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單帶來的是幸福的煩惱。」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陶吉表示。
從十一之後,10月10日,百度Apollo GO在北京全面開放了在開放道路上的測試運營。一經開放就迎來了頗為壯觀的扎堆打卡,不僅引來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很多市民也都熱情高漲,紛紛到各個體驗站點進行試乘,一度導致Apollo Go出現爆單現象。
根據百度Apollo統計的數據顯示,僅10月12日當天,Apollo GO單站點自動駕駛計程車約車最高峰值達到了600單,全天累計高達2608單。雖然百度擁有北京最多的40張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牌照,但運力還遠不足以滿足如此集中的體驗需求。
通過百度地圖呼叫Apollo Robotaxi界面示意
百度Apollo GO在北京的開放試運營,並不是Robotaxi領域的第一次。之前,百度Apollo GO在長沙和滄州都運營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試運營車輛數量相當,但並未出現像北京這樣的爆單現象。今年上半年文遠知行、AutoX、滴滴等都在上海安亭開放試運營自動駕駛車,也都未像百度Apollo GO這次在北京的落地開放那樣出現「爆單」。
對於這次「爆單」的原因,陶吉將其歸咎於北京這座城市的影響力,其遠高於全國其他城市。同時,這也說明自動駕駛在北京的開放有著不同的重要意義。
「爆單是一件好事情,百度Apollo GO的目標還是通過實際地運營、實際用戶的反饋來改進產品,提升自動駕駛技術。」陶吉說。
據百度相關運營負責人介紹稱,自動駕駛在北京的開放門檻較高,北京載人測試政策是分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自動駕駛的路測,很多在北京的公司都處於這個階段;如果進行載人測試,必須要在開放道路上積累50萬公裡的測試裡程,目前在北京,百度是唯一一家獲得了第二階段載人測試的許可。因此,目前能夠在北京面向公眾做自動駕駛測試運營的,只有百度一家有這個能力。
Apollo GO獲用戶高度認可
從10月10日開放至今, 百度Apollo GO收到了很多用戶體驗反饋,據陶吉介紹,用戶的反饋總體來說非常正向,試乘體驗之後可以進行打分,滿分5分,現在平均得分超過4.8分。這代表著用戶對於Apollo GO的認可度很高。
近日,鈦媒體在海澱區進行了多次試乘,可以明顯感覺到,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在起步、加速、跟車、超車、轉向、掉頭以及停車等操作中都很平順,沒有出現急加速、急剎車的情況,整個體驗過程中都表現得非常平穩,且完全根據交規要求行駛,沒有出現壓線行為,猶如一位「老司機」在開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體驗的過程中,在遇到前方紅綠燈口有車輛闖紅燈時,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提前做了預判,很平順地提前減速,讓該闖紅燈車輛通過,後排乘客若不是在關注前方,根本察覺不到自動駕駛車已經做了避讓。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自動駕駛技術真正成熟,相比人類駕駛員,自動駕駛這個「老司機」將會開得更好。
不過,由於運力不足,Apollo GO目前無法滿足集中的試乘需求,鈦媒體在試乘中,也經歷了等待,現場也看到很多在等待試乘的用戶。
針對用戶一直反饋的運力不足問題,陶吉表示,內部也在緊急做一些討論,包括從運營、產品上,圍繞一些技術,儘快去改善用戶的體驗。在產品上,比如APP上,可以給用戶一些更顯性的提示,如現在排在前面還有多少用戶,或者預估還要等多久,給用戶更多自己選擇的權利;在運營上,也加大了地面人員的投入,安排了專業的人員進行疏導、宣講等。
「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短期內,自動駕駛車輛數可能不會有一些質的變化,但會從運營上去更合理的調配車輛,在不同的區域去優化呼單、接單。」陶吉告訴鈦媒體。
陶吉向鈦媒體透露,後續會逐步將與一汽紅旗合作前裝量產的紅旗EV自動駕駛車,引入到北京市場。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這些車輛需要拿到合規的開放道路的測試牌照才行。
相比後裝的自動駕駛車,前裝的自動駕駛車更加乾淨整潔,不會有外露的一些東西,噪音會比較小,乘坐體感比較舒適;前裝的車的線束、零部件會在汽車生產的過程中提前集成進去,它的穩定性、一致性、可靠性會比後裝車更好,故障或者是維修的概率更低,整個運營的成本也會更低。
Apollo GO已準備好的接駁站點超過100個
除此之外,在用戶反饋中,其中還有一點是站點比較少,還有用戶評價說像公交車。對此,陶吉表示,「其實我們真的不是公交車,我們就是按照網約車的模式在走。」
實際上,用戶在使用其他打車平臺時,也會看到虛擬站點,在附近會提供一個參考點,叫車時會自動吸附到那個點上叫車,不是任意一個點。陶吉認為,當Robotaxi的站點足夠密集時,就是一個網約車的模式。
目前,Apollo GO在北京的接駁站點主要集中在海澱、亦莊等主要生活圈和商業圈,據陶吉透露,已經準備好的接駁站點超過100個,目前已開放第一批10幾個,後續會根據政府審批步驟陸續開放更多。
針對具體站點的選擇,以及為什麼還要設站點,陶吉告訴鈦媒體,這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調研做出的選擇,今天很多計程車或者網約車的停車其實並不合規,在很多路段實際上明令禁止靠邊停車,但由於司機的原因,並不一定完全遵守法律。無人車還是希望從安全和合規的角度設計站點,同時顧及到觸達性和方便性,在各個重要的生活、商區都要覆蓋到。
具體而言,Apollo GO選擇站點的原則有三點,首先是符合交通法規的要求;其次是上下車的安全,保障乘客下車是安全的環境;最後是覆蓋高需求場景,從百度地圖熱力的需求分布,還有相應的用戶調研,熱門的站點都會優先的進行開通。
安全員將會逐步拿掉
相比增加站點,拿掉安全員,完全實現無人化,這個難度更高,除了需要技術上得以實現,還要獲得到法規政策的允許。
目前,百度Apollo已經在長沙拿到了無人化測試牌照,在北京更多的則是在封閉的園區進行。至於安全員還會存在多長時間,陶吉並未給出具體的時間,在他看來,影響拿掉安全員的因素比較多。
但陶吉表示,目前在技術能力上,百度Apollo在部分區域已經可以做到去安全員。除了需要比較完善的法規制度,還需要有一些基礎設施配套,比如可以滿足遠程監管的5G環境,在這些都完善之後,會逐步在符合條件的區域開始拿掉安全員。
上個月在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百度Apollo在北京首鋼園區完成了全球首次全無人駕駛直播。Apollo也率先定義了完全無人駕駛三大要素:安全穩定的「前裝量產車」、零事故率的無人駕駛能力「AI老司機」、應對極端場景的重要配套服務「5G雲代駕」。
對於安全員何時接管車輛,陶吉表示,對接管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安全第一,不會因為考驗這個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碰到比較不確定的情況下還不接管。當安全員感覺到可能有風險時,就會去第一時間接管。
小結
正如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所言,今後五年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領先的智能科技公司如何解決「可得性」問題,讓合作夥伴和社會方便的體驗到神秘的智能技術。在這方面,最近百度的動作可以看出一些線索,比如,李彥宏提出的「樂高模式」,還有無人車的批量上街試運營。這些都是智能科技大規模應用的「破冰行動」,標誌著智能科技開始進入大眾感知階段。
百度無人駕駛計程車出現的「爆單」,也正說明這種智能科技開始走進大眾,普通老百姓也能直觀感受到智能科技將會帶來的出行改變。
可以說,百度Apollo GO在北京的全面開放試運營,是自動駕駛在中國非常具有標誌性的一個事件。接下來,關於Robotaxi的相關法律法規或會加快完善,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研發也會加快推動,而Robotaxi也將會加快實現商業化的落地應用。
未來,打到一輛無人計程車將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鏡頭。(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張敏)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