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7個70後閨蜜同居式養老的故事刷屏了。
7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姑娘,租下廣州郊區的一棟三層小樓,打算抱團生活、同居養老。
她們花費400萬改造這棟農民房,把原本位于田地間的破舊屋子,改造成了別有情趣的鄉間別墅。
7個姑娘時不時便會來到這座重金打造的室外桃源,放下工作的壓力,遠離生活的煩惱,真正過上幾天自由自在的日子。
每每出現這樣溫馨動人的新聞時,總會有網友持有不同意見。
很多網友質疑這只是炒作,等到年老以後,人們總要回歸兒女身邊,很難互相扶持。
萬萬沒想到的是,早在1999年,就有一位72歲的老人踐行了同居式養老的理想,而且一做就是21年。
01
21年前,上海的浦逸敏老人越來越不想和兒女同住。她是一名醫生,堅持吃素多年,和兒女們的生活習慣很不一樣。
在她多年行醫的過程中,她結交了一群和她一樣喜歡素食的朋友。大家年紀相近,有的和兒女生活習慣不同,有的想把原本就不大的房子讓給兒子兒媳,還有的內心孤獨渴望陪伴……
就這樣,20多位老人決定跟隨浦逸敏,建立屬於自己的養老院。
當時,村裡有一座農村信用社到期,要賣掉一套二層小樓,浦逸敏自告奮勇代表20多位老人去談判,最終承諾在一個月之內給信用社5萬元買下小樓。
為了湊夠5萬元開養老院,浦逸敏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錢,其餘的老人也紛紛跟著捐出百元、十元、五元的積蓄去建設養老院,最終在一百多位老人的支持下,他們終於買下這棟小房子用於建設養老院。
村裡聽說了老人們的想法,也積極捐物捐款,派來年輕小夥子幫助老人翻新房子,為樓梯安上扶手,幫老人們開墾院子種菜。
其實這座「養老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養老院,一般的養老院配有護工、醫生和保姆。在這座養老院裡,老人們互相扶助。
蔬菜是老人們自己在小院種的,有西紅柿、黃瓜、茄子、絲瓜,偶爾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也會去村口買菜,兒女們也會主動送來蔬菜。
夥食是老人們輪流做的,大家都喜愛素食、口味清淡,一起做飯吃飯樂趣更多。
打掃衛生也是老人們按照「值日」表輪流來,偶爾有老人生病了,他們會一起照顧生病的老人。
在這個小院裡,老人們白天一起耕種蔬菜,清理打掃,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雖然沒有兒女的陪伴,卻有比親人更貼心的朋友。
在後來的21年間,老人們有的去世了,有的因為疾病不得不住院治療,小院裡的老人慢慢都離開了。
此時,當年5萬元買下的小樓,已經漲價到500萬,浦逸敏老人決定把這棟大家眾籌買下的房子捐給村委會,建設成老年人活動中心,繼續服務村裡的老年人。
今年93歲的浦逸敏在捐贈養老院之後,繼續在村子裡做赤腳醫生,她在村裡的藥王廟裡幫老人們量血壓,還幫一些需要針灸的病人施針治病。
或許這就是老人們最好的活法,不但老有所養,還能發揮自己的能量去回饋社會,即便衰老奪走健康的體魄,依舊不能掐滅他們的光和熱。
02
無獨有偶,在日本也有這樣一群守望互助的老閨蜜。
她們最小的71歲,最大的83歲,她們有的一輩子沒結婚,也有的經歷過短暫的婚姻。
她們在年輕時都曾經歷過男人的背叛,為此,她們認為女人的一生不能依賴男人、依賴家庭、依賴子女,唯有友情,比愛情更堅定,比親情更輕鬆,能讓她們感受到無盡的溫暖。
在退休之前,她們忙於事業,無暇顧及生活。等到退休之後,無人在意的孤獨感淹沒了她們,和子奶奶說:「真擔心自己獨自在家中死去,化成一架白骨都無人知曉。」
為此,她們在同一棟公寓買下不同的單間,在家裡安裝了一鍵呼救電話,一旦其中哪一個出現問題,剩餘的6個人都能立刻接到電話報警。
她們在這世上已經沒有親人,只剩下這幾位朋友。她們一起寫下遺囑,等到自己離世之後,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會分給好姐妹們。
在大家身體和精神都好的時候,她們還會結伴去旅行,去看看年輕時無暇去看的風景。
為了延緩衰老,她們彼此監督,一起鍛鍊身體、鍛鍊記憶力,把分別的日子推遲得再遠一點。
也許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春季活潑繁盛,夏季熱情張揚,秋季沉靜成熟,冬天卻有幾分寂寞和蕭瑟。
唯一能把我們從孤寂中解救出來的,就是溫暖的陪伴和愛意。
03
除了結伴養老,現在還有全新形式的養老——「老少搭配」。
在杭州,一些社區開展了老少互助式養老。年過80的汪奶奶就和20出頭的媛媛結成對子,互助生活。
汪奶奶為媛媛免費提供一個房間,供媛媛居住,媛媛則在生活中照顧汪奶奶,陪老人一起生活,幫老人買菜,叮囑老人按時吃藥。
這樣的新式同居養老,讓漂泊在外的媛媛仿佛多了一個噓寒問暖的親人。
汪奶奶常常不顧勞累,早早起來,為媛媛做好早飯,偶爾還會嘮叨媛媛幾句,叮囑她別熬夜,別不吃早飯。
而汪奶奶也感覺自己好像多了個女兒在身邊,有媛媛幫忙做家務,有媛媛記掛著她吃藥,原本空蕩蕩、靜悄悄的小房間變得熱鬧起來,總有媛媛講不完的話和她們兩人的笑聲。
在福州的一個社區,同樣實行了類似的「老相青」模式。老人們可以在報名的志願者中挑選合眼緣的志願者,老人提供住房,青年提供陪伴。
在志願者來之前,很多老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知道怎麼用微信,志願者耐心地教他們使用微信、發朋友圈。
很多剛畢業的志願者自己也有很多生活上、情感上的煩惱,老人們總會耐心地開導他們,幫助他們消化眼前的不順利。
在德國和日本,也有鼓勵畢業生入住空巢老人家中的政策,已經形成了一種解救老齡化的良性循環。
在老少結對的養老過程中,結成伴的兩人各取所需,演化成一場奇異的親情。
04
曾有人說:人生的一大福氣,就是慢慢老去,快快死掉。不用承擔病痛折磨,也不必忍受孤獨太久。
這樣的說辭太絕對和悲觀。記得在《暗戀桃花源》中,江濱柳曾和雲之凡深情地說:老了,也可以很美啊。
待到老去之時,我們依舊可以約上三五好友,關上門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節奏生活。
待到老去之時,我們終將放下大半生執著的財富和名利,只和喜歡的人相依相伴。
不必畏懼老去,也不必恐慌孤寂,餘生還有很多條路,總有一條可以容我們結伴前行,從容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