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全國公映,他說要把這部電影「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電影裡,隨著膠片「譁啦」轉動,懷舊的氣息立即瀰漫開來,把上了年紀的觀眾帶回到膠片電影時代。
說起膠片電影,必然繞不開電影放映員這個群體。在露天電影大放異彩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一名電影放映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連日來,記者採訪了一群仍堅守在鄉村放映一線的電影放映員,聽他們講述關於電影的獨家記憶。
放映現場人頭攢動
萬載放映員張包春
「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
張包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匱乏,看電影是件新鮮熱鬧事,在鄉村,經常有人打著火把走好幾裡地趕到別處看電影。在宜春萬載縣雙橋鎮,電影放映員張包春是一位深受十裡八鄉村民歡迎的人。從1974年至今,他已經放了1.2萬多場影片。1974年,19歲的張包春當上了電影放映員。他負責的鄉鎮均屬山區,最遠的山村距縣城八九十公裡,最高的山村海拔達1200米。其實,這些偏遠的地方本不是電影公司分配給他的區域,都是他自己爭取來的。「那裡的老百姓最需要文化,我是黨員,我想把那些道路比較平坦、好走的鄉鎮讓給別人,所以我主動提出去那些地方放電影。」張包春說。通往這些山村的道路泥濘又崎嶇,起初,張包春一個人挑著加起來有百來斤的放映機、音箱、幕布等設備,常常要走大半天。妻子王正華擔心丈夫的安全,就與他作伴。多年下來,她也學會了放電影。讓張包春感動的是,他每次去村子裡放電影,路上總有人早早地等著接他,替他挑設備。張包春和妻子外出放映電影時,常帶著一雙兒女同去,兩個孩子也學會了放電影。如今,他又經常帶著10多歲的孫子去看他放電影,漸漸地,小孫子也學會了放電影。張包春自豪地說:「我們一家都會放電影!」對張包春來說,放電影不僅僅是工作,他想把放電影這事當成家風傳承下去。劉騰芳
蟬鳴陣陣,繁星滿天,眾多飛蟲繞著鏡頭打圈兒,一束藍色的光越過孩子們的頭頂折射到幕布上……昨日,吉安市遂川縣衙前鎮電影放映員劉騰芳在電話中向記者描述了他今年暑假最後一天在該鎮衙前村沿橋自然村放電影時的一幕場景。今年57歲的劉騰芳是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每到放電影的日子,他便熟練地收拾好放映設備,綁在摩託車上,早早地來到村裡。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電影是農村群眾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1986年,年輕的劉騰芳瞅準商機,和幾個人合夥買了一套電影放映設備,還專門參加了培訓,從此成為一名「持證上崗」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那時候放映的都是膠片電影。」為了租到放映的膠片,劉騰芳必須坐班車到縣城的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挑選電影。一部電影通常有2~4卷膠片,每卷膠片可以放半個小時左右。選好片回家,他的大帆布包總是鼓鼓囊囊的。以前放膠片電影要帶上三四百斤重的設備,包括放映機、功放機、音箱、發電機、油箱、電纜……劉騰芳回憶道,他當年去負責放映的最偏遠村子,從家裡騎摩託車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到(因為車上有設備,只能小心慢行)。為了不耽誤放映,他每到晌午就要帶好乾糧出發。電影放映完回到家,常常已是深夜。放膠片電影是個技術活,一部90~100分鐘的電影通常要換好幾盤膠片,放映時必須有人值守更換並注意散熱,「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故」。放映機轉動時產生的摩擦和高溫會讓膠片出現劃傷,此外,膠片還容易受潮發黴,所以平時必須低溫保存。如今,劉騰芳年紀大了,家人都勸他別再幹這份辛苦的工作,可他總是笑呵呵地說:「老人家外出不方便,農村的留守兒童也多,他們喜歡在村裡看露天電影。只要他們需要,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現年60歲的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電影隊放映員謝萍果,已經整整放了42年的電影。42年前(1978年),高中畢業的謝萍果考入水邊鎮電影隊,成為一名走到哪裡都特別受歡迎的鄉村電影放映員。「當時是要通過考試選拔的,因為要製作宣傳海報,所以還要考寫毛筆字和繪畫。」電話那頭的謝萍果向記者回憶道,他放26年的膠片電影,從2006年初開始放映數字電影。放電影這一行不但辛苦,而且工資不高,但謝萍果覺得值得。他說,當年村裡放場電影,是比過年還重要和熱鬧的大事。直至現在,他依然記得自己放映第一場電影時的情景:1978年12月的一個晚上,謝萍果挑著放映設備來到峽江縣湖洲大隊,當晚放的影片是《51號兵站》。開映前,附近幾個村小組的男女老少幾乎全部出動,上千人帶著凳子擠在白色的幕布前,等他把設備安裝好,才發現周圍已坐滿了鄉親,來得晚一點的人,連站的地方都沒有,索性爬上樹、坐在圍牆上看。「那天天氣格外的冷,我有點緊張,生怕有什麼差錯」。時間一晃就是42年。與謝萍果一起參加工作的其他放映員紛紛離開了放映隊,但他堅持了下來,「大家很信任我,我也跟他們有了感情」。如今,謝萍果仍忙碌在放映一線。謝萍果告訴記者,他家有一個小小的陳列室,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放映機和一盒盒的老膠片,每臺機器的年份、性能和背後的故事,他都爛熟於心。就在採訪前一天,他還用這些「老物件」和家人一起重溫了膠片電影《地雷戰》。謝萍果有一個關於電影的願望:離開放映一線後,他要開個電影博物館,把自己經手的電影放映設備、老膠片、訂閱的《大眾電影》等雜誌展覽出來,「用物件留住這些年的鄉村電影記憶」。家住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的蹇錫森也是一位老電影放映員,「工齡」長達46年,如今仍奮戰在放映一線。
今年68歲的蹇錫森說,自己的放映歷程可總結為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從老式手搖放映機到新式數碼放映機,從肩挑背扛去放映點到騎三輪車去,放映的電影從黑白變成彩色。他說,他今年已經為公眾放映300多場次電影。
回憶起當年放映膠片電影的事,蹇錫森說,他跟著師傅學了一年半的時間,「一邊放一邊學,最基本的東西一個星期就能學會。但師傅只教大概,重要的是自己一遍遍地練習」。
「那時候,放映員走到哪裡都很受歡迎。」蹇錫森回憶道,當時農村沒什麼娛樂活動,一旦有露天電影,每一場的觀眾都是數千人。每次有新的電影上映,放映員就各地轉場放映,有時一個晚上去四五個地方,可以一直放到天亮,「下雪天也放,觀眾熱情絲毫不減,一個個地方跟著去看」。
「上映好片子,我可以一個禮拜不怎麼睡覺,『連軸轉』。」蹇錫森說,像《洪湖赤衛隊》《三打白骨精》等影片上映時,他晚上放映,白天去電影公司拷貝或者檢修設備,「那個時候年輕,不覺得累」。
時代在進步,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從2000年開始,蹇錫森改放數字電影了,「膠片電影色彩豐富,場景還原度高,但放映起來確實有些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