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

2021-01-07 海右讀書

提起大衛·林奇,中國讀者會想起什麼?《藍絲絨》《穆赫蘭道》,還是《雙峰》?近日,他的首部自傳《夢室》在中國上架,除了講述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大衛·林奇是如何成為大衛·林奇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他獨具一格的電影表達,都不是憑空而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孔婷婷繪製 新時報

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大衛·林奇的電影獨具一格,自傳同樣如此。《夢室》的結構十分特別,像是電影裡的「雙音軌」,一個聲音來自傳記作家克裡斯汀·麥肯納,另一個聲音來自大衛·林奇,前者是一種客觀的描述,後者則是一種主觀的回應,「所以,讀者在這本書中讀到的,基本可以說是一個人與他自傳之間的對話」。

比如對大衛·林奇童年生活的介紹,麥肯納採訪了林奇的親人、鄰居,試圖找到童年生活對林奇後來電影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從沒真正從林奇體內離開過:媽媽們穿著棉質襯衫裙,微笑著把剛烤好的派從爐子裡拿出來:大大咧咧的爸爸們穿著運動衫在烤架上烤肉,或者穿著西裝去上班;香菸隨處可見——那時,每個人都抽菸;經典搖滾樂;餐廳服務員晚餐時會戴上可愛的小帽子:穿短襪、涼鞋、毛衣和打褶格紋裙的少女。這些都成了林奇審美字母表中的基本組成元素。然而留存在他身體中最重要的東西是那個時代的情緒:泛著微光的天真和善良,伴隨著洶湧其下的黑暗力量,以及四處蔓延的性感氣息。」

《夢室:大衛·林奇傳》「穆赫蘭道」版

林奇在他的主觀回憶中為麥肯納的這段概括描述增加了更多細節。他說,父母都是特別體貼和善良的人,「他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溫和美好的」,而這種幸福的狀態讓他在後來聽到別人的遭遇時感到幸運。他也還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時第一次聽到搖滾樂的感覺。「搖滾能讓你做夢,帶給你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聽到時覺得那麼有力量。搖滾誕生之後音樂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那種爆炸性遠不及當年的搖滾,因為它和之前的音樂太不同了,就像是憑空出現在地球上。」而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坐在一片剛修整過的草坪上,看了電影《飄》。「真美好。」林奇回憶。

大衛·林奇和弟弟約翰、妹妹瑪莎

林奇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在一個叫博伊西的小鎮度過。那是在20世紀50年代,他形容彼時小鎮生活的氛圍是「夢幻」的。「但(20世紀)50年代的氛圍並非完全是積極樂觀的,我一直能感受到有什麼事正在暗中湧動。」當他天黑後在社區轉悠時發現,有些房子燈光明亮,「看起來很溫暖」,有些則燈光暗淡,甚至一片漆黑,他意識到,「裡面可能正發生著不那麼愉快的事」,而事實上,他也的確遇到過暴力、死亡事件,可那個時候他還小,對這些事無能為力。

「……兒時的經歷確實能塑造一個人,我在博伊西度過的時光對我就有巨大影響,」林奇在《夢室》中自述,「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想像一下打棒球:你把球擊飛,知道球再觸碰到某個物體,它才會往回飛。這期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空白空間,球也已經離開了很久。但它終將往回飛,向你的方向飛去,而你正是一開始擊球的那個人。」

消失的工業城市生活方式

大衛·林奇不是一開始就成為大衛·林奇的。

「青少年時期我完全不在意電影。」林奇回憶,「我去過幾次電影院,可為什麼要去電影院呢?裡面又冷又暗,時間在匆匆流過。那時間可以用來幹多少事啊。」

讀九年級的時候,林奇決定做一名畫家。在這之前,他對自然科學感興趣,「這些東西聚合在一起,然後像氫彈一樣爆炸了」。或者說,他終於找到了一種他喜歡的、合適的表達方式,用畫面來呈現他對世界的理解。「我曾經畫過一張花園的素描,花園裡有發動機,還能蹦出石油來,那才是我喜歡的花園——我喜歡人和大自然共存。」在林奇看來,那代表著一個工業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在現實中,它已經消失了。他之後的很多電影作品的故事背景,都與之有關。

生活在一個藝術的圈子裡,對林奇來說,從繪畫過渡到電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比如他最開始拍電影,可能只是想做一種與繪畫、雕塑藝術有關的配合,而他那部名為《字母表》的早期電影作品,拍攝費用則是來自他在藝術學院的同學。

大衛·林奇(《夢室》內文照片)

「最初產生拍電影的念頭時,我聽到了一陣風聲,接著看到畫面在眼前動了起來。因此,風聲和動起來的畫面對我來說同樣重要——電影必須是聲音和畫面在時間中共同運動。」林奇說。

即使林奇已經開始製作電影了,但他依然不常去電影院,也從沒想過自己是那個世界的一分子,他甚至都不懂《字母表》算不算是藝術電影。「我總是說拍電影不過是嘗試,一旦搞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畫面,就大概知道了如何實現。」林奇說。

林奇第一次向電影世界的正式衝鋒其實並不順利。在美國電影學院學習期間,林奇拍攝了《橡皮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工業小鎮上的暗黑且怪誕的故事。林奇或許並不確定選片人有沒有看到這部影片,但他十分肯定,當時不會有很多觀眾喜歡《橡皮頭》。他發現,放映廳裡一個人都沒有,放映員在對著一間空屋子放電影。《橡皮頭》先後遭到坎城電影節、紐約電影節的拒絕,終於被洛杉磯國際電影博覽會接收,但是林奇需要重新剪輯。

「《橡皮頭》沒給我掙到多少錢,但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考慮著要把《火箭羅尼》拍出來。」林奇說。「那個世界」屬於他已經構思許久的另一部作品《火箭羅尼》:「那時候還沒有塗鴉藝術家,那裡都是些尚未完全破敗的舊工廠和工人住宅區,太美好了。然後它們就消失在了視野之中。我從火車上看到的那個世界就消失不見了。」

人類的自我知覺深不可測

跟很多初進電影世界的人一樣,林奇遇到的最大問題或許並不是被電影節拒絕,而是下一部電影的拍攝資金。據麥肯納的採訪描述,林奇的父母提供了很多資金方面的贊助,「這點很了不起:他們一點都看不懂兒子創作的作品,但依舊很支持他」。

1980年,林奇導演的《象人》公映,這讓他在電影世界裡聲名鵲起。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臉長得像大象臉的人,在這個社會裡所遭到的「非人」奇遇。《象人》收穫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聲音樂、最佳藝術指導以及最佳服裝設計在內的8個奧斯卡獎提名。

《象人》

很多中國讀者認識林奇,大概始於他更晚些時候的電影作品《藍絲絨》《我心狂野》《穆赫蘭道》等,在電影網站上,它們一方面被簡單地貼上了「驚悚」的標籤,但是關於它的影評裡,又不乏深度長文。或者說,對很多讀者來說,林奇的電影作品是需要解讀的,需要重新梳理鏡頭和邏輯順序,需要去討論一些「細思極恐」的鏡頭。

在自傳《夢室》中,有不少關於這些電影作品的拍攝花絮,而知道了這些再去看電影,或許會消解一些緊張的氣氛。

「雖然電影中暴力重重,林奇本人卻保持著陽光,總在片場騎一輛粉紅色的自行車,車把上飄揚著彩條裝飾帶,口袋裡塞滿了M&M花生巧克力豆。」據《夢室》的介紹,林奇在《藍絲絨》的拍攝現場是這樣的,看上去無憂無慮。而觀看電影的我們大概也很難想像到,「有天他們要拍攝一場情緒非常爆裂的戲,需要羅西裡尼憔悴地在街頭徘徊,臉上帶著被嚇壞的表情,而且全身一絲不掛。那天整個小城的人幾乎都出動圍觀了,還帶著野餐和凳子」。

林奇的電影裡,很多特殊的道具都是他自己做的。《藍絲絨》裡有一個鏡頭,紅磚建築牆上,油井架吊杆的影子上上下下。「大銀幕上看起來很壯觀,實際上是大衛用剪刀和硬紙板做出來的迷你吊杆,硬紙板被膠帶和訂書針固定在一起,然後拴在繩子末端模擬上上下下的樣子。」《穆赫蘭道》中那個關鍵道具藍盒子,也是林奇親手做的。

《藍絲絨》

在今天的電影世界裡,林奇已經是被影迷「封神」的電影製作人,一本《夢室》不足以詳解他的人生。正如他和麥肯納在《夢室》前言中所說:「人類的自我知覺如此深不可測,並不足以用書本有限的體量加以概括,而且每一段經歷都如此複雜,擁有眾多面孔,遠不是語言能夠表述清楚的。我們想完成一件確定的作品,最終也不過是向深潭中瞥了一眼。」

作者:江丹

相關焦點

  • 大衛·林奇:我喜歡一頭扎進一個由我製造或是發現的夢的世界
    我發現,如果你稍微進一步地觀察一下這個美麗的世界,你總能在底下找到紅螞蟻。因為我是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長大的,所以這更讓我覺得天差地別。我是通過絕對的特寫鏡頭來看人生的。比如說,唾沫就跟鮮血混成了一體。平和的環境只能是遠景。我有很多朋友,但我喜歡孤獨一人在花園裡觀看昆蟲的蠕動。我倒真是有個田園牧歌般的童年。唯一令我不安的是許多精神病患者也號稱他們有非常快樂的童年。
  • 大衛·林奇,一個來自異世界的偉大導演
    這位做文化評論出身的策展人,對全球藝術之都紐約的電影人、從業者、影迷和觀眾到底能看到哪些電影,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推薦閱讀:在紐約看什麼電影,他說了算!丹尼斯·林提供了觀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視角:經年累月的神秘與崇高之謎,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創造能量,美國觀念以及善惡理論。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最終關注的,還是那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本傳記能成為解開林奇電影中謎團的那把鑰匙嗎?林奇的作品,容易讓公眾對他產生如下預設:這是一個活在自己有趣卻瘋狂的私人世界中的怪人,精神狀態可能不太穩定,並且對現實世界和身邊瑣事興趣寥寥。但在書中那些深入接觸過林奇的受訪者口中,他性情穩定,氣質陽光,心態溫暖平和,並且對他人抱有真摯的善意與愛。他待人友善、一視同仁,即便是劇組中為他送咖啡的工作人員,都能得到他最真摯的尊重。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最終關注的,還是那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本傳記能成為解開林奇電影中謎團的那把鑰匙嗎?林奇的作品,容易讓公眾對他產生如下預設:這是一個活在自己有趣卻瘋狂的私人世界中的怪人,精神狀態可能不太穩定,並且對現實世界和身邊瑣事興趣寥寥。但在書中那些深入接觸過林奇的受訪者口中,他性情穩定,氣質陽光,心態溫暖平和,並且對他人抱有真摯的善意與愛。他待人友善、一視同仁,即便是劇組中為他送咖啡的工作人員,都能得到他最真摯的尊重。
  • 神秘莫測的夢境 大衛·林奇
    「我喜歡夢境邏輯……但是我幾乎沒從夢中獲得什麼靈感更多時候我的靈感來自於音樂或者散步過程中」奧斯卡·科科斯卡學習他們在歐洲旅行去到法國巴黎、希臘雅典但只呆了15天就決定回美國/因為他去了之後發現自己根本就不喜歡歐洲在那裡的他根本沒有一點靈感他記得在雅典的一個地下室看著壁虎在牆上爬他琢磨著自己居然離麥當勞有7000英裡遠自己根本離不開美國
  • 奧斯卡終於把獎項頒給大衛·林奇這個天才了
    作者|屈臣氏牛頓據外媒報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今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將頒給了:導演大衛·林奇、演員韋斯·斯塔迪、導演麗娜·維爾特米勒。在這份得獎名單中,最被影迷熟悉的必然是天才導演大衛·林奇。這位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以其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
  • 大衛·林奇自傳:請君入「夢」
    「大衛事先跟我說清楚了,他不想在片場看見我,希望能讓自己的創作生活保持獨立。」「我記得查理·魯茨說:『大衛現在進入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新世界。』」萊維西回憶說,「《象人》之後,他的生活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
  • 一舉奪得八項奧斯卡獎提名,好萊塢的非主流導演大衛·林奇
    「沒有誰能夠像大衛·林奇那樣看到這個奇妙又怪異的世界,他的電影是一部真正的電影,當你通過他的電影看到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看完電影後的你,會感受到一種極其獨特的情感。」大衛·林奇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在電影界中,他是一個出了名的不屈不撓的硬漢。
  • 大衛·林奇:真假莫測的潛意識
    我相信在觀影時,人們會陷入一種難以言表的狀態之中,此時,觀眾真正將自己投射進了電影。觀眾是否希望看到這樣的電影呢?電影之於大衛·林奇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儘管我們對電影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大衛·林奇的作品依然是獨一無二的。
  • 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的《橡皮頭》
    在多年之後,他承認在這部電影中的許多抽象場景的背後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費城(Philadelphia)的恐懼情緒經歷的影響,並把這部電影稱為「我的費城故事」。大衛·林奇於1966-1970年期間居住在費城,並在那裡進行繪畫創作,與其女友佩吉(Peggy Reavey)結為夫妻。
  • 大衛·林奇:他明白人的心理、情感,而他卻過得一團糟
    僅有一人破例越過了「禁止入內」的標誌,她就是林奇的大女兒詹妮弗·林奇。「爸爸做面具的時候,我是他的頭部模特。對此我記憶很深刻。我記得鼻子裡插了吸管,有一股溫暖的壓迫感,還記得他在耳邊說話,他發出的聲音,還有他思考時大聲自言自語時嘴唇翕動的樣子。我覺得這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秘密。非常美好。」
  • 大衛·林奇是怎樣成為大衛·林奇的?
    這部充滿隱喻和象徵意味的電視劇,是一部典型的David Lynch式劇集:「我覺得大部分人不願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而我的所有影片都是關於那些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進入的奇異世界。」婚後,他們舉家搬往費城的Fairmount社區,並在那裡買了一棟有12間房的別墅,總價也不過3500美金——因為那個社區總有高居不下的犯罪率。
  • 大衛·林奇的「立體派」夢室 | 《夢室》新書上海沙龍
    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喜歡林奇的人視他為上帝,不喜歡林奇的人認為他和他的作品匪夷所思。但不可否認,無論討厭還是喜歡,大家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如何弄懂林奇?(Lynchian)所以,話說回來,這世界上恐怕只有隻有一個人能寫大衛·林奇……那就是大衛·林奇。
  • 大衛·林奇拍的女人為什麼這麼騷?
    我一直很怕看林奇的電影,我敢看恐怖片,但不敢看林奇。每次看他的電影都怕自己心臟猝死,那種飄忽不定的緊張感,完全超然於生理承受能力之外。所以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林奇拍的女人這麼騷,他喜歡拍攝女人裸體,但絕非帶有色情意味,純粹是一種迷之信仰。
  • 奧斯卡終於給大衛·林奇一個「公道」
    為了給短片《祖母》製作音效,他同他半盲的音效師艾倫·斯普萊特忙活了63天;遇上作曲家安傑洛·巴德拉門蒂之後,林奇激動得不能自已,安傑洛成了他的專屬電影作曲,他說「只要把我的感覺描述給他(安傑洛),他坐下來開始彈鋼琴,我知道就是這個了」。大衛·林奇和約翰·奈夫組了一支樂隊,叫Blue Bob,發表過專輯,也在巴黎登臺演出過。
  • 大衛·林奇的《雙峰》與思辨實在論
    本文把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起點:大衛·林奇的世界是一個物-活力、物-行動者、人-物等價的世界。亦即說,在林奇的世界裡,物和人一樣行動,人則經常像物一樣,在人類中心論和惰性物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等級制度。儘管這個論題可以用到絕大多數林奇的作品中,但它還是最適合《雙峰:回歸》(2017)。
  • 大衛·林奇以後 「看懂」就不那麼重要了
    比如在《穆赫蘭道》中,女主角就是前往好萊塢尋求個人發展(讓人聯想到不久前大熱的《愛樂之城》,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它或者根本就是《穆赫蘭道》的反面),未料夢想破滅,最終自殺身亡;片名「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本身就是好萊塢的一條路,是「電影世界與非電影世界的分界」(《大衛·林奇的奇異世界》),一場追殺和車禍在此地發生。
  • 歡迎回到這座讓人不寒而慄的小鎮 | 大衛·林奇和他的「 雙峰神話 」
    就《雙峰》第一季全七集來說,與其說 大衛·林奇 與 馬克·弗羅斯特 的合作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倒不如說我們看到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細膩、風格更加全面的林奇。> 就對解釋自己的影片含義非常反感,對《雙峰》來說,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清楚明白,而是享受一份錯亂的滋味以及作為錯亂的一代人,與自己失落的靈魂深處重逢的狂喜。
  • 大衛·林奇說,這就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
    揚·亨茨  克茲佐夫·馬扎克  格蕾絲·扎布裡斯基  哈利·戴恩·斯坦通  伊安·艾伯克龍比距離《內陸帝國》面世已有12年了,這中間大衛·林奇再未拍攝過任何一部院線長片。當然,這位在主流電影與獨立製作間遊刃有餘的電影奇才,這12年裡也一直沒有閒下來,他重啟了電視劇集《雙峰》,參與了不少短片的製作,在銀幕和螢屏上客串過角色,當然也不會忘了享受自己那一大串愛好——畫畫、冥想、攝影、音樂甚至自製家具
  • 大衛·林奇發布怪異動畫短片,主角是個只有一句話的頭顱
    新京報訊 當地時間7月7日,著名怪才導演大衛·林奇在視頻網站發布了一部一分半鐘的動畫短片《艾倫·R的歷險記》。這也是林奇繼上個月發布《小蟲子的故事》之後,在個人欄目《大衛·林奇劇場》發布的最新短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