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大隊埕在六七十年代是壩頭公社和南港大隊的政治文化中心,群眾集會,曬穀,放電影的場地。當時的大隊埕很大,應該有十幾畝地大,大隊埕最南邊有個大戲臺,埕中間有一條小排水溝。這水溝當時可以搭露天電影棚。這是我們童年最大的遊樂場。
大隊埕最好的活動就是放電影。七八十年代能看上一場電影對我們來說是很偖侈的。那時候的大隊埕放電影有著很濃的政治色彩,村裡誰偷東西或者偷砍樹被抓到,一定要在放電影之前通報並處罰,這在當時是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每看一場電影之前都我們都上了一場德育課。這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撒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當時放電影的時間是沒有規律的。有時候放學路過大隊埕,看到在搭電影棚時,就飛奔回家告訴媽媽,今晚要煮早一點,可以早早吃了去「鎮位」,要不遲了,連個站腳的地方都沒有。
每年的暑假裡,中午吃完飯我們就拿著草蓆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到溪裡玩水,一直玩到四點鐘左右就到大隊埕鋪草蓆,壘小便的沙堆「鎮位」,都期望佔上最正中的位置,因為個子小,又不敢和村裡的大哥哥們搶,所以經常佔不到位置,坐在電影幕的反面看。那時候期盼快點長大成人的心特別強烈!
剛開始放電影是小機,小機的銀幕最多就一百多寸,又是黑白的,經常放映戰鬥片《地道戰》巜渡江偵察記》《鐵道遊擊隊》《地雷戰》,這些片子的結局都是敵人輸了,在我們的腦海裡壞人最終都是輸家!
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有中機和雙部機放映,那時候的銀幕大了很多,就開始放映巜神秘的大佛》巜冰山上的來客》巜戴手拷的旅客》《一雙繡花鞋》等片。
那時候放映的電影都是普通話,村裡的長輩都聽不懂在說什麼,所以有了放映員「來為」的解說,使電影更精彩,他的解說經常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和感動。
八十年代初開始放映愛情片和農村生活片,有巜小街》《廬山戀》巜大橋下面》等經典愛情片。還有農村戲巜喜盈門》《龍鬚溝》等,當時這些電影是我們最好的教材,讓我們開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上小學的時候開始在放映電影,巜少林寺》《武當》《武林志》這些武打動作片當時引起特別大的轟動。當時村裡的露天電影還沒放映,只能跟著哥哥們到澄城電影院,我記得當時是坐在我堂哥的肩膀上擠進了電影院看《少年寺》,這是我第一坐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感覺無比的新奇和激動。
記得學校第一次組織看電影,是看了巜少年犯》。剛剛改革開放,社會風氣開始浮躁,很多青少年的教育出了問題。那時全國首次開展大規模的「嚴打」。那場電影我們很多同學都看哭了,這場電影給我們的同齡人很大的犯罪觀教育和啟發!
到了八十年代未,隨著經濟發展,很多家庭開始有了電視機,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錄像廳和電影院,讓露天電影開始失去了它魅力。
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大隊埕的改建和各自然村社日拜神時放露天電影,露天電影開始沒落,到現在只剩下政府組織的送戲下鄉,形式化的放映給村裡的老人看,但觀眾也是屈指可數!
當時看電影,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這兩個字「劇終」。大隊埕是我們永遠的記憶,露天電影更牽動著我們無數人的情懷。它陪伴著我們成長,卻失落在我們的手上,這是何等的無奈。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但是藝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振興鄉村,鄉村文化復興是根本,希望在振興鄉村建設中給鄉村文化復興發展留下一點空間,讓露天電影重見天日,也讓我們追尋那一段時間!(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上)
如果您也喜歡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