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到養老院護理老人,無疑是一份既需要有愛心又需要耐心的工作,並且還有些髒和累。但如今有不少中青年卻選擇了這樣一份看起來很有挑戰的工作。近日,記者走進徐州市養老院發現,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00後成為負責照顧老年人的中堅力量。
當老人握著我的手說「謝謝」時
心裡很溫暖
85後男護理員王展:
當老人握著我的手說「謝謝」時
心裡很溫暖
提起「護工」這個詞,不少人會給它貼上「女性」的標籤。但隨著社會逐步進入老齡化,許多護理方面的人員需求越來越大,如今已經有不少男性開始做起「護工」,王展就是其中的一位。1985年出生的王展,今年4月份正式加入「護工」行業,他也是琵琶養老服務中心男護工中最年輕的一位。
談到入行原因,王展說得最多的就是陪在老人身邊心裡很舒服。他說,在選擇這份職業之前自己從事過很多工作,十年前工資就拿到了3000到4000元,正式加入「護工」這一行之前,從事的工作是外賣員,好的時候工資都能拿到七、八千元一個月。「雖然收入很好但是不穩定,後來在網上看到這個招聘信息後,就萌生了去養老院服務的想法。」王展說,在實習了兩個月後,他被分配到失智專區,這個區域的老人表現得如同孩子一樣,就連身邊最親的人都不認識,因此照顧這些老人需要有主動性,要把每位老人真正當成家人一樣照顧。
擦臉、擦身、餵水、餵飯、陪聊、處理大小便……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王展就在兩個病房6位失智老人中間不停地轉來轉去,還要不時地處理突發情況。「對於男護理員來說,不僅要承擔更多力氣活兒,也要像女護理員一樣細心、耐心才行。」王展說,這些老人情緒好的時候非常可愛,情緒不好就會出現大吼大叫、大小便失禁等情況,這時就要使出不同的辦法哄老人轉移注意力,和老人聊天緩解焦慮情緒。特別是一些躺在床上不能動的老人,照顧起來並不簡單,要勤為老人翻身、餵水,及時清理大小便和換洗衣服。老人咳嗽一聲,就要馬上到床前去看看。
這幾天,王展從5樓的失智專區調到了3樓的半失能區域,這個區域的老人思維都很清晰,但是因為某些疾病後遺症導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護工在旁邊協助。年輕力壯的王展成為首選。王展說:「搬運老人是一件很費體力的事,經常幹得筋疲力盡。但是當老人握著我的手說『謝謝』時,心裡很溫暖。」
因為外婆選擇「養老」專業
畢業後會到養老院工作
00後大三學生周歆佳:
因為外婆選擇「養老」專業
畢業後會到養老院工作
今年20歲的周歆佳是徐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大三學生。見到她時,她正在琵琶養老服務中心帶領老人做保健操。現場,她邊示範邊講解,教老人們用正確的手法按摩,抓指、張指、捏指、旋指;然後拍打任脈、督脈……和著音樂的節拍,老人們學得有模有樣。結束後,老人們又拉著她請教手指操的技巧。琵琶養老服務中心護士長孫豔說:「小周在這裡的實習崗位是行政管理,並不是醫護人員和護工。但是她每天上午都會到樓上陪老人聊天、帶老人做保健操,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姑娘。」
進入大學前,身邊的人對周歆佳選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並不是很看好。「很多人認為老年保健就是老年保姆,端屎端尿非常苦。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周歆佳說,選擇這個專業最初是因為對外婆的感情。她是外婆帶大的,2017年外婆生病,看著病床上的外婆,她心裡特別難過。生病後的外婆變得很脆弱,需要人照顧,這恰恰是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傳授的內容。周歆佳說,進入大學以後,她學習到了很多與老年保健與康復相關的課程,比如老年溝通技巧、常用老年康復技術、營養管理與養老、健身運動與養老、休閒活動與養老等等。每學期還有實踐課,從剛開始的操作生疏,到後來的得心應手,她現在已經能按流程照顧好爺爺奶奶,並得到家屬的認可了。
周歆佳說,在見習期間,她遇到了很多感人的事。在一家養老院做樓層管家時,每天上午都會有一位爺爺去按電梯,問他去哪裡,爺爺會說去給老伴買早點。其實爺爺是位失智老人,已經忘記了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但是唯獨沒有忘記給老伴買早點。「還有一位奶奶,有一手編織技藝,在她隨身攜帶的箱子裡有她珍藏的作品,奶奶經常拿出來和我們一起分享,並教我一些簡單的編織技巧。見習結束離開時,奶奶特別送了我一個她親手編織的作品,讓我非常感動。」周歆佳說,雖然每一次見習和老人相處的時間都很短,但是每一次見習都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收穫,也讓自己再一次成長。明年畢業後,她還會選擇回到養老院工作。
老人就像家人
希望年老時也能受到親人般的對待
85後護士長何筱莉:
老人就像家人
希望年老時也能受到親人般的對待
同福頤養園是一家採取「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也正因為醫護與養老的密切結合,使得這裡的護理員、康復師以及管理人員與老人們之間形成了「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親密關係。在這裡,挑起醫護大梁的都是80後或90後。
護士長何筱莉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80後,出生於1989年的她有著10年的護理經驗。何筱莉是四川人,之前一直在醫院工作,2016年來到徐州才開始接觸醫養結合這個職業。「我媽媽經常說我招老人喜歡,沒想到進入養老院工作後,真得印證了這句話。」何筱莉說,「老人找到我辦事或幹活,有時候確實很麻煩,而且還不在我的職業範圍內,但就是狠不下心拒絕他們。」
前年夏天,一位癌症晚期的老人入院。老人意識很清醒,身上插著數個管子,平時都是何筱莉給老人換藥。何筱莉告訴記者:「長時間接觸發現,老人很有文化,談吐和體形跟我已故的爺爺很像,所以在長期照護中,我不僅僅把他當作病人,更把他當作自己的爺爺一樣看待。爺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孫子,平時經常讓我給他孫子介紹女朋友。後來,爺爺病情一直在惡化,為了讓爺爺放心、開心,我就給他孫子介紹了我們科室的一個女孩,爺爺很滿意。同事為了讓老人開心,也一直瞞著說處處看。」
「這樣不忍心拒絕的事情有很多。」何筱莉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年老的一天,當我像他們一樣的時候,我也希望有人能不厭其煩、不怕麻煩地這樣對我。」
身為護士長,何筱莉對於養老院裡每位老人的情況十分了解,從姓名到身體狀況,她基本都能如數報出。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醫療護理,基礎護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為重病患者餵飯、換藥、翻身、處理大小便等是常事,但何筱莉從未有一句怨言。每天上班,何筱莉都會和老人們互道早安,詢問他們前一晚睡得好不好。「老人如果鬧脾氣,就會變得像小孩子一樣,這時候,我就會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哄著他們。」何筱莉說,只要有空,她就會跟老人嘮家常。「和老人們相處起來,就像和家人一樣親切,看到他們開心,我也會覺得很幸福。」
徐報融媒記者 李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