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博物館建于于竣工。博物館新館主體為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現代徽州建築,館區面積5萬多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多平方米。陳列展廳現設有婺源千年、茶村美器、硯臺明珠、明清書畫、當代工藝美術珍寶等6個特色展廳,反映了古代徽州婺源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典故。
在婺物源博物館館前的玻璃蓋上有一塊巨大的石冠硯。
這塊紋理細膩,有眉毛,羅紋,金星,重達和重達4.5噸的頂級龍尾石頭是由幾位當地村民在龍尾山的宋礦坑中收集的。後來,由王澗石創作,並由硯大師張松長曆時兩年多的時間製作而成,並印刷成石觀音山硯。
浙嶺是婺源和安徽之間的邊界山。春秋時期是吳國和楚國的分水嶺。從婺源登山開始,有兩個步驟,都是用均勻的長石板做成的。全邦彥的詩中有「巍峨俯吳中,盤繞亙楚尾」句。「吳楚分源」石碑左下角刻著四個字「雲湖詹奎」。此碑仿照康熙年間的原碑,他也是婺源悠久歷史的見證。
在封建社會,人們分為四個階層:士、農、工、商。他是人們提高社會地位、實現人生理想、擺脫貧困的主要途徑。
自古以來,婺源是鴻儒朱熹的故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鄉,著名學者金庸的故鄉。自婺源自唐建縣至清代,共有進士552人,官吏2665人,歷代學者留下3100餘部著作,其中選編172卷(1487冊)。
婺源三雕是指明清時期江西省婺源縣的磚雕、石雕和木雕,他們屬於徽州建築藝術的一個分支,其產品多用於住宅、官邸、宗祠、寺廟、廊橋和牌坊的裝飾部件。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徽商的興起,「婺源三雕」依託徽州建築達到頂峰。
漢晉至南朝時期,婺源開始產茶。因為山川很精緻,所以茶是葉綠湯清,香高味道醇厚。因此婺源有「茶鄉」的美譽。
傳統茶葉生產工藝
在瞿應紹期間,清道光年的畢春字、子志的頭銜和月湖的數量是上海。他一度以竹畫和篆刻技藝而聞名,他喜歡燒紫色的陶罐,他曾經要求鄧符生到宜興來監督生產,他在壺上畫了竹子並刻了下來,還有另一種刀法與眾不同,他更原始、更簡單。當人們先把「瞿壺」推到陳曼生後時。
王迪的茶壺。王棣(1720-1801)是清代學者,他的名字叫杜維華,名叫杜維華。他生於康熙五十九年清聖祖,卒于于仁宗嘉慶六年。林功勝。韋朗警官。儲存不同的書,住在揚州,好賓客。《狄公詞》是《春華閣詞》和《持雅堂集》的作者,流傳於世。
龍尾硯臺是中國四大著名硯臺之一,他以婺源龍尾山,婺源古隸歙州命名,以狀態命名。在《婺源硯譜》,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偶爾會在山裡得到他,他被用來製作硯臺,潤溼和研磨生輝,在後來的幾代人中,葉氏子孫獻於的地方為世人所知。從此,硯臺龍尾被歷代稱為貢品。除了精美的雕刻藝術外,龍尾硯的稀有性主要是其稀有石(其石製品包括:眉紋、羅紋、金星、銀星、金環、金花、魚卵、玉帶、青綠、紫紅等)。
宋代尤振德的朱熹長方形瓦形澄泥硯僅見於大海。
遊振德(1505-1574),字汝潛,焦潭,耿溪。婺源濟溪(現在屬於江西)。嘉靖年間任福建總督。辭職後,他回到了家鄉。在農村創建「虹東書院」。他是《怡脫錄》,《周易傳義會通》,《三書附註》,《性理纂要》,《譚芝要錄》,《湖北民隱錄》,《藥裹膚言》,《遊氏家乘》等的作者。
南宋淳熙()的龍鱗手抄硯臺是龍尾硯中最好的。
清朝項紱《八仙圖》
清代康有為書法。
博物館窗欞的美麗光影吸引了兩個女孩,他們在博物館拍了一張合影。
婺源是著名的中國畫家朱葵山水畫展。
朱葵(1940.10-2014),5) 江蘇南京人。他從陳之佛、傅抱石、楊建侯學習並得到了亞明的指示。擅長中國畫。社會兼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協會江蘇創意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美洲亞洲藝術學會」博學學者等。
珍寶展廳珍藏共有2000多件工藝美術作品,其中一些來自民間收藏婺源,他們有的改寫了一個品種的歷史,有的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特徵,有的承載著家族的榮譽,有的隱藏了工匠們的悲慘故事。。。。
西周青銅鼎
為了削弱王莽的權力以削弱王莽的權力以削弱王莽的權力以削弱王莽的權力,以王莽的名義削弱王莽的貨幣體系,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削弱王莽的貨幣體系。
在王莽的改革中,黃金被鑲嵌在青銅上,生產出著名的一道坪5000,又稱「金錯刀」。為什麼叫「一刀平五千」?根據王莽貨幣體系,刀平5000意味著這樣一枚硬幣價值5000枚五銖硬幣,兩枚可以兌換黃金斤。這可以說是中國所有流通的古代金屬貨幣中最大的面額。
金錯刀幣也可以算是雙金屬幣的鼻祖,被稱為「中國錢幣之王」,流通時間短,流傳時間少,一直受到全家人的高度讚揚,被稱為「錢絕」。
從婺源思口鎮出土的「元興元年」陶器是我國最早的斷代陶器秤。
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
清代海螺珍珠刷洗。珍珠正好長在海螺的上面,真是太神奇了。
滇翠座屏的神話人物。據考證,他由天語化和秦月樓兩個故事組成。座屏高81.6釐米,寬60.7釐米。他的外部框架是珍貴的傳單紫檀,傳單紫檀生長在熱帶雨林中,才長一英寸。
座屏字符的頭部是由象牙的骨頭雕刻而成的。房子和水波紋上刻著貝殼,最後用金銀線組裝起來。古代的翠鳥羽毛多用於皇宮,如妃子頭上的飾物。這個屏幕需要60翠鳥羽毛,翠鳥羽毛在內不會變色。
老館長詹永軒在清華鎮的一堆廢品中發現了一個銅小掛件,隨即打聽銅掛件的來源,從清華到李坑一村民家。原來,這個村民是明朝軍部右侍從和南京公使餘懋衡的後代,然而他不知道家裡一對銅燭臺的來歷和價值,他想把他們當作廢銅賣掉。他趕回縣城,要求縣委書記撥款購買燭臺。
這對燭臺是明代的「鎏金鏨花銅燭臺」(又名「百花金蓮火把」),他重90公斤,高2米,工藝精湛,外形美觀,他是由菊花組成的,他被專家稱為孤品在宋元明時代的燈。
市政廳之寶-貓眼。
據清朝老太監館內保安介紹,他老了回到家鄉,皇帝很欣賞他的忠心,給了他很多金銀珠寶,其中包括後來流行於民間的貓眼石。
20世紀代,這塊蛋白石被博物館的館長以20元的價格買下,經故宮專家鑑定,價值連城,現在,他成了博物館的寶藏。
前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婺源博物館,並寫下了博物館的名稱。
婺源博物館館藏擁有商代至清代各類文物1萬餘件,其中國家三級及以上文物近千件,國家一級文物四五十件,有「縣級第一館」之美譽。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批准婺源縣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