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間塵封的露天電影院,(只)可以懷念

2021-02-08 果仁小說

露天電影院不可能再回來了,之所以懷念,是那種自由、不受拘束的時代氣氛。

文字 | 3425   圖片 | 8   視頻 | 0在KTV、網吧等娛樂場所都迎來有限復工後,電影院的復工依舊遙遙無期——行業虧損已經是最明顯的結果了。有業內人士隱隱擔憂,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大銀幕觀影習慣,會否因疫情受挫。人們將回歸家庭影院、電影頻道、短視頻、網大,再次將大銀幕拋諸腦後。有的電影愛好者開始出現戒斷症狀。知名影評人桃姐在不能進影院的日子裡展開了1項挑戰——每天看會兒國產新劇和網大。堅持了1個月,宣告失敗。前陣子微博流傳著1張臺灣誠品電影院的排期表,影迷們紛紛轉發,表示羨慕。疫情期間,人就像被裝進了盒子裡,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

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

看著電影的時候已看不見星星

電影院關門N天后,我無意中刷到了民謠歌手鬱冬的這首歌,忽然燃起了對露天電影院的無限懷念與想像。生於1960~1970年代的那代人,應該是中國經歷過露天電影時代的最後一代人了。「今天晚上放電影!」就像是句咒語,隨口吆喝一聲,人們就會奔走相告,傍晚時分搬著小板凳、拿著大蒲扇聚集在操場、大院,賣小吃、冷飲的也會自動聚攏過來,露天電影也算是拉動了回周邊經濟。孩子們是坐不住的,他們會竄到銀幕後邊,畫面和字幕都是反的,卻有反著的趣味。周鴻禕在他的自傳裡寫過小時候自製露天電影,「用毛筆和墨水在玻璃片上塗抹上各種圖案,然後再用手電筒進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在精神產品貧瘠的1970年代,露天電影是他們最重要的娛樂項目。電影與星夜、涼風、蟲鳴共處,是影院時代的人不曾體會的一種自然狀態。其實電影最初的傳播形態,是伴隨著遊藝場、街頭市集和路邊展覽發展起來的,就是種露天的浪漫,影院是後來的事。民國時期有許多露天電影場所,大多在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的公園、百貨商場的屋頂或飯店,票價和片源與正規影院差不多,生意也挺好。類似《關東大俠》、《神秘女俠》這種通俗電影較受歡迎。當時露天電影的流行背景現代人可能猜想不到——室內冷氣的禁用和電力的限制。②商家們於是想辦法將電影搬到室外,在空地上搭蓋涼棚,擺上座椅,「地位寬敞、回壁風生」。看露天電影,在當時也算是一大時髦。不過也有弊端,譬如暴雨天氣就無法觀看,夏季蚊蟲叮咬難以忍耐,聲效自然也比不上影院電影。這個時期的露天電影還算是純粹的商業行為,沒過幾年,露天電影就成了宣傳工具,帶上了政治色彩。中蘇美日,都在靠電影進行戰時宣傳。「在一切藝術中對我們最重要的乃是電影。」說這句話的是列寧。回看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史,電影觀眾群體培育最有成效的時期,有人可能會認為是前幾年在線購票APP的價格戰階段。低價使觀影人群大幅下沉,擴大了觀影基數。戰爭時期的露天電影才是真正的觀影人群培育者。當時的流動放映隊走村串鄉,每到一村,觀影者甚眾,民一半、兵一半,平均每場觀眾達4萬人。這種觀影規模,如今難以想像。有的村民從10裡外騎毛驢、趕牛車來看電影。如果放兩天,周圍賣零食、賣小吃的都會趕來起爐灶。②看電影在當時不是一種娛樂活動,而更像一種社會活動。當時放的影片大多是革命教育片,不過不妨礙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畢竟那是個連電都稀缺的年代,看電影就更是奢侈了。說實話,還真羨慕那個年代的某種專注與純粹。

新中國成立之後,露天電影的傳統保留了下來。流動放映隊一度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傳播者,僅1982年就增加了9095支隊伍。當時放映隊員的工資大約一個月十幾塊錢。有統計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農村地區電影放映場數達2400萬次,農民觀眾觀影次數達194億人次,這相當於平均每個農民1年觀看了24場電影。當時最紅的片子是《喜盈門》,農村觀影人次達4.6億。③這票房可算是驚人了。電影文化滲入最深的土壤不在城市,卻在農村。不過20世紀90年代開始,露天電影就開始式微了。一同走下坡路的還有影院電影,尤其是鄉鎮電影院,它們同受電視電影頻道和音像製品的衝擊。影院電影後來又有起勢,人們從電視回歸影院,露天電影卻再難回高峰時代。

對露天電影的另一印象,是汽車電影院。上世紀的美國老電影如《美國風情畫》、《歡樂時光》中,常能看到這一資本主義的娛樂消費方式。

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汽車電影院發展的黃金時代,1950年2200家,1952年5000家,到1959年已發展到2萬家。汽車影院最鼎盛時,票房能佔全美總票房的1/4。當時還有業界人士驚呼,電影放映業迎來了革命。這得益於美國電影文化的發達以及二戰後私人汽車總量的飆升。1950年初,美國僅有2500萬輛註冊汽車,到1958年,註冊汽車超過6700萬輛。國家高速公路系統也是從1955年開始擴建的。④亨利·福特有一個目標:「讓任何一個有良好工作能力的人都買得起汽車。」這個目標成為現實。汽車成了戰後美國中產的生活標配。與汽車相匹配的娛樂方式於是開始大行其道,汽車電影院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汽車電影院就是1933年一名美國人發明的,他用白色的石牆作為熒幕背景,開設了一家能容納400輛汽車的影院。廣告語是:「歡迎您的到來,無論孩子多麼吵鬧。」這說明最初汽車電影院的定位是家庭娛樂項目。收費也不貴,0.5美元,包含了停車費和電影票,比帶著全家人上電影院可便宜多了。即使後來漲價,人均消費也不過2美元。在影院建設尚未完善的當下,這是不錯的選擇。汽車電影院的運營主要不靠門票收入,而靠漢堡、熱狗、爆米花、薯片、啤酒、可樂這些周邊收入。據說有家汽車電影院因為漢堡太好吃,不少人衝著漢堡去那兒看電影。這大概類似於為了吃甜筒和肉丸去逛宜家。隱形消費才是汽車電影院得以維持的主要原因。仔細想想,去汽車影院的人大多為了娛樂,而非認真看電影,享受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消費方式很快流行到歐洲,德國在1960年代也開設了第1家汽車電影院。這家電影院至今還在營業。中國的第1家汽車電影院開得晚些,1998年,一個叫王岐順的人花1000萬元在北京朝陽區亮馬河路建了一個汽車電影院,叫楓花園。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裡曾出現過這家電影院。當時票價定為每輛車80元,不過很快就降到60元,因為沒什麼人去。原因之一是楓花園成立時,汽車電影院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消費方式。1970年代,美國傳媒巨亨薩姆納·雷德斯就判斷露天電影院和小型電影院已經過時,他將露天電影院改造成超大型電影院,用舒適的座位和一流的音響吸引觀眾。⑤在那之後,大型影院大肆興起。影院電影的時代到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汽車電影院的汙名化。發展到後期,汽車電影院成了著名的車震場所,楓花園到現在還位列帝都十大車上情慾勝地榜榜首,這縮小了目標消費者範圍。B級片便是在1950年代的汽車電影院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血腥、露骨、香豔的畫面混合著荷爾蒙,籠罩著桃色氣氛。黃金期過後,汽車電影院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如今,美國都只剩下了305家汽車電影院,德國僅剩下10家左右。曾有從業者預言,未來10年內汽車電影院最終會銷聲匿跡。但誰能想到,汽車電影院這一時代產物,因疫情迎來了第二春。最近,美國、德國、韓國、巴西等國家的汽車電影院都迎來了消費高峰,電影票常一發售就售罄。在疫情阻止室內聚集和近距離接觸的當下,曾經的浪漫又回來了。有首歌這樣唱:

「看《卡薩布蘭卡》這部影片時,

我愛上了你

當時汽車電影院的後排燈光閃爍不定

爆米花和可樂在星光下變成了香樟和魚子醬

我們相愛在漫長而熱烈的夏日夜晚⋯⋯」

無獨有偶,2003年非典時期,也是楓花園生意最好的時候。當時處在文化娛樂沙漠中的人們,將楓花園形容為綠洲。不過,這次楓花園沒有機會再做綠洲,它仍未開業。我們不知離電影院開業的日子還有多遠,但期待著特殊環境下,過去浪漫的復活。

我又看到了銀幕的反面

參考資料:

1.《露天電影: 從流動影像放映到公共生活建構》,作者:劉君。2.《 淺談民國露天電影的發展與演變 》,作者:劉思佳。 4.《1950年代的美國汽車文化》,作者:比爾,摩馬車奶爸。6.《德國「汽車影院」疫情中一票難求》,作者:青木,環球時報。

7.《汽車電影院》,作者:magasa。

相關焦點

  • 記憶深處的露天電影院
    上海老底子《露天電影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那時候,看電影去呀!決對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號召。那時候的電影大都在晚上露天放映,每當這時,不管大人小孩,全弄或全村出動,近地的會自帶凳子,遠道時則輕裝上陣。逢山過山逢水過水,在那種激情的驅使下徒步行走一二十裡是常有的事,而且樂此不彼。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漸出歷史舞臺,露天電影一直是國人最重要的娛樂項目。
  • 露天的電影院
    我還依稀記得某年被學校組織來過這裡,參加觀看刑事犯罪分子的公審大會。國產片下坡了,文南街老影院不可逆回地衰敗了。但是這麼一個蕭舊的露天電影院,誰能料想得到,它將很快迎來自己熱鬧燦爛的黃金時代。那也是繁榮的港片,帶給90年代的文昌中學孩子們的流金歲月。文中裡有9成的學生在寄宿。2000多個鮮活的青春,在大得無邊的校園裡蓬勃生長,不能不被嚴格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管束著。
  • 露天電影院,是 2020 正確的打開方式
    電影院沉寂的這半年,我們懷念起影院角落裡發生的那些好的和不好的一切,就連後座的呼嚕聲也變得可愛起來。在這份持續的懷念裡,還有對記憶深處獨特的「噠、噠、噠」轉動聲的回憶和期待。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現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那時候的人們陶醉過的世界鬱冬用憂傷的嗓音唱著一曲《露天電影院》,關於露天電影的種種記憶隨著歌聲浮上心頭。
  • 難忘滄口的「露天電影院」
    20世紀中期,也就是50、60年代,在青島老城區滄口的北部,有一座門面不是很大,但卻相當熱鬧的露天電影院,老滄口人都記得那座「露天電影院」的輝煌年月,因為當年的他們幾乎都進去看過電影,那家露天電影院就是離我們遠去了半個多世紀的「耐火廠電影院」。
  • 一首很懷舊的歌《露天電影院》,是否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露天電影院,這是我們童年最快樂的象徵物,我經歷過,也出現過我的夢幻中。我們多麼希望自己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過著臆想中無憂無慮的單純生活,可是理想主義一直在破滅,所謂的社會文明在推進,那些曾經的美好,已經落得一地的支離破碎,或者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我們只能依靠一首歌、一個畫面、一段旋律來懷念。我們經常無所適從卻又無可奈何。鬱冬這一無從追尋的感傷,飄散在空氣中,綿綿不絕,讓人回味無窮。
  • 露天電影院回來了?
    露天電影院回來了!夜幕低垂,初夏的微風混合著爆米花的香氣,久違的「壩壩」電影重現成都街頭。
  • 露天電影院
    孩提時代,最喜歡的就是在曬穀場上看電影,那曬穀場被人們稱之為露天電影院,在曬穀場看電影的那個場景至今還是念念不忘。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電視機,更談不上電腦,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幸好縣裡的電影院會定期派出放映隊下鄉放電影。
  • 露天電影放映再現 電影院沒開門可以這樣看電影!
    回憶起少年時代露天電影院的火爆場景,著名導演張藝謀依然滿懷感慨。 各大電影節上,各種因地制宜的露天電影院也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坎城電影節的沙灘電影院成為打卡聖地,國內的平遙國際影展也專門搭建了可容納1500人的「站臺」露天電影院。
  • 記憶深處的露天電影院!
    《露天電影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那時候,看電影去呀!決對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號召。那時候的電影大都在晚上露天放映,每當這時,不管大人小孩,全村出動,近地的會自帶凳子,遠道時則輕裝上陣。逢山過山逢水過水,在那種激情的驅使下徒步行走一二十裡是常有的事,而且樂此不彼。
  • 你期待露天電影院嗎?
    文德斯的電影《柏林蒼穹下》顯得別有意味我們經歷了這些年電影院的變化,經歷了電影院變遷歷程,每一座城市,每一個人帶著對電影院的記憶,都從這裡開始……露天電影院回來了!各大電影節露天影院各種因地制宜的露天電影院也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坎城電影節的沙灘電影院成為打卡聖地甚至在地圖上也能看到,坐標27°57'45.8"N 34
  • 記憶深處的豐縣露天電影院…
    今年中秋期間在劉邦廣場南面的綠楊春酒店吃飯,得以有機會再次和當年的豐縣露天電影院進行零距離的接觸。由於多年在外,豐縣露天電影院極少有機會光顧,今日故地重遊突然發現它不知何時被廢棄了!徘徊於此,滿眼凋敝不堪,二樓的放映處蛛網瀰漫,一如當年劉邦母子躲避官府追捕的破廟。昔日的售票處變成了賣燒雞的店鋪,招牌還掛在那裡,但大門緊閉,大概關門了吧。
  • 盤點全墨爾本的露天電影院 夏日最棒休閒娛樂
    特別是左手一杯冷飲,右手牽著愛人,一起看場露天電影,簡直再美好不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墨爾本有哪些露天電影院吧!位於QV中心廣場的露天電影院將會給你提供一個難忘的觀影經歷——無聲電影。千萬別誤會,這裡說的無聲電影是指觀影者必須佩戴無線耳機,對路人而言才是真正的無聲。
  • 鬱冬《露天電影院》復刻發售
    像記憶中的露天電影院,重新亮起銀幕。 90年代,流行音樂的「頂峰」勢不可擋地拉開了序幕。新音樂的春天裡,唱歌近乎本能,歌者們即便只用三兩和弦,在夕陽餘暉鍍紅了的教室裡,一個個才情捂不住地往外冒,極其浪漫,任誰都忍不住沉浸。再早一點,那些歌者們是寫詩的。80年代的大學生,在安靜念書的同時,也身處經濟文化浪潮的巨大衝擊裡,詩歌達到空前熱度,也順理成章地入了歌。
  • 新品發布 | 露天電影院
    星空和山影是它的背景,風聲雨聲是它的樂隊,那是兩根木桿子高高撐起的盼望,那是人潮人海中飛出的歡笑與淚水,那是化身主角的美妙心思與無盡遐想……來自露天電影院的回憶,在多少人的生命裡深深地珍藏,那是最美的光陰故事……
  • 鄉情散文:露天看電影
    在那還沒有電視、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的年代,看露天電影,人們就像遇到了一件喜事一樣,個個興高採烈,相信大家都還有深刻的記憶。我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小的時候,遇到農村大隊的廣播裡通知看露天電影,就叫父母早早地做好下午飯吃,吃完飯以後,就會帶上小凳子,到操場上去號一個好位置。
  • 部隊的露天電影院,藏著我的青春
    文:耳聞那年,歌手鬱冬有一首很文藝的歌曲《露天電影院》,「城市裡再沒有露天電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銀幕的反面。
  • 墨爾本露天電影院約起來!!
    夏天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午後的傍晚暖風徐徐,一切室外活動都變的活躍起來。夜幕降臨,與小夥伴、好基友三五成群的看著電影,感受晚風送爽,享受曼妙的夏夜,豈不是很愜意~~在墨爾本到底有哪些露天影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Moonlight Cinema Melbourne墨爾本月光影院,光是憑著影院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人們想看電影的欲望。
  • 公主嶺市露天汽車電影院項目
    其早期聲音部分採用大喇叭對停車場播放,後來出現區域廣播電臺的做法,客人可以用車上收音機收聽電影聲音。本項目的建設不僅是給大眾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可供家庭娛樂休閒,也是展現了我國汽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作為汽車文化的重要標誌,汽車影院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城市的汽車佔有量逐年增加,在此形勢下,與汽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也隨之露面,汽車電影院的興起便是其中之一。
  • 那夜漫天繁星,那晚露天電影
    歌詞唱道「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現,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那時候的人們陶醉過的世界」,這是鬱冬對舊時歡樂場景的滿滿懷念。聽著歌,閉上眼,我的思緒也跟著旋律以及歌詞的描述翻飛到了許多年前,想起了小時候的露天電影院。
  • 15年前,中國最低調的影帝,出演了這部《天堂電影院》,鮮有人知
    《電影往事》由夏雨主演,他17歲成為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是史上最年輕的國際影帝也是現今國內最為低調的影帝,年僅8歲的關曉彤也參演了這部電影,它是一部向中國電影致敬的影片,片中展現的社會現象、老電影、露天電影院、孩子們的打槍遊戲等場景,刻畫的是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人的兒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