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本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
相傳這是國民革命軍新一軍抗日軍歌……
《八佰》點映,刷新國產戰爭片新高度,堪比《硫磺島家書》《太極旗飄揚》《父輩的旗幟》《敦刻爾克》等世界級戰爭巨製,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票房過億就是最好證明。
影片講述淞滬會戰後期,國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在謝晉元帶領下,死守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切口小,野心卻不小。本片在4個方面做得不錯:
一是鏡頭的運用,不拖沓且富有節奏感。在影片中,很大一部分內容講述河對面,英租界裡的同胞。鏡頭運用了搖移,多為中鏡頭,從一處到另一處,連貫取景。
給人沉浸感強,節奏快,信息量大的感覺。如租界眾人對日軍炮火轟炸四行倉庫的反應,有人打牌、有人聽戲、有人觀望、有人鼓勁兒,這些鏡頭一閃而過,不一而足,表達豐富內容。
鏡頭就是影視的語言。
影片最後一幕,四行倉庫斑駁彈孔,鏡頭向後拉伸,顯示出遠方繁華的魔都,今昔對比,滄海桑田,歷史無言。
二是製作精良用心,真實感十足震撼。影片耗資5億元人民幣,打磨近10年,全方位多角度高質量再現戰火紛飛的人間地獄,布景富有時代感,如牆上的可口可樂、屈臣氏廣告。
戰爭片的著彈點、爆炸場景逼真,人在中彈時身體剎那的抽搐,血流如注時聲音嘶啞、渾身發顫,都表現到位。
這裡少了以往國產戰爭片中的犧牲美學,不美化戰爭中的死亡,盡力呈現真實,自然會讓人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近身肉搏中,借鑑了韓國動作片中刀刀見血的乾脆、利落、冷血特點,不是暴力美學,但更顯得血腥,比如刀刺咽喉的設置,在韓影中常見的鏡頭。
對戰鬥戲份的刻畫,也豐富且不同。真正的守衛戰,只有4天。在4天中,卻呈現了不同的戰鬥:有日軍偷潛水下的突襲戰,有日軍揚言3小時拿下倉庫的攻堅戰,有冷槍射擊的衝橋戰,有誓死保衛國旗的對空戰,令觀眾始終保持新鮮感的觀影體驗,很重要。
三是隱喻的使用,巧妙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本片在緊張、刺激的戰鬥場景中,穿插了白馬的鏡頭。這匹白馬有特殊寓意。曹植著名的《白馬篇》: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寫的就是主人公捐軀國難、奮不顧身殺敵的事跡,
劇中歐豪京劇扮相,不論長坂坡,還是挑滑車,都是京劇名段,也都是報效國家的故事,這樣的細節處理,不僅跟影片主題契合,而且也有傳統文化氣息,是不錯選擇。
影片中的皮影戲,皮影人物最後定格在四川,是在向川軍致敬。在抗日戰爭中,有240萬壯士出川,奔赴全國各地參加抗戰,陣亡60萬人,每4個人中就有1人長眠在異鄉。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
編劇這樣的用意,我們應該要有所理解。
影片最後,橋對面同胞伸手援助八佰壯士,許多人做出了「4」的手勢,也有多重含義:一是400名國軍士兵,這是該團實際人數;二是4萬萬國人,代表國人被喚醒的鬥志;三是4天,意味堅守了4天。
這樣的隱喻,讓電影更有厚重感,更加充實且耐人咂摸。
四是感情轉變和劇情發展的融合,相得益彰。影片從逃兵入手,很有新意,逃兵與抗爭本不想幹,又是對比,展現了人性的自私和複雜。
許多人的目的就是活下去,也有民族大義,但自私的理性佔據上風。
但隨著目睹日寇兇殘和戰友倒下,很多人漸漸轉變,從怯懦變得勇敢,捨身取義。
感情轉變富有層次感,不突然,與劇情相配合,這是影片做的到位之處。
如果感情轉變太快,本來很怕死,突然就衝上去,那不真實;
如果感情轉變太慢,本來很怕死,電影結束後還是怕死,那也可能,但藝術性就小了許多。
國人的情感轉變,也有個逐漸的過程,從作壁上觀,到冷漠憤慨,到紛紛慷慨解囊,這是八百勇士鎮守四行倉庫的最大意義。
八佰勇士身上流淌的,不單是置之死地的報國精神,更是犧牲小我而喚醒沉睡國人的感召精神。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忽然想到了聞一多先生的《紅燭》:
紅燭啊!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我也願化身燭火,為當代及後世留一寸光明、溫暖。
中國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