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院,是曾經令無數人牽腸掛肚的地方,現如今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每當回憶起孩童時代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時所享受的種種樂趣,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都會有一種穿越時空,恍惚回到了曾經的孩童歲月的感覺。20世紀中期,也就是50、60年代,在青島老城區滄口的北部,有一座門面不是很大,但卻相當熱鬧的露天電影院,老滄口人都記得那座「露天電影院」的輝煌年月,因為當年的他們幾乎都進去看過電影,那家露天電影院就是離我們遠去了半個多世紀的「耐火廠電影院」。耐火廠電影院就坐落在頗有人氣的營子村,那村子是當年為防禦倭寇入侵而建造的一個軍寨,後來還發展成為一座有著百戶人家的小城池。耐火廠露天電影院也被稱為370號大院,那裡曾經是青島耐火廠的「文化館」,但它的前身卻很有來歷。370號大院的前身是一位叫許雲章的平度人開的馬車店,名字叫「恆聚棧」,滄口人都將其稱為大車店。想當年,作為進出青島的交通咽喉地段,營子的這家大車店是很有名氣的,這座有著800多平方米麵積的大院可以同時停放三十來輛馬車。尤其是那兩扇厚重的黑漆大門,足足有三米多寬,那些趕著大小馬車從遠方來的客人進入青島之後,一般都是先來這裡住上一宿,或是住上一段時間。解放後,370號大院被耐火材料廠「租借」,並成為該廠的文化集結地。當年耐火廠的職工們分期分批在大院裡脫產學習,大院裡面還設有一間袖珍圖書館。後來,為了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這座大院裡蓋上了一些房子,其中有一半做了耐火廠的家屬宿舍,另一半是廠子裡辦短期培訓班、託兒所、商店、單身宿舍的公共建築,大院的面積被縮小了。當時的滄口,是青島市最大的工業區,人口極為密集。耐火廠露天電影院所處的位置是在四流中路的北端,也就是從老滄口街延伸過來的一條馬路,周邊有國棉七廠、國棉八廠、耐火廠、橡膠二廠、國棉六廠、華新(國棉九廠)等國營大廠,還有幾十家國營小廠、大集體、小集體企業。作為青島市三大街之一的滄口街,當年是商鋪一家挨一家,人氣很旺。作為進出青島的咽喉地段,營子街上也是商鋪林立,有銀行、郵電局、國營百貨商店、糧店、土產雜貨店、保元堂藥鋪、文具店、理髮店。而且,當年的營子是一個城市戶口和農業戶口的居民混居地,是一個充滿商機的「都市裡的村莊」。在許多老滄口人的心中,耐火廠電影院是他們看電影最多的地方,因為當時人們正生活在一個物質與精神極度匱乏的年代,那時還沒有電視機,收音機也不是家家都有,就連發源於滄口廣場的「打夠級」撲克,那時也還沒有誕生。所以,當年人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去看場電影,而對於黎民百姓們來說,看露天電影是他們的首選。耐火廠露天電影院誕生於1955年的夏天,當時是由滄口工人俱樂部與耐火廠合作,把370號大院選定為露天電影院,人們之所以將其稱為「耐火廠電影院」,是因為這家露天電影院是耐火廠的地盤,而且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也是耐火廠的人。耐火廠露天電影院並不是每天都放映電影,一般情況下是每個周六的晚上才放映電影,但也有例外。每逢周五的時候,電影海報都會滿大街貼,到處貼,所以周邊的人們早早就知道周六晚上要演什麼電影。因為是露天電影院,所以並不是一年四季都放映電影,放映的季節是從每年的四月份到十一月份。十二月份到來年三月份那幾個月,耐火廠露天電影院是停業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兩頭限制得不是那麼嚴格,偶爾也會延遲幾天停業、提前幾天開業。耐火廠露天電影院放映的一般都不是新上映的片子,基本上都是一些老片子。但當時的文化娛樂生活太匱乏,有場電影看就很開心了,所以基本上每場電影都是爆滿。耐火廠露天電影院開張之後,頓時就成為滄口北部的一個重要文化娛樂場所,因為那一帶是人口密集地區,有營子和板橋坊,有國棉七廠南宿舍和北宿舍、有國棉八廠南山宿舍和北山宿舍、有橡膠二廠的小紅房等幾個宿舍區。這些宿舍,實際上就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甚至東到小莊一帶,北到樓山後一帶、南到滄口街一帶,以及國棉六廠和華新(國棉九廠)各個宿舍區的人們,有時候也會跑到這家露天電影院來看場電影。當年,耐火廠露天電影院的「旺」勁甚至壓過了滄口街上最大的兩家影院,也就是「滄口工人俱樂部」和「長徵劇場」。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那兩家電影院的電影票貴,如果不是學生包場的話,電影票的價錢是兩角錢和一角五分錢兩種,兩角錢的是座號在中間的那些好位置。一角五分錢的票,位置是最前面幾排和最後面幾排,以及兩邊的兩大區域,甚至還有大柱子擋住視線,得歪著頭看。如果在耐火廠電影院看電影的話,只有五分錢這一個價格。但如果哪天要連著放映兩部電影的話,票價是一毛錢。我從小就是「電影迷」,什麼樣的電影都喜歡看,而且是百看不厭。所以年幼的我,是耐火廠露天電影院的常客。我記得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白毛女》,那也可能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電影。儘管我當時很小,看不懂電影裡演的是啥意思,但我知道黃世仁是壞蛋,喜兒和大春是好人。我記得那天的天氣很冷,可能是已經進入初冬了,十一月份的樣子。當我看到喜兒在山洞裡躲藏惡霸黃世仁,洞外面已是大雪紛飛的場景時,我也凍得渾身發冷,好像自己也在那冰天雪地裡一樣。那時,每逢周六的下午,我都要跑去排隊買電影票,晚上再回去看電影。那時候小孩子口袋裡幾乎沒有幾分錢,只要還有五分錢,我肯定就交給耐火廠露天電影院了。如果口袋沒錢了,就只好等爸爸媽媽下班後,問他們要錢買電影票。露天電影的特點就是沒有「票已售完」一說,不管有多少人想看,隨時都可以買到票。但也有例外,那就是遇到好片子了,想買票看電影的觀眾實在是太多了,就只好控制一下入場的人數。因為是露天電影,所以一般天黑了才能放映,所以我都是掐著時間去的。最幸福的是那些住在370號大院裡的居民們,他們不花錢就可以看電影,而且還可以拿著小板凳或馬扎子佔據好的位置。大院外面的我,必須得自己買票,而且還得掌握好時間。與營子相隔一條河的那村子,就是進出青島的關卡重鎮板橋坊,那也是我的老家,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幼年、童年、少年時期生活過十幾年的地方。儘管我家離露天電影院不是很遠,但我從來不拿小板凳,因為去早了,電影院不往裡放人;去晚了,就沒有位置放小板凳了。很多孩子都願意幫放映員小洪師傅拽繩子掛銀幕,那銀幕是一塊比較厚實,而且還挺結實的大白布做的,銀幕的四邊有一圈黑邊,四個角上都有孔,以便於將銀幕高高掛起。我一直想去幫小洪師傅掛銀幕,但因為我人太小,小洪師傅不讓靠前,怕傷著我。很多孩子都願意坐在放映機旁邊看電影,為的是放映員小洪師傅換片子的時候,可以和他套套近乎,儘管事實證明這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因為進來看電影誰都得買票,人家小洪師傅不可能塞給你一張票。我也找機會坐在放映員小洪師傅的邊上看過一次電影,但只一次,我就感覺夠夠的了,因為離著放映機太近,放映機膠片滾動的聲音吱嘎吱嘎地響,很煩人,我再也沒去那地方坐過。一部電影的拷貝一般是三到四個,因為是單機放映,所以小洪師傅把一個拷貝放完之後,就掛上新的拷貝繼續放映。每當小洪師傅換膠片的時候,放映機投射出來的光線就會直照射在銀幕上,放映機前坐著的那些調皮的人們,此時就會站起來做出各種手影,如小狗、小貓、小雞、小鳥等。小洪師傅放電影的時候也會出一些故障,就是大伙兒看的正帶勁的時候,電影拷貝突然斷了。遇到這種情況,小洪師傅就會不慌不忙地把斷了的拷貝片子繞到拷貝盤上,一連繞了一大截子之後,他繼續放映。這樣的話,就有一部分鏡頭被卷進去了,觀眾看不到了,就會發出一些怨言,但小洪師傅也不搭理,穩如泰山,繼續工作放片子。在耐火廠電影院看電影,搶個好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坐的位置不能靠著銀幕太近,太近了必須得仰著頭看,時間久了就很累,而且還會看得眼花,眼睛難受。坐的位置太靠後了也不行,因為看不清也聽不清。能坐著看電影的觀眾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站著看,我一小孩子在後面根本就看不著,只能往人縫裡鑽,因為打擾到大人們看電影,就會被人家呵斥,給擠到一邊去。接著,我就再找個人縫往裡擠,直到鑽到一處位置不錯的地方,就自顧自地看我的電影。如果我進大院早的話,就在院子裡找磚頭或石頭,因為露天電影院裡有不少前人們扔下的石頭或磚頭,當然數量是有限的,晚了就一塊也找不到了。我或找幾塊磚塊,或搬一塊石頭,找個地方坐下來,靜候電影開始放映。在銀幕的正面看電影,比在反面看要好得多,但有時候遇到好電影,看電影的人太多,就不得不跑到銀幕後面去看反的。我在耐火廠露天電影院也看過幾次反的電影,儘管反面看的人物都是反的,影片開始時的演職員表也是反的,而且銀幕後面的空間太小,必須仰著脖子看。即便是那樣,我也看得津津有味,一直看到「完」那個字出現,才拍打一下屁股上的灰土,隨著人流走出大院,走回一河之隔的板橋坊我的家。鄉土文學代表作:《青島板橋坊的悠悠歲月》、《青島滄口街的變遷》、《青島人挖蛤蜊的往事回憶》、《青島夠級半個世紀的興衰》、《命運多舛的滄口大廟》、《滄口大廟一代奇人匡老道》、《滄口海水浴場的往事回憶》、《兩兄弟的不同命運》、《李村500年的滄桑歷史》等。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文中圖片均源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喜歡請關注我們。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我在看
幫我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