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2020-12-22 雲敘春秋

不是所有的變法都可國富民強,北宋王安石一腔熱血,豪情萬丈欲對朝堂進行改革。本想成就一番商鞅那樣的大事業,為百姓謀福,為大宋開拓盛世。可惜被權貴打壓,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識人不善,分析時局不清,不顧一切對朝堂下猛藥,使得國力衰敗,最終也導致了靖康之變,成為大宋罪人。

雖然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太過極端,但他的為人是毋庸置疑的。

立志救國,政績突出

生於官宦世家的王安石自幼家境富足,他雖天資不同於李白蘇軾,當為人好學,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在隨父親遊歷南北時,看到百姓生活的困苦,於心不忍,自己讀聖賢之書不就是為了江山社稷,天下黎民?因此他少年便立下「矯世變俗」之志。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第四名,初入朝堂。被任命為南節度判官,為職期間,兢兢業業,事必躬親,頗得看重。之後本可有京試入館閣的機會,他欣然放棄,自請調為鄞縣知縣,在他任職四年期間,體恤民情,興修水利,擴招學府,鄞縣在他的治理下平淡安樂,欣欣向榮,他逐漸顯示出了治國之能。

皇祐三年(1051年),因王安石政績顯著又為人正直,愛民如子,宰相文彥博於是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但王安石不想因為自己在朝中興越級提拔之風拒絕了宰相和皇帝的好意。如此更得宰相看重,士大夫們也多稱讚他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勤勤懇懇。

欲變法強國,為大宋謀福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在回京述職中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此他系統的提出了變法。總結自己為官多年的經驗,全面直觀指出大宋積弱積貧,經濟苦難,貧富差距之大,社會風氣腐敗等。認為究其根本在為政者不懂法度,理應效仿先賢,深入改革制度,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設想政策方針,建議朝廷要加強重視人才,重塑朝綱。但宋仁宗看後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治平四年(1067年),仁宗駕崩,宋神宗登基。他早聽聞王安石之才,久慕其名,繼位之後便立馬任他為江寧知府,之後又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王安石深的器重依賴。在神宗即位之初他面臨內政治腐敗,經濟困難,外大遼、西夏不斷滋事挑釁擾亂邊境安全,於是召見王安石,問其治國之道。

這下王安石可以開始他的變法之夢了,他提出此內憂外患之際,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變法改革,先從自身治起,才有能力抵抗外敵,勸勉神宗效仿堯舜,簡明法制。神宗十分同意他的見解,便讓他盡心輔政,完成大業。

變法不成熟,反生禍亂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風俗,重振法度,變法改革,整頓朝綱,於是神宗讓他指導變法,頒布新法律。次年王安石位同宰相,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但自古變法都會觸及一定的利益,他的變法也遭到守舊派的反對,變法推行還不到一年,兩派系之間就爭鬥不斷。這場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可王安石太過自信,想要在短時間內就解決北宋面臨的危機局面,用力過猛反而得不償失,加上他識人不清被奸臣迷惑利用,聲勢浩大的熙寧變法沒有給北宋迎來生機,只帶來了加速的衰敗和腐朽。

變法失敗,鬱鬱而終

熙寧七年(1074年),國逢大旱,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群臣趁機勸說神宗罷黜新法,王安石認為天災就算是聖賢君王時期也有,無可避免,只要派人治理即可,法律還是要推行下去的。監安上門鄭俠隨即繪製了一副旱災黎民苦難圖進獻神宗,上書闡述新法之害,群臣力諫罷免王安石宰相之位,甚至有「王安石亂天下」之言。

在群臣的力諫和如今局勢來看,神宗也對變法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職務,阻止變法的繼續推行。熙寧八年(1075年),在韓絳等人的幫助之下,王安石再次官拜宰相,可是變法派如今早已失去初衷,只顧著爭權奪利,分裂嚴重,新法實在難繼續推行下去。

見如此情景,王安石自知無力回天,於是多次上書請求離職。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他極度悲傷,再也無心朝政,直接遞上辭書而去,晚年在鐘山鬱鬱而終。他的變法雖不成熟,但本心是為朝廷為百姓,雖然世人多否定他的改革,但其人品和才學依舊讓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變法前萬人敬仰,變法後萬人唾罵,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呢?
    王安石集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多重身份為一體,其剛剛逝世便遭遇一片罵聲,徽宗稱其為「奸臣」,明代才子楊慎稱其為「天下第一小人」。王安石一生致力於改變北宋的積貧積弱的局面,卻也難掩其身後滾滾而來的罵名。那麼為何王安石會背負起千年的罵名?王安石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 熙寧元寶與王安石變法
    熙寧元寶為小平錢,錢文有兩種篆書,隸書。今天我們可以用微小的花費就能買到這種錢幣,得益於宋王朝的經濟發達,錢幣鑄造量龐大的結果。眼前這枚繡跡斑駁的錢幣,誰又能想到,在它的方眼裡見證了宋王朝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改變了宋王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傳統,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或者「熙寧變法」。
  • 王安石為什麼要堅定的變法呢?他真都有有這個實力嗎?
    當時的北宋是一定要變法的嗎?當時的北宋政府沒錢,赤字突出,王安石想給皇帝整點兒錢!所以,王安石加大政府介入各種經濟活動的力度——當然,都是初級手段,如政府投入吃利息等。至於變法,確實當時爭議很大,爭議的源頭在於當時的社會還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不像明朝張居正變法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時候了,從後期來看,王安石變法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國家有錢,百姓徭役也減輕了,特別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重文抑武。
  • 讀史|王安石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新官上任三把火」,神宗小趙的第一把火就是變法。變法從他登基的第二年——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因此叫「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神宗推行變法,並非自尋煩惱,而是形勢所迫。他想到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個志向非凡的人。他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21歲就高中進士第四名,從此步入官場。難得的是,他少年得志,卻沒有得意忘形、上躥下跳。從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這25年間,王安石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的命運與前途。為此,他給宋仁宗上過萬言書——後來變法的綱領性文件。
  • 「王安石變法」影響有多大?千年後,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有多大?竟能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歷史上的變法有很多,最早聽到的可能是商鞅變法。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變法有時候確實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因為既然被叫做變法,它從根本上就會是一個新的東西。
  • 為國為民的保甲法:王安石收穫的是民眾的哀怨和社會的摒棄
    前有範仲淹的新鄭後有王安石的變法,今天我們就特別來介紹王安石的保甲法。一 六大變法之一——保甲法1. 保甲法的方法原則保甲法顧名思義就是寓兵於農,根據宋史對於保甲法的解釋,主要是在仁宗的時候,西部地區有太多的少數民族將漢族的民眾抓去做壯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民兵的擴充,特別是到了神宗時期,就將民兵與民眾結合的方式固定了下來。
  • 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利國利民,為什麼會招致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呢?
    王安石和他的變法爭議比如當時的司馬光就評價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而黃庭堅卻評價王安石「餘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很多對於王安石變法內容以及實施情況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能就比較懵了,為什麼同樣是王安石或者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在司馬光、朱熹等人的眼中為「奸邪」,而在黃庭堅和梁啓超眼中王安石又成了偉人呢?王安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之所以會有這種完全相反的評價,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
  • 為啥說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是王安石,王安石表示這鍋我不背!
    這些奸臣都有誰,曾布、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等等。看來咱老王只要支持他變法的,不管好壞就一併兼收啊,打虎還得親兄弟,我王安石變法一個人肯定不行,誰支持我變法誰就上,管他人品行不行。 我嚓,老王這看相確實是不行。有六賊之首之稱的蔡京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人家蔡京的弟弟蔡卞還是咱老王家的女婿呢。
  • 為什麼說王安石變法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時,三司度支判官主要是負責國家財政支出,關係到國計民生,王安石便將多年的所見所想匯集成文,洋洋灑灑寫了萬言書呈奏給宋仁宗。然而讓人感到悲哀的是,宋仁宗看過這份萬言書後,卻王安石表述的改革建議置若未聞,反而對王安石的文採讚賞有加。
  • 北宋官場弊病之下,為什麼只有王安石能發動大規模變法?
    說起宋代的變法,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前有範仲淹,後有王安石,給北宋的「積貧積弱」力挽了一把狂瀾。然而,無論深度還是廣度,範仲淹的慶曆新政都不能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相比。終其北宋甚至整個宋代,王安石變法就是規模最大、覆蓋最廣、觸及階級矛盾最深的。
  • 呂惠卿與王安石握手言和的兩封信——兼談呂惠卿與王安石關係嬗變
    最近翻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於宋人魏泰《東軒筆錄》中得呂惠卿與王安石握手言和的兩封信,茲轉錄如下:《呂惠卿致王安石書》「惠卿啟:合乃相從,疑有殊於天屬,析雖或使,殆不自於人為。然以情論形,則已析者,宜難於複合,以道致命,則自天者,詎知其不人。如某叨蒙一臂之交,謬意同心之列,忘懷履坦,失戒同巇。
  • 王安石變法:因為吃藥太猛成了宋朝國力由繁盛轉向衰敗的分水嶺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並且評論,每天給你一篇野史段子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所發動的一場旨在去除國家積弊的改革,因在熙寧年間舉行,又稱熙寧變法。事實上,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宰相範仲淹便進行過一場類似的變法,史稱慶曆新政」。因反對派勢力太大,無果終。王安石任宰相後,又針對這些問題頒布了方田均稅法、青苗法、裁兵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新法令,主要著眼點便在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強兵、減輕農民負擔。王安石實施變法後,朝廷財政收入增加不少,士兵數量減少的同時質量得到提高。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王安石和司馬光本來是朋友,彼此之間甚為緊密。北宋年間,王安石為了更好地推動改革,準備實行新法,這一舉動遭受了司馬光的抵制。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王安石,例舉出了變法中一系列的缺點,希望王安石廢止興新,修復舊法。而王安石則通過回信,將司馬光的所列見解一一辯駁,希望司馬光思路更開闊、見解更深刻一些。
  • 王安石變法千百年來聚訟紛紜,他開創的荊公新學更成了異端邪說
    宋初統治者為了穩定新朝政局,政治上仍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制度設計延續了五代以來防弊的慣性並達到曲盡其詳、無微不至的程度。特別是宋太宗趙光義對外進取迭遭挫折之後,注意力全面轉向了內部。他經常對臣僚宣講:「國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為之防。
  • 北宋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意見不同,為何沒有相互陷害?
    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兩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年去世。在王安石主持變法之前,他們是一對好朋友,因為這場變法,兩個人成了一對政敵。王安石是變法派的代表人物,積極主張並推行變法。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強烈反對變法。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以至於有一次,宋神宗想按慣例封賞大臣,結果發現拿不出錢財,弄得宋神宗非常尷尬,朝廷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原因。以增加朝廷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為目的的改革措施。王安石變法開始後,陸陸續續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法令,我們看看這些法令是如何開源節流的。
  • 歷代變法為何舉步維艱?改革所面臨的對手是誰?難怪變法屈指可數
    西漢一直被後人誇讚為強大的帝國,但是西漢時期依舊還是存在奴隸,還是有奴隸制度的蔓延。貴族們對奴隸相當依賴,可是這對奴隸非常不公平。為此王莽禁止買賣奴隸,讓現有的奴隸自然消亡。第二,王莽實行王田制度。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制度,那就是將全國土地改成國有土地,私人不得擁有土地,更不能買賣土地。
  • 王安石能成功推行熙寧變法,背後少不了這個撫州人的幫助...
    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當過多年地方官的曾布回到京城,上書支持王安石變法主張,並提出了兩條為政之本和八大要務的政治見解,深得神宗皇帝讚賞,三天之內,得到五次提拔重用。楊樺林神宗覺得很不錯,馬上就留他在中央任職,任職呢,他就參與王安石變法,制定了很多新法,很多新法條例都出自於曾布之手,曾布制定了很多新法條例,他是王安石的得力幹將。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王安石: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提起王安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不僅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著名的改革派,擔任宰相期間,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以至於影響了此後整個北宋王朝。而王安石清正廉潔、性格執拗,也使得他得了一個外號「拗相公」。可在在變法之前,王安石的仕途並不順利。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出生在書香世家,他自幼也是飽讀詩書,立志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