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式」養老火了,7個閨蜜組團買房一起住,看完再也不怕老了

2020-12-24 沐輕說

最近,朋友圈被7個70後閨蜜同居式養老的故事刷屏了。

7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姑娘,租下廣州郊區的一棟三層小樓,打算抱團生活、同居養老。

她們花費400萬改造這棟農民房,把原本位于田地間的破舊屋子,改造成了別有情趣的鄉間別墅。

7個姑娘時不時便會來到這座重金打造的室外桃源,放下工作的壓力,遠離生活的煩惱,真正過上幾天自由自在的日子。

每每出現這樣溫馨動人的新聞時,總會有網友持有不同意見。

很多網友質疑這只是炒作,等到年老以後,人們總要回歸兒女身邊,很難互相扶持。

萬萬沒想到的是,早在1999年,就有一位72歲的老人踐行了同居式養老的理想,而且一做就是21年。

01

21年前,上海的浦逸敏老人越來越不想和兒女同住。她是一名醫生,堅持吃素多年,和兒女們的生活習慣很不一樣。

在她多年行醫的過程中,她結交了一群和她一樣喜歡素食的朋友。大家年紀相近,有的和兒女生活習慣不同,有的想把原本就不大的房子讓給兒子兒媳,還有的內心孤獨渴望陪伴……

就這樣,20多位老人決定跟隨浦逸敏,建立屬於自己的養老院。

當時,村裡有一座農村信用社到期,要賣掉一套二層小樓,浦逸敏自告奮勇代表20多位老人去談判,最終承諾在一個月之內給信用社5萬元買下小樓。

為了湊夠5萬元開養老院,浦逸敏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錢,其餘的老人也紛紛跟著捐出百元、十元、五元的積蓄去建設養老院,最終在一百多位老人的支持下,他們終於買下這棟小房子用於建設養老院。

村裡聽說了老人們的想法,也積極捐物捐款,派來年輕小夥子幫助老人翻新房子,為樓梯安上扶手,幫老人們開墾院子種菜。

其實這座「養老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養老院,一般的養老院配有護工、醫生和保姆。在這座養老院裡,老人們互相扶助。

蔬菜是老人們自己在小院種的,有西紅柿、黃瓜、茄子、絲瓜,偶爾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也會去村口買菜,兒女們也會主動送來蔬菜。

夥食是老人們輪流做的,大家都喜愛素食、口味清淡,一起做飯吃飯樂趣更多。

打掃衛生也是老人們按照「值日」表輪流來,偶爾有老人生病了,他們會一起照顧生病的老人。

在這個小院裡,老人們白天一起耕種蔬菜,清理打掃,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雖然沒有兒女的陪伴,卻有比親人更貼心的朋友。

在後來的21年間,老人們有的去世了,有的因為疾病不得不住院治療,小院裡的老人慢慢都離開了。

此時,當年5萬元買下的小樓,已經漲價到500萬,浦逸敏老人決定把這棟大家眾籌買下的房子捐給村委會,建設成老年人活動中心,繼續服務村裡的老年人。

今年93歲的浦逸敏在捐贈養老院之後,繼續在村子裡做赤腳醫生,她在村裡的藥王廟裡幫老人們量血壓,還幫一些需要針灸的病人施針治病。

或許這就是老人們最好的活法,不但老有所養,還能發揮自己的能量去回饋社會,即便衰老奪走健康的體魄,依舊不能掐滅他們的光和熱。

02

無獨有偶,在日本也有這樣一群守望互助的老閨蜜。

她們最小的71歲,最大的83歲,她們有的一輩子沒結婚,也有的經歷過短暫的婚姻。

她們在年輕時都曾經歷過男人的背叛,為此,她們認為女人的一生不能依賴男人、依賴家庭、依賴子女,唯有友情,比愛情更堅定,比親情更輕鬆,能讓她們感受到無盡的溫暖。

在退休之前,她們忙於事業,無暇顧及生活。等到退休之後,無人在意的孤獨感淹沒了她們,和子奶奶說:「真擔心自己獨自在家中死去,化成一架白骨都無人知曉。」

為此,她們在同一棟公寓買下不同的單間,在家裡安裝了一鍵呼救電話,一旦其中哪一個出現問題,剩餘的6個人都能立刻接到電話報警。

她們在這世上已經沒有親人,只剩下這幾位朋友。她們一起寫下遺囑,等到自己離世之後,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會分給好姐妹們。

在大家身體和精神都好的時候,她們還會結伴去旅行,去看看年輕時無暇去看的風景。

為了延緩衰老,她們彼此監督,一起鍛鍊身體、鍛鍊記憶力,把分別的日子推遲得再遠一點。

也許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春季活潑繁盛,夏季熱情張揚,秋季沉靜成熟,冬天卻有幾分寂寞和蕭瑟。

唯一能把我們從孤寂中解救出來的,就是溫暖的陪伴和愛意。

03

除了結伴養老,現在還有全新形式的養老——「老少搭配」。

在杭州,一些社區開展了老少互助式養老。年過80的汪奶奶就和20出頭的媛媛結成對子,互助生活。

汪奶奶為媛媛免費提供一個房間,供媛媛居住,媛媛則在生活中照顧汪奶奶,陪老人一起生活,幫老人買菜,叮囑老人按時吃藥。

這樣的新式同居養老,讓漂泊在外的媛媛仿佛多了一個噓寒問暖的親人。

汪奶奶常常不顧勞累,早早起來,為媛媛做好早飯,偶爾還會嘮叨媛媛幾句,叮囑她別熬夜,別不吃早飯。

而汪奶奶也感覺自己好像多了個女兒在身邊,有媛媛幫忙做家務,有媛媛記掛著她吃藥,原本空蕩蕩、靜悄悄的小房間變得熱鬧起來,總有媛媛講不完的話和她們兩人的笑聲。

在福州的一個社區,同樣實行了類似的「老相青」模式。老人們可以在報名的志願者中挑選合眼緣的志願者,老人提供住房,青年提供陪伴。

在志願者來之前,很多老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知道怎麼用微信,志願者耐心地教他們使用微信、發朋友圈。

很多剛畢業的志願者自己也有很多生活上、情感上的煩惱,老人們總會耐心地開導他們,幫助他們消化眼前的不順利。

在德國和日本,也有鼓勵畢業生入住空巢老人家中的政策,已經形成了一種解救老齡化的良性循環。

在老少結對的養老過程中,結成伴的兩人各取所需,演化成一場奇異的親情。

04

曾有人說:人生的一大福氣,就是慢慢老去,快快死掉。不用承擔病痛折磨,也不必忍受孤獨太久。

這樣的說辭太絕對和悲觀。記得在《暗戀桃花源》中,江濱柳曾和雲之凡深情地說:老了,也可以很美啊。

待到老去之時,我們依舊可以約上三五好友,關上門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節奏生活。

待到老去之時,我們終將放下大半生執著的財富和名利,只和喜歡的人相依相伴。

不必畏懼老去,也不必恐慌孤寂,餘生還有很多條路,總有一條可以容我們結伴前行,從容老去。

相關焦點

  • 成都5位50歲閨蜜同居養老火了,90後刷屏狂贊:老了就這麼荒度餘生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同居式」養老,等我退休了就這樣過!
    看完之後你是不是心生羨慕,十分嚮往?看完美國人的「抱團」養老再來看看德國人的「同居式」養老:德國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媽一個人,守著一間大房子過生活。姑媽雖有個兒子,但在德國,子女結婚後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一天早晨,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推門走了進來,一進門就大聲說:"施密特,我們『同居』吧?"姑媽高興地說:"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後,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
  • 5位50歲單身姐姐同居引爭議:和閨蜜一起養老,到底有多酷?
    單身的生活自在愜意,但相信每個單身的人,都曾在腦海中划過一絲對未來的焦慮:如果一輩子不結婚,老了怎麼辦? 10年前,日本有7位單身奶奶集資買下了一座「豪宅」,同居養老。
  • 5個50+歲單身姐姐抱團養老?這是組團遊玩,前提是有錢且沒病
    有一種「新潮養老」火了,老人們不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其中一種養老方式就是抱團養老。抱團養老主要是指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們退休後,他們不依靠子女,也不去養老院,離開自己的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居住。老人們生活在一起,有話題聊,相互有個照應,節假日還可以一起去旅遊。
  • 我們同居吧!7位單身老太,組了個養老姐妹團!
    自由無拘束「合租房互助養老」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1、多人住一起,熱鬧不孤單如果一起租房,首先會減少孤獨,不麻煩忙碌的兒孫不用看別人說話3、養老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家合租在一起租金平攤做飯AA制養老費用大大降低
  • 5位單身姐姐「組團買房養老」!有人羨慕到變形,有人卻擔心……
    最近 「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衝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羨!慕!到!變!形!這五位來自四川的姐姐平均年齡50多歲她們因為各種原因目前都是單身相識近20年退休後她們有了同一個夢想:抱團買房養老!相比和兒女同住姐姐們更希望和閨蜜一起養老「如果老了我去跟著孩子也是給她增加負擔」那麼一起去哪裡養老呢?
  • 5個單身女人湊200萬「同居養老」,刷爆熱搜,網友:老了就這麼荒度...
    「你還不趕緊結婚生個小孩,不然你老了怎麼辦!」養兒防老是社會上的普遍觀念,但其實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更多養老方式可選擇。像我之前也跟大家聊過的co-living模式的抱團同居養老:跟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度過互相陪伴、互相照顧的養老生活。
  • 抱團養老!5個單身閨蜜在雲南買了棟房子 網友看了羨慕哭!
    養老的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最近「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一下衝上熱搜網友們看完羨慕哭了紛紛表示太美了這不就是我要的退休生活!一起玩了20年的閨蜜這五位平均年齡50+的單身姐姐們相識將近有20年當她們在雲南買房抱團養老的願望實現後「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衝上微博熱搜在東方衛視最新一期《夢想改造家》節目裡這五位來自四川的姐姐看到設計師改造完成後的房子歡呼雀躍
  • 五位單身老阿姨合資183萬,在麗江買房養老,看到裝修我羨慕了
    都說靠人不如靠自己,很多老人都面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養老,子女要是孝順還好,要是不孝順的話那真是晚年悽涼。不過也有不靠子女養老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丁克老人,還有緊追時代潮流的人逐漸老去,養老的方式也開始有了很多的變化。
  • 抱團蝸居養老,朋友在隔壁,一起住,一起老去 ...
    因此,他從30幾歲起,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只是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並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他希望老了後,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不是很好嗎?因此,「一生玩不夠」是李偉文的座右銘。在不同人生階段,他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路一起成長好朋友,可以一起老去。1995年,李偉文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上山下海,推動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之後他又成立靜態的電影欣賞會,由朋友開放家中場地,一個月相聚看一次電影,一起在電影中分享人生況味。
  • 5個單身閨蜜在雲南買了棟房子,抱團養老~網友看了羨慕哭
    最近 「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衝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五位來自四川的姐姐平均年齡50多歲她們因為各種原因目前都是單身相識近20年退休後她們有了同一個夢想:抱團買房養老相比和兒女同住姐姐們更希望和閨蜜一起養老「如果老了我去跟著孩子也是給她增加負擔」那麼一起去哪裡養老呢?
  • 老了怎麼辦?讓我們搭伴同居吧!
    抱團養老,一個國內沒怎麼聽說過,但在國外卻很很流行的方式。等我們老了,就搬到一個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養花,散步,旅行。
  • 單身退休女性共居養老試驗成功,不住養老院,和閨蜜一起互助養老,太羨慕了
    老伴旅曾介紹過日本7個「老年單身貴族」老人組成的姐妹團結伴養老的故事,不少老年朋友和網友們表示非常羨慕。在英國,也有一群單身退休女性組成了姐妹養老團,快來看看她們精彩的共居生活吧!接下來,她們還會跟另外23個老姐妹一起共度晚餐,看電影,練瑜伽。這不是一次老姐妹之間的聚會,而是英國首個單身退休女性共居養老社區New Ground住戶的日常生活。
  • 廣州7閨蜜湊400萬提前養老,刷爆朋友圈:以後老了也這麼過!
    是啊,雖然彼此都沒有家財萬貫,但是待到白髮蒼蒼彼此一起吃火鍋,一起旅遊,一起拍照...也是一種幸福啊。就像電影《陽光姐妹淘》裡說的那樣:「有一些人,他們赤腳在你生命中走過,眉眼帶笑,不短暫,也不漫長。卻足以讓你體會幸福,領略痛楚,回憶一生。」突然想起了去年刷爆朋友圈的那廣州7個閨蜜。
  • 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抱團養老!
    因此,他從三十幾歲起,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自然,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他還發起了一個「一起變老」俱樂部。12個家庭,他們相約一起住,一起結伴老去,死後還要一起葬……
  • 5個閨蜜50歲不結婚,湊183萬組團養老,住進520㎡豪宅
    五個年過50的姐姐,都沒有另一半,也不想依靠兒女生活。  她們只想尋一處風光可人的宜居之所,一起生活,一起快樂,一起為她們老去後的日子做準備。  想要抱團養老的她們,能成功嗎?  抱團養老Grow Old Together  最近,  「五位姐姐的養老之家」突然上了熱搜,  這可能是我的寶藏綜藝《夢想改造家》最火的一次了!
  • 7個日本單身女人,平均年齡近80,買房同居10年,活脫脫的老年版《老友記》!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逐漸成為熱門話題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你還在擔心老了要怎麼辦?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
  • 又出了一種養老新模式:朋友圈互助養老!變老的路上不孤單!值得
    據悉,每層樓能住60多人,兩層樓就是130位老教授。這些有意向組團入住的老教授均為高齡、多病的空巢老人,兒女住在國外或外地,很多老人都是從年輕時起就在高校內執教直至退休,人生中大半光陰都沒離開過校園,平日裡這些老人的生活圈子就是老同事、老教授和學生們。現在他們年紀大了,不習慣重新適應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即使住進養老院,也希望能與熟識的老同事在一起。
  • 看完想去這買房養老
    無論怎樣的「養老」模式,亟待解決的核心點大多是延緩衰老的速度,也就是「老得慢」。《圓桌派》節目中嘉賓馬家輝曾說:「假如你感覺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了,你是恐懼老,恐懼自己能力不足夠,你有焦慮。」以時間為軸,回顧藍城在頤養路上的嘗試與探索,十餘年的嘗試與投入,也為市場留下了一個個擲地有聲的作品:  2007年,藍庭護理中心初步嘗試;2011年,藍城主導開發學院式頤養1.0版本烏鎮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