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利·波特」和「星際穿越」兩部重映影片在中國狂攬2億票房的時候,國產巨製《八佰》這部期待已久的戰爭大片、這部疫情過後第一部定檔的院線商業大片被「寄予厚望」——這個時機上映,對於歇業大半年的影院來說無疑是「救命稻草」,是影城藉此翻身的第一部影片。
於是,《八佰》備受矚目。還未上映,就從各地點映現場傳來「淚點滿滿」的好評,連吳京都捧場說:「我不輕易哭,但是哭了好幾回。」但是,大部分觀眾只能等到21日才能看到這部影片,對於影片上映前期營造的「好口碑」半信半疑。
8月17日,《八佰》在太原萬象影城IMAX廳提前舉行了內部觀影場,山西晚報記者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影片,觀影感受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會讓人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沒有以往國產戰爭題材的「賣慘」或是「口號」,而是通過「一邊天堂一邊地獄」的兩岸對比、空中俯瞰局勢等多視角的方式,始終帶給觀眾一種臨場感和無法喘息的緊迫感,從而在戰爭慘烈之餘感受到一種「悲壯」的情緒。
「說實話,我扛住了前面很多淚點,但看到敢死隊員捆綁手榴彈一個一個從樓上跳下這一幕,有點繃不住了。」觀影結束有媒體這樣說。對於當天觀影的不少人來說,這可能是8個月以來頭一次走進影院,就趕上了147分鐘的「超長」觀影,「看得」驚心動魄,「哭得」意想不到!
這才是華語戰爭片正確的打開方式,《八佰》,值得你看一次!
也值得擔負起中國電影市場復甦的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八佰》為啥會看哭?
看過《八佰》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同樣是像「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一樣出現眾多明星臉,但我為什麼就記不住呢?
確實,明星臉在《八佰》中變得模糊了,很多甚至是看到片尾人名才「對上了號」。為啥會如此呢?影評人史航在觀影后的總結或許能說明問題「全片第一句臺詞:我們是湖北保安團的臉面……中間有一句:我們是黃陂縣黨部派來保護上海的……大地名、小地名,聽說過的地名、沒聽說過的地名,記得住的姓名、記不住的姓名……加在一起,就是《八佰》。」
影片描寫了亂世眾生相,是一部小人物的群像。觀眾也許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卻會記得每個人的性格,即使走出影院,他們的臉孔卻在腦中無比鮮活。比如歐豪扮演的端午,信守承諾,時刻銘記保護好小湖北;王千源扮演的老兵油子,人狠話不多,舉起槍殺敵是一把好手;姜武扮演的老鐵,(song)了幾乎一部影片,最後終於雄起了一把……
這些小人物並不完美,有(song)瓜、有逃兵,講著髒話、說著葷段子、玩弄著小心機,他們是有血有肉有父母親人的平凡人,只因生逢亂世,不得不被命運裹挾進炮火之中。八百壯士也是由一個個平凡的個體組成,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這是這部戰爭影片輸出的一個關鍵內核,足以引起同樣是普通大眾的共鳴。
所以,當這一群普通人扛起炸藥包、高喊著自己的家鄉與姓名跳下樓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無論是空中的國際觀察員,還是河對岸的老百姓,抑或是大銀幕前的觀眾,內心某處就會突然被擊中,有一種說不清的悲壯感。猶如影片開頭那一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華語戰爭片的新意
《八佰》獲得好口碑,其中一個原因是讓華語戰爭片有了一些新意。
雖然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戰爭史詩,但導演管虎在影片中穿插了一點浪漫的表現手法:就是片中用了騎著白馬穿白袍的將軍這樣一個意象。
片中多次用趙子龍這個意象,比如李晨扮演的山東兵在倉庫演皮影戲唱的是趙子龍,對面租界裡京劇唱的也是趙子龍,四行倉庫裡藏著一匹白馬,正好這些都幻化成小湖北眼中的意象——白袍將軍拍馬挺槍,衝向潮水般的敵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還探討了一個重要的話題:這些壯士們保衛倉庫的意義是什麼?
片中一句臺詞或許給了答案:「戰況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會看著我們。」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的話似乎更有深意「戰爭背後就是政治」!這場保衛戰其實就是一場秀,對岸站著外國記者,這些戰士的抵抗都被相機記錄下來,用以引發國際社會的憤慨,同時表明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
電影最後一個畫面,鏡頭從滿是彈孔的四行倉庫斑駁的牆壁上緩緩升起,在空中完成了與當下上海大都市的天際合一,頗有深意。
一切都安靜下來。但內心才開始洶湧起來。
山西晚報記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