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1:快思考與慢思考

2021-02-19 扶搖FuYao

我們今天開始分享一本書,書名叫做《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出版於2012年,作者是美國心裡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思考,快與慢》是他的代表作,他在2002年,成為了諾獎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 心理學家。

請注意,一個心理學家,居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他獲獎時引起了各界的轟動,按我們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話說就是:眾多經濟學家們都哭暈在了廁所。

那為什麼呢? 因為卡尼曼開創了一個經濟學的新分支,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 行為經濟學。

卡尼曼有一個學生叫理察·塞勒,他是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師生倆一直都在研究同一個主題,那就是 —— 非理性。

行為經濟學,其實就是建立在人們的非理性上面的一門學科。換言之:如果人都是純理性的,那麼這個學科,也就不存在了。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我們現在去到商店買東西,或者是逛網店時,你有沒有看到過這麼一種價格標籤。

在這種價格標籤上,總會先標註一個所謂的「原價」,之後又劃掉了,然後在旁邊又標註了一個所謂的「折扣價」,比如:


原價:998,現價:98。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參照點效應。我們先看到了這個原價,心裡就不由地產生了一個參照點,然後再看到這個現價,人就會立刻想到:「誒?好便宜!趕緊買!」

你看,其實就是多寫了一個價格,然後再多劃了一條線而已,可這種簡單的零成本操作,卻可以讓商品有明顯的銷量上漲。雖然行為經濟學普及了這麼多年,可這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爛招」,時至今日,對人們卻依然有效。

經濟學家們沒有對我們用任何催眠、或藥物,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仔細想想,真的是細思極恐:我們明明被控制了,卻渾然不知,還以為自己佔到了便宜,還以為自己特別理性,特別機智。

生活中,類似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我們後面會慢慢講到。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沒有什麼原價現價,卻依然上當呢?人們為何總是如此地非理性呢?這個問題,就是本書的主題。

《思考快與慢》絕對是一本大部頭的巨著,說實話,這本書不太好讀,讀起來呢,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它太「學術性」了,全書大約44萬字,過程中需要非常、非常、非常集中注意力才能看得進去,

但是,往往這種難讀的,也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它難讀,正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模式本身就非常複雜,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第一本書從它開始,借著它,來深度地認識自己。

你的書櫃裡,需要這本書,我們引用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的一句書評:「趕緊買,慢慢讀。」書籍的購買連結,我們會附在文末。

好,回歸主題。

這本書最開創性的貢獻,就是把人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或者按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系統1」和「系統2」。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我們可以用一張照片

來觀察自己的思考模式。

請看圖:

當我們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我們的「系統1」就會開始運作,也就是直覺,或者快思考,

我們可以迅速判斷這位女性的頭髮是黑色的;我們也能知道她似乎很生氣,同時她似乎想要說些什麼;而且這話聽起來應該很不好聽,也許說話的聲音又大又刺耳。

這種思考活動都是在無意識下進行的,而且毫不費力,你並沒有有意識地動用你的注意力去推測什麼,一切都是在瞬間自然而然完成的,你就算只是掃了一眼,你也能知道她在生氣,這就是快思考的例子。

好,我們再看一道乘法題:

17 x 24

你的「系統1」馬上告訴你這是一道乘法題,可你要是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那你的「系統1」無法直接給到你這道題的答案。

你能大概猜出一個範圍,你也許還會聯想到紙和筆或計算器,或許你已經開始在思考 —— 到底要不要去算這道題。

而你開始運算這道題的過程,就是典型的慢思考,首先你要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知識,然後再加以運用。

慢思考的過程不僅是大腦活動,你的身體也會參與其中:在計算時你的肌肉會緊張、血壓會上升、心跳會加速、瞳孔會擴大。而當你計算完畢或放棄計算後,你的身體各項指標都會恢復到正常。(順便提一下,答案是408。)

不過,「系統1」和「系統2」並不是什麼真實存在的實體,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的部位,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

我們說「系統1」和「系統2」,

也只是為了理解起來更方便。

系統之間的完美合作

說到這裡,你對「系統1」和「系統2」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解了,簡單說:

系統1就是依賴直覺,人類面對環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聯的內容。它不用經過理性的推導或計算過程,通過直覺直接得出結論。

我們舉幾個系統1的例子:

確定兩件物品的距離遠近

看到厭惡的畫面後做出相應的表情

確定突然出現的聲源的方向

覺察語氣中的不友善

而系統2就是依賴理性,主動的把節奏慢下來,運用刻意的推導或計算,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結論。

我們再舉幾個系統2的例子:

賽跑時隨時作好起跑準備

在一間嘈雜的房間裡關注某個人的聲音

人群中尋找某位特定的人

觀察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做法是否得體

填表格

對比兩款產品的性價比

人的行為,是系統1和系統2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一段完美的旅程,就是系統1和系統2的完美合作,兩種系統各有千秋,各司其職。

比如你在路上開車,你前面的那臺車速度很慢,這時候,系統1告訴你要變道,當你下了這個判斷的時候,你的左手已經打了轉向燈;同時,你的眼睛已經看向了後視鏡,確認後方有沒有其他車輛;再同時,你的手已經開始轉動方向盤了,這一切都是在一瞬間,幾乎是同時完成的,並不會消耗你的腦力。 

然後當你來到一個岔路口時,看到路牌上寫著字,這時候你就需要系統2的介入,去識別那個路牌上到底寫了什麼字,並以此做出判斷。

當「系統1」運行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的理性思考求助,這也就是卡尼曼所說的 —— 直覺遇到麻煩,理性就會出面解決。

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兩個系統都會發揮作用,可問題是,系統2有個特點,就是非常的懶惰,所以很多時候,就會由系統1佔據主導。

而系統1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地用系統2去彌補系統1,提高決策質量。

關於這一點,我們留到明天再詳細說明。

今天我們可以做一些訓練,看看我們在平日裡遇事時的各種反應與念頭,到底都來自我們的哪個系統?是系統1呢,還是系統2呢?好好想一想。

最後說說今天的啟發:

我們平時說要提升自己、升級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想要這樣,前提是我們必須足夠深地 —— 認識自己。

可是,到底什麼叫認識自己呢?我知道我自己多高,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類型的異性?人生理想是什麼?這算認識自己嗎?

我想,不算。

好比你知道你的電腦是什麼顏色、屏幕有多大、有什麼小毛病、開機時間要多久、什麼時候買的、顯卡的解析度是多少,等等。

這種程度,其實不能說你認識電腦。

這種認識,頂多能讓你使用電腦,但你的認識程度還不足以達到認識電腦程式是怎麼運行的,那麼你自己當然也無法升級你的電腦。

想要提升電腦,就要理解電腦運行背後的機制,人也是一樣,我們需要了解我們各種反應背後的機制,我們才能著手去提升。

我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可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我們對自己遇到各種事情時是如何反應的,以及背後的機制是什麼,都一無所知,

那麼,所謂的自我提升或進步,其實都是無稽之談。

否則,即便我們學的再多,聽過的道理再多,認識的名詞再多,可那些對我們來說,就像是 —— 遠山的一顆樹上的果子。

「遠山」,只是一個概念;「樹上的果子」,就是概念上的概念,概念積累得再多,也只是概念而已。那麼我們當然不能停留在概念,而是要細緻地深入了解,不是嗎?

好的,以上就是我們今天的全部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您今天的思考吧~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每天都有收穫。

相關焦點

  • 《思考 快與慢》解釋眼神的秘密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書中也提到,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我們一起來看下《思考 快與慢》書中做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簡單理解就是做加1的任務,每張卡片上編一串不同的4位數字,志願者要在2秒內說出一個新的數字(這個數字是將原來那個數字的每一位都加1得來),實驗過程中攝像機一直拍攝著志願者瞳孔的變化。
  • 這一次,徹底讀懂行為經濟學名著《思考,快與慢》
    今天給你介紹的,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名著——《思考,快與慢》作者: 【美】丹尼爾·卡尼曼譯者:胡曉姣 李愛民 何夢瑩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作,這本《思考,快與慢》顛覆性地指出——大多數情況下,人都並非是理性的。1. 人有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第一套是直覺系統。它依賴人的直覺,不怎麼消耗腦力,運行起來非常快,可以稱為「快系統」。
  •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美】丹尼爾·卡尼曼 著 胡曉姣 李愛民 何夢瑩 譯 中信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我看得很慢,花了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  本書揭示了大腦認知決策系統在我們進行生活的思考過程中,有很多不理智的地方。這讓我對自己的過去認知產生了不少懷疑。  因此,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再告誡自己:  要警惕並避免盲目遵從自己或者他人的經驗及教訓。  因為發生過的事情無法改變也無法重演,在一堆靜止的事件中總是更容易總結出「關聯」。
  •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慢思考
    在個案大腦無法正常清晰思考的瞬間,把催眠的指令輸入到對象。這是我認為最嚴重的後果,即會被無意識接收的各種信息催眠。與此相比,特奧康普諾利的《慢思考》這本書所說的效率低下、生活亞健康等問題,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大腦超載的原因當然是如潮水般湧向我們的信息。移動網際網路帶來便利,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 思考 慢就是塊
    影片開始朱爾斯做什麼都要求快,以至於家庭和事業都出現危機,後來受到本的影響,重新認知自我,讓一切都慢了下來,工作和生活又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軌道。電影裡有一句說的特別好「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做事,你就永遠不會錯」。本告訴朱爾斯,只要慢慢走著正確的路,你就一定會越走越穩;如果你焦慮、著急、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只會讓結果更糟。
  • 快思慢想
    而阿米爾·汗在片中對宗教的質疑,似乎印證了《思考,快與慢》中關於人類是怎樣作出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的內容。*《思考,快與慢》封面關於作者丹尼爾 卡曼尼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以不難從書中看到作者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與孜孜求索的實證精神
  • 慢直播慢思考:雲上監工的日子裡,有多少歲月靜好?
    而「雙十一」的快遞發貨直播,與年初呼應,讓雲監工再次獲得全網熱議:不到三天,直播觀看人數已有8000萬,流量高峰來自11月1日凌晨,超過800萬「尾款人」熬夜在線觀看包裹在流水線上匆匆「趕路」......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
  • 守護「快節奏」下的「慢能力」
    美國地緣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奶頭樂」理論,其核心觀點是,用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堆滿人們的生活,佔用人們大量時間,就能讓人們不知不覺喪失思考的能力。網絡空間繁冗而迅捷的信息轟炸也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 快時代,如何打開「慢綜藝」
    慢下來,是近年許多綜藝節目的一致步調。一批文化教育、戶外旅遊、觀察類的「慢綜藝」,內容「煙火氣」,畫風「暖人心」,觀眾得以增長知識,收穫治癒感和生活的共鳴。然而,注水稀釋、節奏拖沓、重流量而輕內涵等問題也隨之產生。「慢綜藝」如何找到適合的打開方式?
  • 《快書寫,慢思考》——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快書寫,慢思考——好創意大爆發的28個技巧》,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一本教你如何用自由書寫解放頭腦的書。其實當時看上這本書,就是看中了其中的三個字,「快」、「思考」。我希望自己能達到在思考後「下筆如有神」的狀態,期待這本書能啟發我的大腦。
  • 李飛飛談ImageNet之後下一步,《思考,快與慢》作者指「系統 1...
    1  李飛飛:下一個AI的北極星在「與真實世界的互動」  李飛飛作為 AI 領域最為知名的華人女科學家之一,憑藉ImageNet的工作觸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浪潮,也成為眾多學子心中的偶像。在本次報告中,李飛飛提出兩個概念:(1)下一個AI的北極星是什麼?(2)與真實世界進行互動,是人工智慧下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 周瑛琦對話陳勁松:灣區時態,讀懂快與慢
    社會是由一個個的個體人組成的,當這樣的感受出現在很多個體的生活感知中時,它可能給我們創造了一個「重新審視」甚至「反思」的契機——我們不僅開始懷念從前慢,也開始對於「慢」重新思考,重新看待。    快與慢是矛盾的,也是辨證的。
  • 研究表明:低智商的人反應快,高智商的人反應慢
    其實不絕對,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應會比較慢,而那些反應很快的人實際上智商都比較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我娓娓道來。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律動能力等,綜合來看表現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 王家衛:最快的捷徑,反而是慢
    2008年葉偉信導演的《葉問1》上映,賺得盆滿缽滿。2010年,《葉問2》、《葉問前傳》、《功夫.詠春》上映,慢慢觀眾對詠春葉問疲倦了,而此時,王家衛還在開平影視城慢悠悠地搭景拍戲。他不急,不爭,氣定神閒。陳勳奇曾經問王家衛:「別人都開始拍《葉問》了,你不擔心,不著急嗎?」王家衛回答非常自信:「先讓他們拍,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我拍的葉問和他們是不一樣的。」
  • 金城武的禪意生活:世界越快,心則慢
    他飾演了一位作家,梳起油頭,品茶,聽雨,逗鳥,時間又回到了用書信往來的五十年代,復古的清新感撲面而來——金城武的禪意生活:世界越快,心則慢。每一個鏡頭徐徐拉開、變化、吹拂,讓人感覺一切都慢了下來,只願你歲月靜好~~朋友D跟我一樣都是心理工作者,每次碰面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上周到高雄,我與D碰面,D顯得很疲憊,他的臉告訴我:累了。
  • 智商高的反應慢,智商低的反應快?|心理學解釋:智商與反應速度
    生活中那些反應慢的人,總是會被我們貼上愚笨、智商不高的標籤;而那些遇事反應機警的人,則會被我們認為是智商高、聰明,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不絕對,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應會比較慢,而那些反應很快的人實際上智商都比較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娜迪亞_9月17日星座運勢:多思考,慢行動
    多思考,慢行動,不要害怕妥協。在你的工作中,你正處於重大事件的開端。 歡迎關注我們的備用公眾號:星座運勢寶
  • 自媒體創業中的快與慢,似乎暗合了人生中·的·快與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網際網路時代,生活變得很快,打字,視頻,自媒體都快。但是自媒體創業卻是「慢即是快,快即是慢」,我們的人生軌跡何嘗不是如此。作為一個70後的中年大叔,在經歷了20年房地產行業的衝擊與洗禮後,因為夢想與激情,不願意受既有生活軌跡的束縛,毅然選擇了一條創業之路。
  • 人物專訪|地產「老炮兒」吳昊眼中產品的「快」與「慢」
    打開話匣子的吳昊滔滔不絕,雙方的話題也自然發散,探討到諸如對人性邊界的理解、樓市產品「快」與「慢」的思考、未來樓市格局變化趨勢……在思想的火花碰撞中,兩個半小時匆匆而過。事後回想,這應該是一點君如此多專訪中最「非典型」的一次:彼此更像是一次朋友間的「敘舊」,在互訴衷腸中度過了一個成都人喜愛的閒逸的下午時光。房地產行業是眾所周知的工作高壓力產業。
  • 學騎馬,有時候思考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騎馬練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能力,有時候思考比努力更重要。學馬術要會總結方法教練在教導的時候,給每個學員傳授的技巧都是一樣的,但很明顯有的學員學得快,有的學員學得慢,究其原因就是總結和反思的問題。騎馬一定要自己思考很多騎手都是,訓練的時候,只要教練在旁邊,跟著教練的指示,覺得自己騎得還不錯,一旦教練不在,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太依賴教練的指令,而自己不會主動去判斷。教練不可能在騎馬的時候永遠陪在騎手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