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2020-07-24 上觀新聞

影 史 推 薦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片單中,「影史推薦」單元是專門針對一些在電影史上有重要影響力且又遇到了周年慶的作品,今年的「影史推薦」單元裡,要為觀眾介紹的是六位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導演的經典作品,分別是:

「美國電影之父」大衛·格裡菲斯100年前執導的浪漫愛情片《一路向東》、蘇聯詩電影代表人物杜輔仁科90年前執導的《大地》、喜劇大師卓別林80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的膾炙人口的《大獨裁者》、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60年前執導的現代主義電影先鋒作《奇遇》、義大利電影大師貝託魯奇50年前執導的知識分子反思傑作《同流者》、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林奇40年前執導的暖心之作《象人》。下面就來看看它們各自的精彩介紹吧:

一路向東

Way Down East

-192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百年前的浪漫主義經典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大衛·格裡菲斯執導的浪漫愛情默片經典,根據同名舞臺劇改編,講述鄉下女孩安娜的愛情悲喜劇。影片耗資70萬美元拍攝,是當時格裡菲斯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麗蓮·吉許扮演安娜,她那楚楚動人、我見猶憐的神態舉止吸引了大量觀眾入場。片中的冰上搶險段落最為扣人心弦,當時並沒有特技演員,因此所有演出都由吉許親自完成,格裡菲斯也在現場拍攝中被凍傷臉部。影片於1920年上映後票房突破450萬美元,成為默片史上票房第四高的電影。

大地

Earth

-193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蘇聯詩電影代表作

烏克蘭電影大師杜輔仁科的「烏克蘭三部曲」最終篇,影片部分響應了史達林提出的「農村集體化」,講述的是農民建立集體農莊時與富農的鬥爭。杜輔仁科根據自己祖父的形象設計主角,用其開創的詩電影風格飽含深情地拍出了故鄉土地之美。影片在蘇聯上映後遭受到了嚴厲批判,部分內容被刪減。時至今日,此片已被視為蘇聯電影的經典作品,與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相提並論,塔可夫斯基把此片列為自己最愛電影之一。1954年,本片在布魯塞爾世博會上被117位電影史學家評為影史十二部最佳電影之一。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喜劇的最高境界都在這兒了

喜劇大師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首部真正有聲片,講述一戰結束後,一位面貌酷似獨裁者辛格爾的猶太理髮師的離奇遭遇,諷刺了當時正在歐洲屠殺猶太人的納粹獨裁者希特勒。影片經典場面層出不窮,包括辛格爾與氣球製成的地球儀翩翩起舞、兩大獨裁者比坐高等等。卓別林在片尾的那段一氣呵成、慷慨激昂的演講,痛斥無恥獨裁者,呼喚人們追求和平,堪稱喜劇電影史上最感人的演講段落。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獎等五項提名。

奇遇

L'avventura

-196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現代主義電影的裡程碑

在1960年坎城電影節上,兩部義大利電影共同改變了世界電影的未來風貌,一部是獲金棕櫚大獎的《甜蜜的生活》,一部是獲評審團獎、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執導的《奇遇》。影片的故事主線是荒島尋人,但完全放棄了傳統故事片的線性敘事法則,觀眾認定的女主角在影片裡出現沒多久就消失了,真正主導影片進展的是另一位女主角的內心波動,影片因手法超前而在坎城引起評論界巨大爭議,但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現代主義電影時代。女明星莫尼卡·維蒂那慵懶而心不在焉的神情更成為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資產階級的時代象徵。

同流者

The Conformist

-197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阿飛正傳》剪輯與攝影的靈感來源

根據義大利小說家莫拉維亞的名著改編,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義大利,破落貴族子弟馬塞洛如何成為一個法西斯主義者並參與殺害了自己的老師,又在納粹垮臺後搖身一變的故事。時年29歲的義大利電影大師貝託魯奇出手不凡之作,通過反思法西斯主義在當年義大利的盛行,警示當代義大利知識分子在價值觀混亂時期的矛盾與彷徨。影片由攝影大師斯託拉羅掌鏡,布光風格參考自卡拉瓦喬的名畫《聖馬太蒙召》,配合各樣獨特的」籠子「造型,打造出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榮獲柏林電影節記者特別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980-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看點:大衛·林奇最暖心之作

約翰·梅裡克因臉部畸形導致臉長得像大象而受盡虐待,在遇到好心醫生後生活為之改變。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林奇執導的這個看似怪誕但卻始終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傳記故事,是其四十多年創作生涯中最暖心之作。英國兩大戲王安東尼·霍普金斯和約翰·赫特出演本片,赫特的象人造型每天要花七小時化妝、兩小時卸妝,拍攝期間受盡折磨。影片獲得奧斯卡獎八項提名,但最終顆粒無收。業內人士為影片鳴不平,寫信給奧斯卡組委會提議影片應獲得化妝榮譽獎,組委會雖然拒絕,但也及時醒悟,在次年正式設立最佳化妝獎。

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第一時間掌握2020年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重磅片單。

註:如遇片目變動,以實際排片為準。

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2020上海國際電影節片單匯總

向大師致敬丨費德裡科·費裡尼

浪蕩兒丨騙子丨甜蜜的生活丨八部半丨朱麗葉與魔鬼丨小丑丨羅馬風情畫丨阿瑪柯德丨訪談錄丨月吟

影展精粹

奧利格丨艾娃的伊甸園丨控制點丨阿布·萊拉丨亞當丨熱帶雨丨時光機丨空調丨眼淚之鹽丨乳牙丨年輕的阿邁德丨一條狗的死亡

喜劇愛妻物語丨白上加白丨小偷的女兒丨好夢一日遊丨鎏金的聲音丨回聲丨瓦蘭:天使之谷丨阿特拜的戰鬥丨女生們丨燈塔丨管道丨南法撩妹記

風之電話丨650萬丨猴子丨母親丨再見,吾愛丨完美候選人丨我的心跳你做主丨夏季之白丨老人永生丨真相丨1917

萬花筒

下一步幸福丨愛在人間丨真相與正義丨祝你生日快樂丨好久不見丨紅月丨赤足皇帝丨愛情隔離丨熱血狂花丨絕命鱷口丨陪考老炮兒

香巴拉丨颶風丨歐洲美人丨高喬·吉爾的死與生丨我的笨狗丨回放丨某處,某人丨最終判決

我的寶貝丨普雷薩丨海熱症丨安娜丨父親丨翻譯疑雲丨心願房間丨夢遊者丨魔咒丨兩條藍線丨登月荒談

大愛之畫丨薩維奇丨越獄協議丨被詛咒的歲月丨香水丨新生丨屏住呼吸丨惡劣天氣丨勒熱夫戰役

向大師致敬 | 克勞德·夏布洛爾

漂亮的塞爾吉丨好女人們丨包法利夫人丨冷酷祭典

松竹映畫100年

醜聞丨砂之器丨獨生子丨楢山節考丨切腹

霓虹映畫

丨群星之城丨愛情人偶丨星期三消失了丨謊話連篇2丨颱風家族丨靜悄悄的雨丨最初的晚餐丨跳舞吧!三田丨架空OL日記

向大師致敬丨今 敏

千年女優丨東京教父丨紅辣椒

特別策劃「三星公司」

光榮戰役丨天涯淪落兩心知丨西雅圖夜未眠丨燃情歲月丨甜心先生丨盡善盡美丨佐羅的面具

新視野

現代啟示錄丨我們丨小丑回魂2丨睡夢醫生丨極限喬丹丨大熊貓

SIFF紀錄

平凡的神丨女兵切爾西丨這不是電影丨戰火中的攝影師丨再次走到突破口丨果斷出拳丨犬與狼之間丨為師不易

尋找波斯豹丨委內瑞拉往事丨遊輪上的國王丨精神0丨殊途不同歸丨那就是我丨單親父子流浪記丨遠山的懷抱丨愛的結晶

向大師致敬 |吳貽弓

城南舊事|闕裡人家

SIFF動畫

瘋狂大變身2丨尼古拉斯的新裝丨孟買玫瑰丨純種狼丨垃圾總動員丨普羅米亞丨角落小夥伴:魔法繪本裡的新朋友丨在這世界的(還有更多的)角落

午夜驚奇

下女丨螺絲在擰緊丨開場號丨睡夢醫生丨我們丨小丑回魂2丨忌日快樂2丨遺落家庭

向大師致敬丨北野武

兇暴的男人丨奏鳴曲丨玩偶丨座頭市

特別策劃「幸福小康」

五朵金花丨人到中年丨北京,你早丨美麗的大腳丨馬背上的法庭丨十二公民丨米花之味丨我不是藥神

4k修復

刺青丨安詳之獸丨現代啟示錄丨遙遠的旅程丨獵鹿人丨白髮魔女傳丨夜半歌聲丨黑色絲綢丨祝福

聚焦義大利

徒手無刺丨堡壘丨哈馬馬特丨王國丨無重力男子丨假日情誼丨好球手丨平凡的正義丨不朽的西羅丨十八個禮物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丨哈利·波特與密室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日本電影周

Shape of Red丨芳醇丨樂園丨不痛的死法丨荒井小姐的秘密生活丨碧藍之海

相關焦點

  • 上海電影節丨影史推薦:大衛·林奇與貝託魯奇的奇遇
    單元是專門針對一些在電影史上有重要影響力且又遇到了周年慶的作品,今年的「影史推薦」單元裡,要為觀眾介紹的是六位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導演的經典作品,分別是:「美國電影之父」大衛·格裡菲斯100年前執導的浪漫愛情片《一路向東》、蘇聯詩電影代表人物杜輔仁科90年前執導的《大地》、喜劇大師卓別林80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的膾炙人口的《大獨裁者》、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60年前執導的現代主義電影先鋒作《奇遇
  • 緬懷驚世駭俗的貝託魯奇
    1.從羅馬到巴黎,從西方到東方——貝託魯奇個人生涯貝納爾多·貝託魯奇1940年3月16日出生於義大利的帕爾馬。他從小生活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氛圍中,父親是著名詩人、影評人。少年時期的貝託魯奇便在詩歌界嶄露頭角,15歲時,他以詩集《求謎》獲得了維阿雷齊獎。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對許多影迷來說,大衛·林奇的名字本身就意味著「神秘」二字。林奇的背面:一個好夥計《夢室》雖然名義上是大衛·林奇的自傳,但它並非由林奇獨力完成。《穆赫蘭道》2001在林奇本人的講述中,他最注重的並非作品本身,而是通過工作收穫到的一段段奇遇。
  • 大衛·林奇: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
    提起大衛·林奇,中國讀者會想起什麼?《藍絲絨》《穆赫蘭道》,還是《雙峰》?近日,他的首部自傳《夢室》在中國上架,除了講述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大衛·林奇是如何成為大衛·林奇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他獨具一格的電影表達,都不是憑空而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林奇的背面:一個好夥計《夢室》雖然名義上是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2001在林奇本人的講述中,他最注重的並非作品本身,而是通過工作收穫到的一段段奇遇那或許是讓大衛·林奇真正成為大衛·林奇的時刻。在一個平行世界中,他本可以選擇向好萊塢出賣才華,成為一個更平庸卻更富有的導演。但他為自己曾經對藝術的「背叛」痛悔萬分,決定今後只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作品,不論酬勞高低,並將電影剪輯權牢牢把控在手中。此後,林奇正式成為美國電影界最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用一部部驚世駭俗的作品,衝擊著觀眾的心理和感官極限,拓展著電影語言的邊界。
  • 貝託魯奇走了,留下的不只是《末代皇帝》
    貝託魯奇註定是個功成名就的導演。1972年,貝託魯奇憑藉《巴黎最後的探戈》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第31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提名。此後,貝託魯奇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各大權威獎項中。1984年,貝託魯奇第一次來中國。
  • 貝託魯奇去世了,他留下的美麗永存
    貝託魯奇,當然就像他電影裡的美國青年馬修,也曾長期混跡在這裡,觀看了大量獨立電影、地下電影。有人說,貝託魯奇的電影是介於詩歌與歷史之間的存在。貝託魯奇自己曾說過:「帕索裡尼就是我的另一位父親」。他曾回憶自己第一次見到帕索裡尼,是緣於與父親的私交,導演來自己家中作客。當時他不過十四、五歲,見到大導演帕索裡尼,緊張得不行。但他們很快成了朋友,一起寫詩,交流心得,甚至貝託魯奇的電影之路也始於給帕索裡尼做助理。
  • 關於貝託魯奇,不能只知道《末代皇帝》
    ©《戲夢巴黎》劇照正如貝託魯奇回憶和拍攝的那樣,情色成為68年革命的主流。革命、政治、歷史、情色,貝託魯奇的幾乎所有電影,其實都可以說是對60年代幻想的某種投影。人生導師帕索裡尼有人說,貝託魯奇的電影是介於詩歌與歷史之間的存在。一首《末代皇帝》的長篇敘事詩、一段《一九零零》的六小時階級反思史,還有《偷香》這樣的詩意小調。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貝託魯奇首先是一位詩人,他也相信,電影製作本身就是另一種詩歌。
  • 貝託魯奇離開了,他的電影卻在這世間永放光芒
    貝託魯奇最開始是師從同樣具有共產主義政治抱負的法國電影巨匠——戈達爾。戈達爾作為影像意念化的先驅對貝託魯奇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很多貝託魯奇的影片都可以看出端倪。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的貝託魯奇對資本主義的腐朽生活非常的反感,正如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裡面的主人公同樣是個資產階級家庭的富家子弟,深受新興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決心推翻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
  • 貝託魯奇的神作《末代皇帝》,其內核是中國歷史嗎?
    後來馬克·佩普羅(Mark Peploe)接替了溫加裡的位置,英國人佩普羅其實是貝託魯奇的小舅子,他的姐姐克拉爾·佩普羅(Clare Peploe)即是貝託魯奇的妻子。我個人揣測,佩普羅的主要職責大概就是寫作英語劇本,畢竟英語不是貝託魯奇的母語,在拍片現場他主要是用義大利語指揮工作人員、群眾演員的,中方派了現場翻譯協助。
  • 貴圈|貝託魯奇:關於那場強暴戲,我感到內疚,但並不後悔
    那之前,貝託魯奇的上一部史詩電影是長達5個小時、以階級鬥爭為主題的《1900》,幾乎斷送了他與好萊塢的合作。 上映於1970年的《同流者》是貝託魯奇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作品,也被視為一部深入描摹法西斯主義者心理活動的電影。對一些人來說,與貝託魯奇這些早年的電影相比,《末代皇帝》雖然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卻是相對沉悶的。
  • 因為一封信,被拒絕的貝託魯奇,心甘情願介紹梁家輝出演《情人》
    原來,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貝託魯奇正在籌備自己的影片《末代皇帝》,講的正是溥儀的前半生的故事。當看到梁家輝扮演的溥儀後,他十分激動,當即一拍大腿,決定了一定要把這個年輕人找來演自己電影裡的溥儀。正是因此,才有了千裡迢迢來找梁家輝談了半個小時的一幕。
  • 貝託魯奇與《末代皇帝》的光輝歲月,在故宮拍電影有多難?
    得益於貝託魯奇西方的表達方式,《末代皇帝》才能夠在奧斯卡上橫掃千軍,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9項大獎,並全部獲獎。這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能在奧斯卡上斬獲壓軸大獎最佳影片的,具有中國血統的電影。以前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包括貝託魯奇本人在內,中國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國度,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西方交流並不像現在這麼頻繁,幾乎沒有人敢貿然來陌生的中國大陸拍電影。
  • 神秘莫測的夢境 大衛·林奇
    大衛·林奇David Lynch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攝影師、漫畫家、作曲家大衛·林奇是能工,是巧匠他創造了自己專屬的超現實風格Julee Cruise是大衛·林奇音樂上的伯樂林奇曾為其第一張專輯創作歌詞偶爾參與樂器錄製在電影中搖滾樂的使用給他的電影帶來了一種狂亂的氛圍
  • 大衛·林奇的《雙峰》與思辨實在論
    本文把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起點:大衛·林奇的世界是一個物-活力、物-行動者、人-物等價的世界。亦即說,在林奇的世界裡,物和人一樣行動,人則經常像物一樣,在人類中心論和惰性物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等級制度。儘管這個論題可以用到絕大多數林奇的作品中,但它還是最適合《雙峰:回歸》(2017)。
  • 深讀丨戲夢巴黎:貝託魯奇一個人的獨白
    22歲的詩人貝託魯奇,由詩人改行當導演。開始了他的電影夢幻之旅。就像片中的美國青年馬修,坐在電影院裡,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大熒幕,漂亮的唇角高高揚起,像他這樣一個沉迷於藝術的青年,僅僅沉浸於光影總便輕易得到了滿足。
  • 又汙又文藝又有深度的義大利老頭,貝託魯奇經典影片了解一下
    資源君:杜一無二 文字編纂:綠流貝納爾多·貝託魯奇1940年3月16日出生於 義大利帕爾馬,父親是一名詩人、影評人,在這種家庭環境下,貝託魯奇在首部發表的文學作品就獲得維雅雷吉歐文學獎,不久後,貝託魯奇又成為了義大利著名導演帕索裡尼的首席助手,他在電影方面的才華也漸漸被挖據出來。
  • 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的《橡皮頭》
    在這樣一部超現實主義題材中,故事情節是極度的荒誕離奇,充滿了後工業時代的噪音,人物之間處在病態和不可理解的張力之中,現實與夢境非線性糅合碾磨,如漆膠般難以區分剝離。大衛·林奇的作品結構素以陰暗晦澀出名,在整個電影藝術界被稱為「純粹的超現實主義者」。
  • 奧斯卡終於給大衛·林奇一個「公道」
    大衛·林奇是誰?大衛·林奇和約翰·奈夫組了一支樂隊,叫Blue Bob,發表過專輯,也在巴黎登臺演出過。《穆赫蘭道》原聲中的「go get some」和「mountains falling」即他倆的合作品。
  • 奧斯卡終於把獎項頒給大衛·林奇這個天才了
    作者|屈臣氏牛頓據外媒報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今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將頒給了:導演大衛·林奇、演員韋斯·斯塔迪、導演麗娜·維爾特米勒。在這份得獎名單中,最被影迷熟悉的必然是天才導演大衛·林奇。這位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以其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