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同樣是看管虎的影片,看完《金剛川》,觀感卻不同於《八佰》。相比起來,我更偏好他的這部《金剛川》。
簡單的故事,不多的幾個人物以及「三一律」的電影手法,管虎等三位導演並沒有採用常規敘事方法去架構影片。而是用「倒敘」和「推演」的片段,將「結果」與「過程」反向解構。在「重複」和「重疊」中,強化細節的張力和人物的血性。
管虎前一部《八佰》和這一部《金剛川》,足以讓更多的觀眾開始相信他駕馭戰爭題材影片的魄力和才情。在他的戰爭影片裡,除了能看出一些明顯的借鑑和臨摹的痕跡。觀眾更為他的大膽探索,為他的英雄主義情懷和戰爭電影影像個性構造而大為讚賞。
金剛川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影片中,以四個視角不斷再現這一段故事,如此反覆著。第一段的故事線被切斷在剛經歷了幾番狂轟亂炸,士兵面向燃燒彈發出怒吼並迎面撲來的白熾光線,包括第二段、第三段的故事線都是停止在投放燃燒彈之後。但其實在第二段故事線,鏡頭再次將時間線拉回1953年7月12日下午時,我內心已經覺得極端煎熬,似乎剛經歷煉獄,又被迫返回事發前,心想「怎麼又回到這兒了」。四段故事中,4次炸橋和修橋的畫面和臺詞成為交代劇情和時間點的關鍵,重複提示著戰事進度。觀眾站在上帝視角上,十分清楚故事在每個轉折處的走向,從每一個故事再現中,觀眾也得以知曉每一個劇中人物的選擇。
有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戰友犧牲而憤慨,有的只為了平安回家,有的為了完成任務選擇前赴後繼的犧牲,甚至被生生燒成炭灰…確實,高炮班和人橋的精神震撼了我。我們的老一輩人從戰火中走出來真的不容易,他們用血肉為我們打拼出了美好的未來。
張譯的演技,出奇的好,很入味兒,是一種讓我驚嘆的好,情緒把握十分到位。動作,臺詞 走位,情感都無可挑剔,相比之下,吳京,鄧超的演技就遜色了很多。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影片結尾段落,推出一段鋼琴彈奏的《我的祖國》的熟悉旋律。聽上去不帶一絲「炫技」的指法和花哨躍動的音符,卻像是在用一臺沉重而略顯笨拙的打樁機奏出的豪言壯語,句句擲地有聲,聲聲催生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