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放映員的堅守:28年天天「上夜班」

2021-02-22 新華網

  露天電影放映員為村民放映電影。 錢楓楓 攝

  「只要村民喜歡,我就放映下去,這是對我最大的肯定。」來自浙江瑞安的露天電影放映員許高峰說道。

  和所有露天電影放映員一樣,許高峰總是「上夜班」,帶著機器設備到處跑,拿著喇叭錄音去村裡廣播,爬上爬下搭銀幕……許高峰今年51歲,這一行,他已經幹了28年。

  許高峰的父母都是原瑞安電影公司職工,父親是瑞安最早的三名電影放映員之一,母親是電影院售票員。許高峰七八歲就跟著父親去放映電影,從小耳濡目染,對電影有自己獨特的感情。1991年,他進入馬嶼電影院當放映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電影放映設備更新換代,2007年轉為數字電影放映員,將電影送到農村。

  露天電影是一代人的記憶,那時候文化生活貧乏,一場露天電影是大家最珍貴的文化盛宴。隨著時代的發展,露天電影留在了城市居民的記憶中,但村民們對看露天電影的熱情仍然高漲。

  瑞安市新農村數字電影有限公司經理郭峰表示,山區、農村、海島對電影的需求還是很大,村民們不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也更熱衷於紅色電影、京劇等老片子。

  因此,「許高峰們」仍然堅守著這份情懷,不管多遠都把這種文化送到村民面前。

  「有一次,去平陽坑鎮黃巖村放映電影,山下放完之後村裡要求山上也要放一場,因為山上還住著幾戶村民。」後來,許高峰特地帶著機器爬上山為幾戶村民送去電影。

  為了放映電影,許高峰15點多就出門做準備——運設備、放廣播、搭銀幕,忙忙碌碌到電影開始放映才能坐下來,在設備旁邊啃一塊麵包或吃碗麵條就算晚餐了。

  許高峰常備的兩件裝備是外套和雨衣。「山裡溫差太大了,中午豔陽高照,晚上冷得瑟瑟發抖,所以我們都會帶一件外套。」許高峰說,雨衣也是必備品,有時放著露天電影,突然就大暴雨了,要趕緊拔電源,給設備披上雨衣,自己淋溼沒關係,設備是最重要的。

  每次為村民放映電影,到回家時往往快接近午夜。這麼多年來,許高峰很少請假,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奔波忙碌,一年中,他放映電影近600場。天天夜班的工作也曾帶給他遺憾,他說:「孩子小時候總是沒時間陪他寫作業,也沒能一家人吃頓晚飯。」

  據悉,瑞安市實施公益數字電影「2131」工程已有13年時間,現有17支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實現了讓每個村每月看一場免費電影的目標。17支電影放映隊全年送電影下鄉,共放映電影8000多場。(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錢楓楓)「

相關焦點

  • 【放映員】堅守在惠民電影放映一線37年的放映員趙代亮
    這位老人名叫趙代亮,他不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還是一位有著37年放映經驗的電影放映員。趙代亮出生於1962年,奉節縣康樂鎮土坎村人,14歲那年因一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電影結緣,經過努力,他從影迷變成了放映員,他常發感慨說:「是電影讓他的人生更多彩更幸福更圓滿。」趙代亮5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變形,肌肉萎縮,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 吳忠的露天電影放映員
    「我當了45年放映員,放了8000多場電影。放完電影後張洪福和兒子張學東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放映設備裝上車趕回家中「這是以前的16毫米膠片放映機,算是第二代機子,早都淘汰了。我用它放映過的電影很多,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放映《曙光》和《少年犯》時,銀幕前、銀幕後、大樹上,到處都是人。
  • 堅守30年!長樂第一代最後一位放映員,近萬場電影是否「點亮」過你...
    而在農村,一臺放映機、一塊幕布,電影放映員用一場場露天電影「點亮」著鄉村的夜生活。村民:我住在六村,趕過來看的,電影好看。村民:每次放電影都喜歡過來看。我們一直說他辛苦,有時候要去山裡放,放得很遲,就算只有一人在看,他也會放完。1975年錢善恩參軍,在部隊第一次接觸電影就喜歡上了,也夢想有一天能成為電影放映員。
  • 鄉村電影放映員堅守本職三十年[圖]
    天近黃昏,蜿蜒的鄉間小路上,高仰喜坐在兒子駕駛的三輪車上,身下是電影放映機箱,冬日寒風吹亂他的頭髮。每天,高仰喜父子都要一路顛簸,到別村去放電影。  今年54歲的高仰喜是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一個放電影30多年的廣電系統編外人員。「1979年,家裡窮,高中沒畢業就應聘做溫泉鄉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屬於實習」。
  • 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現場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今天晚上我們是安排溪湖村放映電影,每天晚上我們大概五點左右,就準備出發,把這個設備整理好,運到那邊開始布置放映場所。  【解說】下午5點,收拾完兩箱放映器材,鄭瑞文麻利地把它們搬上摩託車,用繩子牢牢地紮緊,戴上頭盔,他便出發前往村子。62歲的鄭瑞文是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 視頻|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雖然年過六旬,但是鄭瑞文依舊清晰地記得自己最初當放映員時的場景。【解說】從最初的8.75毫米電影到如今的農村電影數位化放映,從事放映員工作45年來,鄭瑞文也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他告訴記者,剛加入鄉村電影放映隊時,使用的是膠片電影放映機,一部電影通常有三四盤膠片,每換一盤膠片就要停下來,一部電影放映下來,基本要停三四次。現在的數位化放映,不僅操作方便,而且村民觀影體驗也更流暢。
  • 消失的職業:農村露天電影放映員,八十年代的鄉村回憶,還記得否
    上世紀90年代之前,露天電影在農村很是流行,老百姓們喜得貴子、金榜題名或者許願還願時都會請人來放一場電影。由於當時物質和精神的匱乏,電影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人們甚至會步行五六公裡去看一場電影。
  • 安徽固鎮:電影放映員的「光影」人生
    今年57歲的萬裡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石湖鄉的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至今已有39年的電影放映工作經歷。電影在鄉鎮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一個村子放電影常常吸引周邊許多村莊的人來圍觀,大家搬著板凳一起觀看電影的快樂時光給萬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萬裡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
  • 馬未都|露天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是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快樂的,沒看過露天電影的孩子們可惜了。
  • 45年的堅守光影人生,創立老電影博物館
    45年來,這位鄉村電影放映員一直都在搗鼓著電影放映機,放過超一萬部電影。他說:「只要還有一個觀眾,電影就要繼續放,放映員一定要最後一個離場1956年,黃樹輝生於廣州市從化區赤草村。從懂事開始,他就喜歡看露天電影。村裡要放電影,他會提前三四個小時就「擔凳仔,霸頭位」;電影在隔壁村放,走十幾公裡山路都會趕過去。
  • 在廣豐,有一種電影叫做:露天電影
    在那個只有放牛和看小人書的年代,露天電影曾經帶給了廣豐70、80後那幾代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在稻草堆起的曬穀場,在空曠雜亂的村子裡,在一棵老樹昏鴉的樹蔭下,當叮鈴鈴的自行車聲音響起時,當那個嚴肅又可愛的放映大叔拎著那個裝滿電影膠片的木箱子出現時,我們這群白天鑽巷下河的熊孩子們,便滿懷喜悅地到處呼朋喚友:看電影嘍看電影嘍.
  • 電影放映員為何是「農村八大員」?張藝謀《一秒鐘》都向其致敬
    圖註:上世紀的露天電影院在電影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很少有人有機會去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睹電影的風採。在當時要成為電影放映員,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根正苗紅,其次要多才多藝;有些電影還要放映員在旁邊念旁白,做解釋,幫助老百姓更好的理解電影。這種由電影放映員和電影共同構成的露天電影院,也成為了中國人獨有的共同記憶。
  • 萬載放映員張包春,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
    眼下,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全國公映,他說要把這部電影「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電影裡,隨著膠片「譁啦」轉動,懷舊的氣息立即瀰漫開來,把上了年紀的觀眾帶回到膠片電影時代。說起膠片電影,必然繞不開電影放映員這個群體。在露天電影大放異彩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一名電影放映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電影放映員的消失
    我想質疑這一衰落——在經典電影與當代藝術之間,不只是因為電影放映員的身份揭示了電影某種自相矛盾的以及辯證的特性,而且這種存在的缺席賦予許多當代裝置以及我們重新思考熒幕的意義。 首先,他是誰? 我們如何定義電影放映員?這無疑有兩個對立面。放映員是一個分裂的主題。他既是驅動表演的原動力,又是停滯的對象。
  • 看完張藝謀的《一秒鐘》,你是不是想再看一場露天電影?
    ,雖然只是張藝謀電影事業的一秒鐘,卻也是他熱愛電影的一生寫照,更鉤沉起中國電影五十年來的歷史!這種由一塊幕布、一臺放映機和一名放映員共同構成的露天電影它用電影膠片紀錄和傳播新聞,影片內容涉及重大的時政新聞,以及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等。
  • 露天電影院
    當夜幕驅走最後一抹殘霞的時候,放映機旁邊竹竿上的電燈亮起來了,把曬穀場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放映員打著飽嗝不知從哪個角落鑽了出來,嫻熟地搗鼓起那臺古老的放映機。他從正方形的扁扁的鐵皮盒子裡拿出一卷圓圓的膠片,掛在放映機上。鐵皮盒子上用白色的油筆醒目的寫著電影的片名。老家那時還沒有通電,放電影靠的是柴油發電機,放電影時,發電機就安裝在曬穀場旁邊的保管室裡。
  • 【華山微風104】(薦讀)馮旭榮:追憶露天電影
    從記事那天起,看電影就成為人生中最快慰的事,銀幕上鮮活的人物形象一個個走進心靈深處,成為揮之不去的印記。毫不誇張地說,電影是我辨析世界的最早啟蒙。銀幕上英雄人物的壯舉會激起愛國情懷和報國的之志,當看到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的那一刻,熱血曾在胸中湧動……那時,看得最多的是露天電影。
  • 連吳京都為他鼓掌,廣州從化輝叔堅持45年放膠片電影
    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這間民房就是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它的主人叫黃樹輝,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電影輝」。今年65歲的輝叔,已經做了45年的鄉村電影放映員,他已經放映了超過一萬部電影。黃樹輝在這45年中,輝叔從未有一刻放棄過對於膠片電影的堅守和傳承。2018年,因為放映員的身份,輝叔登上了第2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舞臺。
  • 不忘初心,影緣永固——記鄉村電影流動放映員黃樹輝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家住廣州從化區赤草村的黃樹輝,剛從學校初中畢業,正值16歲的青春年華,懷揣青春的萌動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毅然報名參加從化縣鄉村電影放映員培訓班
  • 1960、70年代瑣憶 露天電影
    改開以前,農村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看電影是那個時代農村人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在放電影的當天中午,大隊幹部就會通過大喇叭告知社員們放電影的時間、電影片名,並要求各生產隊提前收工,讓社員們早點兒回家做飯,以免影響看電影。雖然我村早就有可以容納一千多觀眾的禮堂,但除非天氣不好,無論冬夏,電影照例實在大隊院子裡露天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