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

2020-09-16 北青藝評

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

美國導演大衛·林奇 (David Lynch)的作品向來充斥著懸疑、性愛與暴力情節,以令人費解的綺麗詭異實驗風格著稱,被評論家奉為「林奇主義」(Lynchian)。他從不吝惜膠片去探索不為人知的潛意識,電影的鏡頭往往從心理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都市生活的重重迷局,這位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好萊塢導演可謂藝術全才,從繪畫、攝影到劇作、音樂,再到導演、製片,多領域跨界無所不能。

林奇的傳記《夢室》兼顧了傳主敘述與眾人回憶,從主客觀兩個思維渠道採集信息。與其說《夢室》記錄了他叱吒影壇的浮沉一生,不如說這是一部匯聚了諸多靈感的造夢史。

作為記者、評論家的克裡斯汀·麥肯納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起就以林奇摯友的身份對他及家人朋友、合作夥伴等一百多人進行訪問,每一個採訪對象敘述之後便是林奇基於此作出的回應和佐證,以正片與花絮穿插的手法呈現出了其七十年來的個人生活和藝術生涯。

大衛·林奇的人生就是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疫情阻擋不住他創作欲望的迸發,在隔離期間已經完成了兩部短片的拍攝,在YouTube上連發多個短片引來一眾網友熱捧。從馬廄中取景的無名小卒,到憑藉《象人》《藍絲絨》《穆赫蘭道》三度獲奧斯卡提名的導演,從被坎城電影節拒之門外,再到榮膺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林奇將其炮製出的神秘場景深深地烙印在觀眾的腦海裡,正是這種介乎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幻術成為影壇不可複製的精品。

肆意生長:花心孩子王的歡樂時光

「一切都籠罩在溫和的狀態之中,一切都很鮮活,但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正因為洞察到了種種缺憾,林奇創作的出發點斡旋於善惡美醜兩個極端之間,在看似浮華的表象裡尋覓到難以察覺的細節,或豁然頓悟,或細思極恐,世俗底色映襯著哲理化的思考,乍看茫然若失,反覆推敲便能參透一二。他開闊的思維源於童年時期寬容的生長環境,生長於中產家庭,父母儘可能給予他最大的自由度,提供白紙任他肆意描繪,想像力自由馳騁;酷愛冒險的他參加了「鷹級童子軍」,在森林裡露營體驗生存的艱辛與不易,這都為其後來獨具個性化的創作力做了鋪墊。

由於林奇父親常年處理患病林木,他便耳濡目染獲得了一種超能力,他將這種感覺歸納為「一種能感受到萬物表象之下所潛伏著的『瘋狂的痛苦和腐朽』的能力。」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以及文藝相伴左右的浪漫氛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愛達荷州博伊西永遠是林奇心目中無可替代的黃金歲月,這個甜美夢幻的環境也促成了他精緻審美的養成。

林奇電影作品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溯源到童年往事,就像他說的,「在這一生中,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想像一下打棒球:你把球擊飛,直到球再觸碰到某個物體,它才會往回飛。這期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空白空間,球也已經離開了很久。但它終將往回飛,向你的方向飛去,而你正是一開始擊球的那個人。」

電影《藍絲絨》開場的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就取自林奇小時候看過的童書《我們這條街上的好日子》。久居森林,身臨其境就能體會到大自然壓倒式的權威,與生俱來的焦慮不安使他比普通人的情感更為細膩,電影《穆赫蘭道》裡那輛小車蜿蜒不斷地攀爬似乎永無止境,契合了林奇內在的暗黑特質,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的衣著打扮上。

電影《藍絲絨》劇照

早慧的林奇從童年起就有很好的異性緣,身邊的女友像走馬燈換個不停,而且他天生的領導天賦,是當仁不讓的「孩子王」。當林奇全家搬到維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他的命運也有了轉機,當他認識了密友的藝術家老爹,一種有別於他父母的「非常規」生活令他大開眼界,從此便混跡於工作室,搞創作、聊夢想,忙得不亦樂乎。

林奇對繪畫熱情的高漲放棄了所有活動,在父母眼裡,青春期的叛逆即是誤入歧途,而那時的林奇幾乎堅定了成為藝術家的理想,少年時期的他沉浸在圖像的世界裡,產量多得驚人。暗夜裡的碼頭、動物的屍體自然而然都成了他描摹的對象,同時也不免沾染上藝術家的壞習慣,逃學熬夜、胡鬧酗酒也是家常便飯,還差點成了少年犯。

跌跌撞撞:草根藝術家初長成

「二戰」後的費城滿眼破敗,然而心懷藝術抱負的林奇卻充滿了希望,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就是他心目中的一片綠洲,在學校結交了一批有著實驗色彩的「邊緣人」。這個不折不扣的逃課分子認為,與教室裡中規中矩的基礎課相比,思想火花的碰撞和親自動筆實踐更有利於成長。入學不到半年時間,林奇不僅在雕塑比賽上有所斬獲,還火箭式地直升進了高級班。如果說繪畫是興趣所致,那麼電影就是命運對他的安排,創作時畫中人站在樹林的綠色陰影中,「他形容說自己感受到了『一陣小風』,一瞬間看到畫動了起來,就像上天賜予的禮物。他心中產生了創造動態畫面的想法。」

大自然的魔力鞭策林奇創作出了他的首部電影《六人患病》,這部花費僅200美元、取景於旅館空房、僅2分25秒的短片,耗時兩個月才得以拍攝完成,材料包括丙烯顏料、蓮蓬頭、水管等等。林奇憑藉此片獲得了多方讚譽,他也與片中的演員佩吉·雷維結婚,事業愛情雙豐收。接著他又乘勝追擊執導了彩色短片《字母》,靈感來源於雷維侄女畏懼學習引發的噩夢,獲得了美國電影協會的獎學金。

《六人患病》海報

從美術到電影的轉型,令林奇和身邊的朋友們始料未及,而且他在製作電影上的癮也越來越大,一部接著一部。1970年,24歲的林奇前往美國電影學會研讀電影研究,其間拍攝了短片《祖母》和《被截肢者》。令他在電影界嶄露頭角,並迅速躋身國際知名導演行列的即是他的第一部長片《橡皮頭》,他一人分飾製作人、剪輯師、配樂、藝術指導、美術設計等多個角色,對於現場遇到的諸多問題和細節,他都會親力親為。這部瀰漫著後工業化烏託邦色彩的電影,不斷渲染著主人公在情慾與死亡之間所受的煎熬。初為人父的林奇也將男主人設置成一個等待嬰兒出生的父親,他想像著惡魔畸形兒即將誕生,備受折磨,在電影中開啟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是從《橡皮頭》起步的。

《橡皮頭》海報

營造電影氛圍對他來說尤為重要,總之感覺大於一切。因為資金緊缺,《橡皮頭》的拍攝被迫停工了將近一年,這期間林奇離婚另覓新歡,重拾起了畫畫,任何空白之處都可以成為創作的對象,有些素描積攢起來為電影的前期籌備提供了不少思路,一些場景的搭建就是從草圖中遴選而出的。與此同時,他也開始練習冥想,壓力和焦慮也從電影中得到了釋放,他曾經在費城貧民區動蕩不安的日子,對婚姻和未來的恐懼都被植入了電影當中,光是從噪聲喧囂混雜的背景音樂就可以感受電影的詭異情緒。雖然與紐約、坎城電影節失之交臂,然而在午夜場他頗受年輕影迷熱捧。

隱晦費解:弗洛伊德的門徒

從林奇的早期影像就可以窺視到他後來拍攝的一系列光怪陸離的作品,《象人》可以說是他自首執導筒初期起迎來的第一個巔峰,憑藉這部電影他獲得了奧斯卡的八項提名。故事的主人公因嚴重疾病導致頭部畸形,依靠在馬戲團出演怪物為生,一名醫生不忍看到他受到非人道的待遇,將他帶回醫院領養。這齣悲喜劇即是現實主義的,亦有一定的隱喻效果。美術師出身的林奇親自操刀製造特效面具,他獨自一人關在車庫改成的工作室裡,花費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嘗試了多種材料,但最終以失敗告終,直到請來特效化妝師在兩個月內做了真人鑄模才看見曙光。

《象人》海報

這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被林奇塗抹上了幽暗冷峻的色彩,對於性愛與機械的迷戀,在電影中則呈現為女人和廢棄工廠,對於藝術的敏感無時無刻體現在電影的各個細節之中。到了《藍絲絨》,林奇逐漸找到了他想要的感覺,一種潛入個人意識深處掀起生活表象的黑色幽默,毫無波瀾的平靜生活場景拼湊起來的圖案卻意外地迎來了高潮般的結局。電影瀰漫的迷幻氣息吸引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幾乎每篇評論都將作品的重點聚焦於弗洛伊德式的符號,比如那隻被割下來、丟棄在草地上的耳朵。

《藍絲絨》並不是一部簡單的恐怖片,林奇有意將精神分裂的集體無意識擴大化,把平淡無奇的性愛神秘化,也洞察出了生命的雙重性,殘暴的精神病患也可以在感傷音樂的刺激下流露出溫情的一面,身心脆弱的母親反而極其享受施暴的快感。

在醞釀情緒的過程中,音樂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比如金屬的摩擦聲會伴隨著怒氣衝衝的人,隨著畫面裡呈現出野地上的耳朵,觀眾的耳邊也會響起風聲席捲而來,圖像與聲音的完美結合塑造出與眾不同的感官享受。林奇對視聽質感的打磨再次印證了他對私人化意識自始至終的探索,《藍絲絨》即是他壓抑多年的想法一併釋放的出口,這種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受既真實又魔幻。

《穆赫蘭道》劇照

想者都擅長在夢裡撿拾靈感,《藍絲絨》的一些場景就來源於夢境,他的電影就是他的夢室。時隔十五年之後,《穆赫蘭道》更深入地探討了個人意識的不同層面,兩個女孩在尋找記憶的旅途中互生愛意,從情慾到殺機融合了錯亂時空中記憶、欲望與未來的幻境,能讀懂其中蘊含玄機的人讚嘆林奇拍攝技法高超精到,另一面,被繞到雲裡霧裡的觀眾則指責它毫無邏輯,不知所云。大衛·林奇在迎來褒獎的同時,也受到多方非議。

毀譽參半:特立獨行,身負罵名

「把《沙丘》搬上大銀幕,就相當於把一頓感恩節大餐,濃縮成一場電視做飯節目。」《沙丘》堪稱「歷史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諸多導演都盯上了這個「史上之最」,紛紛躍躍欲試,但都以失敗告終,林奇放手一搏接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這是一個從小製作的黑白片到鴻篇巨製的飛躍,有了投資和製作上的支持,還有強大的演員明星陣容,最吸引他的還是故事的夢幻情結。但小說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改編成電影亦能叫好又叫座,這部幾乎註定會失敗的作品,果不其然在後來被評為「年度最爛影片」。觀眾吐槽它情節拖沓,美術設計敷衍,影評家甚至將電影貶得一文不值,批判商業氣質過重,損害了故事本身的敘述。

紛至沓來的負面評價並沒有使林奇一蹶不振,這才有了後來的《藍絲絨》和《穆赫蘭道》。製造過很多暴力的他,私下是個無比陽光樂觀的玩酷達人,他在片場騎一輛拴著彩帶的粉色自行車,口袋裡塞滿了巧克力豆,有他在的時候充滿了歡樂,尤其在他冥想歸來,似乎能給在場的每個人帶來正能量,以及耳目一新的東西。

1989年,大衛·林奇拍攝了FBI探員去雙峰鎮調查女中學被謀殺事件。整部作品充滿了神秘和詭異,電視臺決定以這個為起點,將它發展成一部連續劇。他的《雙峰》一反傳統電視劇的拍攝手法,一經播出便掀起了收視狂潮,甚至催生出一批周邊文創產品。劇中不經意間為故事提供了諸多線索,詭異情節串聯起的神秘故事延續了林奇電影風格的烙印,開頭引人入勝的少女之死案件最終不了了之,語焉不詳的結局引發了觀眾的不滿。

《雙峰》劇照

越挫越勇的林奇和同僚「就像輛脫軌的列車」加班寫劇本,不斷被人推倒又重來。《雙峰》和《我心狂野》在坎城的獲獎讓林奇的生活有了改觀,但並沒有止步於此。兩年後,林奇又拍攝了電影《雙峰:與火同行》,讓很多對電視劇念念不忘的觀眾重拾起回憶。這部番外篇敘述了少女被殺之前的內心獨白,人格的雙面性再次激發起林奇不斷去探索她的世界,他人眼中的陽光女孩,內心卻被陰霾籠罩。時隔二十五年之後的2017年,《雙峰》又迎來了第三季,年逾七旬的林奇再次帶領觀眾回到了「雙峰鎮」,還是原來的配方,前兩季原班卡司回歸出演,還是熟悉的驚悚味道,懸疑層出不窮。

既備受讚譽又飽受爭議,既令人眩暈又讓人神迷。這,就是林奇。

作者|劉晗 編輯|羅皓菱

相關焦點

  • 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
    他從不吝惜膠片去探索不為人知的潛意識,電影的鏡頭往往從心理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都市生活的重重迷局,這位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好萊塢導演可謂藝術全才,從繪畫、攝影到劇作、音樂,再到導演、製片,多領域跨界無所不能。林奇的傳記《夢室》兼顧了傳主敘述與眾人回憶,從主客觀兩個思維渠道採集信息。
  • 大衛·林奇:他明白人的心理、情感,而他卻過得一團糟
    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
  • 大衛·林奇說,這就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
    《內陸帝國》由蘿拉·鄧恩主演,這也是這位女星與大衛·林奇的第三次合作。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林奇最晦澀的作品,也是他迄今最後一部院線長片。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農曆戊戌年十月二十九2006.12.6 《內陸帝國》上映
  • 大衛·林奇:他的人生就是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
    原標題:大衛·林奇的傳記來了:他先說,然後他的朋友說美國導演大衛·林奇 (David Lynch)的作品向來充斥著懸疑、性愛與暴力情節,以令人費解的綺麗詭異實驗風格著稱,被評論家奉為「林奇主義」(Lynchian)。
  • 大衛·林奇的「立體派」夢室 | 《夢室》新書上海沙龍
    沒有哪個電影導演像他一樣,既備受讚譽又飽受爭議,既令人眩暈又讓人神迷。大衛·林奇一直是個「迷」一樣獨特的存在。喜歡林奇的人視他為上帝,不喜歡林奇的人認為他和他的作品匪夷所思。但不可否認,無論討厭還是喜歡,大家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如何弄懂林奇?
  • 大衛·林奇自傳:請君入「夢」
    ,可以說是一部回憶錄與自傳「合璧」的傳記,由傳記作家克裡斯汀·麥肯納與大衛·林奇合作完成:麥肯納先用傳統的傳記寫作方法完成一個章節,為此她採訪了與大衛·林奇「大衛隔一天來一次,他會在拍攝完成後的晚上來醫院和我坐一會兒。他沒法在10點前到醫院,雖然10點後病房已經關門了,但護士們特別喜歡他,允許他進來陪著我。」菲斯科出院後,林奇的媽媽來和他們同住,但菲斯科還是在兩周後流產了。
  • 他的電影一票難求,你搶到了嗎?
    同年,懸疑犯罪電視劇《雙峰》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狂熱席捲全國——大衛·林奇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終於為世人所熟知。大衛·林奇屹立影壇半世紀,當回顧20世紀的電影史時,我們已經無法繞過他。他叫大衛·林奇 懂 喜歡林奇的人視他為上帝,不喜歡林奇的人認為他和他的作品匪夷所思。
  • 「松社薦書」鬼才導演大衛·林奇敞開所有,回應一切
    有一幕,我必須得在伊莎貝拉面前全裸,拍的時候我就一直在對自己說 :『你不在這裡,你此刻正身在別處,只是一具軀體而已,千萬別去想你沒穿衣服。』」「另一幕戲中,伊莎貝拉要求我打她,我想 :我做不到啊。」麥克拉克倫接著說,「我並沒真的打到她,但一想到必須裝成打她的樣子就很不開心。後來傑弗裡一個人待在家中臥室裡,他突然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然後就崩潰了,那場戲也很有挑戰性。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從《橡皮頭》到《穆赫蘭道》,從《妖夜慌蹤》到《雙峰》,他的電影是一個個美麗又危險的謎團,人們可以領會到它們的魅惑與兇暴,卻從來都不敢斷言,自己完全「看懂」了其中的哪部。這也讓林奇在作品中埋藏的秘密變得更加誘人。2020年,由林奇本人授權併合著的官方傳記《夢室》在國內面世。
  • 大衛·林奇:我很喜歡自己看到的那個世界
    提起大衛·林奇,中國讀者會想起什麼?《藍絲絨》《穆赫蘭道》,還是《雙峰》?近日,他的首部自傳《夢室》在中國上架,除了講述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大衛·林奇是如何成為大衛·林奇的。他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他獨具一格的電影表達,都不是憑空而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在這一生,你的過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訪。」
  • 最燒腦電影排行榜,他必須擁有姓名
    「雙音軌」自傳大衛·林奇與自己一生的對話《夢室》是大衛·林奇在古稀之年,給自己,也給所有人奉上的一部「確定」之作,是容納他70餘年藝術生命的首部自傳。大衛·林奇和弟弟約翰、妹妹瑪莎,坐在自家門前的臺階上,1950年前後拍攝於華盛頓州斯波坎(桑妮· 林奇攝影)《紐約時報》曾如此評價《夢室》:如果你指望大衛·林奇的傳記和其他人的傳記一樣,那你肯定沒看過大衛·林奇的電影!
  • 大衛·林奇的《沙丘》,是他老婆逼出來的
    大衛·林奇:我很想把它拍成黑白的,但它確實是彩色的。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我希望它有部分是黑白的。誰知道呢?或許在某些時刻,它可能會滑向黑白影像。我可能會想降低顏色的飽和度。有些東西更適合用黑白來表達,比如某些特定的感覺。
  • 大衛·林奇 電影合集(29部)
    1月20日是著名導演大衛·林奇的生日,為慶祝「教主」生日特整理出此合集,除了我的Top10之一《我心狂野》外,《穆赫蘭道》、《藍絲絨
  • 大衛·林奇 只有一半是瘋的
    從《橡皮頭》到《穆赫蘭道》,從《妖夜慌蹤》到《雙峰》,他的電影是一個個美麗又危險的謎團,人們可以領會到它們的魅惑與兇暴,卻從來都不敢斷言,自己完全「看懂」了其中的哪部。這也讓林奇在作品中埋藏的秘密變得更加誘人。2020年,由林奇本人授權併合著的官方傳記《夢室》在國內面世。
  • 有人說他是動畫界的昆丁·塔倫蒂諾,但從某些特徵上來說他更接近於大衛·林奇!
    充滿了孩子氣的Bill Plympton 1964年,普林頓於俄勒岡城市高中畢業——高中時他就參加過一個藝術俱樂部,然後他考入波特蘭州立大學。他的短片神奇般地席捲了許多獎項,他想要一個全新的挑戰——就像他所說的那樣,「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就想要拍攝一部標淮長度的長篇動畫電影。
  • 他的自傳,影迷們都願意打五星
    所以,話說回來,如果林奇老爺子要出傳記,這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一個人能擔此重任——那就是大衛·林奇自己。·麥肯納與大衛·林奇合作完成:麥肯納先用傳統的傳記寫作方法來撰寫,為此她採訪了與林奇有關的一百多位人士,包括他的幾位前妻、家庭成員,合作過的演員、經紀人、音樂人,以及各領域的事業夥伴。
  • 大衛·林奇 這部神劇讓我們等了他25年
    那就像是我們有一定的自由度,然後說:「嘿,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吧。」不過一個故事分成很多集來講述,會拖很長時間這個想法我很喜歡。當初遊說美國廣播公司的時候還根本沒有他,是不是?是的。弗蘭克·西爾瓦原來是劇組的布景師。我們當時在拍蘿拉·帕爾默的臥室的戲,弗蘭克也在場,幹他該幹的工作。他把家具來回調整,把那個五鬥櫥挪過來,它最後就定在了進門處。這麼一來,弗蘭克就一個人留在屋裡,而我們大家都在外頭等著,有個人——我也不知道具體是誰——說,「弗蘭克,別把自己給鎖在屋子裡了。」就在這時,砰地一聲!
  • 歡迎回到這座讓人不寒而慄的小鎮 | 大衛·林奇和他的「 雙峰神話 」
    ·林奇 的風格,進而被濃縮到100來分鐘的電影裡,形成了 大衛·林奇 的電影。如果你還是對商業性的幹擾不放心的話,來聽聽他本人在面對「美國廣播公司」(當時《雙峰》的投資方)迫使其修改結局後的回應:「 辦不到… 大部分人也許只是隨大流,但會隨到什麼地步?
  • 大衛·林奇:我喜歡一頭扎進一個由我製造或是發現的夢的世界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在1990年開玩笑地為自己選擇的三個作為傳記的詞——「鷹牌童子軍、密蘇拉、蒙大拿」——是如此恰當的原因。它非常幽默地暗示了地點的重要性,而把言語壓縮到極限(可以看作什麼都沒說也可以認為意味深遠),同時又狡猾地坦白了他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他根本就是個一切自己動手的藝術家和導演。與林奇有36年交情的託比·凱勒曾說過:「大衛一直是個實幹家。
  • 張衛健每次接被問到最好的朋友,總是先說韓紅,然後才是其他人
    大哥張衛健每次接被問到最好的朋友,總是先說韓紅,然後才是許志安、蘇永康等人。張衛健結婚時,邀請了一百多位好友,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韓紅,酒量不錯的她被委任擋酒重擔。此前在梁漢文的婚禮上,張衛健曾因喝醉出糗,為了避免再次尷尬,他表示婚禮上滴酒不沾,邀請韓紅幫忙擋酒:「因為她能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