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體》,裡面有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聽起來囂張跋扈,但一部廣受好評的科幻小說帶給你的觀感遠不止語言上的震動。這句話背後的智慧,說明了一個大趨勢,揭示了整個人類世界前進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比方說,康師傅、統一方便麵銷量急劇下跌,不過,打敗它們的並不是同行白象、今麥郎,而是美團、餓了麼等外賣。
再比方說,打敗口香糖的也不是益達,而是手機。以前等收銀,無聊就往購物籃裡拿兩盒口香糖,現在要麼低頭看微信、刷朋友圈,要麼打王者,誰會幹等著?
又拿今年來說,很多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工作,加班加點,但還是失業了,打敗我們的不是裁員,而是疫情直接把整個公司弄沒了。
正如最近看的一本書《創新化生存》裡說的:「當今時代最大的焦慮來源於不確定性。我們每個人堅信不疑並全身投入的事業,都有可能被瞬間顛覆。」
大趨勢襲來,往往殺人不眨眼,即便是看到9999隻白天鵝,也無法排除下一隻黑天鵝的存在。就像今年,誰能料到平時幾毛錢一個的口罩竟然貴過了豬肉?給我們的生活又雪上加霜。
面對如此高度不確定的世界,隨時都有可能被淘汰,說不焦慮,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是,光焦慮是沒用的。
孔子已經告訴我們,思而不學則殆。真的很有道理,一個人思慮過多,只會迷茫,甚至變成行動的矮子,白白浪費許多光陰。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呢?
中國傳媒大學王可越教授的新書《創新化生存》,從創新的角度,告訴們該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王可越教授在書中明確指出了創新化生存的5個方面: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這5個方面各具內涵,又彼此連接。
反思:質疑理所當然,揭示並討論真問題,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問「為什麼」。不斷自我審視、提問,調整生活與工作目標。
感受:帶著問題進入真實的世界,真聽、真看、真感覺,開始發現之旅,感受到更豐富的內容,看到被廣泛忽略的信息。與外部世界持續互動,讓我們真正活著。
洞察:穿越現象,看到實質。理解人和情境的複雜性,揭示關鍵矛盾,聚焦問題的突破點。鎖定關鍵點進行簡化思考,把握機會。
創意:打開想像力,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提防掉入俗套的陷阱,探索新的可能性。相信每個人都有想像力,讓腦子不偷懶。
行動:從一個小目標開始,用行動思考。嘗試、失敗、再嘗試,不斷的行動是創造力確認的過程。邊做邊學,敏捷行動,快速改進,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這5個方面中,反思和洞察是富有理性色彩的,感受與創意則充分體現了感性,實現創新化生存,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相互配合。
具體如何實現創新化生存,在我看來,這3條很關鍵:
1、不斷打破定勢思維
西方有個諺語是這麼說的:「如果你手裡有一把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什麼意思呢?
這把「錘子」就像我們平時使用的特定社交工具,我們對錘子使用越多,就越依賴它。利用這點,現在很多平臺用大數據,推算出你瀏覽的數據,然後推送給你喜歡的信息。
久而久之,單一的工具限定的人們的視野和思維,形成思維定勢。比方經常刷知乎,就覺得全國人民的收入水平都是月入幾萬的那種,根本看不見現實裡更多工薪階層年入才幾萬的生活。
其實,現在看似開放的網際網路已經變得越來越「部落化」——信息在部落內部越來越合理,而我們越來越看不到外邊發生的事情和觀點。
如果我們的工具箱裡只有錘子,我們就成了錘子的延伸,我們只看到了釘子,甚至將螺絲也看成釘子。人越長大,就越偏執,通過錘子,我們只是看到了世界的一種可能,卻宣布自己看到了全部真相。
所以,不要老用習慣的APP,走習慣的路,見習慣的人,遭遇的結果都是預期的,看似構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其實很脆弱。刷完了知乎「月入幾萬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也可以去豆瓣參加一下「喪心病狂攢錢小組」,你發現人生千姿百態,有趣得很。
2、學會充分收集信息
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當年哥倫布首次登陸華特林島,島上的印第安人看不見近在眼前的巨大帆船。這些印第安人驚奇歐洲人是如何來到這裡的,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哥倫布一行人是從「雲端上下來的」。
在沒有「帆船」概念的情況下,印第安人看不見「帆船」,因為人們通常只「看見」已經知道的東西。
所以說,以偏概全的事經常發生,連聖人孔子也一樣會犯這樣的錯。
有一次,孔子七天沒有吃飯,餓壞了。弟子顏回弄來一些米,煮飯時被孔子看見他「偷吃」。而實際情況呢?炭灰飄進鍋裡,弄髒了米飯,顏回覺得扔掉可惜,才吃掉了。
孔子反省自己的「心機」,感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要相信自己看見的,但並不一定可信;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信)
在沒有掌握充分的信息,不清楚真相之前,我們得到很可能是謬誤,做出更加錯誤的行動。在生活學習中也一樣,只是掌握片面就誇誇其談,阻礙的是自己進步。
想起前兩天聽心理諮詢直播課,老師怕大家聽不懂,舉了一個很通俗的例子,解釋的比較詳細,有人遲到了進來,啥情況不知道,就評論「這也叫專業?」、「跟個婦人一樣,對不起,不要耽誤我時間」。
又想起前幾天寫了一本書的書評,有人在下面評論「垃圾書」,我點開她的主頁,發現她就看了這本書開頭幾頁,給的筆記都是「全是湊字數」、「垃圾營銷書,不要玷汙了寫作」。
有人自己是錘子,就滿世界找釘子。那些遲到聽課的人沒有聽完老師最後講解的心理學專業知識,用在人際溝通中是多麼有用,那個評論的人,也不知道那本書就是線上寫作課訓練營的集合,線上課要一千塊,但是看書卻只要幾十。作者就是為了方便更多人看,根本不用再營銷。因為固有的偏見,這些人註定錯過了。
至於如何充分收集信息,可以是自己身體力行,得來的直接經驗,如果做不到,懶得做,也可以多問身邊人,或者請教專家,總之,不能只有百度這麼一個渠道吧?
3、完成永遠大於完美
這句話簡直太精闢了,可以直接治癒大部分「完美主義」拖延症患者。
「完美」是很好的追求,但「完美主義」就很容易成為一件事不開始的藉口。
我之前一直不敢寫東西,很多想法一直在腦袋裡醞釀,總覺得不夠好,要推敲、沉澱,一遍遍打腹稿,就是不在電腦上敲一個字,到最後,千言萬語全在一覺中沉沒了。
後面某天在公眾號上看見人家寫的文字,蒼天吶,這不就是我想說的話嗎?然而,跟我有什麼關係?再好的想法沒有寫下來,一段文字就永遠不存在。
王可越教授說:「人生的意義是人的行為創造的,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就沒有意義。」深以為然。扎克伯格也說:「產品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哪裡有什麼完美,不都是在一次次行動中迭代、更新,慢慢變好嗎?
在懂得這個道理之前,我一直在構思一次完美行動,一篇完美文章,之後我明白,從來不存在完美行動,也不存在完美文章,只存在嘗試而已。
生命,就是在無數嘗試中出現的一個小概率事件。
你覺得不會寫,但寫著寫著就不一樣了。你覺得世界無聊,但走著走著就不一樣了。你覺得無法發生的,一旦開始,就不受控制了。
俗話說得好:種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現在不行動,過幾年仍然會重複著類似的感嘆。
人的尊嚴,始終來自行動的反饋。不管世界充滿了多大的不確定性,總有一些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想清楚了我們去哪裡,找到我們的定位,深入思考:什麼是我們的優勢?這個優勢能否保持和拓展?它是盲目的定位,還是靈活、動態的定位?
很多人問:如何改變自己?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你再問他:「你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嗎?」要麼不知道,或者是這樣一種答案:要賺錢,想出名。然而,不依託具體的事情,錢和名的目標是相當空洞的。
就像地心引力,如果沒有自己的定位,那麼,跳起來的行動(嘗試)既沒有意義,也是無聊的。
讓自己變得更好,要從明確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開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即便在這一點上,人們也往往認識不清。」
然而,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如果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幹不了的事了。
但發現自己的長處,最佳途徑是回饋分析法,從認識自己開始,打開認知,尋找目標,積極行動。在做的過程中感受自己,驗證特長與弱點,獲得對自己的洞察,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總之,重要的是去行動,而不是只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