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演管虎的心中,《八佰》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但《八佰》又不是一部純寫實的戰爭片,「在寫實的基礎上,稍微帶一點魔幻感的創作理念」,美術指導林木和管虎在最初創作時就統一了意見,攝影指導曹鬱似乎走得更遠,詩意的攝影更是在增加了影片的超現實感的同時,又增加了隱喻色彩。片中的服裝、軍隊制式、武器裝備等基本都尊重歷史,但電影並不是紀錄片,裡面一定會有基於現實主義基礎之上的創造。浴血神俊的白馬、夢中端午化身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營造出一個相對有一些超現實的世界,而在這隱約的超現實外衣下,卻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錚錚鐵骨精神。
趙子龍
片中多次出現的趙子龍意向。
歐豪飾演的端午,作為一個線索人物在影片後半段為護旗而犧牲,他的弟弟小湖北(張俊一飾)晚上睡著後,南岸還在唱戲。這時候可能就會把他帶入一個夢境,夢到了犧牲的哥哥端午,化身趙雲,穿著戲服,騎著白馬,單槍匹馬衝入曹營,再現京劇中的「長坂坡」劇目,但敵人已經不是曹軍,而是日寇。片中這段做了虛化處理,它只是一種意向,傳達出一種夢幻感,又跟精神層面的很多表達是關聯的。
可口可樂廣告牆
美術指導林木查閱史料發現,歷史中四行倉庫的西牆是一整面牆,沒有窗戶,他覺得西牆應該在片中重點表現,不過西牆的歷史原貌如今已拼貼不出來,所有的歷史照片都是它被炸之後的樣子,彈孔累累。如果只是展現平平的一面牆,就太空洞了。林木後來查了很多當時資料,看到上海的巷戰裡,戰士們都趴在工事裡,後面整面牆上就是可口可樂廣告圖片。林木查資料的時候都感到驚訝,不僅有可口可樂,還有屈臣氏,覺得很新鮮。其實,當時的上海比我們想像的要繁華,抗戰年代早就有可口可樂了。
片中四行倉庫西牆上的可口可樂廣告。
歷史圖片中,中國戰場上的可口可樂廣告。
林木將歷史資料中的可口可樂海報移植到了四行倉庫西牆上,不僅對當代觀眾的審美造成一定衝擊,還有一種對於時代文化的放大。林木想讓廣告在戰場上傳達一種情緒,跟南岸的時尚「東方巴黎」有一個呼應,「不然會讓人感覺蘇州河南北兩岸很割裂,一邊像地獄,一邊像天堂,其實也沒那麼絕對,都是在上海的一個語境裡。」
飛艇觀戰
「在南岸的樓頂放一個飛艇」,這是林木在與導演管虎第一次籌備《八佰》時提出的大膽設想。
片中出現的印有「固特異」標誌的飛艇。
「四行倉庫保衛戰」被看作一場直播戰爭,不同的人在岸邊、船上、屋裡的窗戶、樓頂等不同角度去觀看這場戰爭。蔣介石之所以讓「八百壯士」守衛四行倉庫,很大程度上是將此作為在九國公約上的談判砝碼,所以當時很多外國觀察家和媒體對這場戰事也十分關注。為了讓觀看視角更為立體化,林木就想到了一個更高的視角——飛艇,在烏雲密布的天空懸掛著一個飛艇,外國觀察家和記者從高空去看這場戰鬥,也賦予了影片一定的超現實感。
老鼠與白馬
片中的老鼠與白馬各有寓意。
影片開場第一個鏡頭,就是一隻老鼠聽到槍炮聲驚恐逃竄回洞,而片中也頻繁出現老鼠四處亂跑的特寫。與這個偷生隱喻形象相對照的是貫穿全片的神俊白馬,它時而在臆想中與孤膽英雄趙子龍獨擋群敵,時而在現實中與不屈的謝晉元單騎赴會,在敵人炮火淫威下,白馬縱使渾身染血仍在殘破的戰場上昂頭奔馳。就在很多觀眾以為白馬已經殞命在日軍的轟炸時,影片最後,白馬從四行倉庫廢墟中一躍而出,與開篇老鼠形成強烈反差,寓意生生不息。
皮影戲
影片中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在倉庫中用《長坂坡》皮影戲來提振士氣,燈光剪影中是三國時單槍匹馬、救主護國的趙子龍。而影片所講的故事中,八百壯士面對即將淪陷的上海,團結如一人,孤軍奮戰,拼死守護最後的陣地和國人尊嚴。
片中的皮影戲鏡頭有著一場「被圍觀」的戰役的另一層寓意。
影片選取皮影戲這一鏡頭,還有另一寓意。四行倉庫之戰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戰爭史上,都是獨特的一場「被圍觀」的戰役。北岸血戰之時,南岸歌舞昇平,有隔岸觀火冷漠者,但也不乏心系戰場募捐送給養者。四行倉庫保衛戰正似一場皮影戲被人戲說觀賞,甚至參與其中。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