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2020-11-17 中國新聞網

  【現場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今天晚上我們是安排溪湖村放映電影,每天晚上我們大概五點左右,就準備出發,把這個設備整理好,運到那邊開始布置放映場所。

  【解說】下午5點,收拾完兩箱放映器材,鄭瑞文麻利地把它們搬上摩託車,用繩子牢牢地紮緊,戴上頭盔,他便出發前往村子。62歲的鄭瑞文是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的鄉村電影放映員。從鎮區前往村子的山路他再也熟悉不過。鄭瑞文已在這些村道上奔波了45個年頭。他每年為嵩口鎮20個行政村帶去240場的電影放映,用光影點亮村民的文化生活。11月12日,記者在永泰嵩口約訪了鄭瑞文。

  【解說】騎行十分鐘,鄭瑞文來到了溪湖村,在村中的籃球場,鄭瑞文卸下器材,開始細心地布置場地,做著準備。雖然年過六旬,但是鄭瑞文依舊清晰地記得自己最初當放映員時的場景。

  【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那以前下鄉放電影我們鄉下的群眾非常高興,好幾個自然村群眾就會來,今天晚上有電影隊來了,整個村全部出動,早早就把凳子放在操場那裡,我們第一次上去看,怎麼這下都沒人,因為很分散,都沒有人啊,我說怎麼有人看呢,到了飯吃飽的時候,山頭都是人啊,下來集中在那裡看電影。農村當時沒電沒路,都是自己汽油帶去,發電機帶走,在那邊發電發起來然後再放。

  【解說】從最初的8.75毫米電影到如今的農村電影數位化放映,從事放映員工作45年來,鄭瑞文也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他告訴記者,剛加入鄉村電影放映隊時,使用的是膠片電影放映機,一部電影通常有三四盤膠片,每換一盤膠片就要停下來,一部電影放映下來,基本要停三四次。現在的數位化放映,不僅操作方便,而且村民觀影體驗也更流暢。

  【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我剛開始(19)75年那個時候,樣板戲最出名的,紅燈記,沙家浜,還有智取威虎山,還有南徵北戰,地道戰,地雷戰這樣幾部電影,一直在放。那個時候沒有電視啊,新聞肯定要放,你每一個晚上放電影就要放新聞,然後接下去再放電影。

  【解說】隨著社會發展,電視機、網際網路進入千家萬戶,許多的鄉村電影放映員也紛紛轉崗,離開了電影放映隊,但鄭瑞文堅守依舊。在他看來,能為村民帶來光影享受是最大的快樂,也是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搞這一門我也搞習慣了,再說也是挺光榮的,再加上天天都在鄉下,跟農民朋友打成一片,也是挺好。明天對我也很尊重。我覺得也捨不得離開。

  【解說】電影放映設備更新換代,國家相繼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也讓鄭瑞文越幹越有勁。這麼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嵩口各個村莊,經他放映的電影近萬場。鄭瑞文也表示,只要還能幹得動,就願意一直幹下去。

  【同期】永泰縣嵩口鎮鄉村電影放映員 鄭瑞文

  既然你搞這一門業務,你肯定就要完成任務。今天晚上每一部電影,有一個人坐在那邊,你就要把它放好。年輕人都不愛做,我們現在就是說,能做到什麼時候就做到什麼時候。

  記者 吳晟煒 福建福州報導

責任編輯:【吉翔】

相關焦點

  • 視頻|六旬鄉村電影放映員的45年光影歲月:堅守到幹不動的那天
    62歲的鄭瑞文是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的鄉村電影放映員。從鎮區前往村子的山路他再也熟悉不過。鄭瑞文已在這些村道上奔波了45個年頭。他每年為嵩口鎮20個行政村帶去240場的電影放映,用光影點亮村民的文化生活。11月12日,記者在永泰嵩口約訪了鄭瑞文。【解說】騎行十分鐘,鄭瑞文來到了溪湖村,在村中的籃球場,鄭瑞文卸下器材,開始細心地布置場地,做著準備。
  • 安徽固鎮:電影放映員的「光影」人生
    今年57歲的萬裡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石湖鄉的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至今已有39年的電影放映工作經歷。電影在鄉鎮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一個村子放電影常常吸引周邊許多村莊的人來圍觀,大家搬著板凳一起觀看電影的快樂時光給萬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萬裡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
  • 鄉村電影放映員堅守本職三十年[圖]
    今年54歲的高仰喜是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一個放電影30多年的廣電系統編外人員。  天近黃昏,蜿蜒的鄉間小路上,高仰喜坐在兒子駕駛的三輪車上,身下是電影放映機箱,冬日寒風吹亂他的頭髮。每天,高仰喜父子都要一路顛簸,到別村去放電影。  今年54歲的高仰喜是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的「鄉村電影放映員」, 一個放電影30多年的廣電系統編外人員。「1979年,家裡窮,高中沒畢業就應聘做溫泉鄉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屬於實習」。
  • 45年的堅守光影人生,創立老電影博物館
    45年來,這位鄉村電影放映員一直都在搗鼓著電影放映機,放過超一萬部電影。他說:「只要還有一個觀眾,電影就要繼續放,放映員一定要最後一個離場1956年,黃樹輝生於廣州市從化區赤草村。從懂事開始,他就喜歡看露天電影。村裡要放電影,他會提前三四個小時就「擔凳仔,霸頭位」;電影在隔壁村放,走十幾公裡山路都會趕過去。
  • 堅守30年!長樂第一代最後一位放映員,近萬場電影是否「點亮」過你...
    鄉村電影放映員 錢善恩:這麼多年放過來,幾千場、幾萬場都有了。過去放的電影,像《閃閃紅星》這類比較受老百姓歡迎,現在放《建國大業》、《紅海行動》。30年來都是這樣,只要不下雨,錢善恩就給全鎮的26個村放電影。大多數村民跟錢師傅熟得跟一家人似的。
  • 【放映員】堅守在惠民電影放映一線37年的放映員趙代亮
    這位老人名叫趙代亮,他不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還是一位有著37年放映經驗的電影放映員。趙代亮出生於1962年,奉節縣康樂鎮土坎村人,14歲那年因一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電影結緣,經過努力,他從影迷變成了放映員,他常發感慨說:「是電影讓他的人生更多彩更幸福更圓滿。」趙代亮5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變形,肌肉萎縮,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 露天電影放映員的堅守:28年天天「上夜班」
    來自浙江瑞安的露天電影放映員許高峰說道。   和所有露天電影放映員一樣,許高峰總是「上夜班」,帶著機器設備到處跑,拿著喇叭錄音去村裡廣播,爬上爬下搭銀幕……許高峰今年51歲,這一行,他已經幹了28年。   許高峰的父母都是原瑞安電影公司職工,父親是瑞安最早的三名電影放映員之一,母親是電影院售票員。許高峰七八歲就跟著父親去放映電影,從小耳濡目染,對電影有自己獨特的感情。
  • 葉明:47年的光影人生,他還要繼續
    隔著四十多年的放映歲月回望,那些屬於放映員光榮歲月的片段,就像被刻錄成膠捲,透過這個鏡頭映射在葉明記憶的銀幕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四十多年的光影人生。      往年的3月至11月,溧陽的312個村和一些社區的夜晚總是格外熱鬧,20名電影放映員,把大銀幕搬到鄉村和社區,將優秀紅色電影送到百姓身邊。這樣的景象,一年有4000多場。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直到5月電影放映工作才陸續恢復。
  • 老放映員遇從業45年來最新挑戰,攜「30歲」老放映機重出江湖!
    12月20日,從化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館長黃樹輝受邀前往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這次,他帶著館內的珍藏——1990年由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的16mm膠片放映機,為美國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1997年拍攝的經典紀錄片《廉價公屋》做放映工作。▲直到電影開場前半個鐘,輝叔仍在不斷調試機器,希望呈現最好的光影效果。
  • 放映45年,輝叔和他的電影放映機
    黃樹輝是從化縣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1975年,他加入從化縣神崗人民公社8.75電影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機還沒在農村普及,農村的文化娛樂少,露天電影是村民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我們一進村,大家都很熱情,看電影從天黑看到天亮」。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露天電影逐步走了下坡路。21世紀,露天電影和公益放映結合,重新迎來了春天。
  • 《溫暖有光放映隊》:林永健、郭曉冬等眾多電影人擔任「鄉村放映員」
    29日,作為對電影頻道大型公益項目「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特別行動的公益紀實節目,集結中國電影人力量的《溫暖有光放映隊》開播儀式於中國電影博物館溫暖開啟。《溫暖有光放映隊》劇照。電影頻道供圖  星光點亮田間地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 李彥:從鄉村放映員到禁毒先進
    ■人生轉變,鄉村電影播放員的禁毒路李彥1963年出生於埇橋區欄杆鎮,露天電影給他的童年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記憶,16歲那年,他成了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說到與禁毒宣傳結緣,還要從2000年初說起。正是因為身邊兩個人沾染毒品,令他感到惋惜,讓他選擇做一名禁毒宣傳員。
  • 林永健、郭曉冬等電影人擔任「鄉村放映員」《溫暖有光放映隊》8月...
    國際在線消息:7月29日,電影頻道公益紀實節目《溫暖有光放映隊》開播儀式於中國電影博物館溫暖開啟。《溫暖有光放映隊》海報 片方供圖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開播儀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此番,中國體育彩票以《溫暖有光放映隊》獨家公益合作夥伴身份,為由南到北的十站光影之旅一路保駕護航。近年來,體彩公益金作為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 萬載放映員張包春,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一群仍堅守在鄉村放映一線的電影放映員,聽他們講述關於電影的獨家記憶。 放映現場人頭攢動萬載放映員張包春「46年來放了1.2萬多場影片」今年57歲的劉騰芳是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每到放電影的日子,他便熟練地收拾好放映設備,綁在摩託車上,早早地來到村裡。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電影是農村群眾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1986年,年輕的劉騰芳瞅準商機,和幾個人合夥買了一套電影放映設備,還專門參加了培訓,從此成為一名「持證上崗」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那時候放映的都是膠片電影。」為了租到放映的膠片,劉騰芳必須坐班車到縣城的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挑選電影。
  • 「直擊金雞獎」5G全景直播:探訪鄉村放映員 感受廈門電影故事
    在下午的直播中,明星嘉賓就來到海滄東孚蓮花村,尋找一位鄉村電影放映員,那裡有怎麼樣的電影故事?一起去看看。下午,青年演員曹駿作為特約主持人,參與到了直播中,他的任務是前往海滄區蓮花村探訪一位鄉村電影放映員陳原來,了解有關他的電影故事。
  • 從化老電影放映員黃樹輝登上「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黃樹輝(左三)與其他基層放映員講述自己與電影的故事。黃樹輝是街口街赤草村人,初中畢業不久就投身到電影放映行業,成為了一名流動電影放映員。▲黃樹輝回憶起當時看電影的盛況,黃樹輝不禁笑道,「那時候,電影播到天亮,也是坐滿了人的。」當來到一個村裡,人們都會很熱情地歡迎電影放映員。而在電影放映之前,便有不少的人拿著凳子,搶佔前排的位置。
  • 他們的堅持與堅守 讓我們有了追尋兒時記憶的地方
    ,電影放映員的工作在這種光影聚焦中,熠熠生輝。九十年代中後期,電視開始普及,長期統治人們視野的電影一下子黯然失色。電影院關張了,電影放映員們一下子無所適從。看著曾經車水馬龍的電影院鐵門緊鎖,縣電影公司經理馮德佔很長時間都不願面對這個事實。2007年底,國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作開始啟動。春寒料峭,寒意猶存,在電影院關門後的第9個年頭,電影公司原班人馬第一次聚在一起開會。
  • 放映45年,明晚,輝叔和他的電影放映機帶大家回顧經典老電影
    然而,依舊有一群曾為流動電影事業奉獻了自己青春和熱血的老放映員聚到一起,在街口街赤草村建立起了一座老電影博物館,一批老舊的電影放映機和影片等物件,讓人們能夠再次從中感受當年流動電影的點滴。1975年2月,家住赤草村,剛初中畢業不久的輝叔投身到了電影放映行業,成為了一名流動電影放映員,「那時正是流動電影最為興旺的時候,幾乎各個公社、大隊都開始組建自己的電影放映隊,標配就是規格8.75毫米的電影放映機,在此之前,播放電影則是以前從化縣電影公司才可以做的事。」由此,輝叔認識了許多同為電影放映員的朋友,例如太平的鐘叔、呂田的何叔。
  • 沒有電影院的日子,放映員的工資都快拿不到了
    從突然提檔除夕,到上映前夜再次被取消,《囧媽》的遭遇,和電影放映員方永平的心情一樣,像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那天晚上,方永平在家吃晚飯,突然接到了單位發來的消息:放假了。  只是誰也沒想到,這居然是一個超長的假期。等到《囧媽》在網絡上映,電影院依然沒有復工。方永平是在家裡手機上,把《囧媽》看完的。
  • 電影放映員的消失
    我想質疑這一衰落——在經典電影與當代藝術之間,不只是因為電影放映員的身份揭示了電影某種自相矛盾的以及辯證的特性,而且這種存在的缺席賦予許多當代裝置以及我們重新思考熒幕的意義。 首先,他是誰? 我們如何定義電影放映員?這無疑有兩個對立面。放映員是一個分裂的主題。他既是驅動表演的原動力,又是停滯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