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蔣德均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地之子
——記侯光炯院士
蔣德均
序
侯光炯(1905.5.9—1996.11.4),著名土壤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西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一級教授、博士導師,國際土壤學會中國理事,英國皇家土壤學會資深會員。曾先後獲得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五一勞動獎、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十大英才等各種獎章和榮譽稱號。
侯光炯院士(圖片來自網絡)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今稱院士),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院士,1956年當選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學部委員並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我國土壤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院士為創建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科學理論,歷經艱辛,廢寢忘食,風餐露宿,從東海之濱到河西走廊,從江南丘陵到東北平原,中華大地留下了他艱辛而厚實的足跡。他熱愛祖國,熱愛科學,自強不息,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為我國農業科學特別是土壤科學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先後發表了數百篇研究論文,主持編寫了多部專著和教材,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他獻身農業科學,把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給科教興國的偉大事業,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嘔心瀝血,忘我工作,桃李滿天下,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堪稱「一代宗師、學界楷模」。
候光炯塑像(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已過古稀之年的侯老,不顧年邁體弱,隻身來到宜賓,長期蹲點長寧,潛心科研事業,創辦全國唯一的自然免耕研究所,一幹就是18個年頭,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大地不會忘記他的兒子,人民永遠懷念大地之子。四川宜賓侯光炯紀念館的建立就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侯光炯院士的人生經歷,感人事跡,先進思想,科研成果,卓越貢獻,高貴品質和崇高境界;傳承並弘揚侯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財富,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民族復興道路上汲取力量,更加堅定而自信。
一、探索土壤奧秘的人
1
生平簡歷
1905年5月9日(農曆四月初六),侯光炯出生於原江蘇省金山縣呂巷鎮(現屬上海市金山區)。
1911年,就讀於呂巷鎮第三小學。
1917年秋,在江蘇南通甲種農校攻讀農科。1922年秋畢業留校任棉花實驗室技術員。
1923年秋,免試升入南通大學農科。
1924年7月轉入北京大學農學院農化系攻讀本科。
大學期間,發表《土壤之鹽基代換作用》於《科學》雜誌1927年第12卷第9期上,產生較大影響。
1928年,畢業論文《中國農業界施用肥料之實況與磷肥荒的補救》發表在《自然界》1928年第3卷第1號上;草擬了可操作性頗強的《北京地區鹽鹼土改良增產計劃》,為他畢生從事土壤科學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受聘到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圖書館管理員。
1931年3月—1935年6月,供職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調查員,從事土壤調查、室內分析化驗及水稻土研究。同本所的外國專家或國內同行先後完成了河北、陝西、山西、江西、江蘇、甘肅、青海、寧夏、黑龍江等省的土壤調查任務。其間與同事撰寫並發表了一系列調研與科研論文。
1935年7月,出席在英國牛津大學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土壤學會議,在會上宣讀論文《江西省南昌地區瀦育性紅壤水稻土肥力的初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這一特殊的土類名稱,創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層次分類」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瀦育、潛育)特徵,使「水稻土」後來成為世界土壤學者共同研究的課題之一。
1935年7月—1937年2月,先後到英國、荷蘭、德國、瑞典、芬蘭、前蘇聯、匈牙利、義大利、美國等歐美國家考察土壤分布特點、土地利用情況、研究方法、解決辦法等,展開國際同行交流,拓展研究視野。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地質調查所遷往長沙,先後赴浙東、贛中、湘南進行土壤調查,並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
1938年8月,隨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北碚,繼續主持土壤室研究工作,開始從事紫色士、黃壤,特別是耕作土壤肥力的研究。
1940年8月,借調到江西地質調查所籌建土壤研究室和紅壤改良試驗場。
1942年初,兼任四川大學和原中央大學土壤學教授。
1943年初,重回土壤室工作併兼重慶大學、川北大學教授。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
1946年8月—1952年12月,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兼四川大學農學院、銘賢學院教授;1948年起,專任四川大學農化系教授。在此期間,他主要完成了「土壤粘韌性和粘韌曲線」的獨創性研究,提出了「土壤粘韌曲線測定法」;最先把土壤粘韌曲線作為認識土壤膠體活性的一種新方法。
1952年12月—1976年,任西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導師,中科院院士,先後兼任西南農科所土壤肥料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研究室主任、西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
先後當選全國人民代表會第一、二、三、五、六、七屆代表、中共四川省委員會第三、四屆委員。「文革」期間,儘管受到迫害,依然心系科研和教學。
1974年—1978年,在四川省簡陽縣鎮金區農村駐點科研,從農民「看天、看地看莊稼定管理措施」中,發現土壤水、熱、氣、肥隨著太陽輻射周期性變化規律與植物生長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諧調關係,從而提出「土壤肥力生理性」的觀點。
1979年—1986年11月,先後在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鐵青鄉,長寧縣相嶺鄉、長寧鎮基層長期蹲點,潛心科研,創辦宜賓自然免耕研究所,任所長、名譽所長。
1988年6月,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在宜賓市長寧縣實驗室潛心研究(圖片來源:合江新聞網)
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歲。
2
學術思想
侯光炯學術思想的誕生、發展及形成是社會背景、家庭環境、良師教誨及其自身特質等合力的結果。在侯光炯院士長達70年的學術研究中,他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入一體,殫精竭慮為「三農」。《光明日報》曾頭版頭條撰文高度評價他「不愧為熱愛祖國、獻身科學、苦心孤詣、勤奮拼搏的中國知識分子典型。」根據目前學術界的共識認為,侯光炯院士的學術思想具有的主要特徵有:
1.科學研究價值觀:殫精竭慮為「三農」。服務農業:土壤科學服務於農業生產;紮根農村:心系田野與大地;尊重農民:甘當農民的小學生。
2.科學研究方法論:躬耕實踐出真知。侯光炯院士勇於實踐、善於借鑑、敢于堅持的學術研究方式,使他贏得了政府和人民、同行與百姓的尊重與愛戴,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和傑出貢獻。作為著名土壤科學家,侯光炯院士始終堅持長期走連續蹲點農村的實踐之路;始終堅持農民經驗與田間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始終保持與國際國內同行的交流合作,走中外融合之路。
3.治學理念與風格:求實創新建豐碑。如果說價值觀是一個學者學術思想的核心,科研方法是一個學者學術思想的工具,那麼治學理念與風格就是一個學者學術路徑。侯光炯院士是一位將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觀和方法論融入到自己整個學術科研與教學工作中,求實與創新的科學研究精神成為侯光炯院士學術成就與貢獻的總體特徵,天地人物相統一的思想是他學術思想中唯物辯證法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多學科交叉與融合體現了侯光炯院士超越學科局限,構建系統綜合學術體系的宏大氣魄。
3
學術貢獻
作為我國土壤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院士在長達70年的科研與教學生涯中,為創建和發展中國的土壤科學理論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土壤科學領域,為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態防洪作出了卓越貢獻。侯光炯院士一生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近200篇。193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這一特殊的土類名稱,創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層次分類」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瀦育、潛育)特徵,使「水稻土」後來成為世界土壤學者共同研究的課題之一。1935年—1937年,探討了中國精耕細作模式下的土壤肥力提升理論與技術;1938年—1945年,建立了中國土壤調查的技術與方法,摸清了中國主要土壤類型的分布及其肥力特徵;1945年—1955年,提出了判斷土壤礦質膠體品質和土壤肥力特徵的簡易方法—土壤粘韌曲線測定法和PH八聯測定法;1953年,遠赴雲南邊陲,完成了西雙版納橡膠宜林地的調查規劃,為我國橡膠種植北移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世界橡膠種植史上的奇蹟;1957年—1958年,提出了「土壤群落」觀點和「土壤肥力與土壤的水肥動態關聯」觀點,為農業土壤分類分區提供了理論基礎;1959年,提出了「土壤生理性」觀點,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土壤學理論體系的形成;1960年,提出了「土壤立體圖」技術,創立了「土壤肥力短期鑑定法」;1964年,提出了「土壤類生物體」概念,為「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972年—1980年,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和土壤改良「內外三穩、大小三化」的思想,為「大窩栽培」「矮株密植」「自然免耕」等新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1980—1996年,提出「連續壟作、連續浸潤、連續免耕、連續植被」理論,並創建了「水田(旱地)自然免耕技術」,實現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質的飛躍,其「生態防洪」「免耕治土」等思想為長江流域旱澇災害根治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
侯光炯院士在工作中(圖片來自網絡)
(未完待續)
特別鳴謝:本文撰寫中,得到宜賓自然免耕所所長、侯光炯紀念館館長胡懷洲先生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2018年10月10日初稿,2019年6月改定。
主要參考文獻
1.大地之子——侯光炯學術思想研究【M】.謝德體 申麗娟 丁恩俊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2.世紀情緣——侯光炯的人生道路【M】.餘德莊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3.農業土壤學——侯光炯在宜賓應用研究17年論文選集【C】.侯光炯著.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2000年版
4.侯光炯畫傳【M】.張曉華、郭蘭、劉潤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院士長寧情——侯光炯院士在長寧17年工作事跡梗概【A】.胡懷洲著.四川:宜賓自然免耕研究所
作者簡介
蔣德均,1966年生,筆名文生,研究員、教授(三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詩百年100位最具實力詩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天府人才計劃」文化領軍人才候選人,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宜賓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型文化叢書《李莊文叢》主編,書劍創意寫作坊主人。侯光炯院士紀念館文字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寫作學、地方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
主持或主研市廳級、省部級、國家級課題12個,負責多個大型文化文學寫作項目。已出版《詩歌語言藝術論》《文學再思錄》等學術著作5部,文化隨筆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詩選》《與名人為伴》《一江春水》《另一種天問》等詩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選作985、211和「雙一流」工程大學通識博雅教材。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德均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物】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一):探索土壤奧秘的人》
閱讀原文