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親職化:被迫「懂事」的人,別忘了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2020-12-28 騰訊網

作者 |惠特尼·古德曼,LMFT專欄作家,註冊心理治療師,在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從事高衝突夫婦和受慢性疾病影響的個人心理治療工作。惠特尼熱衷於提供高質量的精神衛生信息,消除精神衛生的汙名。她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與高衝突的夫婦、受慢性疾病影響的個人打交道上,並為她的Instagram帳號@siwtwithwhit撰寫內容。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梵語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校對團隊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LTR

親職化是指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被迫替代成年人完成他們本該承擔的角色。例如,許多孩童扮演著弟弟妹妹的照顧者,或者父母爭論時「和事佬」的角色。

而當孩童不能完全展現自己本來的樣子時,就可能會陷入成長危機。

在一定情況下,親職化會給當事人帶去不同程度的傷害,但也會塑造一些良好的品質,比如有責任心或者擅於照顧他人。

因此,親職化並非完全負面。但對於孩童和成年後的他們來說,有可能是災難性的。他們必須在責任和規矩、遊戲和樂趣之間找到平衡。

親職化的人也需要滿足他們「內在小孩」的部分。但他們通常很難擁有樂趣,卻很容易陷入照顧者的角色。

他們的價值感往往是建立在,能為他人提供什麼以及能做到多「優秀」之上。守規矩通常比玩耍或自由釋放更讓他們感到安全。

1

孩童時期親職化的跡象

1.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有承擔起責任的義務

2.玩耍或讓自己「放鬆」都是困難的事情

3.需要有控制感

4.會被捲入長輩的爭執之中

5.被賦予了與年齡不相符的責任

6.經常被稱讚「善良」或「負責任」

7.覺得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8.記不清孩童時期的情景

9.父母不善於照顧自己或他人,並把責任推給你

10.經常成為他人的照顧者

11.作為照顧者感覺很好,即使有所犧牲

12.有高度同理心,擅長與他人拉近關係

13.經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14.努力經常不被認可

如果符合以上跡象,那麼請嘗試與「內在小孩」聯結並感受它的存在,這會讓你獲益匪淺。「內在小孩」有趣的部分通常是親職化中被破壞的部分。這部分「內在小孩」想要獲得由衷的樂趣,遠離內疚和焦慮。

2

如何與「內在小孩」聯結?

1.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

接納「內在小孩」,去了解它,並認真對待這部分,認識到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就在那裡。

2.了解「內在小孩」的需求。

許多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他們的需求不重要,或者為了生存,他們要壓制這些需求。

現在,請傾聽內在的需求,你會發現它們很陌生。

我們在孩童時期沒有從照顧者那裡得到的往往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3.承擔「內在小孩」的養育責任(這點很困難)。

你必須承認:童年需求沒被滿足的痛苦、這對你不公平、你從中受到了傷害。現在,你是一個肩負著重新養育自己的成年人。抱怨它不公平並希望它有所不同是被允許的。

但前進的唯一方法是告訴自己:「我要從這裡開始。我是自己的英雄。我不需要這樣生活。」

4.成為「內在小孩」的父母和朋友。

列出你小時候沒有得到的需求,有哪些還需要被滿足。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也許你小時候沒有規矩,那麼你現在需要它。也許你小時候有太多的規矩,那麼現在你需要自由。

5.找到重塑「內在小孩」的方法。

下面清單是「內在小孩」可能需要的以及如何提供:

規矩

通過日常計劃、日程安排或者設定就寢時間、起床時間,來給自己制定規矩,並承諾堅持下去。

親職化的人經常為了維持現狀,被迫給他人制定規矩或者忽視自己的需求。這一條是讓你找到方法,制定對你來說有意義並安全的規矩。

玩耍和釋放

在你的生活中增加玩耍的項目。比如,跑步、躺在草地上或者去健身房上課。做一些讓你感覺有活力的事情。

關係圈

與你周圍的人保持聯繫。與那些和你有相同價值觀、在他們面前你可以做自己的人在一起。給讓你耗竭太多的關係設置邊界。

愛和正強化

友好地對自己說話,和同樣這麼做的人交往。自責之後,請用三句話讚美自己。每天找些時間表達對自己的喜愛。

安全和保障

給自己製造一個實際一點的安全空間。例如,從財務健康和身體健康中獲取安全感。給你的安全空間設置邊界並嚴格遵守。

情緒健康

去感受和體驗自己的情緒。提醒自己,你的感受是正常的,你有能力處理它們。

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上面的一條,以重新養育你的「內在小孩」。

以上六個方面,思考哪一條是你生活中最需要關注的。然後,制定一個簡單的任務,每天完成它,以重塑自己的「內在小孩」。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從心理學分析,「親職化」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從電視劇情看,他們是因原生家庭而被迫長大的可憐孩子,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親職化"。他們過早地被剝奪了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快樂,被迫走上社會嘗遍酸甜苦辣。接下來,我們就《隱秘的角落》入手,利用心理學的理念,分析"親職化"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 隱秘的角落裡那些「親職化」的小孩,真是「父母皆禍害」?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正當如花的年紀,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普通生活,但是原生家庭的悲劇讓他們過早地直面生活的陰暗與殘酷,迫使他們成為了「親職化」的小孩,經歷著驚心動魄的生活。所謂「親職化」,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大人」,在英文中被稱作「老靈魂」。
  • 隱秘的角落裡「親職化」的小孩可憐又可悲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正當如花的年紀,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普通生活,但是原生家庭的悲劇讓他們過早地直面生活的陰暗與殘酷,迫使他們成為了「親職化」的小孩,經歷著驚心動魄的生活。所謂「親職化」,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大人」,在英文中被稱作「老靈魂」。
  • 從《隱秘的角落》看「親職化」小孩
    不過在這樣的影視劇集中,編劇對於人性描寫更加的藝術化和特徵化,在現實生活中的「親職化」小孩也並不是完全的這樣「邪惡」。而在意識到自身陷入了「親職化」形象中後,其實責備原生家庭也並不是全部。像朱朝陽一樣,很多孩子會將自身責任定義為討好父母歡心,在家庭中獲取滿足感和愛護。但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離不開周邊的環境的,如生活的社區與同齡環境——學校。
  • 書友會No.10|一行禪師《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
    縱使年齡在增長,內心深處卻總有一個受傷、無助,長不大的「內在小孩」。 也許,你已經成長的很堅強,但面對這個內在小孩,你還能心平氣和嗎?和別人發生矛盾,總是被父母冤枉,被罵、被教育「要懂事」;因為長相不好、成績差,總是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訓責;原生家庭不好,過早的學會看別人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
  •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內在小孩」
    她知道當著我的面走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她用了很多父母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欺騙。她對我說只要好好午睡,醒來就有西瓜吃。但當我睡完午睡,睜開眼後,卻發現不光沒有西瓜,媽媽也不見了。陌生的環境,和外婆也不是特別熟,一個我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把我扔在那裡。這也導致了,當我成年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幼年被媽媽拋下恐慌就會再次被激發出來 。
  • 自我療愈,對話「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這就是童年創傷形成的「恐懼」被激活時的「創傷體驗」。而那些激活的人或場景,都與我們曾經遭遇的創傷相似或關聯,一旦被激活,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受傷的自己(內在小孩)就會跳出來,啟動他本能的應對模式,用逃避和退縮的方法,去化解當前的「危險情境」。
  • 你的壞情緒,都是內在小孩惹的禍
    其實,這些內心的糾結、掙扎都是你內心的小孩在作祟,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看到和疼愛。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在這種壞境下,吉姐只好努力表現成外公外婆喜歡的樣子,把討好小孩深深地埋在心裡。再到後來幫同事打飯,甚至要借出所有的錢,其根源就是吉姐從來沒有正視自己的內在小孩,更別說好好地安撫和鼓勵ta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戴著一定的人格面具。我們會按照理智和社會規範指導自己的行為和選擇,但有時我們的理智也會和我們的內心感受發生衝突。
  • 從月亮星座看你是什麼樣的小孩,需要什麼樣的愛
    ,受委屈被罵也會忍著不哭,讓人心疼。從月亮所落的星座可以看出你小時候(或長大後的內在)是一個什麼小孩,生活中需要什麼樣的愛和滋養。(本篇不包含落宮和相位等複雜情況哦~) 月亮白羊座 月亮白羊座從小是一個不會拐彎的小孩,直線型思維,做事直接,不打不知道疼,打了好了又忘了疼。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很多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這些傷痕可能來自於父母,他們也許在童年受過創傷,由於不知如何治療,只能將傷痛傳給我們。如果我們不知如何轉化與治療內心的傷痕,也可能繼續將它傳給孩子、孫子。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小孩」是關於「世界」的象徵,也象徵創造力、享受生活,被允許表達自己,被允許學習和犯錯,而不犯錯又怎麼學習呢?這些都是與內在小孩相關的東西。
  • 鄭爽&子秋:懂事小孩,最怕被拋棄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只能委屈自己……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從小沒有獲得足夠多愛的人,不得已變成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好孩子。父母都想養出懂事孩子,殊不知淘氣小孩才是真快樂,懂事孩子內心滿是惶恐。
  • 推薦一行禪師的書《與自己和解:療愈你內心的內在小孩》
    最近, 進行阿卡西記錄閱讀的時候,遇到了好幾個案例,都與內在小孩有關。我發現,他們有的在兒時曾被父母親指責,內在小孩充滿了恐懼與不安;有的內在小孩很缺乏關愛;有個個案她的內在住著一個孩子,那個小女孩雙手抱著身子,蜷縮在角落裡,很無助的樣子,看著就讓人心疼.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鏡子練習第9天:愛你的內在小孩(二)
    我發現和內在小孩攜手合作非常有助於療愈過去受到的傷害,但我們並不常連結自己內在那個擔驚受怕的孩子的感受。如果你的童年充滿恐懼,以及承受身體或言語暴力,你也許習慣在內心鞭打自己。而這麼做的時候,你就是在以幾乎相同的方式對待內在小孩,但內在小孩無路可逃。許多人的內在小孩都很迷惘、寂寞,而且覺得被排斥。
  • 電臺 | 「你那麼懂事,一定也很辛苦吧!」
    >「你是一個懂事的小孩」小時候以為這是一種誇讚,長大了才知道懂事不是個讚美詞。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越懂事的人,越沒人心疼」。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不自覺的就點開了,評論裡的有很多人分享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解。在一堆的評論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話:「他那麼懂事,強大的好像不需要別人心疼。」這句話深深的扎了一下我,思考了良久最後寫道:「他們忘了怎麼當一個哭鬧的小孩,而愛哭的小孩才有糖吃」。
  • 白大衛內在小孩之信念的轉化 聚焦童年+深度療愈( 6月8-11日)
    你是編故事的人也是所有故事的放映機那麼你也是唯一能改變故事結局的人.
  • 你是否也是父母的「工具人」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被父母照顧的人,而是變成了去照顧父母的人。這樣的孩子更多的就是感覺自己變成了父母去完成夢想或者去實現某些願望的工具。他媽媽就會表現出自己很受傷,讓他自己很內疚,現在他回想起來就覺得媽媽當時是剝奪了自己的童年,就是我這位同學的媽媽強迫著我的同學在小時候就成長為不屬於她這個年齡層的待人或事,當一個孩子的權利,但我們依然會成為一個好大人。
  • 《狗十三》:別忘了,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小王子》1在成長的什麼時候,你第一次聽到了父母的一句「對不起」。也許有的人聽過到,有的沒有。最近被禁五年的國產青春片《狗十三》終於上映了,很多情節都勾起了我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