的突破性藥物,預計國內將有近千億市場。
患者數量更為龐大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包括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NASH)及相關肝硬化。如不治療,單純性脂肪肝可能發展為NASH,而後者進展為肝硬化。由於肥胖和三高人群的不斷增加,也讓這一疾病的患病率在近年呈現上升趨勢。目前並沒有特異性治療藥物,只能使用保肝藥。因此,如果有確切療效的藥物上市,將會成為這一領域的重磅炸彈。目前,國內外眾多藥企均在NASH上有所布局。
我國肝病患者眾多,肝病藥市場較為龐大。有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肝病藥市場可達千億規模。此前,我國專家在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的《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一文顯示,在我國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佔26.81%)、抗結核藥(佔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佔8.34%)。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王東也曾撰文提出,肝損傷可分為以下幾種致病因素,包括:肝臟外傷、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臟腫瘤,以及藥物性肝損害等。其中,藥物性肝損害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
目前,全球已知有1100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肝毒性,常見的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代謝性疾病用藥、激素類藥物、某些生物製劑,以及中草藥製劑等。
公開資料顯示,葵花護肝片連續3年每年實現銷售2.5億元左右,其中80%以上為OTC市場銷售。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片仔癀、片仔癀膠囊、茵膽平肝膠囊也都為保肝護肝類中成藥。
此外,還有國外的各類保肝護肝的保健品,已成為長期熬夜喝酒族的首選,這些暢銷的保肝藥產品療效到底如何始終是謎。
「保肝藥不護肝」惹爭議
平安證券於2月1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提到,常用的保肝藥包括水飛薊素、雙環醇、多烯磷脂 醯膽鹼、甘草酸二胺、還原性穀胱苷肽、S-腺苷甲硫氨酸、熊去氧膽酸等。在醫院裡,使用較多的保肝藥有阿思欣泰、天晴甘美、天晴甘平、還原性穀胱甘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