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院不可能再回來了,之所以懷念,是那種自由、不受拘束的時代氣氛。
文字 | 3425 圖片 | 8 視頻 | 0在KTV、網吧等娛樂場所都迎來有限復工後,電影院的復工依舊遙遙無期——行業虧損已經是最明顯的結果了。有業內人士隱隱擔憂,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大銀幕觀影習慣,會否因疫情受挫。人們將回歸家庭影院、電影頻道、短視頻、網大,再次將大銀幕拋諸腦後。有的電影愛好者開始出現戒斷症狀。知名影評人桃姐在不能進影院的日子裡展開了1項挑戰——每天看會兒國產新劇和網大。堅持了1個月,宣告失敗。前陣子微博流傳著1張臺灣誠品電影院的排期表,影迷們紛紛轉發,表示羨慕。疫情期間,人就像被裝進了盒子裡,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
看著電影的時候已看不見星星
電影院關門N天后,我無意中刷到了民謠歌手鬱冬的這首歌,忽然燃起了對露天電影院的無限懷念與想像。生於1960~1970年代的那代人,應該是中國經歷過露天電影時代的最後一代人了。「今天晚上放電影!」就像是句咒語,隨口吆喝一聲,人們就會奔走相告,傍晚時分搬著小板凳、拿著大蒲扇聚集在操場、大院,賣小吃、冷飲的也會自動聚攏過來,露天電影也算是拉動了回周邊經濟。孩子們是坐不住的,他們會竄到銀幕後邊,畫面和字幕都是反的,卻有反著的趣味。周鴻禕在他的自傳裡寫過小時候自製露天電影,「用毛筆和墨水在玻璃片上塗抹上各種圖案,然後再用手電筒進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在精神產品貧瘠的1970年代,露天電影是他們最重要的娛樂項目。電影與星夜、涼風、蟲鳴共處,是影院時代的人不曾體會的一種自然狀態。其實電影最初的傳播形態,是伴隨著遊藝場、街頭市集和路邊展覽發展起來的,就是種露天的浪漫,影院是後來的事。民國時期有許多露天電影場所,大多在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的公園、百貨商場的屋頂或飯店,票價和片源與正規影院差不多,生意也挺好。類似《關東大俠》、《神秘女俠》這種通俗電影較受歡迎。當時露天電影的流行背景現代人可能猜想不到——室內冷氣的禁用和電力的限制。②商家們於是想辦法將電影搬到室外,在空地上搭蓋涼棚,擺上座椅,「地位寬敞、回壁風生」。看露天電影,在當時也算是一大時髦。不過也有弊端,譬如暴雨天氣就無法觀看,夏季蚊蟲叮咬難以忍耐,聲效自然也比不上影院電影。這個時期的露天電影還算是純粹的商業行為,沒過幾年,露天電影就成了宣傳工具,帶上了政治色彩。中蘇美日,都在靠電影進行戰時宣傳。「在一切藝術中對我們最重要的乃是電影。」說這句話的是列寧。回看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史,電影觀眾群體培育最有成效的時期,有人可能會認為是前幾年在線購票APP的價格戰階段。低價使觀影人群大幅下沉,擴大了觀影基數。戰爭時期的露天電影才是真正的觀影人群培育者。當時的流動放映隊走村串鄉,每到一村,觀影者甚眾,民一半、兵一半,平均每場觀眾達4萬人。這種觀影規模,如今難以想像。有的村民從10裡外騎毛驢、趕牛車來看電影。如果放兩天,周圍賣零食、賣小吃的都會趕來起爐灶。②看電影在當時不是一種娛樂活動,而更像一種社會活動。當時放的影片大多是革命教育片,不過不妨礙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畢竟那是個連電都稀缺的年代,看電影就更是奢侈了。說實話,還真羨慕那個年代的某種專注與純粹。新中國成立之後,露天電影的傳統保留了下來。流動放映隊一度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傳播者,僅1982年就增加了9095支隊伍。當時放映隊員的工資大約一個月十幾塊錢。有統計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農村地區電影放映場數達2400萬次,農民觀眾觀影次數達194億人次,這相當於平均每個農民1年觀看了24場電影。當時最紅的片子是《喜盈門》,農村觀影人次達4.6億。③這票房可算是驚人了。電影文化滲入最深的土壤不在城市,卻在農村。不過20世紀90年代開始,露天電影就開始式微了。一同走下坡路的還有影院電影,尤其是鄉鎮電影院,它們同受電視電影頻道和音像製品的衝擊。影院電影後來又有起勢,人們從電視回歸影院,露天電影卻再難回高峰時代。對露天電影的另一印象,是汽車電影院。上世紀的美國老電影如《美國風情畫》、《歡樂時光》中,常能看到這一資本主義的娛樂消費方式。
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汽車電影院發展的黃金時代,1950年2200家,1952年5000家,到1959年已發展到2萬家。汽車影院最鼎盛時,票房能佔全美總票房的1/4。當時還有業界人士驚呼,電影放映業迎來了革命。這得益於美國電影文化的發達以及二戰後私人汽車總量的飆升。1950年初,美國僅有2500萬輛註冊汽車,到1958年,註冊汽車超過6700萬輛。國家高速公路系統也是從1955年開始擴建的。④亨利·福特有一個目標:「讓任何一個有良好工作能力的人都買得起汽車。」這個目標成為現實。汽車成了戰後美國中產的生活標配。與汽車相匹配的娛樂方式於是開始大行其道,汽車電影院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汽車電影院就是1933年一名美國人發明的,他用白色的石牆作為熒幕背景,開設了一家能容納400輛汽車的影院。廣告語是:「歡迎您的到來,無論孩子多麼吵鬧。」這說明最初汽車電影院的定位是家庭娛樂項目。收費也不貴,0.5美元,包含了停車費和電影票,比帶著全家人上電影院可便宜多了。即使後來漲價,人均消費也不過2美元。在影院建設尚未完善的當下,這是不錯的選擇。汽車電影院的運營主要不靠門票收入,而靠漢堡、熱狗、爆米花、薯片、啤酒、可樂這些周邊收入。據說有家汽車電影院因為漢堡太好吃,不少人衝著漢堡去那兒看電影。這大概類似於為了吃甜筒和肉丸去逛宜家。隱形消費才是汽車電影院得以維持的主要原因。仔細想想,去汽車影院的人大多為了娛樂,而非認真看電影,享受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消費方式很快流行到歐洲,德國在1960年代也開設了第1家汽車電影院。這家電影院至今還在營業。中國的第1家汽車電影院開得晚些,1998年,一個叫王岐順的人花1000萬元在北京朝陽區亮馬河路建了一個汽車電影院,叫楓花園。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裡曾出現過這家電影院。當時票價定為每輛車80元,不過很快就降到60元,因為沒什麼人去。原因之一是楓花園成立時,汽車電影院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消費方式。1970年代,美國傳媒巨亨薩姆納·雷德斯就判斷露天電影院和小型電影院已經過時,他將露天電影院改造成超大型電影院,用舒適的座位和一流的音響吸引觀眾。⑤在那之後,大型影院大肆興起。影院電影的時代到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汽車電影院的汙名化。發展到後期,汽車電影院成了著名的車震場所,楓花園到現在還位列帝都十大車上情慾勝地榜榜首,這縮小了目標消費者範圍。B級片便是在1950年代的汽車電影院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血腥、露骨、香豔的畫面混合著荷爾蒙,籠罩著桃色氣氛。黃金期過後,汽車電影院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如今,美國都只剩下了305家汽車電影院,德國僅剩下10家左右。曾有從業者預言,未來10年內汽車電影院最終會銷聲匿跡。但誰能想到,汽車電影院這一時代產物,因疫情迎來了第二春。最近,美國、德國、韓國、巴西等國家的汽車電影院都迎來了消費高峰,電影票常一發售就售罄。在疫情阻止室內聚集和近距離接觸的當下,曾經的浪漫又回來了。有首歌這樣唱:「看《卡薩布蘭卡》這部影片時,
我愛上了你
當時汽車電影院的後排燈光閃爍不定
爆米花和可樂在星光下變成了香樟和魚子醬
我們相愛在漫長而熱烈的夏日夜晚⋯⋯」
無獨有偶,2003年非典時期,也是楓花園生意最好的時候。當時處在文化娛樂沙漠中的人們,將楓花園形容為綠洲。不過,這次楓花園沒有機會再做綠洲,它仍未開業。我們不知離電影院開業的日子還有多遠,但期待著特殊環境下,過去浪漫的復活。我又看到了銀幕的反面
參考資料:
1.《露天電影: 從流動影像放映到公共生活建構》,作者:劉君。2.《 淺談民國露天電影的發展與演變 》,作者:劉思佳。 4.《1950年代的美國汽車文化》,作者:比爾,摩馬車奶爸。6.《德國「汽車影院」疫情中一票難求》,作者:青木,環球時報。7.《汽車電影院》,作者:mag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