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詩人明明在寫星辰,為什麼又表達了對同窗的心寒

2020-12-21 夜話人文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古詩十九首》,看似寫星辰,為什麼說表達了對同窗的心寒?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南朝時期的蕭統,從東漢末年沒有作者的古詩中選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後來,《古詩十九首》從《文選》中剝離了出來,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它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被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我們接著欣賞: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這首詩,作者借景抒情,把失魂落魄地感嘆、傷痛和悲哀,與秋夜的星光、月色等交織著,情景交融,讀起來讓人也感慨萬分。

第一二句,作者看見皎潔的白月光灑滿了夜空,聽見東邊牆角的蟋蟀在低聲鳴叫著。這個時節,北鬥星中的玉衡星的位置顯示,已經進入了初冬,其他眾多閃爍的星辰把夜光映照的一片璀璨。這兩句,看似寫了夜晚的美景,「月光」「星辰」都給人一種光芒璀璨的感覺,但是這卻是在初冬的夜晚,即便景色如此美好,但是作者的內心卻如這初冬的夜晚一般,透著幾分悽涼與慘澹。

第三四句,晶瑩的露水沾滿了野草,時節交替變換,過得很快。秋蟬在樹林裡斷斷續續鳴叫,這些燕子又將飛往哪裡去築巢安家呢?這句問話似乎是對「玄鳥」而發,實際上,暗含著詩人那充滿失意的悵然自問。

第五六句,回想著和我一起攜手同遊的好友,他們其中有些已經飛黃騰達了,可是他們卻並不念同門友誼,自己當作走路時的腳跡一樣,甩在身後而不屑一顧了。這句很巧妙的暗喻,那些一旦獲取功名的同門,絲毫不念及舊情,刻畫了其卑劣的品行,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憤懣與不平。

第七八句,夜空中南方的星叫作"箕星",北方的星叫"北鬥」,還有「牽牛星」,他們既不能顛揚,又不能斟酌,還不能拉車,但是為什麼還要取這樣的名稱呢? 真是徒有虛名啊!就和當初同門友誼說的「堅如磐石」一樣,如鏡花水月一般,經不起任何的考驗,沒有一點用!

整首詩,前半部分描述深秋初冬之景,抒寫詩人月下的哀傷、悽涼之情。為什麼悽涼呢?後半部分給了解釋,作者通過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飛黃騰達後對自己的冷漠態度,同時又表露了作者不諳世態炎涼的悲憤和不平之情。

關於這首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樂府詩入門】葉嘉瑩講《古詩十九首》
    由於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這些詩沒有記載,所以它們應該是在班固、傅毅之後出現的,但下限則應該在建安曹王之前。因為,建安時代詩風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等到講建安詩的時候你們就會看到:由於時代的影響,三曹、王粲等人的詩已經寫得非常發揚顯露,不再有《古詩十九首》溫厚含蓄的作風了。  可是實際上,《古詩十九首》全部為東漢作品的說法多年來一直不能夠成為一個定論。為什麼不能成為定論?
  • 【古詩十九首】第三首:《青青陵上柏》
    >晚上好,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三首作品《青青陵上柏》。 我們在第一期節目裡說過,古詩十九首大多抒發牢騷與不平、哀愁與苦悶。這首《青青陵上柏》表達的就是一位失意之士在洛陽遊玩時的所見所感。 全詩共有16小句。開頭四句,寫景寫情,虛實相間。古詩十九首有一個明顯的寫作手法,就是善用疊詞。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還有這裡的「青青陵上柏,磊磊磵中石」。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後來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擇錄十九首詩歌編入《文選》中,這便是《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開一代先聲。它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再現了漢末文人在社會動蕩間的遭際。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都被融入詩歌中,化作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與思緒。
  • 《古詩十九首》之《東城高且長》
    秋天來了就意味著入冬,入冬天寒地凍,生活變得異常艱難,所以秋色總能引發古代詩人的種種負面情緒。 今天要讀的這首《東城高且長》就是詩人見到蕭瑟的秋景之後,對人生產生的一些感慨。 古詩十九首產生於漢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十幾年後,漢室宗族劉秀起兵推翻王莽,平定天下,成為漢朝的中興之主,史稱東漢。
  • 《古詩十九首》精講合集(附小楷《古詩十九首》)
    【作品介紹】  《明月皎夜光》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七首。這首詩從秋夜之景寫起,初看似與詞旨全無關涉,其實均與後文的情感抒發脈絡相連。這首詩寫景抒憤上的妙處,在那感嘆、憤激、傷痛和悲哀,始終交織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蟬鳴之中。翻譯】  皎潔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東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著。
  •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在中國關於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民間的傳說起源是很早的,像《詩經·小雅·大東》裡頭就明確寫到了牽牛星和織女星,但是《詩經》所寫,平心而論帶有先民的政治符號的意義。從先秦、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牽牛織女的故事慢慢發展,最遲到曹丕、曹植他們的詩裡頭,牽牛和織女已經徹底成為夫婦了。對於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了。
  •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冰雪芹賞析講稿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冰雪芹賞析講稿                    ——與讀後之古詩作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詩的第一句作為標題。他們依次為: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詩的第一句作為標題。
  • 一首寫暮春景色的古詩,表達惜春之情,詩人的名字卻是個亮點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春天或許是最值得謳歌和描寫的。相比蕭瑟的秋天冬天,春天帶來了太多的生機。無論是田野當中的景色,還是春天活躍的生命,都能夠給詩人帶來獨特的感悟。我們在之前也曾經讀過很多關於春天主題的詩歌。
  • 北京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夜宿山寺》教案設計
    北京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夜宿山寺》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行行朗讀,字字思考,推敲詩文的意思;啟發學生處處想像,揣摩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受。   2.指導朗讀,要求在朗讀中傳達出對詩意的理解,對詩境的感悟。
  • 石家莊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夜宿山寺》教案設計
    石家莊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夜宿山寺》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行行朗讀,字字思考,推敲詩文的意思;啟發學生處處想像,揣摩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受。   2.指導朗讀,要求在朗讀中傳達出對詩意的理解,對詩境的感悟。
  •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古詩十九首賞析《孟冬寒氣至》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詩先寫季節轉換、外界風寒,用景物的悽清襯託女主人公內心的悽涼;再集中描寫她夜不能寐,只好仰觀星月,藉以打發漫漫長夜的生活場景;然後用她極其珍視遊子書信的情節,寫出她對遠方遊子可憫可哀的感情;最後女主人公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既表現了她真摯不變的感情,又展示了她自己可悲的遭遇。全詩以第一人稱自訴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婦心理,曲折婉轉,意蘊深厚。全詩以第一人稱自訴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婦心理,曲折婉轉,意蘊深厚。
  • 《古詩十九首》之《孟冬寒氣至》|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明人陸時雍評價這首詩的後四句說:「末四語,深於造情。善造情者,如身履其境而有其事,古人所以善於立言。」意思是說,最後四句,在寫情方面極其深刻,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描寫才是優秀的。而《古詩十九首》裡多的是這樣語短情長的詩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祝你好夢。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視眾星列。
  •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古詩十九首賞析       此詩前半部分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
  • 【行人囈語《古詩十九首》】之七 《明月皎夜光》——是友情的追悼,還是虛名的拷問?
    【行人囈語】 《明月皎夜光》是頗多爭議的古詩十九首之一。其爭議聚焦點即為該詩產生的時間,是西漢之作,還是東漢作品?「玉衡指孟冬」中的「孟冬」究竟是何時?是表呈時間還是暗指方位。李善推理考究出「玉衡指孟冬」之時令乃「漢之孟冬,今之七月矣」,將其確定為西漢太初以前的作品。
  • 沒有作者名、詩名的《古詩十九首》何以被稱為經典,代代流傳?
    今天要分享的是《古詩十九首》,它是由昭明太子蕭統選錄的十九首不知名的古詩編在一起後,就成了《古詩十九首》,這十九首古詩沒有作者名,甚至沒有詩名,故而每首詩的第一句就作為詩名。雖然這些古詩不知道作者和名字,但是每首詩都成為了經典,廣為傳頌,下面就跟隨小編去看看吧。第一首是《行行重行行》。兩漢:佚名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再讀第二句「綠葉發花滋」,可算作對「奇樹」的解釋。
  • 【行人囈語《古詩十九首》】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叩問人生,面死而向生——
    在《古詩十九首》中,處處充斥著對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拷問。在生死的逼迫下,詩人遊走於凡塵俗世,其內心或焦灼難安,或放浪形骸,或及時行樂,或振作有為,或消極退避,凡諸人心百態,無一不摹寫畢肖。《古詩十九首》中處處蕩滌著愛情至上的呼告。如「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等。其表現方式,有男性的直接告白,有虛擬女性表白的。其中最為大膽、最為出格的即為「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一句,以今人之眼光來看,中國人為謀食而分居兩地,實乃司空見慣之社會現實。是麵包與愛情兩相衝突之必然,其中演繹的煎熬,非當事人難以明了中個滋味。
  • 《古詩十九首》中很著名的一首,追求及時行樂,開篇20字成絕唱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古詩十九首當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現在普遍認為,其中的大多數作品都作於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文人們無處安身,流離失所的大背景下。所以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遊子、思婦之類,借這一類的形象來訴說自己在亂世當中的愁苦。
  • 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
  • 品讀 |《古詩十九首》
    名著名篇 | 音樂歌舞 | 影視戲劇 | 繪畫藝術《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