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他明白人的心理、情感,而他卻過得一團糟

2021-02-15 WeLens

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回顧20世紀的電影史時,我們是無法繞過他的。

1983年《沙丘》拍攝現場,瑪麗·菲斯科攝影

恐懼、性、暴力、死亡、超現實、潛意識……關於林奇,有很多關鍵詞,卻沒辦法找到一個確切的詞語來定義他的風格,只能說——這很林奇!(Lynchian)

林奇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大衛·林奇72歲完成的一部「確定」之作——《夢室》。這本書採用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傳記寫作方式 ——  一部回憶錄與自傳「合璧」的傳記,由傳記作家克裡斯汀·麥肯納與大衛·林奇合作完成。麥肯納採訪了與大衛·林奇有關的一百多位身邊人,包括歷任女友,家人,合作過的演員、經紀人、音樂人,以及各領域的事業夥伴……通過身邊人的回憶,記錄了林奇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林奇在通讀麥肯納的段落後,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回應和補充,寫出自己的章節。李安在看完傳記後評價道:林奇的電影鮮,人鮮,寫起自傳的方式也很鮮。如果說大衛林奇是一個黑色的房間,《夢室》就是打開它的鑰匙。當然,也許打開後你發現裡面什麼也都有,只是一片更黑的黑,偶爾有光從縫隙裡透過來,像是半夢半醒。在《夢室》中,我們或許會清楚為何是這個叫「大衛·林奇」的高個子金髮小子成為了「我們時代最重要的電影大師」。你可以用整整一本書來講述一天裡發生的事情,卻仍舊什麼都抓不住!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個奧秘,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解開,無論知道與否,你我都在向著這樣的地方進發。書中展示了很多電影的臺前幕後,其中就包括《象人》。34歲的林奇和這部自編自導之作被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38屆美國金球獎、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電影類獎項提名頒獎。

傳記作家筆下的《象人》

 

象人,真實姓名為約瑟夫·梅裡克(Joseph Merrick),1862年出生於英國萊斯特城,因嚴重疾病導致天生畸形。他先是從事了一份殘忍的工作——在餘興表演中出演怪物,後來被送到了倫敦醫院的病房,由弗雷德裡克·特裡夫斯爵士(Sir Frederick Treves)保護並照料,直到 27 歲時去世。


《象人》電影海報

電影《象人》的主創團隊被上述故事吸引,他們在尋找合適的導演來拍攝時,找來了34歲的大衛·林奇。製片公司負責人(美國喜劇大師梅爾·布魯克斯)提及這次見面:

 「(那次見面)他穿了件飛行員皮夾克,白襯衫的扣子繫到最高處,頭髮剪得像個鄉下人。他很直接,操著一口讓人發狂的中西部口音。我們聊了聊劇本,他說:『我覺得這是個暖心的故事。這個說法打動了我。我們談了很久,他離開後我說:『就是他了,不用再見其他人了。』」

電影進程快速向前推動,林奇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的準備。他會親力親為,想要自己做特效化妝。

在前期製作的12個星期裡,林奇都在做象人這個角色所需要的特效面具。「大衛是個躲在車庫裡獨自工作的瘋科學家,沒人知道他究竟在裡面幹什麼。」《象人》的製片人回憶說。

僅有一人破例越過了「禁止入內」的標誌,她就是林奇的大女兒詹妮弗·林奇。

「爸爸做面具的時候,我是他的頭部模特。對此我記憶很深刻。我記得鼻子裡插了吸管,有一股溫暖的壓迫感,還記得他在耳邊說話,他發出的聲音,還有他思考時大聲自言自語時嘴唇翕動的樣子。我覺得這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秘密。非常美好。」

林奇與女兒詹妮弗

但當林奇向夥伴們揭曉特效面具的時候,可就不那麼美好了。據他的合作夥伴回憶:「他做了個類似真人雕塑的東西,但本質上是個面具。他沒直接以主角為模特,所以這個東西當然戴不到腦袋上,完全失敗了。大衛很受打擊。」

「大家最初對大衛有所質疑,因為所有東西都太暗了。」「我們完全看不清楚自己究竟拍了些什麼。不過大衛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做出決定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成品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了。」

大衛·林奇在《象人》片場,弗蘭克·康納攝影

「大衛在片場表現得很有決斷力,也很有權威。但隱藏在那層外殼之下的其實是很孩子氣的想法:耶,我們在拍電影了!他表現得很成熟,但其實是他身體裡的那個孩子在執導這部電影。」

「他身在英國,非常年輕,也沒有名氣。人們一開始對他很警惕,甚至有些輕視,但我覺得最後他們的態度都完全變了。大衛一旦有了想法就會特別堅持。他不是個輕易打退堂鼓的人。」

「我們要用的是大衛的版本」

拍攝過程中,林奇的生活非常簡單。他每天中午吃一個芝士三明治,省下來的錢最後足夠回到洛杉磯買輛車。他的片場很封閉,很少有外人來。

電影的拍攝進程林奇壓力很大,前妻菲斯科回憶說,「大衛事先跟我說清楚了,他不想在片場看見我,希望能讓自己的創作生活保持獨立。」

《象人》海報

「拍攝越接近尾聲,大衛越覺得電影陷入了困境。他決定讓我看個電影的粗剪版本,劇組幾個工作人員也來了。看完之後,其中一個人給大衛打了電話,說他恨這部電影,要求把他的名字從演職人員表上去掉,因為沒人會相信他居然會跟這種垃圾電影扯上關係。之後我只能天天鼓勵大衛,他才能勉強打起精神。」

「大衛仍舊在做剪輯的時候,百代電影有限公司在沒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自己剪出了個版本,他們給梅爾打了電話,讓他來看看他們剪的這版電影。」

「梅爾說:『我壓根不會去看。我們要用的是大衛的版本。』那些大公司的人會在心理上壓垮你,他們原本要壓垮大衛的,但梅爾給了他前所未有的支持。」

1980年9月,林奇帶著電影拷貝返回了洛杉磯,電影隨後進入了宣傳階段。當《象人》的大廣告牌出現在日落大道上時,林奇和菲斯科依舊住在羅斯伍德的小平房裡,菲斯科回憶說:「剛回家時什麼都沒改變。10月份電影上映之前,大衛仍舊是個默默無聞的人,我們只不過把被電影短暫打斷的普通生活給接續上了。」

林奇設法逃過《象人》的首映式。「大衛太緊張了,根本不敢去,所以他留在羅斯伍德的家裡,幫我照看我6個月大的兒子安德魯,而我陪著爸媽和親戚們參加了首映式。」

林奇的妹妹瑪莎·萊維西回憶說,「大衛沒跟我們透露太多電影劇情,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它是關於什麼的。隨著電影在大銀幕上展開,我們被卷進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我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觀眾們也都被迷住了。」「我向來都知道大衛是個很酷的人,但拍完《象人》之後,我們必須得和整個世界分享大衛了。」

1980年10月3日,電影正式公映,之後收穫了8個奧斯卡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聲音樂、最佳藝術指導以及最佳服裝設計。

得到這些提名時,林奇激動壞了,他和妻子的生活也從一貧如洗變得十分富有。

《象人》片場

好萊塢開始向林奇招手了,他很快經歷了一場名氣的旋風。

「大衛身上有天才的色彩,這點毫無疑問。」梅爾·布魯克斯總結說,「他明白人的心理、情感和心靈。當然另一方面他也過得一團糟,他把自己所經受的情緒和性折磨都投射到了作品中,用這些不斷吞噬著他的感受反過來吞噬我們。他在每部電影裡都聰明地做到了這一點。我愛這個傢伙。」

梅爾看了《象人》的故事之後特別喜歡,說:「這將是布魯克斯影業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於是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指著每個人說:「你來參與。」然後他問:「這個大衛·林奇是誰?」

主創團隊告訴他:「他是《橡皮頭》的導演。」他說:「我想看看。」於是他們給我打電話說:「梅爾想先看看《橡皮頭》,之後再決定是不是讓你拍。」

 

而我說:「很高興能認識你們。」因為我覺得:唉,就這樣了。可他們接著說:「他今天下午就要看,看完之後你得來見見他。」

我到了放映室外的大廳等著,電影放完後,門被突然推開,梅爾向我衝了過來,擁抱了我,說:「你這傢伙是個瘋子,我愛你!」

那種感覺真的很棒,我的美夢成真了。我們在福克斯大樓裡佔了一間辦公室,每天在食堂吃午飯,突然間我覺得自己成了電影行業的正式一員。

我準備自己動手做象人的特效化妝,但到倫敦之後,我接連趕上了好幾件怪事。當時我們住在溫布利的一棟房子裡,房子帶個車庫,我就在裡面用甘油、兒童爽身粉、乳膠、橡膠和其他一些材料做面具。

我告訴自己:「象人的面具一定會失敗。」因為我看見了,看見了未來發生的事情。你當然也可以看見未來,但並不容易,想看的時候不一定能看到,但這種事確實會發生。當時我已經快做好面具了,但是給約翰·赫特(《象人》主角扮演者)試戴上之後他完全不能動了,不過他還是說:「做法很大膽,大衛。」

  

那段日子太可怕了,我他媽的完全成了一個廢物。

梅爾知道情況後,來安慰我:「大衛,你的工作是執導電影。你不應該把其他責任放到自己肩膀上——否則太沉重了——幸好咱們找到了克裡斯·塔克。」跟他聊完之後我就沒事了。

《象人》劇照

有天製作團隊裡的一個人突然走進來說:「大衛,我們想到個好主意,你應該先把電影放給演職人員看。」我說:「呃,是啊,但我還沒完工呢。」結果他說:「他們會理解的——只是迫不及待想看看。」

於是我給他們放了一場,大家都來看了,結果誰都不喜歡。還有些人專門給我寫信,告訴我他們有多不喜歡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他們有多麼失望。之後不久,我迅速結束了電影的全部工作,把這些負面評價和不快樂的事情拋在了腦後。

後來《象人》開始受到影評人熱情的誇讚——甚至可以說有些誇大其詞了。大家都很愛這部電影。類似《象人》這樣的片子,每四年就該出來一部,因為這樣的電影能讓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它是個優美的故事,帶給人美好的體驗,它穿透了時間。

 

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很有意思。馬丁·斯科塞斯因為拍了《憤怒的公牛》也到了現場,就坐在我後面。那個時候在世界上——好吧,應該說直到今天,世界上也沒有哪個人能像當時的羅伯特·雷德福那麼紅,他因為執導了電影《普通人》也到了頒獎現場。

第5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我參加了導演工會獎頒獎典禮,羅伯特·雷德福也來了,但從他腳踩到臺階上的那一刻起,狗仔隊就開始不停地拍照。他都得求他們別拍了。我從沒見過這種陣勢,他實在太紅了。所以《普通人》拿到了所有獎,而我和馬蒂(斯科塞斯)只能空手而歸。

儘管大衛·林奇沒有獲得奧斯卡的小金人,但他也再也回不到無名之輩的日子了。許多人關注林奇,但卻不一定能懂他。《夢室》也許是一把讀懂林奇的鑰匙,書中介紹的電影靈感來源和幕後故事向我們敞開,展現了一個特別的「造夢人」。

👇 點擊下圖開始入「夢」


相關焦點

  • 大衛·林奇:他的人生就是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
    原標題: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美國導演大衛·林奇 (David Lynch)的作品向來充斥著懸疑、性愛與暴力情節,以令人費解的綺麗詭異實驗風格著稱,被評論家奉為「林奇主義」(Lynchian)。
  • 大衛·林奇說,這就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
    《內陸帝國》由蘿拉·鄧恩主演,這也是這位女星與大衛·林奇的第三次合作。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林奇最晦澀的作品,也是他迄今最後一部院線長片。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農曆戊戌年十月二十九2006.12.6 《內陸帝國》上映
  • 大衛·林奇以後 「看懂」就不那麼重要了
    對影迷來說,他的電影就像一場怪夢,看後既讓人心驚膽戰、齜牙咧嘴,但又忍不住再點一下播放鍵。影界甚至以「林奇主義」(Lynchian)來總結大衛·林奇鬼魅的超現實風格,足見其風格之怪異與突兀。近年來,林奇執導的《穆赫蘭道》(2001)一直高居新世紀最佳影片榜單前列,與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難分伯仲。
  • 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
    他從不吝惜膠片去探索不為人知的潛意識,電影的鏡頭往往從心理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都市生活的重重迷局,這位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好萊塢導演可謂藝術全才,從繪畫、攝影到劇作、音樂,再到導演、製片,多領域跨界無所不能。林奇的傳記《夢室》兼顧了傳主敘述與眾人回憶,從主客觀兩個思維渠道採集信息。與其說《夢室》記錄了他叱吒影壇的浮沉一生,不如說這是一部匯聚了諸多靈感的造夢史。
  • 大衛·林奇的《沙丘》,是他老婆逼出來的
    瓷磚地面令人想起阿茲特克人和威尼坦人的情感,但橫梁、拱門上的圖案則令人想起運載工具的衍生品。那裡有弗裡曼人深紫色的洞穴,還有五十英尺長的、難以描述的沙蟲。此外,我們還能看到吉迪普瑪星球的工業荒原。在這個地方,導演《沙丘》的前衛創作者大衛·林奇無疑會有賓至如歸之感。
  • 奧斯卡終於把獎項頒給大衛·林奇這個天才了
    作者|屈臣氏牛頓據外媒報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今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將頒給了:導演大衛·林奇、演員韋斯·斯塔迪、導演麗娜·維爾特米勒。在這份得獎名單中,最被影迷熟悉的必然是天才導演大衛·林奇。這位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以其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
  • 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
    他從不吝惜膠片去探索不為人知的潛意識,電影的鏡頭往往從心理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都市生活的重重迷局,這位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好萊塢導演可謂藝術全才,從繪畫、攝影到劇作、音樂,再到導演、製片,多領域跨界無所不能。林奇的傳記《夢室》兼顧了傳主敘述與眾人回憶,從主客觀兩個思維渠道採集信息。
  • 神秘莫測的夢境 大衛·林奇
    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現代人焦慮鬱悶的精神症候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影象大衛·林奇是能工,是巧匠他創造了自己專屬的超現實風格
  • 歡迎回到這座讓人不寒而慄的小鎮 | 大衛·林奇和他的「 雙峰神話 」
    這位在上世紀70年代出道的加拿大「 怪胎 」用充滿現代意識的個人美學,在銀幕上書寫著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對個體的人文關懷,在導演生涯中,他已經拍攝了超過50部大大小小的作品。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 (2001)他的作品表中幾乎每個標題都顯露出他在電影史上的分量。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對許多影迷來說,大衛·林奇的名字本身就意味著「神秘」二字。林奇的背面:一個好夥計《夢室》雖然名義上是大衛·林奇的自傳,但它並非由林奇獨力完成。整部傳記根據林奇生活與創作生涯的不同階段,分為12個章節,傳記合著者克裡斯汀·麥肯納負責採訪林奇在各個階段的生活伴侶與工作夥伴,並將這些材料整合為口述歷史,林奇則在閱讀過麥肯納寫好的部分後,給出個人回憶和點評,並糾正細節。這樣的文本組織形式,讓林奇在書中的形象變得十分立體,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數受訪者對林奇的印象都出奇地一致,且與公眾想像中的林奇完全不同。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大衛·林奇 圖/Chris Weeks整部傳記根據林奇生活與創作生涯的不同階段,分為12個章節,傳記合著者克裡斯汀·麥肯納負責採訪林奇在各個階段的生活伴侶與工作夥伴,並將這些材料整合為口述歷史,林奇則在閱讀過麥肯納寫好的部分後,給出個人回憶和點評,並糾正細節。這樣的文本組織形式,讓林奇在書中的形象變得十分立體,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數受訪者對林奇的印象都出奇地一致,且與公眾想像中的林奇完全不同。
  • 大衛·林奇:真假莫測的潛意識
    那麼身為觀影者,我們必須同意暫時捨棄自身心理與情感的紐帶,徹底交由藝術家掌握,觀眾必須接受這一點。電影之於大衛·林奇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儘管我們對電影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大衛·林奇的作品依然是獨一無二的。
  • 大衛·林奇 這部神劇讓我們等了他25年
    《雙峰鎮》拍攝現場這種工作關係又是如何導向《雙峰鎮》的呢?他是個男人但他也在哭。這是很少見的,你知道,看到一個警察在哭。這是從羅伊·奧比森那兒學來的,我猜!不對。在這裡,這是當這種「自居心理」得到了強化時的自然流露,這是一種釋放。當一個人沒法說完後半句話,哽咽得無法出聲時,你也就沒救了。你懂得那種感情,它已經充滿了你的全身。
  • 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的《橡皮頭》
    作為一部電影標題,確實令人費解,如同庫布裡克的《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庫布裡克曾向大衛·林奇透露《橡皮頭》是他最喜愛的電影,並成為1980年的《閃靈》的靈感和電影情感基調的來源(庫布裡克組織劇組人員觀看《橡皮頭》)。
  • 他的自傳,影迷們都願意打五星
    大衛·林奇的《夢室》是他古稀之年的用心之作,是容納他70餘年藝術生命的「確定」自傳。書中,林奇首次敞開心扉,以輕鬆坦誠的語言娓娓道來。同年,懸疑犯罪電視劇《雙峰》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狂熱席捲全國——大衛·林奇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終於為世人所熟知。身為導演的大衛·林奇屹立影壇半世紀,當回顧20世紀的電影史時,我們已經無法繞過他。
  • 看不懂他的電影,並不妨礙我崇拜他
    當我尋找作者寫他們心中的大衛·林奇的時候,很多作者都拒絕了,不是沒看過他的片子,而是感覺他就像一座深不可測的高峰,把看他作品的感受用文字的方式來描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大衛·林奇的電影確實可以帶給大家這樣的感覺,除了像《象人》這種比較寓言化的作品之外,他的大多數電影,我們都很難看懂,而且似乎也已經習慣於看不懂,若是能看懂,那還叫大衛·林奇嗎?但我們看電影究竟是在看什麼?
  • 大衛·林奇 電影合集(29部)
    1月20日是著名導演大衛·林奇的生日,為慶祝「教主」生日特整理出此合集,除了我的Top10之一《我心狂野》外,《穆赫蘭道》、《藍絲絨
  • 大衛·林奇: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
    提起大衛·林奇,中國讀者會想起什麼?《藍絲絨》《穆赫蘭道》,還是《雙峰》?近日,他的首部自傳《夢室》在中國上架,除了講述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大衛·林奇是如何成為大衛·林奇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他獨具一格的電影表達,都不是憑空而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 ​【北影節】 大衛·林奇影展精要在此,來挑戰智商和耐受力吧
    鬼才導演大衛·林奇以華麗、詭異、陰鬱的鮮明風格在影史獨樹一幟,夢境、性、暴力、兇殺的元素纏繞並豐滿著他的電影。此外,他的作品對配樂的要求也相當講究。這位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間遊走的大師,善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通過非正常甚至反主流的情節,揭露其背後隱藏的赤裸裸的人性。他的電影多以懸疑驚悚的特色吸引觀眾,但與無腦恐怖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即便反覆觀看、認真揣摩,也需要時間才能理解。
  • 他的電影就像一場怪夢,既膽戰心驚又忍不住暫停
    對影迷來說,他的電影就像一場怪夢,看後既讓人心驚膽戰、齜牙咧嘴,但又忍不住再點一下播放鍵。影界甚至以「林奇主義」來總結大衛·林奇鬼魅的超現實風格,足見其風格之怪異與突兀。近年以來,林奇執導的《穆赫蘭道》(2001)一直高居新世紀最佳影片榜單前列,與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難分伯仲。影片本身神秘和曖昧的特質吸引了太多影迷和學者對其進行解讀,而對於這部電影到底要表達什麼,至今仍然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