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推送古玩藝術信息,專家評論,微拍信息,古玩規矩,書畫藝術等諸多優質內容,專業古玩藝術平臺、重服務的微信運營!關注我們妥妥沒錯!(微信號:shgudong)
博物館新體驗,在家也能看展覽
唐 白釉盈字款罐
此展品為唐代文物,口徑7.8cm,底徑7.6cm;高17.2cm。唐代制瓷業素有「南青北白」之說,青指越窯青瓷,白指邢窯白釉。此白釉罐造型渾圓飽滿,釉色瑩潤,潔白細膩,體現了盛唐素器風行的瓷器審美。底部刻劃 「盈」字,係指百寶大盈庫。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唐 魯山花斑四系罐
此展品為唐代文物,口徑9.9cm;底徑9.3cm;高27.3cm,器身豐腴,通體黑釉,裝飾月白色塊,筆法雋美,飄逸浪漫。明顯的筆觸痕跡,是有意識地在進行塗畫,其裝飾感強烈,在中國陶瓷史上意義重大。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五代 越窯青釉俯仰蓮瓣五管瓶
此展品為五代文物,口徑6cm;底徑10.5cm;高36.3cm。器身滿飾肥厚的覆仰蓮瓣,肩部貼塑五根小管,瓶蓋與瓶身所飾蓮瓣,覆仰呼應;頂部有寶珠鈕一顆,鈕上飾覆蓮瓣,鈕下有六瓣鈕託,鈕珠造型又似一顆蓮子,匠心巧妙,生動傳神;整器施以繁縟的貼塑刻劃工藝,整體造型端莊優美。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北宋 鈞窯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
此展品為北宋文物, 長18.5cm;寬15cm;高5.5cm。折沿淺腹,口沿起線,四足如意狀,海棠式器型,平和優美,通體施天青釉,色澤淳厚,底刻數字「五」。為北宋宮廷御用瓷器。此外,「蚯蚓走泥紋」特徵也常被用來甄別宋鈞之用。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宋 磁州窯唐草紋梅瓶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口徑4.5cm;底徑11.4cm;腹徑20cm;高48.3cm。白地黑花瓷器強烈體現了民窯粗獷雄健的氣派,對比強烈,構圖洗鍊。此梅瓶造型為梯形口,溜肩,長腹,圈足。畫師有意忽略了唐草的枝幹,而用誇張的手法表現花葉的柔軟舒展。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宋 定窯醬釉描金渣鬥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口徑10.8cm;底徑3.6cm;高6.7cm。醬色釉的出現應與當時社會風尚有關,有意追求醬色漆器的審美效果。渣鬥是宋代宴席桌上盛裝雞骨魚刺的用具。此件渣鬥器型較小,接胎痕跡明顯,上部盤口描金纏枝蓮紋飾脫彩。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南宋 官窯水丞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口徑4cm;底徑6cm;高3.2c。此件文房用具,無頸溜肩,扁圓腹,平底。自然開裂的紋片橫豎交織,釉厚瑩潤呈灰綠色,鐵色胎骨。水丞,也稱水盂,是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常附銅勺以為取水之用。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宋 哥窯花插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口徑3cm;底徑7.5cm;高13cm,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黑色及黃色的開片,是陶瓷燒造中的一種缺陷美,是胎體和釉層的膨脹係數不一致造成的。此花插造型小巧、端正,釉面油潤,釉面密布網狀小開片,光澤柔和。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南宋 吉州窯纏枝卷草開光海浪紋梅瓶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口徑5cm;底徑9cm;腹徑16cm;高30cm。頸長肩豐,器形飽滿;腹以下漸收,圈足,胎體細膩。器身用弦紋分為三層頸部繪仰蕉葉紋;肩部繪蓮花;腹部繪渦形纏枝花卉紋;瓶身開光繪海浪,勾繪嫻熟。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盤口尊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口徑9.5cm;腹徑11cm;底徑9cm。此尊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各部位比例協調,重心穩定。釉層肥厚滋潤,色調沉靜,整體造型古樸大方,風韻典雅。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遼 黑釉皮囊壺
此展品為遼代文物,口徑4cm;底徑10cm;腹徑20.5cm;高25cm。體現遊牧民族粗獷大氣的風格,同時保留了民族的生活痕跡和文化情結。皮囊壺是摹仿契丹族傳統使用的各種皮囊容器而燒造的。此器釉色純淨,器形飽滿,其身上扁下圓,一端有管狀口和雞冠狀單孔系,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金 三彩荷花牡丹紋銀錠枕
此展品為金代文物,長31.5cm;寬11.5cm;高11.5c,四面採用四種工藝,顏色以三色、雙色、單色遞減,正面白地黃花綠葉,纏枝牡丹;另面雙色,池塘水禽;其餘兩面側單色,一凸雕,一划刻。吊角線內收弧形。整器設色清新,紋飾栩栩如生。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金 磁州窯褐彩虎枕
此展品為金代文物,長38cm;寬17.8cm;高10cm。瓷枕塑成老虎形狀,虎眼圓睜,豎耳、卷尾伏臥,滿身繪虎皮紋,全枕用彩繪手法,既抓住伏虎威猛的神態,又為模型脫坯提供方便,創造了成批生產的有利條件。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元 出筋荷葉蓋罐
此展品為元代文物,口徑27cm;底徑20cm;高33cm,器身滿飾凸起弦紋,凸出的部分釉薄處顯現潔白的胎骨,形成一條白線,俗稱「出筋」,有意識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襯託出青釉之美,別致新穎。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元青花扁菊紋玉壺春瓶
此展品為元代文物,口徑7.4釐米;底徑7.1釐米;高29釐米。青花瓷是種高溫釉下彩。用鈷料在瓷坯上繪畫,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藍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色調,扁菊紋飾常出現在與伊斯蘭文化有關的器皿上,青花瓷的審美追求明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 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9.1cm;底徑12.1cm;腹徑20.5cm;高32.5cm。撇口,細頸,圓腹,圈足,整器施釉裡紅花紋,口內沿飾卷草紋,頸部蕉葉紋,腹部滿繪纏枝牡丹紋枝葉蔓卷頗具古韻,造型豐滿,紋飾層次分明。為明洪武釉裡紅典型器精品。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 永樂白釉僧帽壺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19.5cm;底徑7.5cm;高20.8cm。因釉面恬靜瑩潤,白若凝脂,稱之為「甜白」,強調其帶給人安逸甜美的內心感受。此壺闊頸,鼓腹,瘦底,圈足,一側有鴨嘴狀流,另一側口沿至腹部有寬帶形曲柄,因口部形似藏傳佛教僧侶的帽子而得名。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 永樂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5cm;底徑11.4cm;高29cm。小口,短頸,豐肩,寬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瓶身繪折枝花果,有桃子、枇杷和石榴,近足處飾蕉葉紋。此瓶所用鈷料即為典型蘇麻離青,在景德鎮無瑕的瓷胎映襯下,釉下青花青翠豔麗,枝葉花果滿布鐵鏽斑,暈散自然。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弘治黃釉碗(大明弘治年制款)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19.5cm;底徑7.5cm;高9cm 弘治黃釉雖然是一種低溫黃釉,穩定性卻比其他低溫釉要高,且透明度好。因呈色淺淡嬌嫩,亦稱「嬌黃釉」。此碗口微撇,深腹,直斜壁,圈足,造型規整,通體施黃釉,釉色純正,嬌嫩淡雅。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代琺華瀝粉纏枝蓮梅瓶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9.5cm;底徑13.3cm;高28.8cm。琺華器是孔雀綠釉在明代的一個傑作,孔雀綠釉以銅為著色劑,呈色溫婉明麗,突破傳統低溫綠釉的深沉凝澀。此梅瓶,短頸,豐肩,氣韻豐腴,法華裝飾纏枝牡丹,線條流暢,枝葉生動,著色明豔.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隆慶青花雲龍紋豆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17cm;底徑20cm;高23.5cm。豆,源自於青銅器造型,本屬禮器,在商周時代用來盛放肉醬之類的食物。上部為斂口缽,下部為喇叭形足,通體繪飾青花,用乳釘、弦紋分成兩層。上層為雲龍紋,龍體瘦長;下層海水江崖,構圖協調,布局合理。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 嘉靖青花龍紋大盤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直徑68.5cm;高9cm。尺寸巨大,敞口,淺弧腹,圈足,砂底,胎質呈火石紅色。內壁繪纏枝蓮紋,盤心飾雙龍穿雲紋,盤壁外沿繪雲鶴紋。畫工精細,線條流暢,龍紋生動。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明萬曆鏤空永享太平春小碗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口徑9.5cm;底徑4cm;高5.6cm。撇口,弧壁,腹部飽滿,造型精緻小巧,碗身作錢幣形鏤空裝飾,外壁五開光繪團鳳紋。造型罕見,工藝複雜,是萬曆鏤空裝飾瓷器難得的精品。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康熙郎窯紅長頸瓶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9.5cm;高38.5cm。釉色濃重豔麗,若牛血之初凝,又稱「牛血紅」。其以銅呈色,對溫度和燒造氣氛要求苛刻,成品率極低,時人謂之「要想窮,燒郎紅」。此瓶直口,修長頸,垂腹,圈足。通施郎窯紅釉,底足內施白釉,微泛黃並有細小紋片。器型高大,造型端莊沉穩,釉面深豔,玻璃光澤。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康熙墨地五彩雉雞牡丹紋琵琶尊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19.1cm;底徑13.7cm;高37cm。因形制類似樂器琵琶而得名。修頸垂腹,兩層臺式圈足,盤口飾朱色回紋,器身施黑色釉,五彩描繪雉雞和牡丹紋飾於墨地之上,顏色釉與釉上彩兩相映襯,端莊大氣。牡丹內心花瓣分向兩邊,呈雙犄狀,俗稱為「雙犄牡丹」。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康熙素三彩海八怪紋觀音瓶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9cm;底徑9.5cm;高39.1cm。 「素三彩」指以黃、綠、紫三種低溫色料為主要裝飾,入窯經低溫二次燒得。因為沒有使用紅彩,釉面素淨淡雅。此件觀音瓶,撇口,短頸,圓肩,長斂腹,圈足。外壁素三彩裝飾,繪海八怪紋樣,飾海水浪花,層次分明,色彩素雅。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雍正紫金釉圓腹三足爐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5.6cm;高10.7cm。小口,圓腹,紫金釉色純正,三顆乳狀垂足,古韻盎然。足內暗刻三行六字篆書款「大清雍正年制」。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雍正粉彩麻姑獻壽盤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41.7cm;底徑24.9cm;高9cm。雍正器物繪畫題材中,以山水花卉為多,人物題材較少,故精品存世無多。此盆廣口折沿,寬唇,口沿描金,弧壁腹,平底,製作規整精細,內繪麻姑獻壽圖。畫工精美,人物面部略施脂粉,衣著勾勒細膩。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雍正鬥彩老子出關萊菔瓶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16cm;高45.5cm。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鬥」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填彩爭奇鬥豔。萊菔瓶又名「蘿蔔尊」,撇口長頸、豐肩鼓腹,脛部內收,造型清秀挺拔。此瓶口沿及肩部飾如意雲紋,頸飾吉祥紋,腹部主題紋飾繪老子出關圖。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乾隆外仿漆內仿金屬器墩式碗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13cm;底徑8.1cm;高4.6cm。墩式碗是源自於滿族傳統木質容器形制的一種碗式,清各代廣有燒造。此碗弧壁,圈足,碗裡滿飾金彩,外壁施紅釉,仿雕漆工藝,口沿剔刻一周回紋,腹部刻排列有序的錦紋,底紅釉無款。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乾隆霽藍描金粉彩花卉大瓶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高64.7cm。尺寸巨大,器身呈六瓣,以委線分割,肩與脛部的對應如意紋凸起,豐滿盈目。霽藍深沉,足金描有數層紋飾,富麗堂皇,一派皇家風範。御窯廠的工匠們以超現實的寫實能力,把芙蓉的嫵媚、蓮花的嬌柔、牡丹的豐腴、菊花的清麗、梅花的冷豔、石榴花的亮麗表現得淋漓盡致,博得了皇帝的讚許。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清 乾隆洋彩鎖子錦地開光人物紋大盤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口徑50.3cm;底徑29.7cm;高9.6cm。此盤器型碩大規整,盤口外撇,盤內滿飾鎖子錦地,盤沿以蝙蝠、卷草紋做四處開光,分別繪有喜上眉梢、雙駿紋飾,盤心開光內描畫樓閣人物「吹簫引鳳」,布局疏密得當,人物呼應自然。值得注意的是,盤身有銅絲扣口鑲邊,是外銷瓷陳設時常見的保護方法。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
本文節選自網絡媒體,如有侵權,望作者及時聯系,小編第一時間處理!維護原創,人人有責!
關注shgudong,如何搜索您想查看的內容?
回復欄內輸入要查找的相關內容
微信公眾號:
shgudong
藏友交流個人號:
gudongguwan2014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古玩社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