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電影放映員堅守本職三十年[圖]

2021-01-17 東方網

  今年54歲的高仰喜是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一個放電影30多年的廣電系統編外人員。

  天近黃昏,蜿蜒的鄉間小路上,高仰喜坐在兒子駕駛的三輪車上,身下是電影放映機箱,冬日寒風吹亂他的頭髮。每天,高仰喜父子都要一路顛簸,到別村去放電影。

  今年54歲的高仰喜是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一個放電影30多年的廣電系統編外人員。「1979年,家裡窮,高中沒畢業就應聘做溫泉鄉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屬於實習」。高仰喜說,1981年開始自己才有了在溫泉鄉放映電影的正式資格證,「二等七級放映員」高仰喜自豪地介紹,電影放映員分四個等八個級別,自己屬比較高的等級。

  溫泉鄉是半平原半山區鄉,交通不是很好,高仰喜放映電影,最遠的要走六十來裡路。「七八十年代放電影,用架子車拉」。高仰喜說,晚上7點左右放電影,「吃完早飯就要拉起機子走,可辛苦」。每天穿著一雙破舊的軍綠膠鞋翻山越嶺去別村放電影是高仰喜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一路溝壑,滿目山巒。「有時候走夜路,害怕了就自己吼個歌」,高仰喜笑著說。

  記者採訪他時,正趕上他去溫泉鄉劉家店村的另一個村組放電影。「打個電話,村支書在大喇叭裡吆喝一下,村民都來了」高仰喜說,冬天放映的場次少一點,一般四月份到十月份放映比較多,「幾乎天天有」。

  高仰喜邊搬出一個舊電影放映機,「這可是寶貝,30多年了,1981年正式上崗時貸款買的,8000多塊錢」他臉上滿是自豪,「看,還是黑白膠片機,現在很少了」。

  8000塊錢在當年是一筆很大的數目,「那時候一套房才幾百塊,」「我信譽比較好,鄉政府擔保,銀行才貸款」高仰喜撫摸著電影放映機身,「最早用的是縣裡電影公司提供的老機子,國產仿蘇聯的,一個機子要裝七八個箱子。」

  高仰喜說,有時候路太遠,一個人拉不動,生產隊就派二三個小夥子幫忙拉機器。「那時候農村沒啥娛樂活動,鄉親們很歡迎我來。」

  1993年以後,電影放映機更新換代成數碼放映機,一個「數字影片解碼卡」能放上千部電影。「16毫米的,體積小,自行車能拖走。」高仰喜說騎自行車放電影的日子持續了近20年,一直到2008年才用上摩託三輪車。

  農村電影放映員要持證上崗,「時代在發展,不學習不行。」高仰喜說自己也學習上網了,「一切都在變化,收入也變化了。」

  「1980年那會,放一場電影才給30多塊錢,每月平均40場,還要上交十幾塊錢片租,發電機要加油、機器要維修,一個月剩四五百元。」高仰喜仔細地給記者算帳,「在當年還算可以,就是辛苦點。」

  高仰喜還承擔著基本公益放映的職能,包括政府的一些重大活動、科技宣傳等工作。高仰喜說,1979年放映《東方紅》看得人特別多,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發起了「2131工程」,鄉政府掏錢組織放映,「自己不用聯繫放映了,收入開始穩定一些。」

  但高仰喜也有苦惱,當年一起被政府招聘的打字員、獸醫、農技員都轉正有事業編制了,「我們這些放映員還是臨時工,30多年了,老了,退休後怎麼辦呢?」

  長年的風雨兼程,高仰喜身體大不如前,「年輕時,拉架子車能走五六十裡地,現在不行了」,他從箱子裡翻出封面泛黃的膠片拷貝,《神秘的大佛》、《武當》,都是八十年代的老電影,「很貴,有版權的,弄了一輩子電影,高價收藏幾個,留個紀念。」高仰喜滿是老繭的手摩挲著影片保護袋,上面寫著「愛護影片是我們放映人員的責任」。

  高仰喜的家中乾淨而有條理,有一間小屋是其專門放置電影「寶貝」的。高仰喜翻出自己的各種證件給記者看:1981年的「工作證」,「甘肅省電影放映人員技術資格證」「放映員上崗證」……

  2008年,高仰喜將在東莞一家電子廠做小領導的兒子召喚回家「接班」,「在外面雖然掙錢多點,但容易學壞,還是放電影好,在身邊也放心」,高仰喜微笑著看著正在做放映準備的兒子。

  夜幕降臨,附近村莊的村民漸漸聚攏到放映電影的麥場上,高仰喜啟動投影儀,數字電影放映機上的光束打在白色的幕布上,音樂響起,活動的人物呈現,一群小孩高聲歡呼,伴著小狗的吠鳴,電影開始了。高仰喜抽著煙,眯著眼,在螢光的映照下,臉上是滿足的笑。

相關焦點

  • 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現場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今天晚上我們是安排溪湖村放映電影,每天晚上我們大概五點左右,就準備出發,把這個設備整理好,運到那邊開始布置放映場所。  【解說】下午5點,收拾完兩箱放映器材,鄭瑞文麻利地把它們搬上摩託車,用繩子牢牢地紮緊,戴上頭盔,他便出發前往村子。62歲的鄭瑞文是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 視頻|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雖然年過六旬,但是鄭瑞文依舊清晰地記得自己最初當放映員時的場景。【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那以前下鄉放電影我們鄉下的群眾非常高興,好幾個自然村群眾就會來,今天晚上有電影隊來了,整個村全部出動,早早就把凳子放在操場那裡,我們第一次上去看,怎麼這下都沒人,因為很分散,都沒有人啊,我說怎麼有人看呢,到了飯吃飽的時候,山頭都是人啊,下來集中在那裡看電影。
  • 堅守30年!長樂第一代最後一位放映員,近萬場電影是否「點亮」過你...
    而在農村,一臺放映機、一塊幕布,電影放映員用一場場露天電影「點亮」著鄉村的夜生活。鄉村電影放映員 錢善恩:這麼多年放過來,幾千場、幾萬場都有了。過去放的電影,像《閃閃紅星》這類比較受老百姓歡迎,現在放《建國大業》、《紅海行動》。30年來都是這樣,只要不下雨,錢善恩就給全鎮的26個村放電影。大多數村民跟錢師傅熟得跟一家人似的。
  • 【放映員】堅守在惠民電影放映一線37年的放映員趙代亮
    這位老人名叫趙代亮,他不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還是一位有著37年放映經驗的電影放映員。趙代亮出生於1962年,奉節縣康樂鎮土坎村人,14歲那年因一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電影結緣,經過努力,他從影迷變成了放映員,他常發感慨說:「是電影讓他的人生更多彩更幸福更圓滿。」趙代亮5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變形,肌肉萎縮,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 露天電影放映員的堅守:28年天天「上夜班」
    露天電影放映員為村民放映電影。
  • 安徽固鎮:電影放映員的「光影」人生
    今年57歲的萬裡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石湖鄉的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至今已有39年的電影放映工作經歷。電影在鄉鎮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一個村子放電影常常吸引周邊許多村莊的人來圍觀,大家搬著板凳一起觀看電影的快樂時光給萬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萬裡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
  • 「直擊金雞獎」5G全景直播:探訪鄉村放映員 感受廈門電影故事
    、打卡廈門影視網紅地點,展現精彩電影故事。在下午的直播中,明星嘉賓就來到海滄東孚蓮花村,尋找一位鄉村電影放映員,那裡有怎麼樣的電影故事?一起去看看。下午,青年演員曹駿作為特約主持人,參與到了直播中,他的任務是前往海滄區蓮花村探訪一位鄉村電影放映員陳原來,了解有關他的電影故事。
  • 電影放映員為何是「農村八大員」?張藝謀《一秒鐘》都向其致敬
    當時百廢待興,各地電影院極少,放映員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腳底板走遍各個鄉村,為老百姓帶去寶貴的精神食糧。當時的放映員一年中有兩百多天都在下鄉,用馬車或者牛車拉著電影放映機、發電機、行李、糧食……去各村輪流播放電影。
  • 從化老電影放映員黃樹輝登上「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當時,一個箱子裝上8.75毫米電影放映機,一個背包裝好幕布,各個電影放映員就這樣挑著擔子,走遍從化的山山水水,將一部部經典電影傳遍從化大地。「大概在1995年左右吧,放映電影膠片的流動電影行業開始明顯衰退,許多流動電影放映員開始轉行,也不再到處去放映電影了。」黃樹輝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心中感慨萬分,從以往一片難求、萬眾期待,幾乎每天都有放映計劃,轉變成一年大概只放映10多場電影,所有電影放映員心理落差很大。
  • 林永健、郭曉冬等電影人擔任「鄉村放映員」《溫暖有光放映隊》8月...
    國際在線消息:7月29日,電影頻道公益紀實節目《溫暖有光放映隊》開播儀式於中國電影博物館溫暖開啟。《溫暖有光放映隊》海報 片方供圖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自6月起,在中國體育彩票的公益支持下,由「星光隊員」領銜的《溫暖有光放映隊》已開啟橫貫十省的「送電影下鄉」之旅,將電影的溫暖與力量播撒於大江南北的美麗鄉村。雲南騰衝、寧夏銀川、河北阜平……隨《溫暖有光放映隊》送電影下鄉的放映隊員,肩負著電影頻道與中國電影人獨特的精神扶貧與文體扶貧使命。
  • 《溫暖有光放映隊》:林永健、郭曉冬等眾多電影人擔任「鄉村放映員」
    29日,作為對電影頻道大型公益項目「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特別行動的公益紀實節目,集結中國電影人力量的《溫暖有光放映隊》開播儀式於中國電影博物館溫暖開啟。《溫暖有光放映隊》劇照。電影頻道供圖  星光點亮田間地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 45年的堅守光影人生,創立老電影博物館
    200部老電影膠片以及珍貴的故事……這間民房就是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它的主人叫黃樹輝。45年來,這位鄉村電影放映員一直都在搗鼓著電影放映機,放過超一萬部電影。他說:「只要還有一個觀眾,電影就要繼續放,放映員一定要最後一個離場
  • 電影放映員的消失
    Érik Bullot [2014]電影在數字時代的技術變革中,電影放映員的形象具有相對的隱形性,似乎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逐步消失。事實令人不安。數字熒幕技術的自主性被逐步強化,這消解了電影放映員作為影像與觀眾之間調解員的介入。
  • 萬載放映員張包春,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一群仍堅守在鄉村放映一線的電影放映員,聽他們講述關於電影的獨家記憶。 放映現場人頭攢動萬載放映員張包春「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從1974年至今,他已經放了1.2萬多場影片。1974年,19歲的張包春當上了電影放映員。他負責的鄉鎮均屬山區,最遠的山村距縣城八九十公裡,最高的山村海拔達1200米。其實,這些偏遠的地方本不是電影公司分配給他的區域,都是他自己爭取來的。「那裡的老百姓最需要文化,我是黨員,我想把那些道路比較平坦、好走的鄉鎮讓給別人,所以我主動提出去那些地方放電影。」張包春說。
  •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為一個農村電影放映員辦起一場電影節
    海寧許村鎮一個不曾讓人知曉的村子來,參加一場以農村電影放映員徐九斤名字命名的「2020科同之夜•首屆九斤鄉村電影文化節」。你也許想不到,這些明星並不是政府花錢出面邀請來的,而是海寧許村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徐九斤「喊」來的!用中國電影集團副總經理兼藝委會執行主任江平的話說「他是喊我們來看電影,而不是請,他喊,所以我們來了!」一屆草根電影節,一束束鎂光燈打向舞臺,照亮鄉村的夜空。備受關注的「我和大家一起看電影」2020科同之夜·首屆九斤鄉村電影文化節在此啟幕。
  • 河南中牟縣農民放映員婁源永和他的電影人生
    大河網訊(記者 王君傑 通訊員 貝寧 許霄 張智)9月24日晚,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星空放映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成員胡孝漢、河南省副省長何金平以及來自中牟縣的農民電影放映員婁源永共同啟動星空放映活動。
  • 消失的職業:農村露天電影放映員,八十年代的鄉村回憶,還記得否
    電影放映員在人們眼中,是一個有著幾分神秘色彩的職業,一盤盤電影膠片在他們的熟練操作下,轉變為幕布上的精彩畫面。 放映員一般都是開著手扶拖拉機去放映,如果距離近就騎著自行車,放映機大部分都是放映員自己購買的,膠片則需要找電影公司租賃。
  • 李彥:從鄉村放映員到禁毒先進
    ,15年來,他們夫妻投入百萬元用于禁毒公益宣傳,足跡遍布12個省36個市、縣,行程30餘萬公裡,播放禁毒影片4000餘場,發放禁毒宣傳資料80餘萬份,受教育群眾達200餘萬人次。■人生轉變,鄉村電影播放員的禁毒路李彥1963年出生於埇橋區欄杆鎮,露天電影給他的童年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記憶,16歲那年,他成了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說到與禁毒宣傳結緣,還要從2000年初說起。正是因為身邊兩個人沾染毒品,令他感到惋惜,讓他選擇做一名禁毒宣傳員。
  • 他們的堅持與堅守 讓我們有了追尋兒時記憶的地方
    ,電影放映員的工作在這種光影聚焦中,熠熠生輝。九十年代中後期,電視開始普及,長期統治人們視野的電影一下子黯然失色。電影院關張了,電影放映員們一下子無所適從。看著曾經車水馬龍的電影院鐵門緊鎖,縣電影公司經理馮德佔很長時間都不願面對這個事實。2007年底,國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作開始啟動。春寒料峭,寒意猶存,在電影院關門後的第9個年頭,電影公司原班人馬第一次聚在一起開會。
  • 中牟農民婁源永:從鄉村放映員到金雞百花電影節特邀嘉賓
    據了解,40多年前,婁源永成為電影公司農村電影放映隊的一名放映員,從此他走街串巷四處為鄉親們播放電影,中牟縣的170多個村,每處都留有他的足跡。2005年,中國電影發行總公司推薦他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紀念活動。40多年的努力工作,他贏得了「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十佳電影放映員」「首屆十大感動中原人物」等諸多榮譽稱號。2008年,他又多了一個重要的身份: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現年71歲的婁源永,這次又參加了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星空放映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