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大腦中的幹細胞如何分裂,從而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2020-12-24 騰訊網

幹細胞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在大腦中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發生這種情況的地方之一是海馬,這是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在許多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中,觀察到新形成的神經細胞數量減少,並與這些條件下的記憶能力下降有關。

從幹細胞行為到單個細胞中基因的活性

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蘇黎世大學大腦研究所的教授塞巴斯蒂安·耶斯伯格(Sebastian Jesberger)周圍的小組已經表明,小鼠海馬中的幹細胞在幾個月內是活躍的。由博士生薩拉·博特和博士後巴普蒂斯特·賈格爾和格雷戈·皮爾茲領導的研究人員,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技術和基因分析(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對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的形成進行了分析。這使他們能夠觀察到,特定的幹細胞群體在幾個月內是活躍的,並且可以反覆分裂。這在早期的研究中已經被懷疑,但這是第一次有直接的證據。研究人員還能夠利用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的單細胞rna測序來證明,具有不同分裂行為的幹細胞(少數細胞分裂,而不是持久的幹細胞活動)可以根據其分子組成和基因表達進行分化。

利用幹細胞進行治療

傑西伯格解釋說:「結合兩種現代方法--雙光子顯微鏡和單細胞RNA測序--使我們能夠精確地識別能夠在幾個月內分裂的幹細胞。」他補充說,他們現在提出的長期幹細胞分裂的證據對未來的治療方法有意義:「我們現在知道確實有幹細胞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分裂。單細胞rna測序讓我們第一次了解到哪些基因在單個細胞的分裂行為中是重要的。」

新的發現將構成未來的努力的基礎,以詳細研究特定的基因如何控制幹細胞的活動。傑斯伯格總結了下一個研究目標:「成像和單細胞核糖核酸測序給了我們全新的洞察力,我們現在可以用來系統地調控未來某些基因的活動。既然我們現在知道幹細胞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內分裂,我們希望繼續努力提高這些細胞的分裂活性,從而形成新的神經細胞,例如在阿爾茨海默氏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情況下。」

相關焦點

  • 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
    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作者描述了他們對克隆性造血功能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中學到的知識。 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機體通過不斷的細胞分裂而得以存活,這也是人體部位不斷恢復活力的方式。但有時在分裂的過程中會產生突變,一些突變則是進化的驅動力,而其它一些突變可能對機體有害。
  • 腦科學日報:長期記憶如何形成;自由基竟可促進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1,長期記憶如何形成?自由基對大腦有益,竟可促進神經幹細胞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來源:細胞活性氧分子,也被稱為「自由基」,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然而,如今事實證明,它們控制著對大腦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
  •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所以對帕金森疾病的治療研究是世界關注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阻止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當患者出現臨床症狀時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紋狀體多巴胺(DA)含量減少在80%以上。因此,早期發現臨床前患者,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阻止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才能阻止疾病的發生與進展。最近,有研究人員通過幹細胞研究,為帕金森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靶點。
  • 幹細胞療法不斷取得進展!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很多科研工作者,腦卒中動物模型的大量研究也表明,幹細胞治療中風具有良好的效果。 新研究 用新的健康神經細胞取代中風患者的死亡神經細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新研究破解調節造血幹細胞體內和體外產生的糖密碼doi:10.1126/science.aaz21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將上皮細胞轉變為造血幹/祖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生物環節。
  • 多篇文章解析類器官研究新成果!
    Developmenta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了一系列步驟,從而製造出了能展示大腦區域結構的類器官,包括視網膜色素細胞等。人類大腦類器官是由來自細胞重編程所獲得的神經細胞所聚集而成,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來自志願者機體皮膚或尿液中提取的細胞轉化成為幹細胞、神經元以及其它類型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會被培養數周,直至其開始形成能與胚胎大腦相似的附聚物。
  • 微笑會調動面部肌肉釋放神經遞質,從而欺騙大腦產生樂觀情緒
    微笑會調動面部肌肉釋放神經遞質,從而欺騙大腦產生樂觀情緒 來源:生命時報時間:2020-11-18 09:49:35 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不想笑,假笑也能產生積極影響。研究人員稱,微笑這一動作會調動面部肌肉,刺激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釋放神經遞質,從而欺騙大腦,產生樂觀情緒。這項由南澳大學開展的研究對實驗參與者進行了測試,參與者需要用牙齒夾住一支筆,使他們的面部肌肉像微笑一樣運動。研究人員發現,當肌肉告訴自己 「你要快樂」的時候,你就能以積極態度看待周圍的世界,對研究心理健康問題很有幫助。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症候群,幹細胞有望終結!
    帕金森病即為帕金森症候群,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常常發病於中老年人群,它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中老年的第三大殺手,會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幹細胞或將成為新希望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幹細胞認識的不斷加深,幹細胞在再生醫學、美容抗衰以及幹預人類多項疾病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 衰老大腦的幹細胞保衛戰:知否知否,竟是炎症介導的休眠作用!(原創)
    這兩位男神和女神級別的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神經幹細胞有激活和休眠兩種狀態且可以互相轉化,而進入休眠態的神經幹細胞數量增多是大腦衰老過程中幹細胞失能的一個原因,其中炎性化學信號介導了這一休眠過程。我們知道,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
  • 白介素-17A與動物行為異常的研究又有了突破性的新進展
    Choi合作,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研究表明了孕婦腸道細菌能在懷孕期間刺激Th17細胞的產生,從而意味著其後代更有可能出現MIA相關的行為異常。最近關於白介素-17A與動物行為異常的研究又有了突破性的新進展。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說白介素-17A與動物行為異常的關係前讓我們先聊聊免疫系統。
  • 阿爾茨海默症研究突破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神經元中發現了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的新機制。他們發現染色質結構的變化(染色質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DNA)會觸發神經元失去其功能,恢復到較早階段的細胞狀態,從而導致突觸連接的缺失,而這與記憶喪失和痴呆有關。
  • 腦科學日報:造成壓力的大腦網絡;光是如何影響情緒的
    耶魯大學發現了造成壓力的大腦網絡!未來可通過調節腦信號緩解壓力來源:腦友記BrainUp應激源誘導的海馬連接網絡預測了應激的感覺。耶魯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為人們的大腦如何產生強烈的壓力感提供了新的見解,準確地說明了哪個神經網絡可以激活壓力的感覺。
  • 你的幹細胞可不這麼想!
    劍橋大學的最新研究說「酒精通過乙醛作用於細胞DNA,破壞DNA,引發核苷酸重排變異,從而殺死人體幹細胞,導致癌症和其他疾病。」我們知道我們人體內的幹細胞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年遞減的,大腦的修復及再生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弱,飲酒對於神經系統的損害(例如飲酒導致腦萎縮)都是不爭的事實。
  • 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微的中風也會削弱大腦的神經處理能力
    但是在這段時間裡大腦裡發生了什麼呢? 中風患者向他們的醫生報告這些認知困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到目前為止,有關這一問題的證據大多只是傳聞。馬裡蘭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提供了可測量的物理證據,證明中風後大腦內的神經處理過程會減弱。這表明PSADES是全球連接功能障礙的結果。
  • 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此前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刺激大腦的腹側被蓋區(腹側被蓋區是大腦獎勵迴路的一部分),可以增強免疫反應和抵禦有害細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手術技術,從老鼠的脾臟中移除神經。這主要排除了來自自主神經系統的輸入,並阻止了從大腦到脾臟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手術後,這些動物被注射了抗原。
  • 幹細胞治療能夠緩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痛苦!
    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沒有發生任何與治療相關的嚴重副作用。在為期1年的隨訪中,40%接受靜脈注射幹細胞的患者和60%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幹細胞治療的病例「凍結」了病情發展,而安慰劑組僅為10%。 該研究負責人之一,哈達薩大學教授Karussis說:「有些病人停止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而另一些病人則增加了步行距離。」
  • 大腦缺氧禍害多!科學家揭秘缺氧反應蛋白「黑暗面」 為有效療法...
    因此,找到大腦缺氧背後的作用和損傷機制,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最近,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the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低氧狀態下的腦細胞功能障礙,很可能是由原本具有保護作用的應答系統引起的。
  • 研究表明為什麼抗組胺藥物不能控制嚴重瘙癢的溼疹患者
    新研究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表明環境中的過敏原通常歸咎於發作急性溼疹患者的瘙癢,而且瘙癢通常不回應抗組胺藥,因為瘙癢信號被帶到大腦沿著一種以前未被認識的途徑,目前藥物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