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2020-10-08 南方周末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

對許多影迷來說,大衛·林奇的名字本身就意味著「神秘」二字。從《橡皮頭》到《穆赫蘭道》,從《妖夜慌蹤》到《雙峰》,他的電影是一個個美麗又危險的謎團,人們可以領會到它們的魅惑與兇暴,卻從來都不敢斷言,自己完全「看懂」了其中的哪部。這也讓林奇在作品中埋藏的秘密變得更加誘人。

2020年,由林奇本人授權併合著的官方傳記《夢室》在國內面世。這是一次對林奇生活與創作生涯的全方位審視,海量的第一手採訪資料、近百張高清圖片,加上林奇本人對記憶的反芻,都能讓我們前所未有地了解他的工作方法和所思所想。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最終關注的,還是那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本傳記能成為解開林奇電影中謎團的那把鑰匙嗎?

林奇的背面:一個好夥計

《夢室》雖然名義上是大衛·林奇的自傳,但它並非由林奇獨力完成。整部傳記根據林奇生活與創作生涯的不同階段,分為12個章節,傳記合著者克裡斯汀·麥肯納負責採訪林奇在各個階段的生活伴侶與工作夥伴,並將這些材料整合為口述歷史,林奇則在閱讀過麥肯納寫好的部分後,給出個人回憶和點評,並糾正細節。

這樣的文本組織形式,讓林奇在書中的形象變得十分立體,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數受訪者對林奇的印象都出奇地一致,且與公眾想像中的林奇完全不同。

林奇的作品,容易讓公眾對他產生如下預設:這是一個活在自己有趣卻瘋狂的私人世界中的怪人,精神狀態可能不太穩定,並且對現實世界和身邊瑣事興趣寥寥。但在書中那些深入接觸過林奇的受訪者口中,他性情穩定,氣質陽光,心態溫暖平和,並且對他人抱有真摯的善意與愛。他待人友善、一視同仁,即便是劇組中為他送咖啡的工作人員,都能得到他最真摯的尊重。他也是一個散發著正能量,並且極其照顧他人感受的片場領袖:當演員沒能達到要求時,他會以循循善誘且不傷及對方面子的方式提出意見;當劇組人手不夠、拍攝進度緊張時,他會親自動手布置片場、整理布景、搬運器材,絲毫不覺得幹這些體力活有什麼跌份之處。

在林奇親友的講述中,他對待世界與他人的方式,有一種近乎天真的直接。他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在拍攝《象人》時,真的會向博物館館長提出要把鎮館之寶——「象人」的身體模型借走(最後成功了),而在拍《沙丘》時,他真的會提議讓演員去做一個在臉頰上開兩個小孔的手術(最後失敗了)。

但林奇的天賦也在於這種直接。他能夠在人際交往中,以最直接的方式看清一個人的氣質核心,並將之化為己用。《妖夜慌蹤》的主演比爾·普爾曼,之前總出演忠誠可靠的老好人,但林奇在其眼神中看到了某種強悍與瘋狂,這讓他決定將一個精神分裂的殺妻者角色交給前者。《穆赫蘭道》的主演娜奧米·沃茨,在憑藉本片走紅之前已經在好萊塢掙扎了許久。林奇在面試中看到了她的脆弱與堅韌,並將它們呈現於電影,而沃茨也將林奇視為伯樂,因為在林奇之前,從來都沒有導演把她當成一個值得尊重的個體來對待。

《穆赫蘭道》2001

在林奇本人的講述中,他最注重的並非作品本身,而是通過工作收穫到的一段段奇遇。他歷數著從演員到製片助理在內的每個合作者的獨特個性;他回憶著在洛杉磯街頭吸菸時與一位妓女的邂逅,後者對《內陸帝國》如數家珍。他驚嘆於義大利人和法國人的藝術品味,前者能製造出世上最好的咖啡和建築,後者則可以將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化為藝術;他回味著與費裡尼、馬龍·白蘭度和伊莉莎白·泰勒的相識,費裡尼說他是個「好孩子」,白蘭度喜歡《妖夜慌蹤》,但認為這電影一毛錢都掙不著。至於伊莉莎白·泰勒,林奇在不同場合憑藉自己的小心機,親吻了前者的紅唇三次。「但伊莉莎白太愛跟人結婚了,而我不想和她結婚。」

林奇的正面:黑暗藝術家

不論林奇待人怎樣和善,總有些事情比和善更重要,那就是他的藝術。當你幹涉到他的創作自由時,他會變成一個你最不想惹的人。

如《夢室》中所述,林奇是在拍攝完《沙丘》後想清楚這件事的。他憑藉本片拿到了不菲的導演酬勞,製片人德·勞倫蒂斯貴族般的生活方式,也讓他大開眼界。但到頭來,他讓渡了影片的剪輯權,沒有拍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那或許是讓大衛·林奇真正成為大衛·林奇的時刻。在一個平行世界中,他本可以選擇向好萊塢出賣才華,成為一個更平庸卻更富有的導演。但他為自己曾經對藝術的「背叛」痛悔萬分,決定今後只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作品,不論酬勞高低,並將電影剪輯權牢牢把控在手中。

此後,林奇正式成為美國電影界最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用一部部驚世駭俗的作品,衝擊著觀眾的心理和感官極限,拓展著電影語言的邊界。《雙峰》前兩季掙了大錢,但林奇不覺得那稱得上是正經作品,除了第一集和最後一集;《藍絲絨》、《妖夜慌蹤》和《穆赫蘭道》沒掙到大錢,但至少賺了吆喝,讓林奇成了開宗立派的大師;《雙峰:與火同行》和《內陸帝國》既沒掙到錢,也沒賺到吆喝,但林奇並不後悔:「《沙丘》讓我死了兩次,因為我不喜歡它,而且它賠了錢。《與火同行》只讓我死了一次,因為大眾不喜歡它,但沒關係,我喜歡它。」

林奇之所以能成為林奇,對藝術的信念只是基礎,他的藝術本身才是根本。林奇在生活中或許和藹溫暖,可當他在創作中探索靈魂的黑暗地帶時,卻執拗無畏,他從不懼怕和人性中邪惡瘋狂的一面短兵相接。人們常常藉助弗洛伊德理論來詮釋林奇作品,但這種刻板的解讀方式,忽略了林奇電影的真正杰出之處:它們用氛圍滿滿的畫面和聲音,呈現出一個介於現實與夢幻之間的世界,並使其中湧動著種種複雜甚至相互牴牾的情感。而這正是人類靈魂的真相。

所以《夢室》解開了林奇電影中的那些謎團嗎?顯然沒有。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林奇的電影是用來感知的,而不是用來破解的,如果你不認可這點,你很可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觀眾。

但另一方面,《夢室》解開了關於林奇本人的謎團嗎?答案似乎是確定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林奇一半開朗,一半瘋狂,一半和善,一半執拗,像極了他的那部傑作《穆赫蘭道》。《穆赫蘭道》既向你展現世界的殘酷現實,又為你提供關於理想世界的豐滿夢境,但它時刻都在提醒你,夢境與現實都不是世界的全部。這正如大衛·林奇的黑白兩面,相輔相成,既在放映時攪擾你的靈魂,又在落幕後為你帶來寬慰。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吳澤源

相關焦點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林奇的背面:一個好夥計《夢室》雖然名義上是大衛·林奇那或許是讓大衛·林奇真正成為大衛·林奇的時刻。在一個平行世界中,他本可以選擇向好萊塢出賣才華,成為一個更平庸卻更富有的導演。但他為自己曾經對藝術的「背叛」痛悔萬分,決定今後只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作品,不論酬勞高低,並將電影剪輯權牢牢把控在手中。此後,林奇正式成為美國電影界最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用一部部驚世駭俗的作品,衝擊著觀眾的心理和感官極限,拓展著電影語言的邊界。
  • 大衛·林奇發布怪異動畫短片,主角是個只有一句話的頭顱
    新京報訊 當地時間7月7日,著名怪才導演大衛·林奇在視頻網站發布了一部一分半鐘的動畫短片《艾倫·R的歷險記》。這也是林奇繼上個月發布《小蟲子的故事》之後,在個人欄目《大衛·林奇劇場》發布的最新短片作品。
  • 大衛·林奇丨拍《橡皮頭》的那五年,我簡直瘋了
  • 大衛·林奇:真假莫測的潛意識
    而且你也對此深信不疑那麼你就可以用它表述一切——大衛·林奇電影之於大衛·林奇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儘管我們對電影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大衛·林奇的作品依然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本文的主旨應該是大衛·林奇之於電影的意義。
  • 大衛·林奇的「立體派」夢室 | 《夢室》新書上海沙龍
    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喜歡林奇的人視他為上帝,不喜歡林奇的人認為他和他的作品匪夷所思。但不可否認,無論討厭還是喜歡,大家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如何弄懂林奇?(Lynchian)所以,話說回來,這世界上恐怕只有隻有一個人能寫大衛·林奇……那就是大衛·林奇。
  • 大衛·林奇自傳:請君入「夢」
    同年,懸疑犯罪電視劇《雙峰》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狂熱席捲全國——大衛·林奇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終於為世人所熟知。(Lynchian)所以,話說回來,如果林奇老爺子出傳記,這世界上恐怕只有一個人能擔此重任——那就是大衛·林奇。
  • 神秘莫測的夢境 大衛·林奇
    大衛·林奇David Lynch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攝影師、漫畫家、作曲家大衛·林奇是能工,是巧匠他創造了自己專屬的超現實風格Julee Cruise是大衛·林奇音樂上的伯樂林奇曾為其第一張專輯創作歌詞偶爾參與樂器錄製在電影中搖滾樂的使用給他的電影帶來了一種狂亂的氛圍
  • 「午夜場」之父巴倫霍茲去世,曾提攜大衛·林奇和科恩兄弟
    早年經營影院期間,他開創了午夜場的放映模式;其後作為電影發行商和製作人,他憑藉獨到的品味和對傑作的敏銳嗅覺,挖掘了大衛·林奇、科恩兄弟等如今在世界影壇舉足輕重的導演,堪稱是紐約獨立電影發展壯大的見證人。本·巴倫霍茲晚年照本·巴倫霍茲1935年10月5日出生在烏克蘭沃裡尼亞地區一個名為庫皮奇夫的小村莊。
  • 奧斯卡終於給大衛·林奇一個「公道」
    一分鐘不到、只有20個詞(英文)。林奇的好朋友、長期合作者凱爾·麥克拉克倫、蘿拉·鄧恩、伊莎貝拉·羅西裡尼、昆汀、小李出席了頒獎禮,跟林奇一起分享了這個榮譽。林奇電影裡那不可思議的鬼魅感至少有一半應歸功於聲音。為了給短片《祖母》製作音效,他同他半盲的音效師艾倫·斯普萊特忙活了63天;遇上作曲家安傑洛·巴德拉門蒂之後,林奇激動得不能自已,安傑洛成了他的專屬電影作曲,他說「只要把我的感覺描述給他(安傑洛),他坐下來開始彈鋼琴,我知道就是這個了」。
  • 大衛·林奇的《雙峰》與思辨實在論
    本文把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起點:大衛·林奇的世界是一個物-活力、物-行動者、人-物等價的世界。亦即說,在林奇的世界裡,物和人一樣行動,人則經常像物一樣,在人類中心論和惰性物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等級制度。儘管這個論題可以用到絕大多數林奇的作品中,但它還是最適合《雙峰:回歸》(2017)。
  • 大衛·林奇:他明白人的心理、情感,而他卻過得一團糟
    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
  • 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的《橡皮頭》
    在這樣一部超現實主義題材中,故事情節是極度的荒誕離奇,充滿了後工業時代的噪音,人物之間處在病態和不可理解的張力之中,現實與夢境非線性糅合碾磨,如漆膠般難以區分剝離。大衛·林奇的作品結構素以陰暗晦澀出名,在整個電影藝術界被稱為「純粹的超現實主義者」。
  • 奧斯卡終於把獎項頒給大衛·林奇這個天才了
    作者|屈臣氏牛頓據外媒報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今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將頒給了:導演大衛·林奇、演員韋斯·斯塔迪、導演麗娜·維爾特米勒。在這份得獎名單中,最被影迷熟悉的必然是天才導演大衛·林奇。這位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以其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
  • 大衛·林奇以後 「看懂」就不那麼重要了
    大衛·林奇,一個讓人興奮又害怕的名字。
  • 大衛·林奇是怎樣成為大衛·林奇的?
    ▲ 林奇早年的恐懼與野心 ▲只有少數人
  • 大衛·林奇: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
    提起大衛·林奇,中國讀者會想起什麼?《藍絲絨》《穆赫蘭道》,還是《雙峰》?近日,他的首部自傳《夢室》在中國上架,除了講述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大衛·林奇是如何成為大衛·林奇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他獨具一格的電影表達,都不是憑空而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 大衛·林奇說,這就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
    《內陸帝國》由蘿拉·鄧恩主演,這也是這位女星與大衛·林奇的第三次合作。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林奇最晦澀的作品,也是他迄今最後一部院線長片。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農曆戊戌年十月二十九2006.12.6 《內陸帝國》上映
  • 大衛·林奇,一個來自異世界的偉大導演
    《穆赫蘭道》《藍絲絨》《妖夜慌蹤》《內陸帝國》《雙峰》……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品,全都出自美國當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者(或許沒有之一)大衛·林奇之手。你也許已經看過了大衛·林奇的所有電影作品,但是你知道是什麼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走上了電影之路嗎?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讓他拍出了《穆赫蘭道》這樣詭異怪誕卻又讓人完全無法忘懷的作品?
  • 「松社薦書」鬼才導演大衛·林奇敞開所有,回應一切
    「一半的拍攝都在夜裡進行,這種情況下的照明很複雜。」埃爾姆斯在回憶林奇如何用燈光製造氛圍時如此說,「仔細看看桑迪家外人行道旁的樹,它們不光是一簇簇樹木,還是帶有質感和細節的綠樹,被街燈照射著,這都是我們精心布置出來的。當時那條街上沒有街燈,我們特意找來了電力公司——現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他們居然答應了!他們幫忙豎起了電線桿,我們則用電線串起路燈。光線營造出了我和大衛想要的豐富感。」
  •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要為觀眾介紹的是六位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導演的經典作品,分別是:「美國電影之父」大衛·格裡菲斯100年前執導的浪漫愛情片《一路向東》、蘇聯詩電影代表人物杜輔仁科90年前執導的《大地》、喜劇大師卓別林80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的膾炙人口的《大獨裁者》、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60年前執導的現代主義電影先鋒作《奇遇》、義大利電影大師貝託魯奇50年前執導的知識分子反思傑作《同流者》、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