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來了。
4月17日,繼百度和騰訊之後,BAT三巨頭僅剩的阿里巴巴也投身於自動駕駛業務,宣布自己正在進行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這次他們拿出的籌碼是曾經提供給榮威R5的AliOS「斑馬智行」車載系統。作為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大科技企業的重點攻關對象,無論是行業巨頭谷歌系Waymo、百度Apollo,還是初創公司,傳統科技巨頭,上百家自動駕駛公司的入局正在讓藍海變向紅海。
那麼,為何阿里選擇了這樣一個時間點切入?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大的方向看出些端倪:就在幾天前,中國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三部委的聯合發文被業內看作是自動駕駛即將全國開跑的前兆,如果這個時候再不入局,那就真的要錯過「發車」了。於是,百度、騰訊終於等來阿里,BAT三家公司像之前中國網際網路的多次變革那樣,都正式進入了自動駕駛研發的賽道。
三家公司三條路線,跑出不一樣的煙火
雖然BAT三家都已經入場,但是他們自動駕技術研發的路線、布局、成績都不盡相同,這是由各自高層決策、企業文化、現有資源決定的。
BAT中,百度是最早提出無人車計劃的網際網路巨頭,也是最早公布量產計劃的公司。2017年4月,百度Apollo平臺發布,至今已與90餘家車企、汽車配件公司、自動駕駛公司達成合作。其中與金龍客車合作推出的量產車型將於今年面世。通過「獨立研發、上下打通、開放共享」,百度不僅在AI技術上優勢突出,還打通了從晶片到零部件再到整車設計製造的各個環節,形成了自上而下整合而成的全面路線。從和雄安籤約到成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依託單位再到無人車上春晚,百度甚至在國家層面都收穫了高度肯定。此外,百度也在車聯網、汽車安全、車載OS、雲端數據均有布局,以構建更加全面的智能汽車生態。
緊隨其後的是騰訊,去年11月份,在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自動駕駛業務首次公開亮相。今年4月2日,騰訊無人車被發現在北京四環進行路測。同時,騰訊已經入股特斯拉,並且像百度一樣投資了蔚來、威馬這樣的網際網路造車公司,以及矽谷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rive.ai。一邊自行研發,一邊多方投資,走的是內外齊跑的路子。
最後就是新加入的阿里。此前阿里巴巴一直以車載OS作為智能汽車領域的主攻點,在「阿里ET城市大腦」等項目中將計算機識別技術打磨成熟後,才宣布進軍無人駕駛領域。聯繫阿里此前在AI領域的布局,可以猜測阿里意圖將電商、物流和城市管理領域的AI成果直接轉化,例如旗下高德地圖、菜鳥物流、商湯科技的AI項目都已經相對成熟,足以實現與自動駕駛技術團隊的「聯合作戰」,幾年前就提出要用無人機送快遞的阿里這次可能真的要在無人車領域玩出更多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底層技術各有千秋,百度先發優勢短期難追
在PC和手機之後,汽車被視為AI變革人機互動的下一個領域。在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目前百度領先,騰訊次之,阿里則是新加入的選手,三家可以說都有機會,因為真正的無人車相關技術尚不成熟,誰先突破誰就能成為贏家。不過我們也可以從BAT三家的底層技術儲備看到各自的優勢。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對自動駕駛技術來說,流程可以概括為四個層面:感知、定位、決策、控制,這又反映出來三個底層需求:感知硬體、高精地圖、AI算法,此外信息安全技術也是重中之重。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並非線性的,而是彼此融合,共同實現自動駕駛的精密運轉。
先說感知硬體,早在2016年,百度就投資了雷射雷達巨頭Velodyne,2017年又在雷達傳感器上與大陸集團、博世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可以說無後顧之憂。阿里則將電商感知和城市監控的積累沿用到了汽車領域,今年1月,在國際最大自動駕駛計算機視覺算法集KITTI中,阿里巴巴一舉囊括三項道路場景分割任務第一。而騰訊在硬體方面目前信息較少。
再說高精地圖,這是無人車上路的重要前提,製作起來也成本高昂而且困難重重。在這方面,百度2013年起就啟動了高精地圖的研發工作,是國內唯一具備量產能力的高精地圖數據提供商。而騰訊主要依賴四維圖新,阿里則直接收購了高德地圖,但是就目前來看,地圖精細度能否達到行業水平,還有待考證,畢竟高精地圖對準確率的要求比普通導航地圖高出許多,而高德的導航地圖都不能保證準確。
至於AI算法,百度於2017年3月成立的智能駕駛事業群所研發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球申請專利達960項,此外百度Apollo平臺開放一年以來已匯集了頂尖開發者的大量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阿里在過去兩年內,投資了多家人工智慧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有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這樣的技術型公司,也有寒武紀、深鑑科技和 Kneron這樣的 AI晶片公司,意圖直接消化現有成果。而騰訊的AI技術同樣來自於投資對象或戰略合作夥伴,以矽谷明星企業ZOOX和Drive.ai為代表。
在車載信息安全方面,百度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極少數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企業之一,今年1月9日百度Apollo亮相美國CES2018時,就公布了創新的車載信息安全4S解決方案,並首次發布車載信息安全產品及智能汽車黑匣子,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車輛信息安全,全面保護消費者和生產商免受網絡攻擊。
從這幾方面來看,百度因其佔據時間上的先機,確立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百度的無人車在過去的2個月裡通過自動駕駛封閉場地測試,成為北京、福建、重慶等多地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的擁有者,商業化落地也已經提上日程,而騰訊和阿里仍需時日。同時,百度布局範圍更為廣泛,如前文提及,已涵蓋了自動駕駛、車聯網、安全、車載OS、雲端等方面,而騰訊和阿里相對較窄,以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和車載OS為主攻方向,無人車尚處於起步階段。此外,百度看重的是自動駕駛的生態搭建,向所有Apollo平臺的開發者和合作夥伴遞出橄欖枝,這一開放共贏的模式也為其在業內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就在上周,奇瑞還發布了搭載百度Apollo車載系統——雄獅智雲系統,並在發布會現場向業界演示了其基於百度AI技術的新型人車交互體驗。
除了奇瑞,百度近期也是合作不斷,量產計劃被逐步提上日程。作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生態,百度Apollo已經和奇瑞、金龍、北汽、江淮、一汽等多個合作夥伴都籤署了量產計劃。其中和金龍合作的無人駕駛小巴更是今年就能實現量產;與江淮、北汽在2019年,與奇瑞在2020年也將推出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相比之下,AT兩家在商業化落地方面要弱了不少,且不說剛剛入局的阿里只在榮威幾款車型上搭載了斑馬車載系統。就是信心滿滿的騰訊也只是從上周才開始他們商業化的落地——上周,騰訊與長安汽車籤約成立合資公司並與中國一汽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無論是和車企合資建公司還是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騰訊目前的發力重點依然在車聯網領域,離量產車型還有一段路要走。
政策轉暖助推自動駕駛,三家爭霸安全為先
阿里選擇這時候切入戰局,與三部委聯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不無關係。雖然此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出臺自動駕駛路測相關法規,但國內大部分地區在這方面尚存空白,明顯不利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也有消息稱《管理規範》出臺後,阿里的大本營——杭州也將加入自動駕駛路測城市群,並且測試路段緊鄰阿里園區,這無疑給了阿里更多信心。
人工智慧作為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領域,已經成為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多國政府紛紛布局人工智慧產業,以搶佔戰略高地。中國也將人工智慧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2018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要進一步加強人工智慧應用,拓展智能生活,其中自動駕駛被列為重要方向。
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出臺無疑給自動駕駛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也對BAT等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
BAT在自動駕駛領域開啟競爭,實質上是三家公司在AI領域積累變現的碰撞。AI作為人類科技進步的前沿,不僅僅是軟體算法,還囊括了硬體、服務、內容,而在中國手握最多資源的這三家公司,毫無疑問能極大助推相關技術的進步。但前些日子Uber、特斯拉的交通事故也在警醒著BAT:安全永遠是技術研發的前提。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總監陶吉也曾表示,安全前行的理念一定要放在整個開發設計的流程當中。
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嚴格的操作規範、清晰的責任劃分、良好的競爭環境、開放的技術交流,才能讓自動駕駛技術健康、平穩地成長。
阿里的到來,湊齊了自動駕駛領域「BAT三國殺」最後一位玩家,它的前面是遙遙領先的百度和發力不久的騰訊,阿里不僅需要直面百度、Waymo等公司的技術優勢和生態聯盟,還要和騰訊爭奪第二梯隊的領軍地位,壓力不可謂不大,時間不可謂不緊,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也許是不甘心於老對手的獨領風騷,也許是看到了從無人車延伸出去的更多生態場景,無論如何,阿里的加入讓這一領域更加熱鬧起來。中國科技巨頭們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突破,也讓人們對無人車在馬路上飛馳的未來圖景,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