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開始分享一本書,書名叫做《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出版於2012年,作者是美國心裡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思考,快與慢》是他的代表作,他在2002年,成為了諾獎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 心理學家。
請注意,一個心理學家,居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他獲獎時引起了各界的轟動,按我們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話說就是:眾多經濟學家們都哭暈在了廁所。
那為什麼呢? 因為卡尼曼開創了一個經濟學的新分支,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 行為經濟學。
卡尼曼有一個學生叫理察·塞勒,他是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師生倆一直都在研究同一個主題,那就是 —— 非理性。
行為經濟學,其實就是建立在人們的非理性上面的一門學科。換言之:如果人都是純理性的,那麼這個學科,也就不存在了。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我們現在去到商店買東西,或者是逛網店時,你有沒有看到過這麼一種價格標籤。
在這種價格標籤上,總會先標註一個所謂的「原價」,之後又劃掉了,然後在旁邊又標註了一個所謂的「折扣價」,比如:
原價:998,現價:98。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參照點效應。我們先看到了這個原價,心裡就不由地產生了一個參照點,然後再看到這個現價,人就會立刻想到:「誒?好便宜!趕緊買!」
你看,其實就是多寫了一個價格,然後再多劃了一條線而已,可這種簡單的零成本操作,卻可以讓商品有明顯的銷量上漲。雖然行為經濟學普及了這麼多年,可這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爛招」,時至今日,對人們卻依然有效。
經濟學家們沒有對我們用任何催眠、或藥物,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仔細想想,真的是細思極恐:我們明明被控制了,卻渾然不知,還以為自己佔到了便宜,還以為自己特別理性,特別機智。
生活中,類似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我們後面會慢慢講到。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沒有什麼原價現價,卻依然上當呢?人們為何總是如此地非理性呢?這個問題,就是本書的主題。
《思考快與慢》絕對是一本大部頭的巨著,說實話,這本書不太好讀,讀起來呢,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它太「學術性」了,全書大約44萬字,過程中需要非常、非常、非常集中注意力才能看得進去,
但是,往往這種難讀的,也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它難讀,正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模式本身就非常複雜,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第一本書從它開始,借著它,來深度地認識自己。
你的書櫃裡,需要這本書,我們引用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的一句書評:「趕緊買,慢慢讀。」書籍的購買連結,我們會附在文末。
好,回歸主題。
這本書最開創性的貢獻,就是把人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或者按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系統1」和「系統2」。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我們可以用一張照片
來觀察自己的思考模式。
請看圖:
當我們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我們的「系統1」就會開始運作,也就是直覺,或者快思考,
我們可以迅速判斷這位女性的頭髮是黑色的;我們也能知道她似乎很生氣,同時她似乎想要說些什麼;而且這話聽起來應該很不好聽,也許說話的聲音又大又刺耳。
這種思考活動都是在無意識下進行的,而且毫不費力,你並沒有有意識地動用你的注意力去推測什麼,一切都是在瞬間自然而然完成的,你就算只是掃了一眼,你也能知道她在生氣,這就是快思考的例子。
好,我們再看一道乘法題:
17 x 24
你的「系統1」馬上告訴你這是一道乘法題,可你要是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那你的「系統1」無法直接給到你這道題的答案。
你能大概猜出一個範圍,你也許還會聯想到紙和筆或計算器,或許你已經開始在思考 —— 到底要不要去算這道題。
而你開始運算這道題的過程,就是典型的慢思考,首先你要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知識,然後再加以運用。
慢思考的過程不僅是大腦活動,你的身體也會參與其中:在計算時你的肌肉會緊張、血壓會上升、心跳會加速、瞳孔會擴大。而當你計算完畢或放棄計算後,你的身體各項指標都會恢復到正常。(順便提一下,答案是408。)
不過,「系統1」和「系統2」並不是什麼真實存在的實體,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的部位,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
我們說「系統1」和「系統2」,
也只是為了理解起來更方便。
系統之間的完美合作
說到這裡,你對「系統1」和「系統2」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解了,簡單說:
系統1就是依賴直覺,人類面對環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聯的內容。它不用經過理性的推導或計算過程,通過直覺直接得出結論。
我們舉幾個系統1的例子:
確定兩件物品的距離遠近
看到厭惡的畫面後做出相應的表情
確定突然出現的聲源的方向
覺察語氣中的不友善
而系統2就是依賴理性,主動的把節奏慢下來,運用刻意的推導或計算,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結論。
我們再舉幾個系統2的例子:
賽跑時隨時作好起跑準備
在一間嘈雜的房間裡關注某個人的聲音
人群中尋找某位特定的人
觀察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做法是否得體
填表格
對比兩款產品的性價比
人的行為,是系統1和系統2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一段完美的旅程,就是系統1和系統2的完美合作,兩種系統各有千秋,各司其職。
比如你在路上開車,你前面的那臺車速度很慢,這時候,系統1告訴你要變道,當你下了這個判斷的時候,你的左手已經打了轉向燈;同時,你的眼睛已經看向了後視鏡,確認後方有沒有其他車輛;再同時,你的手已經開始轉動方向盤了,這一切都是在一瞬間,幾乎是同時完成的,並不會消耗你的腦力。
然後當你來到一個岔路口時,看到路牌上寫著字,這時候你就需要系統2的介入,去識別那個路牌上到底寫了什麼字,並以此做出判斷。
當「系統1」運行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的理性思考求助,這也就是卡尼曼所說的 —— 直覺遇到麻煩,理性就會出面解決。
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兩個系統都會發揮作用,可問題是,系統2有個特點,就是非常的懶惰,所以很多時候,就會由系統1佔據主導。
而系統1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地用系統2去彌補系統1,提高決策質量。
關於這一點,我們留到明天再詳細說明。
今天我們可以做一些訓練,看看我們在平日裡遇事時的各種反應與念頭,到底都來自我們的哪個系統?是系統1呢,還是系統2呢?好好想一想。
最後說說今天的啟發:
我們平時說要提升自己、升級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想要這樣,前提是我們必須足夠深地 —— 認識自己。
可是,到底什麼叫認識自己呢?我知道我自己多高,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類型的異性?人生理想是什麼?這算認識自己嗎?
我想,不算。
好比你知道你的電腦是什麼顏色、屏幕有多大、有什麼小毛病、開機時間要多久、什麼時候買的、顯卡的解析度是多少,等等。
這種程度,其實不能說你認識電腦。
這種認識,頂多能讓你使用電腦,但你的認識程度還不足以達到認識電腦程式是怎麼運行的,那麼你自己當然也無法升級你的電腦。
想要提升電腦,就要理解電腦運行背後的機制,人也是一樣,我們需要了解我們各種反應背後的機制,我們才能著手去提升。
我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可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我們對自己遇到各種事情時是如何反應的,以及背後的機制是什麼,都一無所知,
那麼,所謂的自我提升或進步,其實都是無稽之談。
否則,即便我們學的再多,聽過的道理再多,認識的名詞再多,可那些對我們來說,就像是 —— 遠山的一顆樹上的果子。
「遠山」,只是一個概念;「樹上的果子」,就是概念上的概念,概念積累得再多,也只是概念而已。那麼我們當然不能停留在概念,而是要細緻地深入了解,不是嗎?
好的,以上就是我們今天的全部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您今天的思考吧~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每天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