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她用一生追求浪漫的愛情,這難道錯了嗎?

2021-01-07 庸擾自知

《包法利夫人》愛瑪在情竇初開之時,對愛情充滿了美好、浪漫、甜蜜的夢幻想像。當她遇見青年醫生包法利後,彼此產生了好感,於是在愛瑪父親的撮合下很快結了婚。

可是,婚後生活單調乏味,包法利的無趣更是讓愛瑪內心壓抑崩潰。在很偶然的機會下,她先後與兩個男人相遇相戀。

大仲馬看完之後,把書丟在了地上,憤恨地說:「如果這也叫好書的話,那我們從1830年開始寫的所有那些作品全都一錢不值。」

他的兒子小仲馬對這本書評價:「這是一本很糟糕的書。」

1857年,這本書的作者福樓拜因為這本書而被提起公訴。

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它究竟糟糕成了什麼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吧。

1、無趣的婚姻生活

愛瑪喜歡讀那些兒女情長的小說,她嚮往著能住在一座中世紀的小城堡裡,就像那些城堡領主的夫人一樣生活。

夏爾·包法利的出現,讓她相信自己終於擁有了書中描述的神奇美妙的感情。這份感情可以把她從討厭的鄉下生活中解脫出來。她急切地希望改變現有的狀態,在她的眼中,愛情就像「一身玫瑰紅羽毛的大鳥在充滿詩意的絢麗天空中翱翔」。

新婚的她,沉浸在新生活的喜悅中。她琢磨著重新布置房子,叫人貼上新的牆紙,把樓梯重新漆過,在花園擺上幾張長椅,甚至準備建一座噴水池,在池子裡養一些魚。

她期盼著蜜月的浪漫,和愛人在夜幕低垂時,在別墅的陽臺上,十指相扣,看著滿天的繁星,遐想著往後的好日子。她想像中的丈夫就該全知全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能把激情的能量、生活的雅趣和所有的人生奧秘都傳授給她。

然而,她的丈夫並不懂她要的浪漫。在她看來,夏爾對她一點也不上心,不會揣摩她的心意,不會看透她的心思,他們在生活中走得越近,內心反而越遠。

她的滿腹心事無人可說,這讓她懷疑是不是自己弄錯了?她在書本上讀到的關於愛情的美麗字眼,「欣悅」「激情」和「心醉神迷」,在生活中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她開始恨夏爾的四平八穩的淡定,開始討厭這種悠然自得的沉悶生活。

她熱情而又務實,喜歡教堂,是為了教堂裡的花;喜歡音樂,是為了抒情歌曲的歌詞;喜歡文學,是為了文學中洋溢的激情;喜歡婚姻,是為了婚姻中浪漫的愛情。既然婚姻沒有她要的浪漫,那麼她就對婚姻失去希望,對丈夫失去熱情。

愛瑪說她要的是愛情,但她始終沒有明白愛情是什麼。她嫁給夏爾是為了過上另一種對自己來說從未體驗過的生活,這不是愛情。當她發現,期待的生活也不過像煙花般燦爛一時,她便又回到了鄉下時的狀態,等待另一個男人帶她去過嚮往的生活。

她不知道,生活的本質就是平淡,如何學會在平淡中享受生活才是幸福的秘訣。她一直在尋求的不是愛情,而是刺激;不是浪漫,而是欲望。所以,當她和情人的關係穩定後,她依然覺得平淡無奇。

這也是愛瑪不幸的真正原因,她的不幸不在於夏爾的木納,不在於婚姻的束縛,而在於她自身對愛情、對婚姻的認知。如果她無法正確面對現實,那麼她嫁給誰都不會幸福。

2、夢幻的浪漫情人

一次偶爾的機會,包法利夫婦被侯爵邀請參加城堡中的舞會,在那裡愛瑪認識了子爵。

子爵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從這裡可以看出,愛瑪與子爵之間只是一場舞的緣份,連彼此的名字都沒有交換。

但是,愛瑪認為這是一次美妙的約會,有著幻想中的城堡,還有身份高貴的男伴,如書中描寫的那樣,他們跳舞,還會墜入愛河。

愛瑪珍藏起疑似子爵使用過的雪茄盒。她還把跳舞時穿過的漂亮衣裙和緞子鞋,全都虔誠地珍藏在衣櫃裡。她的心也像那些被珍藏起來的東西一樣,一回的奢華,已經烙下了再也磨滅不掉的印記。

她為再次遇見子爵而做準備,特別是關心他居住的巴黎,那就是個霞光萬丈的地方,那裡有五光十色的生活,那個世界讓人心馳神往。

她在讀書的時候,也會想起子爵。她把子爵和書中那些虛構的人物聯繫起來。在她的心裡,那個以子爵為中心的圈子漸漸擴大,他頭上的光環擴展開去,彌散到了更遠的地方。

然而,她再也沒有收到舞會的邀請信,也就意味著,她不會有機會遇見子爵,她的巴黎美夢已經破滅。這讓她大失所望,她豔羨囂鬧的生活,渴望那種她不曾體驗但天經地義就該享受到的快樂,這是她永久的心結。

在她的內心深處,子爵代表的就是奢華的生活,可以滿足她成為貴婦人的虛榮心。

全書中,她與子爵只見過兩次,一次是在舞會上,另一次則是在她破產後走投無路的時候。她在街頭失聲痛哭,快要支撐不住了的時候,一輛馬車從她身邊通過,呵斥她擋了道路。馬車上的紳士正是子爵,他沒有認出愛瑪,也許他從不曾記住過愛瑪,這讓愛瑪又沮喪又悲傷。

子爵像一個影子般存在,他是愛瑪的虛擬情人。愛瑪愛的不是真實的他,而是那份虛榮心之上的浮華和貪慾。對於愛情的理解偏差,她把自己拉入了毀滅的深淵,一心模仿嚮往的貴族生活,付出的代價卻是她承擔不起的。

3、刺激而危險的愛情

愛瑪被失戀所折磨,雖然這場熱戀只存在於她的腦海中,直到羅多爾夫的出現。

這是一個生性粗魯,腦子機靈,很有女人緣的痞子。他覺得愛瑪是個漂亮的女人,便對她動起了心思。他通過謀劃接近愛瑪,讓她的虛榮心在暖心的話語中得到膨脹。他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翩翩風度讓愛瑪為他著迷。他有的是手段,讓她相信愛情唾手可得。

羅多爾夫所給予愛瑪的,正是她讀過的那些小說中的主人公所擁有的,她仿佛變成了那些虛構故事裡真實的一分子,變成了一直讓她心馳神往的那種多情女子,實現了她少女時代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

就在她盡情地享受愛情,並以此來報復過往的痛苦生活時,羅多爾夫離開了。他從未想過要在一段感情裡待上一輩子,在他的字典中,愛情等於遊戲。

愛瑪再一次失去了生命的主心骨,但很快又有一個男人進入了她的感情世界。萊昂,他給了愛瑪名副其實的蜜月,美妙、絢爛的時光。

他們住的飯店服務生會一大早為他們送來鮮花和冰鎮果汁。到了黃昏時分,他們坐著一條帶篷頂的小船,去一座小島上用晚餐。

他們一起欣賞大自然,看樹木、藍天、草地,聽水在流動,微風從樹葉間吹過。他們還在月光下歌唱。

萊昴為了博她的歡心,為她寫情詩,對她的任何想法都沒有異議,他對她的興趣愛好都會通盤接受。

愛瑪的虛榮心被無限放大,為了享受理想中驕奢淫逸的生活,像大公夫人一樣,她從不過問金錢的事。由於她沒命地買,沒命地賒,沒命地借,沒命地籤借據再加上延期借據,每次到期票據就像滾雪球一樣。最終,她為了還債,開始變賣自己的舊手套、舊帽子、舊鐵器;無論她在哪裡,碰到誰就跟誰借錢,所有人都躲著她,包括那些發誓愛她的男人。

愛瑪看清了那些情人的真面目,他們嘴裡說著愛情,眼裡卻燃燒著地獄之火。但是,一切已經來不及,她被債務逼進了墳墓。

蘇芩說過:「愛情就是在彼此的懷抱裡孤獨。戀愛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孤獨感。快樂的人跟誰在一起都快樂,孤獨的人跟誰在一起都孤獨。當你達到內心層面的豐盛和富足,遇到誰,都會幸福。」

愛瑪的精神層面是貧窮的,這比金錢的貧窮更可怕。她一心愛著那個由她最熾熱的回憶、最膾炙人口的讀物、最強烈的慾念凝結而成的幻象。她看似驕橫無理,實則在隱藏內心的脆弱與無助。她希望有個像子爵那樣的男子愛上她,帶給她富足的生活,卻沒有想過依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女王。

她把幸福交在別人的手裡,這是一場賭博,她賭輸了,輸的一乾二淨。在她看來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長久地擁有浪漫的愛情,卻從不曾仔細考慮愛情是什麼,浪漫又是什麼。

能夠嫁給愛情的女人不是靠美貌,而是在於她的美好,這正是《包法利夫人》所要教育我們的。

相關焦點

  • 《包法利夫人》艾瑪,不顧現實追求浪漫愛情就是無底線的自私
    一口氣讀完《包法利夫人》,心情五味雜陳,既為艾瑪追求夢想中的浪漫生活的那種執著而感動,又為她最後悲慘的結局而黯然傷心。她作為包法利的妻子,卻背著他偷情,只是因為她想要浪漫的愛情,包法利無法滿足她的精神需求,於是就理所當然的把目光轉向了外面,想從別人身上獲得滿足。
  • 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讓包法利夫人更加欲求不滿。當她再一次碰到一個風月老手魯道夫時,她終於徹底地釋放了壓抑的自己。她肆意品嘗著愛情的滋味,毫無保留,沒有任何悔恨、不安和煩惱的感覺。包法利夫人的不倫之戀使得說謊變成了一種必要,一種癖好,一種樂趣。她耽於物慾和淫樂的刺激當中,最終不但失去了幻想中的愛情,還讓自己通過高利貸變得債臺高築,無法自拔。
  • 《包法利夫人》艾瑪的愛情悲劇,值得所有女孩子警醒
    看《包法利夫人》後,對艾瑪是又愛又恨,她身上有一股子執著勁,為了夢想的中的浪漫愛情,不屈不撓堅定的追逐,讓人佩服。又恨她自私的愛情觀,不顧丈夫、女兒,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後還落了個服毒自殺的下場。艾瑪的愛情悲劇給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深深的反思,其實艾瑪追求浪漫的愛情沒有錯,只是她選錯了人,在知道錯了之後,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才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愛情的深淵。為此,我想分析一下艾瑪從一個單純的農家女孩,到成為包法利的夫人,再一步一步偷情,最後自殺身亡的過程中,只要在關鍵的幾個步驟她把握住自己,她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這也是值得所有女孩子警醒。
  • 解讀《包法利夫人》《一生》的女主,明白女性獨立覺醒要靠自己
    女性題材小說中有關女性獨立意識地探尋很多,其中《一生》《包法利夫人》這兩部小說算是女性獨立意識探究類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兩本小說。這兩部小說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和雅娜的悲劇人生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小說中的兩位女性都在追求完美愛情,但現實生活中本就沒有完全的愛情,任何愛情都存有缺陷,當她們發現愛情不夠浪漫和完美後開始背叛愛情。
  • 《包法利夫人》:對婚外愛情充滿幻想的女人,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
    愛如烈酒,有人從中品嘗到生活的甘甜,有人卻飲盡苦澀;有人從黑暗中得到救贖,有人卻從光明中因「愛情」墮入深淵,包法利夫人屬於後者。她用生命為代價,讓世人看清「愛情」的虛妄和殘酷。福樓拜成名之作:《包法利夫人》從1851年到1856年,福樓拜歷時五年,嘔心瀝血以細膩犀利的筆觸,入木三分刻畫出一個「虛榮自私、滿腦子充滿幻想、缺乏人生責任感、追求婚外戀情
  • 《包法利夫人》:造成愛瑪悲劇的原因,是她沉迷浪漫小說無法自拔
    《包法利夫人》講述的是受過貴族式教育的農家女愛瑪期望過上貴族般浪漫又紙醉金迷的生活。然而生活枯燥無味,丈夫木訥不懂浪漫,於是她兩度出軌,瘋狂購物,以滿足自己渴望的生活,最後債臺高築,走投無路之下,服毒自盡。很多人認為導致愛瑪悲劇的原因,是她狂熱追求浪漫愛情和貪婪不知節制的購買慾望。
  • 《包法利夫人》:從人物關係看愛情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很明顯,在他們的愛情裡,兩個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讓我想到了包法利夫人,那個有著極其愛自己的丈夫,卻深陷浪漫主義迷潭的女人。包法利夫人的婚姻從來就是不對等的,而那些插足的情人們,也未曾與她平等過。【1】查理•包法利: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實查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對於愛瑪(包法利夫人)的熱情可以用現在的
  • 包法利夫人的欲望與我們
    「Emma Bovary,c』est moi」(愛瑪·包法利,就是我),福樓拜這句話和他的小說聯繫起來,意思是:我剖析愛瑪的浪漫錯在何處,也是對我自己浪漫情感的反思和清理。《包法利夫人》之後,警惕浪漫之幼稚成為現代文學的重要特徵之一,「福樓拜之後的小說」即成為現代小說的同義詞。
  • 重讀《包法利夫人》:看愛瑪的悲劇是如何形成的?
    沒必要像包法利夫人這樣,最後只能走向死亡,才能彌補她犯下的錯。《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經典作品,它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鄉村醫生的夫人服毒事件。作者用細膩的文筆描繪出,愛瑪即包法利夫人的成長以及她的悲劇是如何形成的?
  • 《包法利夫人》:一部女性婚外情史,藏著3個發人深省的人生真相
    》的中國觀眾,知道了包法利夫人是個什麼樣的人。若早些悟透這些真相,或許就能少走一些彎路,擁有一段高質量的美滿婚姻;若悟不透這些真相,或許我們也會走上包法利夫人的道路,成為下一個包法利夫人。不同頻的伴侶,走不遠 在成為包法利夫人之前,人們叫她愛瑪。愛瑪是個女文青,她對世界的認識,源於一本本攝人心魄的愛情小說。
  • 《包法利夫人》:老好人查理認真對待感情,卻為何都以悲劇結尾?
    人們崇拜的或者說追求的對於愛情方面的浪漫因素,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完全是偏離現實主義的體現,而查理其實只是一個老實人,老好人。這註定使他成為一個超級現實的人,而這樣的人對於愛情的期盼直白又簡單,他認真對待感情,愛一個人就全身心對她好,生怕對她愛的不夠,但無論是查理的生活還是查理的愛情,卻為何都以悲劇結尾?
  •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下場,不僅是自己的過錯,更是時代的悲劇
    福樓拜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特色是「浪漫與現實共存」:既通過表達強烈的情感,體現出了浪漫主義色彩,又能細緻入微地描寫現實的生活狀況,展示現實主義的風格。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就是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講述的是:富農之女愛瑪,天性嚮往浪漫愛情和富貴生活,奈何嫁給了庸俗無能的鄉村醫生夏爾·包法利。因為不甘心被淹沒在死水般無趣的生活中,她有了婚外情,為了讓自己優雅別致,賒帳、借錢超前消費,最終因無力償還而服毒身亡。從這部小說中,不少男性得出一個教訓:愛慕虛榮的女人不能娶。
  • 被愛情衝昏頭腦前,建議你先看看這本書
    最特別的人來關注我啦~ 法國文豪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是個可以跟潘金蓮媲美的女人。她為了追求浪漫的愛情和奢靡的生活,兩度出軌,欠下巨額外債,最終落得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她的故事從19世紀流傳至今,早已成為一代文學經典。
  • 蘇童:《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小說經典中的經典
    但在當時來說,用「我們」來敘述,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革命,而且在作品的推進中,「我們」這個敘述者是象雲一樣隨時消失的,「我們」中一定有「我」,那麼「我們」是誰?「我」又是誰?福樓拜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話: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和他的「作者退出」的文學主張比較,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仔細一想,這矛盾裡其實包含了一個課題,這課題通過了一個文本去解決,那就是:一個作家怎樣成為小說中的人物?
  • 包法利夫人:一位人妻婚姻生活真實生命體驗且揭露人性的史詩巨著
    花了2天的時間,終於看完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作品,真的是:一位人妻婚姻生活真實生命體驗且揭露人性的史詩巨著。年少時,我也讀過這本書,那時候肯定是沒有讀懂的,沒有生活的體驗與歷練。再一次拿起這本書,發現這本書裡面的世界,真的是一個已婚婦女真實的婚姻生活的生命體驗。
  • 《包法利夫人》提醒男人:有這兩個特徵的女人,再愛也不能娶
    從《包法利夫人》一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瑪,是一個極度自愛的女人,她注重自己的感受高於一切。所以,那些人本該正常擁有的欲望與情感,在她身上就會被極度地放大,不斷吞噬著她。
  • 《包法利夫人》:我為愛著了魔,像那飛蛾撲向火
    「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在創作的時候,往往也是辛苦寫一個禮拜,最後只留下兩頁,力求完美地詮釋心中的她。最後寫到大結局的時候,他大哭:「我把愛瑪寫死了,她非死不可,她已經活不下去了。」他寧可哭著讓愛瑪死去,也不願看著她變成徹底的蕩婦,這是他對愛瑪最後的慈悲和憐惜。乍看下來,《包法利夫人》講的就是主人公愛瑪婚外偷情,先後被兩位情人拋棄,最後破產自殺的悲劇故事,劇情平淡無新意,一個出軌女子的桃色緋聞而已。
  • 範冰冰 我不是潘金蓮,也不是包法利夫人.
    這部電影的英文翻譯很耐人尋味: 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潘金蓮和包法利夫人這兩個人物雖然經歷有些不同,但她們的悲劇其實都是男權社會壓制下女性的悲劇。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與潘金蓮的故事非常相似,女主角Emma(後來的包法利夫人)從小對浪漫愛情充滿嚮往,因為在丈夫那得不到期待的愛情,她試圖從別人那裡彌補這種缺憾,但最後這些情人們都拋棄了她,她也因為債臺高築走投無路自殺了
  • 《包法利夫人》:在物慾和情慾之中迷失,誰該為愛瑪的命運買單?
    她被欲望衝昏了頭腦,誤以為感官的奢侈享受就是心靈的真正愉快,舉止的高雅就是感情的細膩。——《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包法利夫人在物慾和情慾之中迷失,最後陷入高利貸被逼自殺的悲劇故事,小說客觀展現了法國十九世紀鄉鎮綿長愁悶的生活,揭露了資本主義貪慕虛榮、追名逐利、恣意享樂、投機鑽營的社會現狀。
  •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02《包法利夫人》是一個儀式感在現實中無處安放的悲劇在歷史留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包法利夫人》始終經久不衰。很多人說這不就是一個已婚女人婚外尋找愛情的故事嗎?她幻想自己應該是盛裝打扮後戴著有白色羽毛的頭盔,騎著白馬去綠油油的草原去馳騁或者坐著馬車去參加舞會,而不應該是日日面對一個平庸無趣的男人和重複的生活。在她眼裡公主與騎士、鮮花與愛情,浪漫與奢華,才是她應該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