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劇場"推出的精品短劇《隱秘的角落》在播出兩集後,豆瓣評分已經去到9.0分,而且這個分數持續至今。《隱秘的角落》開門紅的原因是背後有一支優秀的主創團隊,加上故事情節、小演員演技都非常吸引人。該片主要講述沿海小城中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到一次謀殺案的經過,並因此開始冒險的故事。作為國內首部家庭懸疑劇,該片不僅著重於劇情氛圍的渲染,並且留給觀眾非常多的思考。
一場撲朔迷離的案情,將幾個家庭裹挾,一眾孩子的未來和發展從此有了不同的走向。其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是故事的主角,他們命運坎坷,故事催人淚下。從電視劇情看,他們是因原生家庭而被迫長大的可憐孩子,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親職化"。他們過早地被剝奪了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快樂,被迫走上社會嘗遍酸甜苦辣。
接下來,我們就《隱秘的角落》入手,利用心理學的理念,分析"親職化"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一、 《隱秘的角落》:把孩子變成"照顧者",激發兩種個性模式
之所以把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定義為"親職化"小孩,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的身份和角色出現了扭曲性的轉變。童年時期,孩子本應該在家裡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接觸了最美好純粹的事物,但是因為生活所迫,朱朝陽、嚴良、普普必須要早早成熟起來,肩負著家庭中"照顧者"的角色。
"親職化"的小孩,他們的父母由於種種原因——如,情緒上的不穩定、身患重病、殘疾,或是經濟窘迫,迫使孩子過早地懂事,在年幼的時候就必須要承擔很重的義務。這些孩子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他們與父母的角色發生對調。
在"親職化"過程中,孩子純真的天性慢慢地消耗殆盡,面對著社會的殘忍和不公,他們只能犧牲自身的需求。而把孩子變成"照顧者",實際上是一種潛藏的傷害。
在《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非常懂事,面對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冷嘲熱諷一言不發,從頭到尾乖巧隱忍,無論受到怎麼樣的欺負都用"退讓、隱忍、服從"來應對,這就是典型的服從型個性。
不斷隱忍孩子看似乖巧,其實更容易爆發。朱朝陽在童年得不到快樂,從小就被家人打壓,在學校也因為不願幫助同學在考試中作弊,被同學欺凌。他看似乖巧,但實際上已經對生活有各種各樣的不滿,而他的爆發只需要再一次的欺凌和辱罵。
"親職化"的孩子也會形成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個性——"困獸"個性,他們就像是常常被危險和敵人包圍的"野獸",不得不提心弔膽,時刻保持警惕。這樣的孩子常常都會有叛逆的性格,習慣性地攻擊,甚至會有虐待傾向。
嚴良是班裡最不合群的孩子,他總是容易暴怒,掀桌子、罵人,而長大之後,嚴良也漸漸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極端傾向,把內心掩藏起來。他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已經有著超越實際年齡的世故和成熟。
"親職化"會造成兩種個性的適應,一種是服從,另一種是"困獸",或者不同程度的混合兩種個性,或者從一種變成另外一種。 服從的孩子會過於考慮他人,取悅他人,認同他人,自我否定, 有受虐傾向。 而如"困獸"的孩子會防禦,反叛,退縮,攻擊,感覺遲鈍,虐待傾向。
二、 "親職化"孩子的成因: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親職化"的個體,缺乏合理建設性處理極端情緒的能力,孩子常常都會不自覺地回歸
防禦和警惕模式,也會強迫自己去適應環境,從而隱藏自己的極端的情愫和行為,而且會隱藏得很成功——因為他們很早就長大了,他們知道要生活下去就必須偽裝自己。
朱朝陽、嚴良、普普之所以會嘗到"親職化"的苦果,是因為原生家庭對他們進行情感壓榨,父母的冷漠和無情讓孩子無法正視自身的情感需求。
比如,朱朝陽的父親過早的把成年人社會中的世俗帶到教育家庭中,他過早的逼迫兒子要如何察言觀色、權衡利弊,並且要懂得根據外界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他卻沒有教育孩子如何保持自我、如何正確思考、怎麼對待自身的情感需求。
在教育上,朱朝陽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是扭曲的,他的教育方式建立在壓抑孩子真實自我和情感需求上,反而把滿足父母的需要提升到第1位。在重組家庭之後,父親對兒子冷漠忽視,對朱朝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情感傷害。他寧願犧牲對兒子少得可憐的陪伴,也要跑去陪妻子和女兒買衣服。
朱朝陽看似聽話懂事,但是他心裡明白後媽對他的冷漠無視,也明白其他人對自己的嘲弄。就算小妹妹才故意踩髒了自己的新鞋,他只能選擇永遠離開,他知道自己大吵大鬧也不會得到什麼公平對待。
因為父母的漠不關心,所以朱朝陽多年來形成了一種"防禦模式",他只能隱忍退讓來換取父母來之不易的寵愛和憐憫。他的懂事是被迫懂事,乖巧也是被殘酷的現實訓練出來的,而非真心自願。長久以往就失去了最真實的自我,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朱朝陽習慣了忍氣吞聲,不敢表露不知如何表達,以至於他在學校上根本交不到朋友。這種情感壓抑這是朱朝陽僵化的行為模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使他漸漸落入了"親職化"的深淵。
三、"親職化"的孩子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1、客觀的看待自身,理性的看待親子關係
如朱朝陽一樣,很多孩子都會認為自己必須要討父母的歡心,犯錯就必須要接受嚴懲。但是這種聽話懂事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能夠客觀的看待父母和周邊的事兒才是改變的第1步。客觀的看待外界並不是說去責備或者背叛父母,而是能夠清楚自己與父母之間角色顛倒時出現的問題,調整生活的重心,不應圍著父母轉。
2、 建立真實的自我,避免依賴
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上的依賴,都是"親職化"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情感上過分依賴父母,那麼孩子就會模糊自身和父母的需求,以至於不知道什麼需求是應有,什麼需求是錯誤的。孩子應該建立真實的自我。物質依賴也是"親職化"的引火線,它非常可能導致"專制式"的家庭氛圍,不利於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跳脫出依賴的循環,正視自身的需求。
3、多接觸外界,用行動和知識充實自己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經歷"親職化",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太小,以為父母長輩的話就是一切。這不僅不利於孩子 擴大視野,更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健康的思想基礎。孩子應該多接觸外界,去跟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相處。也應該多閱讀、學習,用知識來充實自身,那麼他們才不容易被人灌輸想法。
我是美美的娜,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