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2020-12-22 北庵居士

#拍一拍宋朝#

馬克思曾經說過:"稅收是餵養政府的奶娘"。自打有了等級制度和政府,稅收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項制度。

在我國宋代,綜合國力雖然在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之中不算強,但是經濟繁榮的程度卻是空前的,甚至超過了盛唐時期,而且在整個300餘年的歷史裡面,沒有出現嚴重的內亂和政變,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些都有賴於宋代一直堅持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政體改革。本文謹以宋代稅務機構變更歷程為著眼點,了解這場政體變革。

一、 分地方之權鞏固皇權

1.集權首先從兵權開始

晚唐和五代的時候,兵權掌握在各道節度使的手裡,使得內亂、兵變層出不窮。宋太祖趙匡胤可以做皇帝也全賴兵變,所以在他登基以後,相當忌諱這件事,總擔心有人會效仿。因此在全國局勢稍穩定的時候,宋太祖首先考慮的事就是收攏兵權。

在一次與陳橋功臣的宴飲中,宋太祖向石守信等人婉轉地陳述了自己的隱憂,並提出了用富貴換取君臣兩不猜忌的建議。

石守信等人十分惶恐,但也沒有太多時間給他們考慮,不久就陸續交出了自己的兵權,換來巨額的封賞,過著富庶安逸的日子。如此一來宋朝中央集權的政改順利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2.分權從財權開始

收了各地節度使的兵權,便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以往節度使可以掌管一方的財政和刑名以及人事調動。擁有財政大權,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稅收源源不斷地斂財,有了錢就可以用來購置兵刃甲冑、募兵買馬,或是勾結當地駐軍。如果任由他們繼續坐大,必然會威脅到中央的統治地位。

而宋代政革的創舉就在這裡,使用路—州—縣行政體制替代了唐朝以來的道—州—縣體制。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區別卻很大。道的長官是節度使,一人統領全道的軍事、財政和吏治;

而路的區域雖然與道大致相同,類似今天的行省,但是職能權力卻被分化成幾塊。首先設置了轉運使,負責稅收與財政;然後設置經略安撫使,負責控制軍隊;接著又有提點刑獄使,負責監察工作;最後還有提舉常平,負責應急倉儲和平抑物價。

每一路的職能都被這樣分割,大家互相掣肘,其結果就是原來節度使的權利被分散,以致節度使形同虛設,權力向中央集中。

二、分相權以加強皇權

1.權利分散,權相難再

分散了地方的權利,並將其向中央集中之後,宋朝的皇帝又開始考慮中央政府皇權的集中問題。有鑑於前朝歷代都有權相的出現,他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廣開相府成立小朝廷,令皇權旁落。

宋朝初期的做法是將原來宰相的職權分成三塊,成立樞密院負責調度軍隊,領導各路經略安撫使,直接隔離了宰相參與軍事事務的權利;成立了三司衙門管理財政事務。

三司衙門分為鹽鐵、支度和戶部三個部門,除鹽鐵專賣以外,收稅的指導工作主要集中在戶部。三司衙門領導各路轉運使,開展各路的財經稅收工作;財、軍兩大塊權利被分出後,最後留給宋代平章知事(宋相)只剩下中書門下的吏治和制度法度方面的職能了。

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神宗年間,在宋相王安石的主持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在這次變法當中,王安石很多提法都頗具前瞻性,例如在青苗法中他首次提出建立國有信貸機構的主張。

與稅務有關的新法還有募役法,它的本質就將部分人繁重的勞役轉化為大多數人都要繳納的稅金,然後再用這些錢招募專人來服役。此法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社會的公平性,和勞役的專業性。

另外還有方田稅法,是將全國農田重新丈量,並按其質量徵收不同的稅率。此法也是在保障公平性的同時,查處了一批偷稅漏稅的行為。

新法最終在一片抵制聲中流產,後世對失敗的原因也眾說紛紜,有人格說、有利益說還有用人不查說等等。

和筆者則認為,如果王安石有當年李悝、商鞅的權利或許能取得成功。而作為宋相,王安石的權利大受限制故難以施展抱負。就在王安石開展經濟變革的時候,宋神宗也在主導一場政治變革,就是下節所講的元豐改制。

3. 元豐改制

元豐三年宋神宗頒布《寄祿格》的法度,旨在規範官員是否合格以及升遷的標準,以此取代以往的宰相評判制度,換言之,就是皇帝無需通過宰相直接管理吏治。

這也就是為什麼王安石變法的後期,越來越多人敢跳出來反對,因為他們的仕途不再受宰相控制了。元豐改制進一步地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但是改制的目的,主要還是針對當時嚴重的冗官現象。冗官現象主要在於宋代當時分權而治的政治主張,衙門越多,官員也越多,職能重疊就越嚴重。

以上述的三司衙門為例,據史書所載三司分為鹽鐵;支度;戶部。鹽鐵之下分為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稅案、茶案、鐵案和設案;支度之下分為八案,即賞給案、錢帛案、糧料案、發運案、騎案、斛鬥案和百官案;在戶部之下又分為五案,即戶稅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和衣糧案。大大小小的稅務財經部門就交錯在這三司二十案裡頭,令到稅務工作相互推諉,政府運作效率低下。

元豐改制之後,按照唐朝的制度,將負責中央財政事務的三司職權分屬於戶部及司農、太府二寺。戶部分為四司,即戶部、度支、金部和倉部,執掌稅收、預算和府庫;司農寺管倉儲委積;太府寺則管庫藏出納和平準貿易之事。

經過這番改革之後,財政稅務部門有了很大程度的精簡。雖然沒有徹底改變宋朝冗官嚴重的狀況,但是對中央政府財稅業務的效率化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彰顯了至上的皇權。

4. 南宋的變革持續

宋高宗南渡成立南宋皇朝之後,由於半壁江山都落於敵手,徵稅的範圍大大減少。此時又必須大量擴充軍隊和補充軍備以抵禦外患,就需要大量的支出。在此內外交迫之際,南宋政府於建炎時期再度改組縮編財稅機構。取消司農寺,將其業務併入倉部。取消太府寺,將其業務併入金部

但是沒過多久,南宋與金國議和之後,皇帝和一些大臣們開始苟且偷安,冗官之風氣又有抬頭之勢。執掌中央財稅大權的戶部又新增了審計院和糧科院,後來又發展到六院四轄。

史書有記載:六院指的是舊戶部四司再加上新增的兩院;四轄則為榷貨物都茶場、雜買物雜買場、文思院、左藏東西庫。以上四轄分別派出一名提轄官履職。

三、稅務變革後的農商社會

1.稅務與農業

分權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集權。當這個目的達到之後,皇帝開始推行自己理想中的政策。宋初,政府除了給各路安排轉運使之外,在各州縣還派遣督稅官,絕大多數由文職人員擔任,以便更好推行皇帝的仁政。

史書記載:開寶三年,詔諸州府兩稅所科物,非土地所宜者不得抑制配……大中祥符八年,詔禁諸倉羨餘。就是說在宋太祖的時候,如非有利於土地生產的項目(如水利工程),禁止地方官員強行攤派。宋真宗的時候,規定地方官不以進貢為名,向老百姓勒索各種附加稅。

這些開明的政策加上宋代農業科技尤其是水利技術的應用,令農業得到高速發展。為宋代經濟繁榮奠定基礎。然而從北宋中後期開始,由於變法反覆和戰爭所帶來的混亂,逃耕逃荒的農戶逐漸增多。到了南宋時期,為了軍需,農業稅賦加重,對從事農業的百姓相當困窘,有的人選擇棄耕,最終造成土地兼併加劇。

2.促進手工業與商業發展

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來到城鎮,為手工業和商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動力。宋朝工商業的繁榮固然離不開大量閒散勞動力作為支撐,朝廷的稅收政策的支持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宋朝的商業稅雖然名目繁多,但有時為了促進商業發展,還會在某些地域,某些時段有條件地實施免稅政策。

史書記載:太宗時詔除販夫販夫婦稀碎交易之稅……真宗時詔免農器稅……微宗時,詔在京諸門凡民衣谷菽雞魚果蔬碳柴磁瓦器之類並蠲其稅……孝宗、光宗、寧宗時減罷州縣稅目亦不一。

從以上種種減免商稅的情況可以看出,宋代的營商環境相當不錯。而長期的、大範圍的各種減稅政策也說明了宋代的政權是高度集中的,因為你很難想像在諸侯、軍閥割據的時代或是在權臣把持政務的時期,會不斷推出如此廣泛的惠民政策。

結語

《荀子·富國》有曰:"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宋代的稅政算是比較接近荀子的思想,因此能夠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

能夠有這樣的成就,與其政體通過分權制衡達到高度集中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綜合國力不僅僅看經濟和文化,宋代重文輕武,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極為嚴重,最終在一眾外敵的輪番侵略中走向亡國。今日觀之,為之惋惜。

參考文獻:

1.《中國租稅史》

2.《中國財政小史》

3.《從高中歷史教科書談宋代制度的集權與分權》

相關焦點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王安石變法」影響有多大?千年後,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有多大?竟能影響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歷史上的變法有很多,最早聽到的可能是商鞅變法。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變法有時候確實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因為既然被叫做變法,它從根本上就會是一個新的東西。
  • 北宋官場弊病之下,為什麼只有王安石能發動大規模變法?
    整個宋代官場人浮於事、推諉扯皮、機制失靈。說起宋代的變法,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前有範仲淹,後有王安石,給北宋的「積貧積弱」力挽了一把狂瀾。然而,無論深度還是廣度,範仲淹的慶曆新政都不能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相比。
  • 熙寧元寶與王安石變法
    眼前這枚繡跡斑駁的錢幣,誰又能想到,在它的方眼裡見證了宋王朝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改變了宋王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傳統,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或者「熙寧變法」。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場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變法轟轟烈烈開始,又轟轟烈烈結束,前後貫穿16年。
  • 王安石變法前萬人敬仰,變法後萬人唾罵,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呢?
    「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變法一出,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立刻有所改變,但矛盾也在不斷的激化。王安石變法以土地為核心展開,以強大宋朝農業為出發點。打擊了制約農民百年的高利貸,轉為採用國家補助的方式,卻惹怒了放貸的地主們。
  • 熙河開邊進退失據,宋哲宗兩徵西夏頗有成效,王安石變法影響深遠
    宋神宗是宋朝非常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力圖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所以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熙寧變法。變法本身是一件大好事,王安石上臺以後,陸續主張實行了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等,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為宋朝國庫撈了一大筆錢。
  • 王安石變法:因為吃藥太猛成了宋朝國力由繁盛轉向衰敗的分水嶺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並且評論,每天給你一篇野史段子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所發動的一場旨在去除國家積弊的改革,因在熙寧年間舉行,又稱熙寧變法。事實上,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宰相範仲淹便進行過一場類似的變法,史稱慶曆新政」。因反對派勢力太大,無果終。王安石任宰相後,又針對這些問題頒布了方田均稅法、青苗法、裁兵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新法令,主要著眼點便在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強兵、減輕農民負擔。王安石實施變法後,朝廷財政收入增加不少,士兵數量減少的同時質量得到提高。
  • 王安石變法千百年來聚訟紛紜,他開創的荊公新學更成了異端邪說
    這段文字,說明了宋朝重文政策的本末由來及其深遠影響。後人也常盛讚宋朝文治超越漢、唐。到了北宋中葉,這項政策終於開花結果,引起了政壇的變革和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場革命。宋仁宗在位期間,朝廷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了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 從支持變法到反對改制,歐陽修經歷了什麼?
    現如今歷史上主要有管仲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在宋朝有過兩次變法,兩次變法卻截然不同。而歐陽曄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這對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曄家不是很富裕,但是好在鄭氏出身名門望族,知書識理,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並在沙地上用蘆杆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由此誕生了畫荻教子的典故 。歐陽曄也不時關懷年幼的歐陽修,這使得年幼的歐陽修的教育並沒有得到缺失。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五次變法,你了解多少?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便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的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 19歲就登基的少年天子宋神宗,如何憑著變法實現大宋強國夢
    宋英宗曾嘗試對國家的財政危機和經濟危機進行改革,但由於其在位時間只有4年,改革的接力棒就交給了他的兒子,深受法家影響的皇太子趙頊。1064年,宋英宗立趙頊為太子。來到東宮後,趙頊就非常崇拜法家學說和韓非子,很欣賞秦國的商鞅變法,他對「富國強兵」崇拜至極。在趙頊看來,商鞅變法讓秦一統天下,管仲的改革讓齊國強大起來。
  • 王安石能成功推行熙寧變法,背後少不了這個撫州人的幫助...
    說到熙寧變法,大家肯定都會想到王安石,而對他的重要助手曾布知之甚少。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當過多年地方官的曾布回到京城,上書支持王安石變法主張,並提出了兩條為政之本和八大要務的政治見解,深得神宗皇帝讚賞,三天之內,得到五次提拔重用。楊樺林神宗覺得很不錯,馬上就留他在中央任職,任職呢,他就參與王安石變法,制定了很多新法,很多新法條例都出自於曾布之手,曾布制定了很多新法條例,他是王安石的得力幹將。
  • 呂惠卿與王安石握手言和的兩封信——兼談呂惠卿與王安石關係嬗變
    ²斯時,王安石在朝為相,不居鐘山。另一次為其母楊氏持服。據呂惠卿函中「重罹苫塊之優」、「恭惟觀文特進」(王安石贈「特進」,事在元豐三年【1080年】)、『以言乎今,則八年之間」(自熙寧八年1075年)王、呂失和起往後推算)等語,推斷呂惠卿「服除」當在元豐五年,此時王安石正「為宮使(以尚書僕射銜充任集禧觀使)居鐘山」。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讀史|王安石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新官上任三把火」,神宗小趙的第一把火就是變法。變法從他登基的第二年——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因此叫「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神宗推行變法,並非自尋煩惱,而是形勢所迫。可到哪裡去找既敢於改革又善於理財的人呢?他想到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個志向非凡的人。他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21歲就高中進士第四名,從此步入官場。難得的是,他少年得志,卻沒有得意忘形、上躥下跳。從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這25年間,王安石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的命運與前途。為此,他給宋仁宗上過萬言書——後來變法的綱領性文件。
  • 為什麼王莽、王安石都倍加推崇?
    作戰時各鄉職官率領本級組織內民眾帶上裝備,組成各級作戰單位,匯集到指定地點,聽從大司馬指揮。《周禮》軍事思想對歷代軍隊建設都有影響。王莽的所謂「託古改制」,對《周禮》制度進行了融合吸收,如以「九賜」為主的官僚制度,以郊祀天地為主的禮樂制度,以封爵制域為主的封建制度,以設官分職為主的職官制度,以王田為主的土地改革制度,以五均、賒貸為主的經濟制度等。這些所謂改制,對《周禮》都有參考。雖然王莽託古改制的失敗對《周禮》聲譽打擊不小,但這仍不失為《周禮》應用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
  • 王安石和司馬光:誰才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
    千年以來,人們在審視這場國殤之時,有人認為王安石是北宋亡國的元兇,也有人認為北宋之亡始於司馬光。事實究竟如何?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誰更應該來背這個鍋?相較於「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持續時間更長,變法的內容更為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 歷代變法為何舉步維艱?改革所面臨的對手是誰?難怪變法屈指可數
    在政治、經濟包括軍事上的各種變革,大大促進了國家的進步,使得魏國在魏文侯時期,一度變得強大,成為了中原大國。商鞅變法的內容與之類似,使得秦國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基礎。02王莽改制,成為兩漢時期唯一的改革運動。兩漢時期,就算社會矛盾再尖銳,也很少出現改革的情況。
  • 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利國利民,為什麼會招致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呢?
    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利國利民,可既然是有些人,那就說明還有一些人不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利國利民的。其實自王安石變法以來,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對於王安石變法的觀點就是褒貶不一。如果是司馬光、蘇軾也就不說了,可是朱熹是南宋人,和王安石不存在利益糾葛,他仍然也對王安石惡語相加,那就不單純是利益的問題了。籠統的來說王安石變法其實很難說清楚,下面我就以王安石的得意之作青苗法為例來說明。從王安石推出青苗法的目的到最終的結果我給朋友們詳細地講一遍,相信朋友們看完之後就能理解為什麼對於王安石變法的會有完全相反的評價了。
  • 為什麼說王安石變法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當時王安石已經在中央工作,但他卻認為官員應當體察民情,方能為國家效力,所以多次上奏讓朝廷派他到地方上去任職,直到1057年,應王安石多次請求,朝廷任命他為常州知州,不久後,他便被調任到了江寧,擔任江南東路的提點刑獄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