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囈語《古詩十九首》】之七 《明月皎夜光》——是友情的追悼,還是虛名的拷問?

2021-02-19 行人囈語

【原文】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

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行人囈語】 

《明月皎夜光》是頗多爭議的古詩十九首之一。其爭議聚焦點即為該詩產生的時間,是西漢之作,還是東漢作品?「玉衡指孟冬」中的「孟冬」究竟是何時?是表呈時間還是暗指方位。李善推理考究出「玉衡指孟冬」之時令乃「漢之孟冬,今之七月矣」,將其確定為西漢太初以前的作品。而有人據「促織」之名不見於《爾雅》、《方言》等書,則斷定該詩為西漢以後的作品。兩漢之爭的意義即在於考證其詩的真正出處,深究詩人的創作背景,辨析詩中的情感傾向,從而一窺見其時代的人生價值追求。

我以為,該詩真正應當聚焦的爭議當為《明月皎夜光》本身所呈現出的情感,及為其情感的表現方式,詩人在選擇物象、賦比興上所下之心力。這首詩當深究是對友情的追悼,還是對虛名的不斷拷問?

鍾惺曰:「此首『明月皎夜光』八句為一段,『昔我同門友』四句為一段,『南箕北有鬥』四句為一段,似各不相蒙,而可以相接。歷落顛倒,意法外別有神理。」吾深以為然也。其實這首詩,如果歷落顛倒,其詩旨將大相異趣。試看顛倒如下: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如此這般呈現,其詩才即如方廷珪所言:「此刺富貴之士,忘貧賤舊交而作。」但實際上該詩是以「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而煞尾,如此,當深思「良無磐石固」是聲討同門之忘情背義?其「虛名復何益」中的「虛名」指陳同門友情之虛?於此,我是不大認可的。

如皋姜任修在《古詩十九首繹》中談到該詩的主旨是「撫時思自立也」。他認為「清秋其忽戒矣,物換星移,我友富貴相忘,棄舊不顧,何以異是。雖有同門式好之名,亦無益耳。箕鬥罔施,牽牛弗御,鑑此而悟交之不固,人之不足倚也;可不自立哉?舊說以為刺友,然君子不責人以恕己,非徒朋友相怨己也。」通俗地說,即姜任修以為,該詩不在於責人,而在於悟道——物換星移,人之交往不固,人之不足倚,撫時撫世而思自立。這個論調是有一定可取之處。

《今日良宴會》中詩人即從彈箏新聲,識曲聽真的歡樂良宴中感喟到「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意欲奮發有為,但末了詩人卻道「無為守窮賤,坎坷長苦辛。」情緒由高漲而至低落,落差之大,令人咋舌。《明月皎夜光》其情緒之變與《今日良宴會》如出一轍,先前還處於聲討同門友「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的憤慨中,接下來馬上道一句「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其無論是將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之行為視為求「虛名」,還是將「我」與「同門友」的友情視為「虛名」,都是一種情緒上由高到低的巨大回落。如此,我們甚至可以推論出寫作古詩十九首的詩人,其性格情緒的把控極不穩定,忽冷忽熱,乍高乍低,瞬息起伏變化,其性情,通過其詩情、才情一覽無遺。

但這首詩真的即如姜任修在《古詩十九首繹》所言,是「撫時思自立」嗎?我並不以為然。

這首詩既不是劉履、張庚、張玉穀一諸人所言「怨朋友之不我與也」「此不得於朋友而怨之之詩」「此刺貴人不念舊交之詩」;也不是吳淇《古詩十九首定論》所談「此亦臣不得於君之詩,非刺朋友也」,生生將《古詩十九首》中的每一首詩旨歸置於儒教下君臣之道的範疇。

我以為,以上關於《明月皎夜光》的主旨探索,統統不足以完美地解釋該詩在結構上的安排。「似各不相蒙,而可以相接。歷落顛倒,意法外別有神理。」明代鍾惺所注意到的這一點,清人陳祚明同樣也認識到了,他說:「古詩妙在章法轉變,落落然若上下不相屬者,其用意善藏也。」如果該詩的主旨即如上所說,刺同門友,怨朋友不念舊交,不施援手,那麼絕然不該將「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置之詩末。

我認為,該詩的真正主旨不是對友情的追悼,而是對人世間一切虛名的拷問。「明月皎夜光」前八句,以「促織」、「玉衡」、「眾星」、「白露」等物,感「時節忽復易」,即如《今日良宴會》所言「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世間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麼?下接「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以秋蟬鳴樹間一夏,玄鳥歸飛一季,而啟人生短暫,歸宿何在之慨。從世間萬物推及同門友之追求,「高舉振六翮」,其詩由物及人,順水行舟,順理成章。

詩人當然不會幼稚到指責同門友不該有自我的追求,詩人所怨憤的不過是同門友居然「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其「不念」「棄我」兩詞足彰詩人內心之酸澀,同門友之背信棄義,詩人的憤怒是如此之真實不虛,據此,我們可以肯定地推論出:詩人自己也是想那「高舉振六翮」之「虛名」,只是苦於沒有「六翮」罷。詩人如何處置自我之憤慨,展開內心的自我撫慰與療傷?

詩人月夜遙望「南箕」「北鬥」「牽牛」諸星,感時序之變易,萬物之不永,人事之變遷,情感之凋零,名之不符實,而生發人世之慨嘆:「良無磐石固」,一切都在不停息的流變之中,沒有什麼永恆不變。既有如此之體悟,那麼,求虛名,復何益?至此,詩人的情感由對同門友的怨憤而轉為對人生的深沉喟嘆。即陸時雍所說,該詩「諷而不誹」。

將《明月皎夜光》之主旨置於譏刺同門友之背信棄義,個人以為,失之忠厚,人貴責己不責人;如果將該詩歸評為表現自我之怨憤,則失之狹隘,當看到詩人俯仰天地,目接耳聞,感時序之變,追索於萬物,思流變,了悟人生。

全詩最後歸之於「良無」,結之於「虛名」。真正好一個「無」,好一個「虛」!詩人悟道:世間空相,萬事虛無。人世到底是幻相一場,水月鏡花,何必在意,又何必上心?藉此,詩人的情感由怨憤而轉入寧靜,由友情的追悼而轉為對虛名的拷問,由責人而轉入思考自我之人生。在詩末,詩人最終實現了自我靈魂的涅槃。  

相關焦點

  •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古詩十九首》兩漢:佚名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可是他們一點也不念曾經的交情,就像行人遺棄腳印一樣把我拋棄!南箕星、北鬥星都不能用來盛物斟酒,牽牛星也不能用來負軛拉車!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樣堅固,仔細想來炎涼世態虛名又有何用?
  • 【古詩十九首】 第七首:《明月皎夜光》
    第七首:《明月皎夜光》晚上好,今天我們欣賞的作品是《明月皎夜光》。
  • 《古詩十九首》精講合集(附小楷《古詩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 【行人囈語《古詩十九首》】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叩問人生,面死而向生——
    【行人囈語】一邊是笙歌繁華,一邊是杳杳幽寂;一邊是生之狂歡,一邊是死之潛寐;一邊是醉眼迷濛,一邊是冷然疏離;一邊是豔陽高照,一邊是陰風細細。詩人注目、凝思、玄想,生與死在眼眸裡浸透、交匯。《驅車向東門》一詩,開篇即是詩人面生向死的遙望,郭北墓松柏蕭蕭意。對死亡的眺望,凸顯了詩人「驅車上東門」之迫,之速。
  • 《古詩十九首》:詩人明明在寫星辰,為什麼又表達了對同窗的心寒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古詩十九首》,看似寫星辰,為什麼說表達了對同窗的心寒?《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南朝時期的蕭統,從東漢末年沒有作者的古詩中選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後來,《古詩十九首》從《文選》中剝離了出來,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它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被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組詩歌,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五、七言詩;詩論家稱它「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美學家贊它「深衷淺貌,短語長情」;而其情感之低回往復,更是「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千百年過去了,它的作者始終是個謎。後來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擇錄十九首詩歌編入《文選》中,這便是《古詩十九首》。
  • 《古詩十九首》全集,轉發珍藏!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人五言詩,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 《古詩十九首》之《孟冬寒氣至》|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明人陸時雍評價這首詩的後四句說:「末四語,深於造情。善造情者,如身履其境而有其事,古人所以善於立言。」意思是說,最後四句,在寫情方面極其深刻,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描寫才是優秀的。而《古詩十九首》裡多的是這樣語短情長的詩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祝你好夢。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視眾星列。
  • 跟隨酈老師品讀千古最美情詩14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漢樂府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釋:      1、《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是因為有一天老黃牛突然開口說話,對牛郎說,明天天上的七仙女會結伴到東邊山谷的湖裡去洗澡,你趁她們沐浴的時候,文雅點說吧,沐浴的時候,取走掛在樹上的粉紅衣衫,你就會獲得屬於你的愛情。第二天牛郎雖然將信將疑,還是按照黃牛的指示去了。果然有七個仙女在湖中嬉戲,他拿走了樹上那件粉紅衣衫。
  •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冰雪芹賞析講稿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冰雪芹賞析講稿                    ——與讀後之古詩作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他們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 《古詩十九首》是哪19首,你知道嗎?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昭明文選》),是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
  • 【樂府詩入門】葉嘉瑩講《古詩十九首》
    現在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古詩十九首》不是樂府詩。嚴格地說,它是受五言樂府詩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國最早的五言古詩。《昭明文選》最早把這十九首詩編輯在一起,並為它們加了一個總的題目——「古詩十九首」。許多人認為,《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一組最重要的作品。
  • 《古詩十九首》之《東城高且長》
    今天要讀的這首《東城高且長》就是詩人見到蕭瑟的秋景之後,對人生產生的一些感慨。 古詩十九首產生於漢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十幾年後,漢室宗族劉秀起兵推翻王莽,平定天下,成為漢朝的中興之主,史稱東漢。東漢建立後,便遷都洛陽,於是時人把洛陽成為東都,長安稱為西京。著名的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的名字就來源於此。
  • 古詩專欄|《回車駕言邁》衛東傾情朗讀11
    《古詩十九首》與大家分享到今天,已經欣賞了11首作品,相信大家對它寫作手法也比較熟悉了。我們在前面的節目《明月皎夜光》裡介紹過,《古詩十九首》常常借景抒情,用景物描寫表達內心的情緒。而文人借景抒情的文學源頭,自然要追溯到《楚辭》,宋玉的《九辨》開啟悲秋的寫作風格。正因如此,後世文學一般都以秋冬景物為背景,萬物枯黃,草木搖落,與人內心的多愁善感相照應。
  • 品讀 |《古詩十九首》
    名著名篇 | 音樂歌舞 | 影視戲劇 | 繪畫藝術《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
  • 古詩裡的中秋:明月不相棄,長照萬家圓
    他的妻女正圍坐在餐桌前 等待一個節日的團聚 月出皎兮 明月何皎皎 照我羅床幃 ——[漢]《古詩十九首》 千裡之外,遊子的行囊 卻不知在哪匹瘦馬的背上 他應該也正在某個地方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再讀第二句「綠葉發花滋」,可算作對「奇樹」的解釋。
  •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古詩十九首區區:指相愛之情賞析《孟冬寒氣至》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
  • 古詩文中常見的動物,他們代表了什麼?
    1.鴻雁、青鳥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人日思歸》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看著天上歸家的大雁,寫下這思歸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