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大隊埕(露天電影)

2021-02-14 紅色紀念

南港大隊埕在六七十年代是壩頭公社和南港大隊的政治文化中心,群眾集會,曬穀,放電影的場地。當時的大隊埕很大,應該有十幾畝地大,大隊埕最南邊有個大戲臺,埕中間有一條小排水溝。這水溝當時可以搭露天電影棚。這是我們童年最大的遊樂場。

大隊埕最好的活動就是放電影。七八十年代能看上一場電影對我們來說是很偖侈的。那時候的大隊埕放電影有著很濃的政治色彩,村裡誰偷東西或者偷砍樹被抓到,一定要在放電影之前通報並處罰,這在當時是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每看一場電影之前都我們都上了一場德育課。這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撒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當時放電影的時間是沒有規律的。有時候放學路過大隊埕,看到在搭電影棚時,就飛奔回家告訴媽媽,今晚要煮早一點,可以早早吃了去「鎮位」,要不遲了,連個站腳的地方都沒有。

每年的暑假裡,中午吃完飯我們就拿著草蓆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到溪裡玩水,一直玩到四點鐘左右就到大隊埕鋪草蓆,壘小便的沙堆「鎮位」,都期望佔上最正中的位置,因為個子小,又不敢和村裡的大哥哥們搶,所以經常佔不到位置,坐在電影幕的反面看。那時候期盼快點長大成人的心特別強烈!

剛開始放電影是小機,小機的銀幕最多就一百多寸,又是黑白的,經常放映戰鬥片《地道戰》巜渡江偵察記》《鐵道遊擊隊》《地雷戰》,這些片子的結局都是敵人輸了,在我們的腦海裡壞人最終都是輸家!

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有中機和雙部機放映,那時候的銀幕大了很多,就開始放映巜神秘的大佛》巜冰山上的來客》巜戴手拷的旅客》《一雙繡花鞋》等片。

那時候放映的電影都是普通話,村裡的長輩都聽不懂在說什麼,所以有了放映員「來為」的解說,使電影更精彩,他的解說經常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和感動。

八十年代初開始放映愛情片和農村生活片,有巜小街》《廬山戀》巜大橋下面》等經典愛情片。還有農村戲巜喜盈門》《龍鬚溝》等,當時這些電影是我們最好的教材,讓我們開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上小學的時候開始在放映電影,巜少林寺》《武當》《武林志》這些武打動作片當時引起特別大的轟動。當時村裡的露天電影還沒放映,只能跟著哥哥們到澄城電影院,我記得當時是坐在我堂哥的肩膀上擠進了電影院看《少年寺》,這是我第一坐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感覺無比的新奇和激動。

記得學校第一次組織看電影,是看了巜少年犯》。剛剛改革開放,社會風氣開始浮躁,很多青少年的教育出了問題。那時全國首次開展大規模的「嚴打」。那場電影我們很多同學都看哭了,這場電影給我們的同齡人很大的犯罪觀教育和啟發!

到了八十年代未,隨著經濟發展,很多家庭開始有了電視機,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錄像廳和電影院,讓露天電影開始失去了它魅力。

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大隊埕的改建和各自然村社日拜神時放露天電影,露天電影開始沒落,到現在只剩下政府組織的送戲下鄉,形式化的放映給村裡的老人看,但觀眾也是屈指可數!

當時看電影,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這兩個字「劇終」。大隊埕是我們永遠的記憶,露天電影更牽動著我們無數人的情懷。它陪伴著我們成長,卻失落在我們的手上,這是何等的無奈。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但是藝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振興鄉村,鄉村文化復興是根本,希望在振興鄉村建設中給鄉村文化復興發展留下一點空間,讓露天電影重見天日,也讓我們追尋那一段時間!(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上)

如果您也喜歡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早年,只有縣城才有電影院,我們鄉鎮村裡只有露天電影。即使是露天電影,每次放映時,照樣萬人空巷。(後來稱鄉)組織放映得最多,大隊次之,後來才蔓延到自然村。秋口大隊放電影了。村裡嶺底的人經過沙城俞(村名)去大隊,而嶺上的人從林場、梨樹山、茶山往返。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早年,只有縣城才有電影院,我們鄉鎮村裡只有露天電影。即使是露天電影,每次放映時,照樣萬人空巷。02露天電影很簡陋,但我們依然很懷念那時的時光。露天電影通常晚上放映,人人為了那一刻的出場亮相都在精心準備著。只有我們小朋友只知道天真地玩鬧。
  • 1960、70年代瑣憶 露天電影
    改開以前,農村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看電影是那個時代農村人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在放電影的當天中午,大隊幹部就會通過大喇叭告知社員們放電影的時間、電影片名,並要求各生產隊提前收工,讓社員們早點兒回家做飯,以免影響看電影。雖然我村早就有可以容納一千多觀眾的禮堂,但除非天氣不好,無論冬夏,電影照例實在大隊院子裡露天放映。
  • 永泰埔埕古剎草堂寺
    位於梧桐鎮埔埕村新廳巷口與什兜巷口,東側毗鄰埔埕小學。入選永泰縣第二批歷史建築。《埔埕梅山林氏族譜》記載:洪武初年,24世祖林岑前往北京遵化衛服軍役。洪武29年,福建都司撥福州左衛及延平衛軍士到永福縣26都埔埕屯、27都拿坂屯、28都京埕屯等17處軍屯「未科荒地」墾田。永樂元年,林岑長子林澄(澄公)任軍戶長。
  • 永泰大眾詩社 埔埕釆風行
    據說埔埕為八卦地形,風水寶地。外地人常多迷路於十八巷中,有「埔埕十八巷,走來走去走不通"之說。埔埕獨特的多姓聚居文化,如迷官般的十八巷,美麗的鄉村風光,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參觀。外地人常多迷路於十八巷中,有「埔埕十八巷,走來走去走不通"之說(這裡說的十八巷已不限於十八條巷,是對埔埕如迷宮般巷路的總括。七律埔埕十八巷印象文/張建設走進埔埕深巷中,幾人曾未嘆迷宮?
  • 「演唱會之王」五月天重返露天舞臺南港戶外開唱 全球首唱[作品9號]《自傳》新歌
    「演唱會之王」五月天重返露天舞臺南港戶外開唱全球首唱[作品9號]《自傳》新歌
  • 70年代童年記憶:農村露天電影《三打白骨精》,我看了三遍
    70年代的農村小孩,沒有玩具,經常只能玩石子和泥巴,如果能看上電影,感覺就跟過年一樣。童年時代,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農村夜晚放映露天電影場景60、70年代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情節簡單,五六歲的兒童非常容易看懂。
  • 南港輪胎怎麼樣 南港輪胎價格表
    很多朋友可能對南港輪胎比較陌生,它在大陸的知名度並不高。究竟這款名不見經傳南港輪胎怎麼樣呢?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明白了。南港輪胎優缺點優點:耐磨性非常不錯、價格便宜、抓地力不錯,指向性也不錯。缺點:市場知名度低、胎噪較大、舒適性一般。南港輪胎怎麼樣究竟南港輪胎怎麼樣,看看那些用過車主是如何評價南港輪胎的吧。
  • 來寶勝:那年露天看電影
    條件稍好的可以聽收音機,但沒有動感十足的電影畫面吸引人。當年文化娛樂匱乏,一個生產大隊每年只放一兩次電影,於是,看電影成為鄉民心目中的大喜事。那年月,一個公社甚至幾個公社才有一個電影放映隊,最早來放電影是張灘公社的,他們在整個張灘區按生產大隊輪轉著放電影,後來是壩河公社的放映隊來放電影。對小孩來說,電影機是魔法箱,放電影的人是天上來客,充滿了神秘感。
  • 露天電影
    八九十年代,坪灘鎮的人家基本還買不起電視,每次放露天電影,熱鬧得就跟過節、趕大場一樣。縣城的放映隊要去哪個大隊、哪個村,消息總是一大早就沸沸揚揚流傳開了,瘟疫似的,也找不到源頭。晚飯大家都急急地扒幾口,然後呼朋引伴,即使隔了十幾裡地,也都不辭辛苦跑去。有時會撲個空,被假消息耽誤。回到鎮上,別人見他們拉長著一張臉,就知道多半沒看成,於是火上澆油:「看了啥好電影啊?」
  • 福鼎市東埕貝貝樂幼兒園註銷登記公告
    福鼎市東埕貝貝樂幼兒園 註銷登記公告 第2020039號 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 雙鶴湖點亮航空港高光時代,進軍南港的號角已經吹響
    只有去南港的這次經歷令我心曠神怡,回來後即奔走相告,甚至萌生了在南港置業的計劃。一方面,這次到訪刷新了我對南港原有的認知,另一方面,是被南港已經呈現的美好徵服。旗幟鮮明的支持一個片區,往往都是因為某些重要的信號,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用數據和邏輯去判斷。
  • 馬未都|露天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是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快樂的,沒看過露天電影的孩子們可惜了。
  • 4896羽肉鴿南港碼頭「半日遊」
    本報訊 7月17日凌晨,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粵海鐵路南港檢查站工作人員接到舉報後,攔停剛從南港下船準備進島的粵
  • 南港砸下13億收購泰豐實錘,島內輪胎進入「戰國時代」
    7月23日,中國臺灣南港輪胎髮布公告,以每股19.28元(新臺幣)購入泰豐輪胎股票16525000股,交易金額高達318582千元(新臺幣)。至此,南港輪胎通過數次收購,累計交易12.89億元(新臺幣)後,南港在泰豐輪胎股比已超17.7%,成為泰豐輪胎第一大股東。
  • 航空港區南港管委會家屬院進駐河南零售巨頭
    丹尼斯,已滲透河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全家人的丹尼斯」作為全省家喻戶曉的零售巨頭丹尼斯對店鋪的擇址要求是慎之又慎不論地段、交通、人流還是未來的發展前景都在丹尼斯的擇址考核之列而盛世城邦之所以能一舉在項目第29號、34號地塊籤下兩個丹尼斯社區超市充分展現了盛世城邦作為南港生活中心的
  • 鳳翔記憶:露天電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村裡有廟會或者有人去世一般都會放露天電影,運氣好了,還有可能放兩場,美美的過一把看電影的癮!在那個物質和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的年代,放電影很有市場,我小姨夫當年就是放電影的。小姨夫是縣水泥廠的普通工人,雖然有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但是每月少的可憐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 胡同裡的露天電影
    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戶外看電影是什麼感受【胡同裡的露天電影】8月26日晚,北京市東城區,觀眾在南鑼書店的露臺掃碼登記入場觀影。當晚,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南鑼書店露臺舉辦露天放映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影。當晚放映的是1993年上映的老電影《找樂》,講述了一位老人在退休後與票友們一起成立京劇活動站的故事。在二環胡同裡的書店露臺,觀眾們體驗了一場地道的「京味兒」視聽盛宴。
  • 佛羅倫斯|今夏的露天電影看到過癮!
    露天電影,卻因為疫情更受歡迎了。在義大利,露天電影是每年夏天的晚間活動之一,吹著涼爽的晚風,捧一個冰淇淋,看一個和夏天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