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王安石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2021-02-07 領導文萃

1067年正月,36歲的宋英宗病逝,19歲的皇太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北宋第6任皇帝宋神宗。此時,北宋已建國108年,步入朝代的中年期,而新皇帝卻很年輕,血氣方剛,總想做些事情。

「新官上任三把火」,神宗小趙的第一把火就是變法。變法從他登基的第二年——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因此叫「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

神宗推行變法,並非自尋煩惱,而是形勢所迫。根據清代史學家趙翼著《廿二史札記》中的記載,宋仁宗皇佑年間,國家財政收入3900萬,支出1300萬,支出佔收入的1/3;宋英宗治平年間,國家財政收入4400萬,支出880萬,支出佔收入的1/5;而到了神宗執政初期,收入雖高達5060萬,但支出也高達5060萬,支出竟佔收入的100%,國庫不是已經空了就是快空了。 

神宗顯然看不下去了。他多次對文武官員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又說「國之要者,理財為先,人才為本」。可到哪裡去找既敢於改革又善於理財的人呢?他想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一個志向非凡的人。他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21歲就高中進士第四名,從此步入官場。難得的是,他少年得志,卻沒有得意忘形、上躥下跳。從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這25年間,王安石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的命運與前途。為此,他給宋仁宗上過萬言書——後來變法的綱領性文件。

平心而論,王安石的新法有理而且可行。新法可分四類:

一是救濟農民、發展農業,如青苗法、水利法;

二是治理財政,如方田法、均稅法;

三是兼顧上述二者的,如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

四是整飭軍備,如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

這些新法,如果執行得不走樣,的確能富國強兵、重振朝綱。

王安石的改革方案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最高當局的決心也很大,專門設立了類似於「國家體改委」的改革領導機構。不久,均輸、青苗、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稅、保甲、保馬法相繼出臺,一場關乎國運民心的重大改革在全國展開。但神宗和王安石都沒有想到,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敗塗地。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要實現「公私兩利」。青苗法如此,市易法和均輸法也一樣。

熙寧五年(1072年),一個叫魏繼宗的平民上書說,京師是各種商品集聚的地方,但市場上沒有比較穩定的價格,富戶奸商便通過囤積居奇等手段操縱物價,以牟取暴利,吃虧的自然是普通消費者,因此他建議設立「常平市易司」來管理市場,物價低時漲價收購,物價高時降價出售,以達到「商旅以通,國用以足」的目的——這就是市易法。具體是由朝廷設立「市易司」撥款一百萬貫為本金,控制、穩定市場。

均輸法的用意也是好的。古代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中央供應物資,以滿足朝廷的需要,這叫「輸」。其品種和數量,也都有一定之規,但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同一個地方,有時年成好,有時不好;同一種東西,有的地方貴,有的地方不貴。

王安石的辦法是變「發運」為「均輸」,即以500萬貫錢、300萬石米作為資金和物資儲備,朝廷任命「發運使」,統一負責相關事務,以「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哪裡的物資便宜就到哪裡購買;如果多地同時豐收,物價都便宜,那就到距離近、交通方便的地方購買,既保證了朝廷的物資供應,又省了採購費和運費,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這其實是改「地方貢奉」為「中央採購」,觀念也很超前。但「發運使衙門」儼然一家大型壟斷性國企。蘇軾當時就指出均輸法弊端甚多:「必先設置官吏,簿書(保管帳冊)廩(建糧倉儲存)祿(給官員發工資),為費已厚;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必貴於民,及其賣也,弊復如前。」因此他斷言,耗費高昂的成本,再加上經營低效、官員權力尋租,朝廷只怕連本錢都收不回!就算稍有所獲,也不會比向商人徵稅來得多。

平心而論,青苗法最能兼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青苗法就是由政府取代富戶來發放「抵押貸款」,只是利息較低。理論上好處很多:平抑物價;救濟農民;政府可以獲取貸款利息;抑制土地兼併,減輕農民負擔。然而實際操作下來的結果卻極其可怕。

首先利息並不低。朝廷規定的青苗貸款的年息是20%,但各地還要加碼。地方上的具體做法是:春季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就收回,取利20%;秋季又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又收回,再取利20%。原本應該充分照顧農民利益的低息貸款,變成了另一種高利貸。而且,由於執行不一,有些地方的利息竟高達到原先設定的35倍!其次,手續還麻煩。過去的民間貸款,雙方講好價錢即可成交;現在向政府貸款,先要申請,再經審批,最後才還貸。道道手續,都得給政府辦事人員交「好處費」。這還算簡單的,還有些辦事員專門設計各種複雜套餐,純樸的農民稀裡糊塗地就把款給貸了,最後都不知道要交多少費!更可怕的是,為嚴格推行新政,王安石給全國各地下達了貸款指標。各州縣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攤派了。層層攤派的同時,照例要層層加碼。於是,不但貧農,就連中農、富農和地主,也得「奉旨貸款」——不貸款,就是犯法!結果,地方官的收入因權力尋租增加了。而且他們打著一個光明正大的旗號——變法。變法幫了腐敗的忙,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

所以,不要以為貪官汙吏害怕改革。他們才不在乎改革還是不改革呢,他們只害怕沒事做,權力沒處用,無為而治。因為無為而治,他們就沒有理由也沒有辦法撈錢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動作,他們就有辦法,倒不在乎這動作是改革還是別的什麼。反正上面一聲令下,他們在下面就雁過拔毛!

何況這次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說得好聽叫理財,說得難聽就是搜刮民財,這正是保守派主張漸進改革或暫不改革的重要原因。改革必定是一個系統工程,當然只能從長計議。

變法沒能扭轉反而加劇了國家衰落的趨勢,過了約五六十年,北宋就亡國了。

摘自 | 《領導文萃》2019年4月下

稿件來源 | 《各界》

責任編輯 | 蕪影

微信編輯 | 少時

相關焦點

  • 熙寧元寶與王安石變法
    眼前這枚繡跡斑駁的錢幣,誰又能想到,在它的方眼裡見證了宋王朝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改變了宋王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傳統,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或者「熙寧變法」。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場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變法轟轟烈烈開始,又轟轟烈烈結束,前後貫穿16年。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欲變法強國,為大宋謀福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在回京述職中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此他系統的提出了變法。總結自己為官多年的經驗,全面直觀指出大宋積弱積貧,經濟苦難,貧富差距之大,社會風氣腐敗等。
  • 為什麼說王安石變法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變法從目的上來說當然是興國,而其結果確實是導致北宋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安石變法主要在於「理財」,而在農業社會社會財富基本既定,無論出發點多好,最終結果都只能是「與民爭利」。而許多「理財」措施只能交由民間機構,若交給政府,必然會導致壟斷和腐敗。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王安石變法前萬人敬仰,變法後萬人唾罵,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呢?
    「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變法一出,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立刻有所改變,但矛盾也在不斷的激化。王安石變法以土地為核心展開,以強大宋朝農業為出發點。打擊了制約農民百年的高利貸,轉為採用國家補助的方式,卻惹怒了放貸的地主們。
  • 北宋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意見不同,為何沒有相互陷害?
    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兩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年去世。在王安石主持變法之前,他們是一對好朋友,因為這場變法,兩個人成了一對政敵。王安石是變法派的代表人物,積極主張並推行變法。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強烈反對變法。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
  • 「王安石變法」影響有多大?千年後,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有多大?竟能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歷史上的變法有很多,最早聽到的可能是商鞅變法。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變法有時候確實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因為既然被叫做變法,它從根本上就會是一個新的東西。
  • 北宋官場弊病之下,為什麼只有王安石能發動大規模變法?
    說起宋代的變法,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前有範仲淹,後有王安石,給北宋的「積貧積弱」力挽了一把狂瀾。然而,無論深度還是廣度,範仲淹的慶曆新政都不能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相比。終其北宋甚至整個宋代,王安石變法就是規模最大、覆蓋最廣、觸及階級矛盾最深的。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王安石畫像其中的王安石變法,更是遭到了廣泛的反對,除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對,就連變法中要給予保護的農民,同樣也是非常痛恨變法。
  • 王安石變法:因為吃藥太猛成了宋朝國力由繁盛轉向衰敗的分水嶺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並且評論,每天給你一篇野史段子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所發動的一場旨在去除國家積弊的改革,因在熙寧年間舉行,又稱熙寧變法。事實上,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宰相範仲淹便進行過一場類似的變法,史稱慶曆新政」。因反對派勢力太大,無果終。王安石任宰相後,又針對這些問題頒布了方田均稅法、青苗法、裁兵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新法令,主要著眼點便在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強兵、減輕農民負擔。王安石實施變法後,朝廷財政收入增加不少,士兵數量減少的同時質量得到提高。
  • 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利國利民,為什麼會招致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呢?
    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利國利民,可既然是有些人,那就說明還有一些人不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利國利民的。其實自王安石變法以來,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對於王安石變法的觀點就是褒貶不一。很多對於王安石變法內容以及實施情況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能就比較懵了,為什麼同樣是王安石或者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在司馬光、朱熹等人的眼中為「奸邪」,而在黃庭堅和梁啓超眼中王安石又成了偉人呢?王安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之所以會有這種完全相反的評價,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為什麼要堅定的變法呢?他真都有有這個實力嗎?
    當時的北宋是一定要變法的嗎?當時的北宋政府沒錢,赤字突出,王安石想給皇帝整點兒錢!所以,王安石加大政府介入各種經濟活動的力度——當然,都是初級手段,如政府投入吃利息等。至於變法,確實當時爭議很大,爭議的源頭在於當時的社會還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不像明朝張居正變法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時候了,從後期來看,王安石變法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國家有錢,百姓徭役也減輕了,特別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重文抑武。
  • 王安石能成功推行熙寧變法,背後少不了這個撫州人的幫助...
    說到熙寧變法,大家肯定都會想到王安石,而對他的重要助手曾布知之甚少。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當過多年地方官的曾布回到京城,上書支持王安石變法主張,並提出了兩條為政之本和八大要務的政治見解,深得神宗皇帝讚賞,三天之內,得到五次提拔重用。楊樺林神宗覺得很不錯,馬上就留他在中央任職,任職呢,他就參與王安石變法,制定了很多新法,很多新法條例都出自於曾布之手,曾布制定了很多新法條例,他是王安石的得力幹將。
  • 為啥說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是王安石,王安石表示這鍋我不背!
    看來咱老王只要支持他變法的,不管好壞就一併兼收啊,打虎還得親兄弟,我王安石變法一個人肯定不行,誰支持我變法誰就上,管他人品行不行。 我嚓,老王這看相確實是不行。有六賊之首之稱的蔡京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人家蔡京的弟弟蔡卞還是咱老王家的女婿呢。王安石對於蔡氏政治集團的提拔,在無意之中,把北宋亡國的奸臣引入了政治核心。
  • 熙河開邊進退失據,宋哲宗兩徵西夏頗有成效,王安石變法影響深遠
    宋神宗是宋朝非常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力圖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所以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熙寧變法。變法本身是一件大好事,王安石上臺以後,陸續主張實行了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等,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為宋朝國庫撈了一大筆錢。
  • 範仲淹和王安石的變法又有何不同?
    王安石公元1052年,範仲淹病逝。公元1063年,宋仁宗趙禎駕崩。公元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但與範仲淹不同,王安石根本就對減少政府開支沒興趣,他想要的是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以此為目標,王安石的變法分為三大類,即富國(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市易法等)、強兵(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等)、培養人才。然而,對於當時小農經濟的中國來說,王安石的變法過於超前了。
  • 「吏部文章二百年」,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探討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唐宋八大家之一。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神宗年間,在宋相王安石的主持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在這次變法當中,王安石很多提法都頗具前瞻性,例如在青苗法中他首次提出建立國有信貸機構的主張。和筆者則認為,如果王安石有當年李悝、商鞅的權利或許能取得成功。而作為宋相,王安石的權利大受限制故難以施展抱負。就在王安石開展經濟變革的時候,宋神宗也在主導一場政治變革,就是下節所講的元豐改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