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績絕非最重要目標 上海體育更重「金牌人生」
桌球男團決賽,上海男乒用一張新面孔擔當先鋒,讓一位90後出任主將,五屆元老、奧運冠軍、本次全運團體賽保持全勝的王勵勤,卻被安排在第三單打。
他們對金牌不渴望嗎?絕對不是。自1965年第二屆賽會後,上海男乒已久違全運團體金牌近半個世紀。但為何會在最好的時機裡派上年輕陣容?「隊伍要長遠發展,年輕人有成長意願。」這是教練組的考量,背後折射出的是上海全運代表團全新理念——金牌固然重要,但運動員的個體意願與全面發展更為重要。第十二屆全運會接近尾聲,上海競技體育對於運動員金牌人生的打造,勝過爭金奪銀的閃光。
尊重個人,不讓職業留遺憾
全運開幕之初,有關上海代表團最重磅的新聞,不外乎奧運冠軍吳敏霞的因傷退出。按以往國內普遍做法,全運年裡尖子選手蓄力保全運是一大準則。但這一次的上海,卻放手讓優秀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全力拼搏,以全運讓路世錦賽,舍小局為大局。更值一書的是,在吳敏霞帶傷上陣,率領年輕隊員為中國跳水贏取世錦賽開門紅後,市體育局欣然放行,讓金牌選手好好養傷,為未來的世界大賽厚積薄發。
如果說,對吳敏霞的「放」,是對名將的愛護,是基於頂尖選手整個職業運動規劃的考慮,那麼對諸多老將的「迎」,則是對舊臣的成全,是幫助有功之臣生涯圓夢的善意。本屆全運會,上海代表團裡老將雲集。高娥、胡斌淵、李輝、陶璐娜、王勵勤等等,他們未必個個都有絕對奪冠實力,甚至有些已進入半工作、半訓練狀態,但出於運動員「尋求完美句號」的天性,市體育局敞開懷抱,讓這些曾為上海體育建功立業的老臣了卻心願。
「充分尊重運動員個人意願,充分尊重他們個人運動生涯的選擇,是我們對運動員最好的愛護。」市體育局局長李毓毅如此闡釋上海體育的創新理念。在本屆全運會上海代表團的出徵目標裡,區別於傳統「唯金牌論」的「運動員全面發展有進步」,被視為三大目標之一。「金牌是我們代表團必須努力爭取的,但也不能把這看得太重。隻要在過程中努力了,無論什麼結果,我們都接受。」李毓毅說。
放眼長遠,度身定製有規劃
「運動員是國家和上海體育事業的財富。作為體育管理部門,我們有責任與義務為運動員在賽場上取得佳績做保障,同樣有職責與使命為他們退役後過上幸福生活做鋪墊。」在上海體育管理者的心裡,助力運動員圓滿事業夢、人生夢,是上海體育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
人們傳統思路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貼給運動員武斷又頑固的標簽。為替上海選手打破錯誤觀念,「授人以漁」、提高運動員退役後的社會競爭力,成為上海體育動腦筋、費心思的系統工程。
而且,這一工程絕不是趕在運動員退役前的臨時抱佛腳,而是從運動生涯起步期就開展到位的實事。從2010年起,上海體育出臺一線運動隊「一人一規劃」工程,為運動員量身定製人生目標。體育局請來教育行家,由上海交大、華東師大、上海體院等高校教授與系統內科研人員組成專家組,並邀請世界冠軍做顧問,制定出一套專為年輕運動員設計的問卷調查。超過百個的問題涵蓋心理、性格、文化水準、個人興趣、家庭期望等方面,通過科學數據分析,結合運動實踐,為年輕人制定個性化的輔導方案。
「成為冠軍是運動員的普遍心理,但冠軍不是一輩子的事業,再年輕的選手都有退役那天,我們能做的是在運動生涯裡為他們提供最佳平臺,同時幫助他們為日後人生轉型打好基礎。」市體育局機關黨委副書記張黎明也曾參與這套問卷的設計,在她看來,運動員退役的暢想五花八門,因此,「在完成初期問卷調查後,他們都能收到專為自己設計的人生規劃,讓自己的運動成績、文化學習、未來發展都有具象目標。而且,這套規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年齡與個人心理發展會有定期調整。」
人手一套人生規劃,從現象看,上海全運隊裡,文化學習形成風尚。比如大連瓦房店的帆船隊訓練基地,女隊員十人一間房,男選手四人一通鋪,但隊裡仍堅持闢出一間教室,留給大家上文化課。從數據看,2010年,上海有426人次運動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並通過考試﹔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優秀運動隊適齡隊員獲得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為100%。
全運賽場,上海健兒拼搏不息。他們眼前,還有更廣闊的「金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