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多歲就做到財務自由,提前退休,這是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始於美國,追隨者通過降低物慾、過極簡的生活,來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 25 倍,早早在 30 歲出頭就退了休,過上了閒適的生活。
這是一個對於社畜來說非常迷人的概念: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我們把它翻譯過來的意思:經濟獨立,提早退休。想要執行這樣概念的具體措施就是,你要在最快的時間內儲蓄好每年消費額的25倍金額,然後再依靠購買4%的理財來維持日常生活,再也不用為錢而工作了。
此時,你要有理性的消費觀和足夠的賺錢能力。以我自己為例子來說說:
如果我每個月日常開銷是300元的話,一年的總消費額就是36000元,這個數額的25倍相當於90萬元,加上還未還清的70萬房貸,我大概需要攢錢達到160萬就能真正做到fire。
我給自己定的計劃是,35歲那年提早退休,目前還有11年的距離。換句話說,如果不算通貨膨脹,我每年要攢錢14.5萬元。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遙遠的數字,可是我還是有足夠的信心。畢竟人的潛力與進步空間都會比想像的要大。
回想11年前,我只是個初中生,每年都困頓在題海中,完全沒有人生方向,每個月的生活費有800元,心裡的理想工資只要到手2000元,也沒有五險一金的概念。對比下當下,自己的收入完全是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的預期。我曾給自己做過設想,11年後會是什麼樣的?也許我已經換了一份跟現在不同行業的工作,也許真的提前退休,每天窩在家裡讀書看電影,也許結了婚,上有老下有小等等,這都不好說,畢竟誰也搞不懂上帝在盲盒裡,下一塊到底是不是巧克力呢?
可是,我想說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像是一個坐標系,能夠讓人更加有目標、計劃性的工作、生活與理財。我們要知道,fire的概念是倡導極簡主義,也就是要做到最大化的收益和最小化的支出,才能讓你的存款原始積累更加快速。當我不在大量的囤積貨品,不會因為商家的低價促銷就購入原本用不到的東西,保持衣物舊而整潔,拋棄掉虛榮、攀比和盲目的消費觀時,我才能真正接受每月300元的生活,並甘之如飴。
這就是一個「your money or your life」的過程,如果我們跳進金錢構造的規則裡,就會被無止境的工作所困擾。
每個上班族都知道,每天坐在電腦前一待就是一整天的感受,給人的精氣神帶來難以復原的內耗。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周邊多數的同事或朋友,並非是發自內心的熱啊事業,都覺得這份工作賦予最大的意義是,我們都需要錢。可是,你究竟需要多少錢?慾壑難填,金錢欲望的度在哪裡呢?這個fire的概念告訴我們,是會有的。
每個人,人活一世,不過就是一場旅行,最珍貴的只有時間。當時間的年輪一圈又一圈的走過,我們總以為自己有大把的光陰可以揮霍,勤懇工作到60歲,然後仰仗交了足額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於是,你就有了懶惰的底氣,過一般的生活。
後來,沒想到皮膚已經鬆弛了,眼窩已經凹陷了,腿腳也不靈活了,唇齒的味覺已經退化了,老伴日日在喊你回家做飯,兒女繞膝,長不大似的纏著你。此時,你突然醒悟,不知不覺的朝著規則在走,是否有想跳出來呢?為什麼要把你一腔的青春爛漫獻祭給枯燥重複的工作呢?
那個人人稱道的護膚品打了半折就一定要買嗎?可你偏貪心,要在精力旺盛的時光裡,按照自己的心願自由自在的生活,哪怕最後拼了全力也沒有跳出來嗎?
至少我思考過,努力過,也看上去差一點點就成功。如果35歲那年,我真的實現了心願,掙脫社會套上韁繩的那瞬間,就會想《前所未見》的歌詞:能一撲進就不想再逛大世界花園。
其實,經濟獨立,提早退休,到底是不是35歲那年,並非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跳出當下的框框,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理財定個小小的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