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
《露天電影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
那時候,看電影去呀!決對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號召。
一早上消息就悄悄地傳出:晚上某某弄、某某村放電影呀,廣播裡沒宣傳,群眾又沒電話,卻像主席的話兒一樣傳遍四方。
晚飯敷衍了事,稀裡譁啦添飽肚子後,扛上一張椅子,便匆匆上路看電影了。
那時候的電影大都在晚上露天放映,每當這時,不管大人小孩,全弄或全村出動,近地的會自帶凳子,遠道時則輕裝上陣。
逢山過山逢水過水,在那種激情的驅使下徒步行走一二十裡是常有的事,而且樂此不彼。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漸出歷史舞臺,露天電影一直是國人最重要的娛樂項目。
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說,"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莫名其妙;羅馬尼亞摟摟抱抱"。
不過當時也有不少戰爭題材的電影最受歡迎,如《南徵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渡江偵察記》、《奇襲》等等。
那時候,記性特別好,幾乎過目不忘,即便首次看一部電影,第二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過集體的智慧,就能從頭到尾回憶出所有情節,模仿出動作,甚至能背誦大部分臺詞。
一面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自己搬來板凳的人們,構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除了重大節日,居委、村裡會組織放映外,一些條件好的家庭辦喜事,也會花錢請放映隊。
觀眾主要是本地區男女老少,當然也有付附近幾個村聞訊趕來的青年男女和小孩。
影片以革命戰鬥故事片居多,如《紅日》、《難忘的戰鬥》、《地道戰》、《英雄兒女》、《今天我休息》、《林海雪原》、《海霞》、《東方紅》等。
難得會放一兩部武打片,那觀眾要激動壞了。
放映方式很簡單,一般會提前半天搭建好。
其實就在城裡的學校操場或農村曬穀場的邊上,在泥地裡插上兩根竹竿或是小樹杆,再在竹或樹杆的頂部系上一塊白幕布,然後在曬穀場中找好位置,擺上機器,調試好,便可以開始了。
當然,露天放映要看天氣的臉色,如果起風,銀幕一般固定不住,畫面會變形;更遭的是突降大雨,那樣的話期待已久的電影就泡湯了。
音響沒什麼講究,音量夠大就行。
老百姓一般會提早自帶板凳佔座,晚來的很難在正面找到好位置,有人就跑到熒幕後面去看。背面的影像是鏡像,看人物還行,看字幕就傻了。
"中場"要換片,這也是觀眾們唯一的"尿點"。
多次使用的膠片特別容易損壞,在放映過程常會出現黑幕或者跳幀現象,但觀眾並不介意。
總有熊孩子為了在銀幕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去擋放映機的燈光,也會有人踢到電纜,總之放映過程小插曲不斷。
第一次看,很好奇,想知道銀幕背後是不是藏著一個奇妙的世界。
如果放映的地方正好有樹,那天晚上,上面必然會掛著好多孩子。
有商業頭腦的小販,絕不會放過這種好機會。在周邊支個攤位,買瓜子,棒冰……看著電影就把錢賺了。
一兩個小時後,隨著銀幕上出現"完"、"劇終"、"再見"等字幕,電影結束了。
人們意猶未盡地收拾東西,三三兩兩結伴歸家……
夜幕中,交織著手點光,歡笑聲、斥責聲、嘆息聲、自行車鈴聲、少年的歌聲……混成一片,人們交談著劇情,沉浸在電影的樂趣中。
如今再也難現如此激情的場面,它就像一朵煙花,綻開在那個年代,燃放過後,就成了歷史。
因為90年代開始,VCD、DVD崛起,露天電影被取代……
觀影方式的更迭,代表著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體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發展,但我們沉浸在高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經歷的一切,我們才真正的感覺到,過去的東西有時候很珍貴,我們不應該忘記。
不管是露天電影還是DVD,都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甜蜜而溫馨的記憶。
最後,再懷念一下當年發出的通知:"大夥注意了,今晚有放電影,大家都去看啊!"
來源:網絡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記憶深處的露天電影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