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張遠《瀟湘八景·瀟湘夜雨》絹本,
上海博物館藏
宋人筆下的綺麗風景,更是呈現一種內斂含藏的精神品位。古琴藝術發展到宋代,描寫自然風光、隱士生活的作品比較多見,琴家藉此表現對現世的失望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審美上,更趨向於淡漠人生、寄寓自然的情調意蘊及對其韻味、意境的追求。而在宋代眾多的琴人和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郭沔和他所作的《瀟湘水雲》。《瀟湘水雲》
演奏 | 吳文光先生
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郭楚望原為光祿大夫張巖的清客,其間使得他有機會得以整理為當時宮廷所收藏的琴譜(閣譜),以及張巖收集的許多民間琴曲(野譜), 為他以後創作打下了基礎。張巖在朝廷支持宰相韓侂冑,主張抗金。公元1207 年,韓侂冑北伐失敗。南宋以韓侂冑的頭顱與歲貢三十萬同金人議和,張巖亦受累罷官。張巖曾想把韓侂冑的家傳古譜和自己收藏的民間古譜,合編為琴譜十五卷。後來,他將這些譜交給了門客郭楚望。郭氏後移居湖南,過著隱居的生活。他的代表作《瀟湘水雲》就是在這期間創作的。瀟、湘乃是古代湖南境內的兩條河流,九嶷山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南,相傳舜葬於此,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其時,郭氏隱居湖南,常在二水合流處遊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引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感慨,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歷代琴家都十分讚賞《瀟湘水雲》的藝術成就,如明末虞山派琴家徐青山云:「今按其曲之妙,古音委婉,寬宏淡宕,恍若煙波飄渺。其水雲聲二段,輕音緩度,天趣盎然,不啻雲水容與。至疾音而下,指無沮滯,音無痕跡,忽作雲馳水湧之勢。泛音後,重重跌宕,幽深思遠。非親授指法,奚能得其旨趣。」元 張遠《瀟湘八景·洞庭秋月》絹本,
上海博物館藏
猶若宋代山水畫的藝術意趣,這首琴曲是以對自然境界中的山水描寫為其題意。開頭引子,以圓潤飄逸的泛音和跳宕起伏的自由節奏,描繪出一幅輕霧繚繞、水波蕩漾的優美意境。但是,從琴樂藝術的獨特感染力來說,此曲是要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以音樂的形式,表現處於一定社會氛圍中的個人情感體驗,表達古代琴人的情志、意趣。在引子之後,核心音調發展成為完整的音樂主題,連綿不斷的旋律仿佛是雲水蒼茫的景色。接著,曲調以較大起伏展開,以表達內心的憂患心情,並寄託自身的幽深思緒。通過旋律由低而高的四次遞升,給人逐層推進的感覺,加上十五度的大跳,切分節奏的不斷出現,商、羽多種調式的轉換,以及滑音和滾拂的運用,增強了樂曲的氣氛,使情緒的層層波濤,如江河流水,難以遏制。最後,曲調趨向舒緩、平靜,低沉的音調中透出撫弦低嘆的悽楚情緒,其下行進行的音調似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曾經怒濤洶湧的瀟湘水雲至此風平浪靜……元 張遠《瀟湘八景·江天暮雪》絹本,
上海博物館藏
可見,《瀟湘水雲》是一首技巧和結構相當複雜,並深受琴家喜愛的經典古琴名曲。現今《瀟湘水雲》以吳景略演奏的《五知齋琴譜》的譜本較為流行。該譜大大豐富了左手的指法,以虛帶實,虛實相生,將郭沔眷念國事的悵惘之情寄寓在煙霧繚繞、雲水奔騰的畫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