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養老服務是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近日,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推動更好地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記者探訪養老服務行業,記錄養老服務人員的故事。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通訊員 吳德祥 長沙報導
從長沙驅車到達湘潭頤樂康老年公寓,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身黑色職業裝,扎著小辮,笑容溫婉,90後朱玲站在老年公寓門前迎接我們。
朱玲帶著我們沿著頤樂康養老院綠茵茵的通道走進院內,「我們都很喜歡朱玲。」院內散步的老人們滿臉歡笑異口同聲地說道。
2010年,朱玲的哥哥遭遇了一場事故,頭顱受到重創。醫生下了診斷書:即使甦醒也只能成為一名植物人。流著眼淚的朱玲從福建趕回湘潭,日夜照顧哥哥。一個多月後,朱玲的哥哥不僅沒有成為植物人,經過康復還成為正常人。
此後,朱玲便留在湘潭參加民政組織的護理員培訓學習,取得了養老護理資質。
朱玲說,「在哥哥遭遇事故住院期間,她求助過一位李昆芳大姐。了解了情況的李大姐二話不說將兩萬元人民幣連夜送到了醫院。」 從此,李昆芳大姐的善舉就像一粒種子,深埋在朱玲心裡。
李昆芳也成了朱玲生命中的引路人。2013年,李昆芳因考慮自己的媽媽和婆婆沒人照顧,聯想到社會上有更多的老人需要照顧,李昆芳決定將自家酒店改名為湘潭市頤樂康老年公寓。隨後,李昆芳找到朱玲,邀她出任院長。
李昆芳告訴朱玲,辦養老院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盡一份責任,做一份有益於社會的事情。
老年公寓成立之初,整座公寓只有二十多名老人入住,院內經費緊張。朱玲既當院長又當護理員,勤雜工,她像護理自己的哥哥一樣呵護公寓裡的老人。她和母親每天研究菜譜,變著花樣改變公寓的夥食。自成為院長以來,朱玲換燈炮,刷漆、修剪樹枝、種植花草。深夜,朱玲還要查房、幫老人蓋被子,在老人床頭倒上一杯水,提醒老人上完廁所一定要喝水。這些都是朱玲的日常工作。
一年後,入住公寓的老人越來越多,朱玲開始學習各種護理知識,參加各類養老機構的培訓和進修,也開始制定公寓的管理制度。
公寓四樓是頤樂康老年公寓的特護區,住著十多位失智失能的老人。朱玲與他們相處,已經與親人無異。 朱玲說,「這份工作需要耐力、愛心和責任心,我曾答應爺爺奶奶們,要會為他們建一個花園式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