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村裡有廟會或者有人去世一般都會放露天電影,運氣好了,還有可能放兩場,美美的過一把看電影的癮!
在那個物質和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的年代,放電影很有市場,我小姨夫當年就是放電影的。小姨夫是縣水泥廠的普通工人,雖然有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但是每月少的可憐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膽大心細,思想活躍的小姨夫就看到了放電影的市場,九十年代,我們當地大小廟會,白事,主家都會放電影助興。小姨夫借錢買回來一臺南京金蛙牌奔奔車,稍加改裝,配了一臺發電機,買了一臺電影放映機,一張寬熒幕,生意就開張了。
小姨夫既要上班,還要操心放電影的事,每次有主家定好放電影的事情後,還要提前去鳳翔秦鳳路電影公司去取片子,片子取回來了就要趕天黑前到地方,在管事的安排幫助下,拉熒幕,接電線,調試機子,一場熱熱鬧鬧的露天電影就開始了,小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電影,老漢們抽著旱菸,勤勞樸實的大嬸兒邊看電影,邊做著手裡的「掐篇子」的活,一把「篇子」兩三毛錢,積少成多,也可以補貼家用。經濟水平好點的人在下面邊看電影邊磕著瓜子、喝著茶,悠哉悠哉,舒服的不要不要的!
大家愛看電影是出了名的,我們家後面街道就有兩兄弟,跑到七家門前去看電影,兩場電影看完,兄弟兩個也在電影場場睡著了,等醒來一看,周圍一個人都沒有了,迷迷糊糊的兄弟兩個連東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就憑著自己的直覺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柳林鎮的某個村子,在村裡好心人的幫助下,終於聯繫到了兄弟兩個的父母,孩子接回來後,他們家人以後再也不讓他們單獨出去看電影了。
小時候我也很愛看電影,小夥伴們還是很喜歡武打片的,每當聽說誰家可能要放電影,吃過晚飯就早早的跑過去打探消息,看看到底放不放電影,問一下主家是什麼片子,如果很不幸,主家沒有定電影,雖然很失望,但是還會在回家的路上不忘了調侃一下別的去看電影的小夥伴,還不忘煞有其事的說著電影的名字「小英雄~白跑路」……那個年代,就是這樣,一場電影幾十塊錢,還是有些家裡定不起,那個時候人確實沒錢,也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節約一點是一點。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大約是兩千年後,過廟會、過白事、給老人祝壽,都不放電影了,也許是社會發展了,看電影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吧,取而代之的是唱大戲,搭戲臺,化妝,一有這樣的時候,各路小販就會蜂擁而至,擺攤,賣東西,熱鬧非凡。
到了現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看電影再也不用等過廟會,過白事這些機會了,網絡電視,大小網吧,手機視頻,還有這幾年新開的大型連鎖影城,人們看大片很方便很方便,但我還是沒有去過電影院看過電影,最多是在手機上隨便看個片子,消磨消磨時間,我自然很懷念看露天電影的那段時光,雖然環境簡陋,還要自帶小板凳,但確實是好多朋友童年時光的寄託,簡單而又快樂著,什麼3D,什麼4K,都帶不來那種感覺,缺乏那種氛圍,也許是我落伍了,有時候真的會沉醉在回憶那些年看露天電影的時光,快樂著,久久的……,久久的……,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