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戰士》:任天堂最接近成人化的獨特任系 IP

2020-12-25 IT之家

1986 年,在任天堂磁碟機上誕生了兩部作品 -《塞爾達》和《銀河戰士》。

和塞爾達的命運不同,銀河戰士在國內知名度一般,和很多人聊起來的時候大多都會得到一張 「莫拉古 「的問號臉。但「銀河戰士」(Metroid)遊戲系列曾經是個非常顯赫的家族——《超級銀河戰士》和《銀河戰士 Prime》長期霸佔著「最偉大 SFC 遊戲」和「最偉大 NGC 遊戲」的寶座,而知名遊戲媒體 Screw Attack 的得名就來自銀河戰士主角 「薩姆斯」的螺旋攻擊,這個系列在歐美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由於市場定位、開發成本、人員變動、續作質量不佳等原因,「銀河戰士」系列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中間甚至還推出了又 Q 又萌、完全和系列風格不搭的《銀河戰士:聯邦力量》,可謂傷透了粉絲們的心,幾乎已經到徹底絕望了。雖然系列作品不多,銷量方面也不及老任的其他知名 IP,但其設計大多比較超前,在核心粉絲心目中屬於難以超越的神作。

「銀河戰士」系列最初作於 1986 年發布,普遍認為的巔峰之作當屬 1994 年發布的《超級銀河戰士》。自那之後,「銀河戰士」系列又添加了數十款其他作品,但所有續作都多少帶點 「貂尾續狗」的味道。每個人對於遊戲總是會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超銀》的歷史意義與品質,也許顯得有些過時,在對於不青睞探索玩法與弱引導理念的玩家眼裡,可能更是不值一提。

世界構成,氛圍營造

過去,由於硬體機能方面的限制,使得開發組只能選擇極簡的單色調作為背景。雖然意外的讓那種恐怖壓抑的氛圍得以增強,但也導致了長時間遊戲引發的視覺疲勞。

《超銀》視覺效果上的進化,不僅僅在於技術層面上、開發團隊嘗試利用圖形進行敘事這一方面才是最令人欽佩的。除了開場或是說明書上一些基本介紹外,整個遊戲裡的劇情演出都是沒有對白和文字描述的。

「薩姆斯把僅存的密特羅德委託給了科學家,宇宙暫時獲得了和平。然而不久,一個來自科研空間站的求救訊號把她再次召回,並目睹宇宙海盜雷德利搶走了幼蟲。為了奪回幼體,薩姆斯回到了賽貝斯星球,發現海盜們又建立起了基地。在擊敗了盤踞在星球上的四個海盜幹部後,薩姆斯深入地底,發現初代被擊敗的 「母腦」[18]給自己打造一幅機械身軀後復活了。在長大後的密特羅德幫助下,薩姆斯摧毀了這個強敵,但是那隻將其視為母親的幼蟲卻因此犧牲。最終在又一次爆炸倒計時下,薩姆斯獨自一人逃出了賽貝斯。」

故事就這麼簡單,甚至整個遊戲裡出現的文字數量都可能不及上面兩段多。似乎這又是一個如今強調故事元素的環境下,電子遊戲設計的反面教材。但《超銀》最偉大的一點就在於此:它為許多開發者指出了如何用最少的信息量,去調動玩家情緒的方式。用視聽元素和遊戲天生的互動性優勢,讓參與者從自己的腦海中提煉出故事性。

不,不需要更多的過場動畫演出了。

你進入太空站,只有儀表與機械的電子音在耳邊迴響。在黑暗中前進了一陣子後,標題畫面出現過的場景屹立在眼前——不同的是培養槽裡的密特羅德幼體不知所終。

澤貝斯的世界做得非常細緻,裡頭暗藏著一個更大的故事,其中有一些神秘的線索:比如幽靈船的顯示器上有密特羅德生物的幽靈影像,以及橫在 Kraid 巢穴外的探險者屍體,這些都給玩家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意想不到的秘密比比皆是,從開發人員隱藏在玩家眼皮底下的巧妙捷徑,到打敗 BOSS 的各種方案,不一而足。與此同時,主線探索也將一個驚人且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劇情緊跟《銀河戰士 2:薩姆斯的回歸》,全程幾乎沒有文本內容,遊戲會讓玩家自己尋找前進的路。

薩姆斯這次的旅程把她推到了失敗的邊緣,而後又浴火重生,進而把她塑造成一位幾乎不可戰勝的毀滅戰士。

動作性,自由度

遊戲有兩種跳躍方式:垂直起跳易操控,並且可以進行空中射擊;前衝後的旋轉跳則帶有慣性不易掌握,但能夠衍生出更多的動作。不同的跳躍方式有它們各自作用,這也是系列動作機制的核心樂趣之一。即便是沒有查看說明書或攻略,很多人在前幾個小時流程裡,多半都會注意到薩姆斯有一些奇怪的 「小動作」。比如貼牆跳躍時,她會做出一個彎曲膝蓋的動作,而這便是藉助牆面進行多次跳躍的準備動作。

「什麼時候用什麼跳法」是你需要掌握的技巧之一」

如果你尚未了解過:《超銀》的操作門檻不低,很多動作的判定可以用 「嚴苛」來形容。

無論是默認操作,還是之後獲得的新能力,多數玩家都需要一些適應過程。而就在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熟練掌握時,可能不會想到,在遊戲最開始薩姆斯的默認能力裡,就具備了 「三角跳」這個直到後期都極為強大的功能。

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很多需要諸如高跳、磁力套索乃至空間跳躍的地方,使用 「三角跳」就能直接通過。雖然接下來你可能要面對過於強大的挑戰,但這些都是設計者原本就考慮進去的 「捷徑」。

在遊戲進行到中期,的確是能夠通過兩處隱藏地點,對三角跳和超級衝撞有過提示。這直接證明了製作組就是隱藏了這幾個技巧,為那些藝高人膽大的玩家準備的驚喜。

直到你已經有了替代方案後,這些隱藏技巧才會有所提示。這一點應該也是防止玩家太早發現,讓那些尚未熟悉或是通關過的新手,濫用 「逃課」技能而使體驗變得混亂吧。

以這個技能為首,遊戲還有不少非必要的隱藏技能(蓄力多重炸彈或是炸彈跳等等)。它們更像是為多周目的玩家安排,但也側面反映了本作關卡設計之精妙,製作組對其結構完整性自信程度之高,足以讓他們放心大膽去縱容玩家。也因此,本作在之後多年一直都是速通界的寵兒。對於本作開發時希望強調的動作性來看,這種設計是相當值得讚嘆的成功。

Prime 三部曲

在系列復興的 Prime 三部曲中,1 代評價最高、2 和 3 比較一般,這也和探索元素的處理水平有關。《Prime》1 代贏得了超高評價,除了當時驚豔的畫面表現,更重要的是完美保留了 2D 版本中探索和找隱藏道具的醍醐味,雖然實際上也是劃分了 N 塊區域讓你去找,但並非流程解鎖,而是靠技能解鎖,這樣一來線性的感覺自然弱了許多。加上 3D 世界對比 2D 世界複雜程度呈指數級上升,遊戲還能保持環環相扣的關卡設計,在當年怎能不讓玩家感到驚為天人。

還不理解的玩家可以類比一下「魂」系列,想像一下從小德隆遺蹟步步為營終於打開大門,猛然發現自己原來身處傳火祭祀場的後山,那是多麼美好的體驗。這種精緻的「魂」式醍醐味在《Prime》1 代中比比皆是,而且它的場景較「魂」系列也更加宏大。

同樣的,《Prime》1 代的隱藏要素都埋得比較深、對應的探索方式也很有趣,有的要砸開冰塊,有的要考驗跳躍技巧。大決戰前收集神器雖然有拖戲嫌疑,但也可以看作是對系列藏道具傳統的延續和致敬。

在這裡還要提到一個時空背景:在《Prime》1 代誕生的時代,同社的「馬裡奧」和「塞爾達」都成功 3D 化了,相比《馬裡奧 64》開創的全新的箱庭探索模式,《Prime》1 代更像是《時之笛》對「塞爾達」精華的繼承:雖然一切看起來和以前都不同,但玩起來還是原來的味道,這也是系列粉絲最看重也最願意買帳的。

《Prime 2》就開始出現了問題。《Prime 2》雖然彌補了《Prime》1 代的一些缺點,比如 Boss 太少、戰鬥比較清淡,大大增加 Boss 的數量,更引入了普通敵人暗影化這個概念加強戰鬥趣味,然而暗影世界中跑出水晶燈範圍就會持續扣血的設定非常不友好,這也使得總體體驗非常拘束。引入光暗彈藥的限制又加重了玩家資源管理的負擔,加上美術和 BGM 都極力表現黑暗世界的汙穢骯髒,以至於玩家每次進入黑暗世界就想著兩下打完回到光明世界,不願多逗留一刻。

客觀上探索懲罰很大,主觀上玩家不想探索,造成的結果就是黑暗世界完全喪失了探索感,變質為步步為營的求生感。如果這是一個《生化危機》類的恐怖遊戲,那這些是非常好的設計,但可惜它不是——至少玩家不覺得它是。加上《Prime 2》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重複路多、BGM 水準有所下滑,都讓《Prime 2》的評價要低於前作。

總的來說,《Prime 2》的問題也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系列的基調,從探索遊戲變成生存遊戲的巨大反差和撕裂感,才是諸多玩家給《Prime 2》投反對票的最大原因。

《Prime 3》的問題就更大了。可能是為了吸引新玩家,轉戰 Wii 的《Prime 3》改成了幾乎完全線性的流程:不同的星球完全獨立,打完一個以後如果不是收集道具幾乎沒有必要回去,戰鬥的難度也降了下來,每一條都和孤寂、探索的核心訴求背道而馳,在鐵桿粉絲心中,這一代也是三部曲裡最富爭議的。

拋開系列的傳承,這一作的優點其實極多,比如流程非常厚道:主線通關時間系列最長,光是變球通過的小關卡就有十來個,而且從傳統 2D 炸彈跳到 3D 追尾鑽通風管,再到磁力球走飛船外掛應有盡有;遊戲氛圍十分出色,天空都市 Elysia 綿遠悠長的 BGM 襯託出雲端漫步的輕靈,數百年重複著同樣工作的小機器人刻畫出歲月的滄桑,而薩姆斯投影在面罩上驚鴻一瞥的容顏更是美得令人心醉。不客氣地說,這就是任天堂所有遊戲裡場景設計的巔峰,沒有之一。

最重要的手感和 Boss 設計也非常精彩,遙控器的瞄準所見即所得,反應更是靈巧敏銳,對比卡普空《生化危機編年史》中準星的遲鈍乾澀,高下立判。本作中,無論是雜兵還是 Boss 都堪稱豐富多彩,也屬歷代最多,最終 Boss 戰一路往下,每層換一個形態、一套打法的設計現在看來奢侈無比。可惜的是,由於這一代可以用 Phazon 槽「爆豆」,發動以後攻防暴漲,導致玩家可以無視 Boss 對敵策略,直接爆豆一波帶走……

雖然有著種種優點,《Prime 3》的大框架畢竟脫離了核心玩家的期望,因此也不可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扯了這麼遠,無非就想說「銀河戰士」的「形」是高貴冷豔、殺伐決斷的薩姆斯,「神」則是無數密道、機關和隱藏道具精巧勾連起來的探索趣味,唯有形神兼備才堪稱極品。無論是《另一個 M》,還是《Prime 3》,單看都是非常好的遊戲,但是因為失了系列的精髓,所以無法得到鐵桿粉絲的支持。

總結

明年 8 月,銀河戰士就將迎來 35 周年紀念,Prime 4 能不能趕上發售,已經傳了至少兩年的 Prime 三部曲合集又是否會實錘,很快就會有答案。

雖然經歷的推翻重做,Prime 4 回歸了 Retro 是眾望所歸。

宮本茂叔說過:「一個延期的遊戲終究會是一個好遊戲,而一個趕工的遊戲永遠糟糕。」這句話未必一定通用,但根據銀河戰士幾經波折,銷量也始終不慍不火,本來 Prime 4 算是雪藏多年的重生,預告也沒給出發售時間,但從道歉事件推倒重推能看出來,任天堂不但對他有著不低的質量要求,而且對本作極為重視。

神秘的異星世界,廣闊的地圖,再加上更加成熟合理的流程設計,一定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銀河戰士的獨特魅力。火紋風花雪月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步,再度身披戰甲踏上探險之旅的薩姆斯 . 阿蘭,我們明年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消失的《銀河戰士4》:任天堂頭號「少男殺手」,如今竟下落不明
    動物森友會》紅遍全球的任天堂,近來可謂『好消息不斷!』——動森在短短10天之內,創下1100萬的銷量記錄;作為載體的Switch僅僅用了3年,就在全球範圍累計售出5500萬臺,成為史上最熱銷的遊戲機。在任天堂的遊戲大家族中,有一部憑藉『小姐姐』聞名於世的作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硬核動作射擊遊戲——《銀河戰士》(官譯:密特羅德)。從FC時代開始,《銀河戰士》從未缺席任何一款任天堂遊戲機,主角薩姆斯成為最受男玩家歡迎的女性角色。
  • 《銀河戰士》:玩家後傳被任天堂無情禁止,30年傳承卻是這種下場
    1銀河戰士和電影《異形》《銀河戰士》的誕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任天堂內部的企劃只是基於一個想法:「以宇宙為舞臺,自由行動且用槍攻擊的遊戲」。▲登載於電軟創刊號的欄目介紹《銀河戰士》在當時,任天堂必須開發一個不同於《大金剛》、《塞爾達》或者《超級馬裡奧》之類兒童向遊戲,所以任天堂當時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團隊——任天堂開發一部,集結了當時已經在公司憑藉大金剛系列證明自己實力的宮本茂
  • 遊民專欄|《銀河戰士》:只屬於任天堂玩家的太空史詩
    初代《銀河戰士》  任天堂的磁碟機,想必玩家們已經不再陌生了。這款任天堂設備幾十年來不斷被挖出來鞭屍,但正因它的出現,才讓《銀河戰士》得以實現。當年《銀河戰士》這部遊戲對玩家而言,是同樣一個情況。《銀河戰士》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讓人自由探險的遊戲,多結局設定和主角女性真身的設定更是折服了眾多玩家。在遙遠的1986年,同樣出自任天堂,《銀河戰士》給玩家帶來的衝擊甚至超過了任天堂社下的其他遊戲。  磁碟機不堪的銷量還是影響了初代《銀河戰士》的成績。《銀河戰士2:薩姆斯歸來》在5年後發售,平臺則遷移到了gameboy。
  • 銀河戰士
    《紙片馬裡奧》《銀河戰士》新作或將於2020年內推出 今天(1月18日)知名任天堂爆料人 Sabi 在其 Twitter 上再爆猛料——《紙片馬裡奧》與橫版《銀河戰士》新作(並非《銀河戰士 4》)或將於2020年內正式推出!更多的相關細節 Sabi 也將繼續在 Twitter 進行更新。
  • Switch《銀河戰士三部曲》有望於6月19日發售
    和其他遊戲廠商不同的是,任天堂的多數遊戲在對外首次公開之後的數月內就會發售。有消息指出,繼前段時間發布的Switch新作《紙片馬力歐:摺紙國王》後,任天堂很快就將正式發售Switch平臺的《銀河戰士Prime三部曲》。
  • 《銀河戰士》30周年——爸爸沒買蛋糕,還沒收了小朋友送的
    「銀河戰士」系列也已經30歲了,但任天堂卻表示僅有一款3DS平臺的外傳:《銀河戰士 Prime: 同盟力量》。同樣是30周年,薩姆斯並沒能得到與林克同等的待遇不僅如此,為了慶祝銀河戰士30歲生日的同人大禮,也不幸收到了任天堂的禁令。如果要問玩家最「怨念」的一家遊戲公司是誰,十有八九大家會說是任天堂。
  • 傳聞:《銀河戰士Prime》三部曲或於6月登陸NS
    由於任天堂遲遲不舉辦新的直面會,近期有關各種 Switch 平臺的新遊戲傳聞可謂是不絕於耳,有傳聞稱 Switch 版《銀河戰士Prime 三部曲》也將於 6 月 19 日發售。消息來源為瑞典零售商 Inet,這家線上商店早在 2018 年就上架了 Switch 版《銀河戰士Prime 三部曲》的預購頁面,遊戲的封面與此前 Wii 版本三部曲封面一致,這次 Inet 更是直接打出了遊戲的發售日期,不過任天堂目前尚未證實該消息。
  • 為什麼新老玩家都該去嘗試一下《銀河戰士2》重製版
    而從目前來看,《銀河戰士:薩姆斯歸來》做足了準備。2017年的E3,不少人因《銀河戰士Prime 4》的公布而激動不已;但四十三秒的預告和最早也要2018年才上市這兩點,不足以讓老粉絲們解渴;一些近十年才開始玩任天堂遊戲的「新玩家」可能也會困惑:「這個遊戲有什麼值得激動的地方嗎?」
  • 銀河戰士2:薩姆斯歸來
    《銀河戰士2》並不是MercurySteam首個重製遊戲 下周《銀河戰士:薩姆斯歸來(Metroid: Samus Returns)》重製版迎來發售,任天堂和MercurySteam基於GB版《銀河戰士:薩姆斯歸來
  • 觸樂夜話:《銀河戰士4》還在招人
    自打2019年年初,任天堂官方宣布《銀河戰士4》交由Retro工作室推翻重做後,Retro就一直在陸陸續續招人。4月底,Retro公開招聘包括藝術總監、產品測試、首席角色藝術家和多個工程師職位。招聘信息裡沒有明確說是《銀河戰士4》項目,用的是「成為任天堂傳奇(遊戲作品)團隊的一員」這樣的說法。
  • 傳新款NS支持4K和雙屏 * 銀河戰士P4還在招人 * 妖怪學園Y或中文化
    目前已經收穫了多名大咖並組成了神仙組合的《銀河戰士Prime4》開發工作室叒要招人了!Retro Studios官方發出推文表示,該工作室正在尋找首席製作人,並且宣傳圖上還寫明,是為了一起開發《銀河戰士Prime4》!從招聘啟事中可以看到,首席製作人職位的工作日期為2020年5月11日。看來也是招了好久一直沒招到合適的。畢竟作為首席製作人條件還是挺苛刻的。
  • 「驚隊」布麗拉爾森希望飾演《銀河戰士》薩姆斯阿蘭
    今日(7月25日)據IGN報導,「驚奇隊長」扮演者布麗·拉爾森在節目再次透露如果任天堂重啟《銀河戰士》電影,她希望能夠飾演賞金獵人「薩姆斯·阿蘭」這一角色。
  • 「驚隊」布麗拉爾森希望飾演《銀河戰士》薩姆斯阿蘭
    今日(7月25日)據IGN報導,「驚奇隊長」扮演者布麗·拉爾森在節目再次透露如果任天堂重啟《銀河戰士》電影,她希望能夠飾演賞金獵人「薩姆斯·阿蘭」這一角色。近日布麗·拉爾森出席Gary Whitta的脫口秀節目,節目布麗·拉爾森再次表達了想要扮演任天堂這一經典角色的想法。
  • 《銀河戰士4》開發商招聘產品測試 暗示開發完成?
    《銀河戰士4》是任天堂最早公布的NS遊戲之一,首次亮相是在E3 2017期間。這則消息的問世讓喜歡《銀河戰士》三部曲的玩家激動萬分。可惜,《銀河戰士4》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銷聲匿跡。2019年初,任天堂宣布本作開發進度徹底推倒重做,由原版《銀河戰士》開發商Retro工作室重啟。
  • NS每日新聞 銀河戰士還在招人 任天堂會免更新預告
    ​​一張圖,一句話,你簡閱Switch每日新聞~銀河戰士?還在招人  《銀河戰士Prime 4》的開發團隊Retro工作室近兩年一直忙於招募人手。昨日該工作室官推再次發布募集人才的公告,尋求一位資深「Boss/AI 設計師」來參與遊戲開發。
  • 2021 年任天堂會走向何方?
    《銀河戰士 Prime 4》到底怎麼了? 要說最讓海外任天堂粉絲興奮的作品,莫過於在 2017 年 E3 展上公開了預告片(儘管只有 LOGO)的《銀河戰士 Prime 4》了吧?然而,時隔三年半後,本作的詳細情報仍舊是迷霧重重。
  • 《銀河戰士4》開發商招聘崗位顯示本作又有開發進展
    《銀河戰士4》開發商招聘崗位顯示本作又有開發進展 2020-12-05 14:38  3DMGAME
  • 《銀河戰士Prime4》開發商改造辦公樓!明年入駐
    根據Intelligence360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市發布消息,《銀河戰士Prime》系列開發商Retro Studios近日投資了53萬美元,並在該市改造(Remodel)了一個37335平方英尺(約合3468.5平方米)的辦公樓,根據消息,這個新的辦公樓預計將於2021年5月1日正式完工,屆時Retro工作室也將搬入全新的工作大樓
  • E3 任天堂 精簡匯總【GAMKER】
    《異度之刃2》任天堂公布了《異度之刃2》的最新預告片,影片中稍稍展示了一下遊戲的戰鬥畫面,看起來遊戲還是延續了系列那種指令式的戰鬥模式,不過因為畫面很少所以也很難看出進一步的內容。 《星之卡比》新作2017年是《星之卡比》系列25周年,在之前的直面會中任天堂就表示《星之卡比》系列新作正在開發中,現在任天堂正式公布了本作的預告片,遊戲的整體玩法和正統的《星之卡比》比較接近。
  • 任天堂強大的根本,淺析任天堂開發力量|任天堂EPD篇(一)
    當時極少數能獲得任天堂認可的記者井上理所撰寫的書籍,非常出名對於第一方遊戲和第三方遊戲這兩個概念,相信絕大多數的玩家都是了解並且清楚的,但是在一些任系交流論壇或者社區,總會聽到這麼一個詞老任IP當家紅帽子水管工簡單來說,任天堂口中的「第二方遊戲」就是任天堂掌握IP或者版權,而把遊戲開發委託給非第一方工作室製作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