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如何打開「慢綜藝」

2020-11-20 光明網

慢下來,是近年許多綜藝節目的一致步調。一批文化教育、戶外旅遊、觀察類的「慢綜藝」,內容「煙火氣」,畫風「暖人心」,觀眾得以增長知識,收穫治癒感和生活的共鳴。然而,注水稀釋、節奏拖沓、重流量而輕內涵等問題也隨之產生。

「慢綜藝」如何找到適合的打開方式?近日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節目《走在回家的路上》,就以「紀實+戶外真人秀」的手法,探索以綜藝節目傳遞人文價值的新形式。節目每期圍繞一名文藝工作者的回家之旅,在與親人、舊友、故地的久別重逢中,思考家的意義和對生活的感悟。

對「慢綜藝」而言,真實是最好的編劇。《走在回家的路上》每期約1小時,節奏舒緩,淡化人為的矛盾衝突,以幾近白描的手法呈現主人公各異的人生故事。第二期嘉賓、演員張國立與老友在郊外野炊時,想一個人到湖邊看風景,「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長達數分鐘的靜態鏡頭裡,無言,唯有風聲、鳥啼,屏幕內外,片刻的靜謐是相通的,治癒潤物無聲。

難得的是,節目以文藝工作者自身的職業路徑為樣本,呈現個人成長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節目中,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再次相聚,與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的全體隊員實時視頻。他們感慨,「愛國、求實、創新、拼搏」,這就是南極精神。這些講述、互動,給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帶來更多畫面外的思考。

如今「慢綜藝」正向垂直領域深耕,其中不乏口碑與收視雙豐收者。已延續多季的節目《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將鏡頭對準認知障礙老年群體的節目《忘不了餐廳》……這些將節奏慢下來,帶著觀眾一起體驗生活、走近新知的節目,越來越受歡迎。

快時代看「慢綜藝」,反映了當代人的訴求,要用精品去回應。優質綜藝當做到「凡觀者必有所獲」,在節奏和設計上可以做減法,返璞歸真別有一番滋味;在品質和內涵上必須做加法,傳遞時代氣息與人文關懷,不斷延展文化節目的深度和廣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陳圓圓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快時代」的慢音樂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黃綺珊在節目現場 四川衛視供圖在這個「快時代」,時間被精確把控,記憶中那些對「慢生活在當代都市人這樣的訴求下,《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慢節目」逐漸走紅,透過屏幕,讓觀眾感受到悠然愜意、探索回歸本我的美好。四川衛視也在一片勁歌熱舞的音樂節目中不斷摸索創新之路,原創音樂節目《我們有歌》第二季正在熱播,延續第一季「說歌」的新型綜藝形式,以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為時間軸,聚焦影視金曲、孝道親情、國風雅韻等主題,解讀經典曲目背後的故事,追溯不同年代的獨特回憶,利用綜藝節目傳遞精神文化力量。
  • 《嚮往的生活》老點離世丨快時代下,慢綜藝如何突出重圍?
    老點的離世讓觀眾心碎流淚的同時,也恰恰說明了作為慢綜藝的代表,《嚮往》這檔慢綜藝節目的成功之處。 「慢綜藝」是相對於「快綜藝」而言的,《極限挑戰》、《奔跑吧》、《極速前進》等戶外競技類綜藝,追求的是神經的刺激、密集的笑點,通過設立遊戲環節,來展現明星藝人之間的競爭與衝突。
  • 《三時三餐》、《朋友請聽好》——快時代的慢綜藝真的很需要!
    現在快節奏的時代,各種競技類綜藝帶給了人們別樣的刺激和精彩。可是當人們勞累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體,一個人在出租屋內吃著晚飯,躺在床上時。那孤獨的心靈需要得到放鬆和陪伴,不比緊張刺激的競技節目,慢綜藝或許才是人們最好的選擇。
  • 綜藝快銷時代,《超強音浪》小火慢燉熬製「情懷娛樂」湯拓展綜藝藍海
    音浪小隊集體亮相如果說熱鬧的周末季播檔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這個綜藝娛樂快銷時代的縮影,那麼《超強音浪》就是用小火慢燉的方式去熬出一鍋「情懷娛樂」的靚湯,觀眾細細品味之後,必然無法忘懷其中的滋味。作為山東衛視深化改革後的標誌性節目,《超強音浪》已經成為其品牌節目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觀察類綜藝到真情秀,《我們是真正的朋友》開啟「後慢綜藝時代」?
    遙想一年之前,總導演李睿還在來往臺北的飛機上思慮著如何打開嘉賓們的心扉。一年之後的收官當天,朋友圈「有緣再見」的四個字看似輕描淡寫,背後卻揉雜了無數的感慨。什麼是「真情秀」?「原生關係」情感該如何更好地呈現?「觀察類綜藝」的未來市場前景如何?《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或許能夠為當下的綜藝市場帶來一些思考。
  • 揭秘慢綜藝《青春環遊記2》,如何演繹春遊家族的慢生活
    最近這幾年網絡劇、網絡大電影以及網絡綜藝不斷興起,以往能看的綜藝節目並不多,比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我愛記歌詞》、《非誠勿擾》等綜藝節目,現在也能對著電腦看更多的綜藝。而在綜藝節目的領域也逐漸出現了「快綜藝」和「慢綜藝」之分,像《奔跑吧》、《極限挑戰》這種類型的綜藝劃分到「快綜藝」的行列,而《嚮往的生活》、《中餐廳》、《哈哈農夫》這種則劃分到「慢綜藝」中。
  • 離婚在中國是快綜藝,在韓國是慢綜藝
    韓國人是中了慢綜藝的毒了。萬物皆可田園牧歌,離婚亦如此。請來離婚夫妻上節目,還要兩人前往度假勝地來個3天2夜的獨處和解之旅。韓國人,真有你們的。節目仍採取韓綜最愛的觀察間+第一現場模式,邀請的兩隊離婚夫婦在韓國也很有話題性。李英河與鮮于銀淑都是韓國上世紀80年代家喻戶曉的明星,兩人因戲生情步入婚姻殿堂。
  • 當慢綜藝《嚮往的生活》越來越快
    中國觀眾對於綜藝的審美意趣,總是在不斷的輪換中。有《超級/快樂女聲》《中國好聲音》等選秀的火爆,就有《奔跑吧》《極限挑戰》等體力對抗賽的大熱,它們擁有共同的特點——快。人們看多了「快綜藝」,誠然會產生乏善可陳的觀感,需要「慢綜藝」來調節視覺味蕾。
  • 賈玲等人心心念的慢綜藝是什麼,為什麼他們都想錄慢綜藝
    隨著各大電視臺綜藝節目的不斷湧現,針對綜藝節目也有了區分,大家最常聽說的就是快綜藝和慢綜藝,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錄慢綜藝,這是為什麼呢?最近大家在看綜藝節目的時候,很多嘉賓都在節目中說到「慢綜」這個詞,「慢綜」為什麼會讓那麼多人嚮往呢?這要從這幾年綜藝節目的趨勢說起。前幾年,在綜藝節目中忽然掀起了一股「慢綜藝」的風,由此打開了綜藝節目的一種新形式。
  • 《幸福三重奏》等慢綜藝熱潮仍未退卻 如何避免「曇花一現」?
    與較為重視娛樂性的快綜藝相比,慢綜藝更加重視情感和情懷。能否保持對觀眾的持續吸引力,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節目在這方面的創新力度。作為觀眾多懷有這樣的心態:既希望「慢綜藝」多一些,又不希望它過多地呈現,因為捨不得浮躁跟風去破壞這份精神的純淨。一方面,「慢綜藝」的內容要擴寬一些,別只是圍著造房子、開民宿轉,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慢綜藝節目應該是豐富多樣的。
  • 行業丨騰訊視頻「慢綜藝時代」持續發力 《青春旅社》《親愛的·客棧》華麗上線
    在綜藝節目雖遍地開花,但基本會有主要受眾人群的當下,慢綜藝的觀眾年齡幾乎覆蓋全部年齡段觀眾,其中又以18-29歲年齡段觀眾比例最高。發展飛速的網際網路時代,閒適的生活已經成為了年輕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慢綜藝的出現,則剛好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尋求慰藉的機會。
  • 韓綜《三時三餐》高分收官,慢綜藝漸入佳境?
    這也導致了人們,從對快綜藝的追捧漸漸轉變成對慢綜藝的熱愛。2、觀眾對於快綜藝的審美疲勞,漸漸轉向慢綜藝快節奏社會,導致了一部分的人漸漸的疲於交際,選擇綜藝來放鬆。在國內綜藝市場還不如今日這般繁榮的前些年,大眾認知的大陸綜藝莫過於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以及《天天向上》。這是兩部播出時長相當久的綜藝了,但是模式的固化,以及風格的固定性造成了一部分觀眾的流失。
  • 《朋友請聽好》:慢綜藝的「情感共振」如何回歸?
    在「慢綜藝不慢,慢綜藝搞起職場變形計」的聲音裡,《朋友請聽好》的基調是紀實的、鬆弛的,它並不試圖真實解決來電者的現實問題,沒有高高在上的人生指導;主線任務沒有製造競爭與壓力,三位廣播員「復活」電臺的動機都有情懷加持。
  • 後「慢綜藝」時代,到底要給觀眾看怎樣的內容?
    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愣是把主打「詩與遠方」的慢綜藝變身為現實生活題材的「撕逼大戲」,不少網友吐槽這拍出了《花兒與少年5》續集既視感,當然從豆瓣評分斷崖式下跌就知道大眾對於本季突變的戲劇風格不甚滿意。 稍加琢磨,你就會發現大眾之所以對畫風突變的《中餐廳3》表示不滿,是因為這檔節目「揠苗助長」式的創新,原本推崇的是「詩與遠方」的「修禪」式精神追求,另附加以「美食」這種特殊的方式與觀眾產生了具象的情感共鳴,所以美食治癒系一直是其鮮明的標籤
  • 綜藝下飯,越吃越慢
    慢綜藝《暑假》主打治癒心靈,羅英石團隊深諳如何戳中觀眾內心的柔軟。慢綜藝很熱。所謂慢綜藝,是相對於節奏快、衝突強的綜藝節目而言的概念。近年來,追求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慢綜藝節目不斷湧現,什麼奔跑、比賽、競技、爭吵,全部不要,轉而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用舒緩的節奏來呈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之道。
  • 青記獨家丨 快生活時代的慢直播
    ,以慢新聞、慢直播為主要形式的慢傳播逐漸發展成為智媒時代新聞業新的增長點。文章認為,慢傳播發展十餘年間,其概念界定及盈利模式已愈發清晰。未來慢傳播與快新聞應扮演相互補充的角色,在把握社會加速時代受眾心理特徵的基礎上,結合新興媒體技術及跨媒體敘事等傳播理念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社交媒體的興盛改變了新聞報導的「第一落點」,其發布和傳播的速度大大提升。傳統媒體遵循的7天24小時「新聞周期」已經被以秒為單位的「即時更新」所代替。
  • 慢綜藝「動」起來了
    作為已經持續四季的品牌慢綜藝,《中餐廳4》較前三季的變化不僅在於邀請到特殊的客人,還將餐廳的經營地址從國外搬回國內,從固定的餐館搬上了移動的長江遊輪,從重慶出發沿長江而下最終到達湖北武漢,讓慢綜藝也「動」了起來。從「中餐廳去哪兒「」變成探尋「中餐廳從哪兒來」的突破,實際上代表著慢綜藝經過數年發展後所面臨的「求新求變」的市場期待。
  • 慢綜藝後期製作很關鍵?爆谷傳媒卻要用《三個院子》撕掉慢綜藝標籤
    無遊戲無任務、三重關係並行、素材量空前、純觀察式記錄……面對《三個院子》這樣一檔充滿挑戰的慢綜藝,爆谷傳媒通過獨特的敘事方式和特效包裝,撕掉慢綜藝標籤
  • 從《小姐姐的花店》看慢綜藝的破局之路
    慢綜藝只火了不到一年,就遇到了瓶頸。短時間高頻率的同質化內容很快引發受眾審美疲勞,本來取代快綜藝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慢綜藝,收視率高開低走。
  • 國產「慢綜藝」霸屏,以田園牧歌賺眼球,卻看不到慢下來的詩與遠方
    於是,在音樂界的民謠、電影界的紀錄片、文學界的詩歌都把「慢」概念玩了一圈之後,綜藝界也逐漸脫離了玩命奔跑、鬥智鬥勇的快節奏,喘了一口氣,打出「生活」、「享受」、「慢下來」等標籤,開始回歸田園生活和人文關照,經營出「慢綜藝」的理念。就目前的官方宣傳來看,僅在2017年第四季度,就有超過5部「慢綜藝」在各大衛視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