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上映之後,人們關於露天電影的記憶,似乎再一次被喚醒了。
1950年出生,已經70歲的張藝謀,在拍完電影《歸來》之後,再度回歸現實主義,回到他的青春記憶,拍出了這樣一部時代故事。
電影《一秒鐘》劇照
本片的主線是,張譯飾演的張九聲為了看女兒出現在電影裡一秒鐘的鏡頭,不惜從大漠裡的勞改農場逃出,穿過百裡沙漠,只求能遠遠地在影像中見女兒「最後一面」。
這部電影,雖然只是張藝謀電影事業的一秒鐘,卻也是他熱愛電影的一生寫照,更鉤沉起中國電影五十年來的歷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當時各地電影院還極少,所以那時有一個專門的職業叫做——電影放映員。
電影《一秒鐘》劇照
放映員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腳底板走遍各個鄉村,為老百姓帶去寶貴的精神食糧。
當時的放映員一年中有兩百多天都在下鄉,用馬車或者牛車拉著電影放映機、發電機去各村輪流播放電影。
這種由一塊幕布、一臺放映機和一名放映員共同構成的露天電影,成為了中國人獨有的共同記憶。
在張藝謀《一秒鐘》裡,我們除了能感受到人們對電影的狂熱之外,還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大家對電影膠片的執迷。
那時,如果電影在放映途中膠片出現意外,放映員會臨時剪下幾段丟掉,孩子們就會爭搶了去,在所有的同學當中炫耀大半年。
電影《一秒鐘》劇照
膠片上的圖像,一節一節,是一種關於時間的記錄。電影《一秒鐘》裡,人們能想像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用電影膠片做燈罩。
電影《一秒鐘》劇照
現在,膠片電影也已經成為歷史,人們在數碼的世界裡,很少能再感受到膠片的魅力和魔力了。
張藝謀導演將膠片時代最深刻的記憶挖掘出來,可以看做是對膠片時代最為盛大的告白。
那時候,每次在放電影之前,都會先放一段《新聞簡報》,相當於故事片開映前十分鐘的「加片」,然後才是正片。
1949年,《新聞簡報》伴隨著新中國一起誕生。每集《新聞簡報》時長約10分鐘,每周一期,影片通常會以「××××年第××號」進行編號。
電影《一秒鐘》劇照
它用電影膠片紀錄和傳播新聞,影片內容涉及重大的時政新聞,以及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等。
它讓那時的人們得知了南國糧食的豐收、東北工廠的投產、西部鐵路的鋪通、外國友人的來訪;
還有,潑水節的歡樂有多麼濃烈,全運會上是誰打破了紀錄,全聚德的烤鴨如何美味……
《新聞簡報》是電視機進入中國家庭之前,一個極為廣泛而有效的大眾傳播渠道。
1978年後,《新聞簡報》改為《祖國新貌》,直到1993年結束。可以說,它是國人在那個時代集體收看的「新聞聯播」。
那時候的電影,不論國產還是外國引進,內容多為戰爭題材的影片。
國產電影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奇襲》《上甘嶺》《英雄兒女》《冰山上的來客》和《小兵張嘎》等戰爭片;
也有一些非戰爭片,如《女藍五號》《小叮鐺》《我們村裡的年青人》《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等等。
這樣的老電影裡,也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臺詞和插曲,至今耳熟能詳。
比如:《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映山紅」,《英雄兒女》中的主題歌「英雄讚歌」,還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等;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再比如:「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全城戒嚴,抓住李向陽!」「不見鬼子不掛弦。」等臺詞,都已經成為上一輩人抹不去的記憶。
電影《一秒鐘》劇照
此次張藝謀電影《一秒鐘》裡放映的《英雄兒女》就再現了那時候大家集體唱《英雄讚歌》的壯觀場面,看得觀眾也都熱淚盈眶。
當時人們還為這些各國特色電影編了個順口溜: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
朝鮮電影哭哭笑笑;
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
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朝鮮電影,因為當時革命歌曲和革命現代京劇響徹神州,中國一時沒有抒情的歌曲,所以,朝鮮電影便以優美抒情的旋律,震撼了所有人的心。
電影《賣花姑娘》劇照
讓人難忘的作品有《賣花姑娘》《金姬銀姬的命運》《摘蘋果的時候》等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大家平時的娛樂活動還很少,所以露天電影也還很流行。
但是隨著九十年代音像製品和電視機的快速普及,露天電影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人們更願意坐在家裡看電視,或者去正規電影院享受視覺體驗。
如今,一些城市的社區,有時也會在夏季天悶熱的時候,自發放映一些電影,作為大家解暑消遣的東西,露天電影變得似乎可有可無。
那屬於一代人的美好回憶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儘管現在也時有露天電影播放,但已經再也不是當年那種萬人空巷的感覺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