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首飛,與之前在西昌發射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實現了「一箭雙星」的航天成就不同的是,這次是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智星一號A星和天啟星座零八星這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取得了「一箭五星」驚世成就。
圖為我國「獵鷹版」長徵八號火箭首飛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全面發展,遠程運載火箭已經不能滿足各種發射任務了,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強烈,其中3噸到4.5噸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尤其需要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加入。那麼此次長徵八號火箭的成功首飛意味著什麼呢?
填補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空白
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設計師錢航介紹,如果太陽同步軌道平面與太陽之間的夾角保持穩定,那麼會有利於衛星對地面的長期觀察。所以說長徵八號的成功首飛,將有利地推動我國後續中型火箭的更新迭代,而且也會帶動和牽引中低軌道衛星的發展。
未來具備5噸有效載荷能力的長徵八號火箭將和其他長徵系列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運載體系,這將大大提高了中國航天進出太空的能力。
圖為長徵八號火箭在文昌發射場起飛
填補可重複回收技術的空白
要想實現火箭的重複使用,如何精準控制發動機是其中的關鍵,而美國商用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經過多年的嘗試,已經成功掌握這項技術。此次發射中,首次運用發動機推力調控技術,為後續可重複回收使用火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國首款國家立項的商用型運載火箭,肩負著縮減發射成本的重任,而未來火箭能否重複使用是控制成本的關鍵技術,填補了商用航天領域的空白。
填補控制火箭飛行姿勢空白
長徵八號研發團隊通過研究各種減載穩定控制的方法,採用自抗擾技術進行精準控制,提升了我國火箭飛行姿態控制能力。同時還提出了「兩平一垂」的模式,也就是水平組裝、水平狀態整體運輸和星罩組合體垂直轉場對接,未來可實現火箭高智慧化。
未來,我國將會通過調整火箭發動機的數量,使長徵八號火箭形成不同的運載能力,承當我國中低軌道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為我國衛星網工程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